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武昌区长春观张道长)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到vintage,我们联想到的是复古、时尚和独一无二,但同为老物的旧书,待遇显然就没有那么高了。

曾几何时,武汉的旧书摊,街头巷尾不难寻觅。后来,城市创文,所有的摊子,一时间几乎销声匿迹。

在这个喜新厌旧的时代,那些痴迷于旧书的人,更像是一座座孤岛......

武昌区长春观对面,就有家「红楼古旧书店」,66岁的陈先汉守着一屋子旧书,过了20余年。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进店的一刻,我和摄影师不约而同被眼前的情景吓着了:这绝对是我们见过最”拥挤“的书店。

十几平米的小房子,木质书架和铁书架纵横交错,之间距离不足半米,转个身都小心翼翼。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我们缩着身子穿行于书海中,大气不敢喘,生怕撞倒那些摞的足足有两米高的书。

“丫头,你们把背的包放下来,这书倒了,就蛮麻烦。“老板似乎比我们更担忧。

放下包的瞬间,浑身轻松,像是排除了一颗定时炸弹。松了口气的同时,终于能沉下心来好好看书了。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旧书店分为两层,一楼大部分的书都有六七成新,有的甚至没有拆封,成套的书会被老板打包放在一起。

书架上的书,享受着客人优先阅览的高级待遇;剩下的就没那么幸运了,它们看起来既散乱又随意,轻轻一碰就要倒的样子,耐不住性子的人见状早就溜之大吉了。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逛遍整个区域,才发现拥挤凌乱的小书屋分区也是很明显的:外文经典著作、近代中文经典著作、悬疑小说、字典全套......

“这书压那么下面,根本拿不出来呀。”

“书店里面的书,只要你看得到,我就能拿出来”。

我装作不相信的样子,挑了一本我觊觎很久但又不敢碰的《中华五千年》。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只见陈老板一只手抬起上面的书,另一只手左右晃动着把书抽出来,找到厚度差不多的书填充到原来的位置,再把整排书向里一推。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本想一试,奈何单手抬起一摞书,难度太大,只好作罢。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书店里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客人进来。

年轻的妈妈拿走了几本儿童读物,头发花白的爹爹中午不睡觉,跑来淘了两本书,看样子都是老顾客。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比起店里的客人,我对老板更好奇:二十几年守着一间旧书屋,带着几万本书搬迁三次还热情不减,一定有故事。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红楼古旧书店从1994年至今,搬迁过四次。

从老板口中得知,四次都是因为拆迁被迫搬走。从阅马场到螃蟹岬再到现在的长春观,每次搬书都是巨大的工程。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谈及开店初衷,陈老板说自己是阴差阳错进这个行业。当初喜欢收藏一些的闲杂书,慢慢的就把二手书店做了起来。

平日里都是些回头客,陈老板做生意也不爱糊弄,喊价实在,收书和卖书的过程也就不到一分钟。

不过真正能让陈老板提起兴趣的,是二手的线装书和珍品书,淘这些书无异于“淘金”,我也正是从这里窥探到旧书圈子的一角。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旧书的价值,对于喜欢它的人来说是无价之宝,对于不爱看书的人,那就是废纸一张,我曾经卖过一套珍藏版的书,差不多是武汉这边大高层一年的工资。”

陈老板说的漫不经心,我听得倒是十分震惊,这彻彻底底颠覆了我对旧书的认知。

“收回来的珍藏书,几千到上万不等,遇到好书了也会联系爱书的买家,这些买家条件大多优渥,跟他们做生意全凭默契,这么多年也都成了朋友。”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陈老板的本领,可不只是在这些生意买卖上。除了武侠小说,其他领域的书籍他都有所涉猎,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不过分。

他对二手书市场也了如指掌,收书的时候看一眼,基本就能判断出书的市面价格。

有时还会跟客人玩一些“小游戏”:先把价格写在白纸上,然后问对方的要价,等价格敲定后再把这张纸亮出来,结果八九不离十。

陈老板的底气也不是没有来头:出版社、品相、装帧和版本决定书的增值空间,有些线装的石板印刷书或木版印刷书、还有存世稀少的头版大多是珍品。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崇拜之余,还想见见那些价格不菲的古籍,却得知贵一点的书都在家里存放着。

“二楼有一些几百上千的二手书,你们可以去看看,不过得等我把楼梯上的书清一下,不然你们上不去。”

那个透着光的楼梯上,究竟还有些什么?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跟着陈老板,我们艰难的上了楼,原本就狭窄的楼梯又被旧书霸占了一半,实在寸步难行。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二楼依旧黑的看不见光,陈老板驾轻就熟的摸黑开灯,一盏灯,两盏灯,三盏灯,阁楼的全貌清晰展现在眼前。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矩形的空间里塞满了书,弯弯绕绕,不知阁楼的最深处在哪。

靠近楼梯口的,是陈老板刚收回来但还未来得及整理的书;再往里就堆积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书,故事会、90年代的成功学......都是些父母年轻时爱看的。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趁着我们观摩的功夫,陈老板解开了两个麻袋,里面装的正是我要找的宝贝。

旧物难免有些灰尘,但万物抵不过一句热爱,手上沾点灰,小事。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最先翻开的是文革时期的期刊,里面记录的是那个年代的照片和史料,市场价500左右一本。

比起历史书里的资料,期刊上刊载的是解放军最真实的日常,对于90后来讲,每一幅画面都新奇又珍贵。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的会员证,只有现在证书的一半大小。“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能感受到当年工人运动浩浩荡荡的气势了。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90年代的奖状还会裱起来,很像现在的证书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90年代的素描本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2000年初的万元户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湖北大学的算盘,年代无法推算

武昌区,长春观,一屋子旧书,他守了20余年

以前的户口本更像现在的笔记本

这些物件大多是主人的后辈跟书一起拿出来卖的,陈老板一并照收。

至于去向,有的会被搜集起来,有的会流向博物馆、私人珍藏馆,或许这样更能发挥它们本身的价值。

--

临走,还是倒了一摞书。

突然回想起我们刚进店时陈老板说的话,像是早有预料。

帮老板拣书的时候,我甚至还有一丝的小雀跃,那些码的比人头高的书就像是解脱了束缚,潇洒的散落在各地。

或许,这些书就这样随意散着,任人选看,才是它们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