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国宝云纹铜禁,中华智慧失蜡法,两千五百年前叹为观止的国家宝藏(河南博物院云纹铜禁不见了)

国宝云纹铜禁,中华智慧失蜡法,两千五百年前叹为观止的国家宝藏

国宝云纹铜禁,中华智慧失蜡法,两千五百年前叹为观止的国家宝藏

云纹铜禁是一件春秋中期青铜器,整体用失蜡法(即熔模工艺)铸就,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1978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对楚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出了大小春秋楚墓出土时的云纹铜禁残件有24座,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仅下寺2号楚墓就出土大型青铜礼器80余件,车马器、兵器、玉器、金箔、骨贝等6000多件。在这些国宝中,就有这件被誉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的云纹铜禁。云纹铜禁主要用作尊、卣、壶类酒器的器座。铜禁在传世器和考古中都很少发现,而此件云纹铜禁可算得上是禁类青铜器中的精品。

国宝云纹铜禁,中华智慧失蜡法,两千五百年前叹为观止的国家宝藏

云纹铜禁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云纹铜禁重90多公斤,呈长方形。禁为承置酒器的案,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另外有十二只异兽蹲于“禁”下为足。其器身由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这些铜梗共分5层,最内较粗的一层是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多处支梗,犹如古代建筑上的斗拱。多层重叠,纵横交错,支梗又相互卷曲盘绕,而又互不连接,全由内层作支撑,工艺十分复杂而又精良。

国宝云纹铜禁,中华智慧失蜡法,两千五百年前叹为观止的国家宝藏

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中国64件文物永久不准出国(境)展览,云纹铜禁名列其中。在这个《禁止目录》中,涉及河南博物院的藏品共有两件,另一件就是莲鹤方壶;涉及河南的文物,有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司母戊大方鼎等。其中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在《禁止目录》中位列“榜首”,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12月6日,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回家探亲,在河南博物院庆祝建院80周年《国家宝藏》特展中与父老乡亲见面,一展“中国画鼻祖”之华彩。

云纹铜禁中“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周朝还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云纹铜禁”的四周盘龙踞虎,大概是取神兽警示之意。目前出土的云纹铜禁全国共7件,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件体积最大、时间最早。

“酒禁”不像其他酒器,所见甚少。“我所知道的,约略只有三件。解放前出土的,有两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市博物馆,一件在天津历史博物馆;解放后,发现一件,就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世纲研究员说,“但那两件,是没法与云纹铜禁同日而语的。云纹铜禁1米多长,霸气十足,主人是楚国令尹子庚,也就是那位敢于‘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的儿子。”

国宝云纹铜禁,中华智慧失蜡法,两千五百年前叹为观止的国家宝藏

令尹约略相当于宰相。楚庄王之后,楚国除叶公子高(就是那位好龙的叶公)因平定叛乱有功,出任令尹外,令尹一职全由王室公子垄断着。此外,司马(军事长官)、县尹(地方长官)等重要职位,也主要由公子担当。由此,楚国形成一个以王室公子为主的政府统治集团,楚国进入“公子执政”时代。公子执政,群龙共舞,以致到了楚庄王的接班人楚共王,其立储都不得不像摸彩票一般,问起“鬼神”。楚国王子势强逼主,叛乱杀王事件更是不时发生,时人曰:“国多宠而王弱,国不可为也!”

“云纹铜禁”霸气十足,但它不过是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的司马、楚康王的令尹——子庚的随葬品。子庚墓出土器物,无论数量还是铸造水准,都十分惊人——它是目前发现的楚墓中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墓葬,其中收藏在河南博物院的王孙诰编钟,一套26枚,是中国所见编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色最好、制作最精的一套编钟;而云纹铜禁,更是该墓出土的最为摄人心魄的艺术杰作。

公子执政,楚国将相之才背井离乡,如伍子胥、范蠡、文种、李斯等;礼乐之法混乱,政治变革滞后,让貌似强大的楚国失去统一中国的机会。当“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史记·屈原列传》)后,作为楚国先王裔孙的屈原,也就只能在《国殇》中凭吊秦、楚大战中阵亡的8万多楚国将士了。

子庚的墓地,就在屈原凭吊的战场上——子庚,知否?铜禁,知否?

贼口脱险盗墓贼意外留下“残云”铜禁

1975年8月,河南省南部驻马店地区连降暴雨,板桥水库等中小水库几乎同时溃坝,遂平、西平等29个县市受灾,涉及1200万人,冲毁京广线铁路100多公里……事故发生后,1976年、1977年丹江口水库连续泄洪——蓄洪——再泄洪,这么一折腾,水落土去,竟把一个千年不言的楚墓群给“发掘”出来了。

楚墓群位于北高南低、向南一直插入丹江的一座高20-30米的土山上。这座土山,当地人称为龙山;龙山上,有座寺院,名曰“下寺”;下寺与西北方的上寺,遥相呼应,“一在白崖万山环抱中,一在山麓丹水旁,相望三十里,俗称上下寺”,“学名”香严寺。

1967年,下寺被划入丹江口水库淹没区;1974年,丹江口水库建成蓄水,下寺沉隐在碧波浪涛中;1975年,板桥水库等溃坝;1976年-1978年,丹江口水库泄洪,水位下降,楚墓群被冲刷而出。

下寺2号楚墓在汉代已遭盗掘,但还是出土大型青铜礼器80余件,车马器、兵器、玉器、金箔、骨贝等6000余件,其中通高在61.3厘米-68厘米之间的列鼎7件。鼎内有铭“王子午”,故被定名“王子午鼎”。尤为珍贵的是,鼎内铸铭14行48字,记述了“王子午”担当楚国令尹时的政绩。“王子午”,正是楚庄王之子——子庚。由此,2号楚墓主人的身份,得以确认。

该墓出土的一套编钟,共26枚,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120.4厘米,重152.8公斤。每钟皆铸铭文,内容相同,其中“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孙诰择其吉金,自作和钟”,“阑阑和钟,用宴以喜,以乐楚王诸侯嘉宾,及我父兄诸士”等字句,记述了编钟的用途,也说明这是王孙诰“孝敬”老爸子庚的。因有此铭,25000多年后,考古学家又把该套编钟还给儿子、编钟制作者王孙诰,定名“王孙诰编钟”。

“尽管最动人心魄的发现,是云纹铜禁,但遗憾多多。铜禁彻底修复后,剩下一些残件。残件显然不是铜禁的,却与1号楚墓的两尊龙耳方壶的构件极为相像,只是大一点儿。”赵世纲说,“1号楚墓的龙耳方壶,通高均为79.2厘米。既然2号楚墓的残件比1号楚墓大,那么它被盗的两尊龙耳方壶,通高肯定超过79.2厘米,当与莲鹤方壶相若吧!”

因2号楚墓盗洞遗留有汉代器物,考古学家推测它的两尊龙耳方壶,可能早在汉代就被盗走了。两尊龙耳方壶放置在云纹铜禁上,盗墓贼盗移它们时,“打碎”了铜禁,才为今天的我们留下这片“云彩”。抑或,云纹铜禁以“玉碎”相抗争,这才留在了主人身边。

倘若两尊莲鹤方壶般的龙耳方壶,还放置在云纹铜禁上,风采依旧,该是何等壮观?

四年时间,巨资修复,终惊艳世界

如此铜禁,当初只是一“光板”铜案与根根铜梗。让其复活的,是中国青铜古器修复界三大圣手之一、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

难以计数的青铜碎梗,谁是谁的“邻居”?在一堆铜梗乃至铜渣儿面前,研究断痕,小心拼接,没有耐心与毅力,是不可想象的。“这是王老先生带领4位徒弟,花4年时间,耗4万元,才修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4万元,是个天文数字!

完成修复后它越洋过海,到美国展览,为之轰动!美国人热爱云纹铜禁,可能与咱们有别:2500多年前,竟然雕造254块“蜡模”,铸造出如此复杂的器物,这让他们难以想象!他们惊叹中国先民的技术创新,要知道,失蜡法(熔模工艺)是现代西方制造业乃至西方崛起的温床!

【专家点评】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这件春秋晚期的云纹铜禁,庄严瑰丽,造型奇妙,铸艺巧夺天工,霸气自然天成,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此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唐会要》说,高祖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用的就是失蜡法。

因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此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墓主子庚是年而卒。

由此,学界认为失蜡法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它不是舶来品,是中国固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

有人说楚国为什么敢问鼎中原,请看云纹铜禁。

楚国为什么会一败再败,请看云纹铜禁。

作为中国人,你到河南博物院,想看就能看云纹铜禁;

作为外国人,要看云纹铜禁,必须先到中国。


关注博物志档案,就是关注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