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神仙传》中的诸仙(15)(葛洪《神仙传》)

1、王遥

江西鄱阳人,早年得道,擅长医术,治病不用针药,而以八尺长的一块布巾,敷在病患不舒服的地方,顷刻间病就好了。如果有人中了邪,他就在地上画一个牢狱,一面敲着石头,一面骂着,很快就把邪魅都赶到“牢狱”里。

王遥有个弟子常年帮他背着竹箱子随后跟从,不论风雨多大,他的衣服都不会被淋湿。一天王遥进入一个山洞里,里面有两个人对他喊:“你为什么又跑到凡尘里去了?”

王遥答说他去去就来,那天他回家自己背了竹箱出来,就这样成仙去了。

2、司马承祯

字子微,洛州人,拜潘师正学道,成道后遍游名山,唐武后曾经召他入宫,但不久就离开了。他最好的朋友是当时的一些文人,如:王维、李白、陈子昂、孟浩然、贺知章、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等,时人称他们为“仙宗十友”。

唐睿宗仰慕他的高名,曾迎他到京师,向他请教道术,他说:“修道的原则是要不断减损情欲,直到淡泊无为。”

皇帝又问:“这是修身的原则,那治国的原则呢?”

司马承祯说“治身其实就是治国,处心淡泊,自然无私,则天下太平。”

皇帝听了非常赞叹,对他说:“就是古代仙人广成子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吧。”

后来司马承祯又回到天台山隐居,卢藏用很羡慕皇帝对他的殊宠,就指着终南山说:“这座山里面风景好,何必一定要回天台山呢?”

司马承祯回答他说:“在我看,那不过是做官的快捷方式罢了!”(终南捷径)

他这样说,是暗讽过去卢藏用借隐居终南山来博取高名,广结权贵,终于因此而做上高官。如今被他说破,卢藏用羞愧难当。

当时女贞国有个叫焦静贞的渡海去寻找蓬莱山,后来他在一个岛上遇见一个道人对他说:“天台山的司马承祯先生已经挂名仙籍,他正是你的良师呢。”于是焦静贞回来后就拜司马承祯为师,学道不久,竟然先老师而升天去了。后来他降临在薛季昌家里,对他说:“司马先生的道行比陶弘景还要高,以后将被封为东华上清真人。”

唐开元年间,文靖天师和司马承祯共赴千秋节(唐玄宗生日),两人在长生殿里用斋。夜半修后,隔着一面云屏各自就寝,忽然天师听见有小孩在念经的声音,清脆如金玉之声,文靖天师就披衣出来听,却看见司马承祯额上有铜钱大的小太阳一枚,光照满室。他凑近一看,原来是司马承祯脑中发出来的声音。

天师回去后对他的弟子说:“《黄庭经》里说人的脑中有泥丸,可以发出神奇的声音,司马先生真是修到这个境界了。”

一天,司马承祯对弟子说:“我站在玉霄峰上东望蓬莱,看见有仙人降临,原来是东华君要召我上天了,我必须向你们道别了。”

说完不久,他就端坐而逝,弟子将他的衣冠安葬,当时他是八十九岁高龄,唐玄宗还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后人称他住的地方为马仙村,他身后留下许多著名,如《修真秘旨》、《天地官府图》、《坐忘论》、《登真系》等书。皇室为表彰他的道行,又颁赠他银青光禄大夫的头衔,谥号贞一先生。

PS.假借隐居以博高名,在唐代很流行,“终南捷径”因此成为对假隐士最有力的讽刺。做官并非坏事,能有以天下为已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是先贤共许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做这样的官,也是一种修行。所以入仕未必低,隐居未必高,若以隐居作为入仕的手段,则要为天下人所耻笑了。不管是隐居还是入仕,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就都是高洁可敬的。

3、班孟

班孟的家乡已难查考,只知道他在世时喜欢用酒来吞服丹药,四百多岁的年纪看上去像少年人一样。

班孟的法术很多也很奇特,他能飞行自在,又能坐在空中和别人聊天,能全身沉没在地底下去。他用手刻地就成为一口井,可以供人饮水,往人家屋顶一指,瓦片随即就飞,他又曾摘了几千颗桑果堆积如山,然后轻轻一吹,这些桑果又都回到本来的树上。

班孟还有一绝,他写字不用纸笔,只要用嘴含了墨水一喷就出现文字,而且文字都有深刻的含义,后来听说他入了大冶山,最后成了道仙。

4、邬通微

邬通微是个道士,他英俊潇洒,神清气爽,每天在街上游玩,没有人知道他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他常常喜欢到酒楼喝酒,每喝必醉,醉了就大声的吟诗,旁若无人。虽然他的举止有些颓废,但是很奇怪,他的容貌不但丝毫不显憔悴,反而一天比一天年轻。

有一天邬通微又在酒楼喝醉了,但是他不像其他醉汉那样从楼上摔下来,而是脚底生云,飘飘然飞上了天。一时万头攒动,争看这幕奇景,远远地还听见他吟诗的声音,仿佛使他成仙的竟是诗歌和美酒呢!

PS.看来优雅的爱好到了极致,也可以成仙

5、许宣平

是新安仁歙县人,唐睿宗景云年间,他隐居在城阳山,平常不吃丹药,而容貌却始终保持在四十岁的模样。他身轻力健,平动疾如奔马,时常背着柴到城里去卖,担子上挂了一个花瓢,手持一支弯弯的竹杖,每次都醉酒吟诗而归。这样往来在山城之间三十多年,时常救助急难。

有些做官的想找他,却总不能在他家找到他。访客只见他在茅屋的壁上题了一首诗,诗里都是形容游仙的快乐逍遥。

他的游仙诗很多,每到一处就题上一首。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游经某家客栈时,曾见他的诗,叹为仙人之作,于是就赶到新安城去拜访他,可同样也无缘见到。李白惆怅之余,就顺手在壁上留了一首诗以示仰慕,许宣平回来后,看见李白的题诗,就也题了一首作为答复。他的大意是说,仙居是不宜被人找到的,一旦找到就要迁往别处。也大概因此,许宣平的茅屋总是被野火所烧,许宣平的踪迹也始终没有人知道。

一百多年之后,到了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许明恕的婢女入山砍柴,无意间在南山遇一人坐在石头上,正在吃一个很大的桃子,这个人看见有人来就问道:“你是许明恕家的女佣吧?”

婢女说:“是的”,那人说:“我是许明恕的祖父许宣平”。婢女说:“我曾听主人说他的祖父得道成仙,但却一直无处寻访。”

许宣平说:“你回去对许明恕说我在这座山里,现在我送你一个桃子吃,但你千万不能把它带出山去,因为山神很爱惜这种桃子,而且山中虎狼很多。”

那个婢女吃了桃子,觉得味道极鲜美,吃过后,发觉背上的担子也变得很轻,回家之后,她一五一十的向主人报告,不料许明恕大怒,因为婢女直呼他祖父的名字,而婢女竟随杖飞起,不知飞向何处。

后来有人入山见到该婢女已返老还童,全身披着树皮,疾行如飞,隐没在树林深处,从此不见踪影。

附:李白与许宣平诗:《庵壁题诗》许宣平:隐居三十载,石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清朝饮碧泉。樵人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题许宣平庵壁》李白:我吟传舍咏,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瑟,倚杖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馀。

许宣平的诗写的清淡自然,“静夜玩明月,清朝饮碧泉,樵人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两句,本人特别喜欢,有种非常自然清新之感。当然,李白的诗写的文彩更加斐然,大气浪漫,但许仙人诗的随性的洒脱更容易让人接近。

6、聂师道

歙县人,自幼学道,得道后登绩溪百丈山采芝,并且拜诣南岳招仙观,他听说蔡真人过去隐居的地方距离不远,于是斋戒七天独自前往。半路上遇见一个老人问他从哪里来,并且折了一根草送给他。聂师道尝了一下,味道很甜。

吃了老人给的草后,聂师道精神健旺,每次入山,虎豹见到他都驯服地趴在地上。有一天他对弟子说:“我被仙官传召,要离开你们了。”

说完就闭目长逝了,等下葬时,棺材里却是空的。后来有人从豫章越来送葬,说居然在路上还碰见他正优哉游哉地散步呢。

7、傅先生

在焦山学道,他勤恳修了七年,后遇太上老君,老君给他一把木钻子,要他用木钻去穿透一块石盘,石盘厚五尺多,老君临走时特别嘱咐他说:“等石盘穿透时,你的仙道也就修成功了。”

从此傅先生每天专心一意地用木钻磨石盘,他风雨无阻地钻了四十七年,结果真把石盘穿透了。

当天有个仙人来找他说:“你的志向真坚定呢。”仙人送给他金液和仙丹,傅先生饮用之后,果然成仙飞去。

PS.个人觉得,老君给让傅先生钻石盘,很大程度上是让他练习专注和耐性,就像王阳明说的“事上磨”,原话如下:“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8、王可交

华亭人,同耕田打渔为业,一天他摇船入江,忽然看见水上出现一只彩舫,舫中坐着七个道士,他远远听见有人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于是就把船慢慢摇近彩舫,然后自己也登上了彩舫。

彩舫中的一个道士说:“好骨相,可以成仙。”另一个道士送给他两个栗子,味道很甜,然后道士中一个穿黄衣的就送他上了岸。当他再一回头,发现船已经不见了,而自己却站在天台山瀑布寺前面。远远走来一个和尚问他从哪里来,王可交说早上才离家,那天是三月三日,和尚说:“今天已经是九月九日,过了半年了。”

后来王可交入山修道,从此不见踪影。

本文内容修改翻译自《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之32.《造化的钥匙——神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