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图丨邓小平(右一)和卓琳(右二)的结婚照

前言

1939年9月的一天,在毛泽东的窑洞前,一众中央领导人欢聚一堂,李富春对穿着新衣的卓琳说,“大家会会餐,现在给你们腾出个窑洞,吃完饭你们一块回去,就算结婚了。”

就这样,35岁的邓小平和23岁的卓琳成为夫妻。

“凑合结吧”

卓琳,原名蒲琼英,她的父亲蒲在延是民国品牌“宣威火腿”的创始人,曾经追随孙中山北伐还被民国政府授予上将军衔。

卓琳家里七个孩子,她是最小的,一直以来就很受宠,家里条件不错,让她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1936年,学习优异的卓琳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开创了云南女学生上北大的先河。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图丨蒲在延的雕像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愿做亡国奴的卓琳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卓琳正式改名为卓琳,那个锦衣玉食的宣威蒲家七小姐消失了,多了一个朴素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后来,卓琳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工作,就是在这段时间,卓琳认识了邓小平。

1939年春天,邓小平奉命回到延安,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此之前,邓小平有过两段婚姻,但有缘无分,这两段婚姻并未走得长久。

此时此刻,孑然一身的邓小平备受关注,不少战友都热心张罗,想要给邓小平再介绍个对象。

来到延安后,邓发带着邓小平四处转悠,帮他熟悉环境,在中央社会部,邓小平见到了卓琳,卓琳热情活泼,得体大方,在当时的延安,是少数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之一。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图丨邓小平和卓琳

邓小平对卓琳算是一见钟情,认识以后,他就经常去找卓琳,偶尔去卓琳的窑洞中坐坐,渐渐地也熟悉起来了,但是邓小平想要和卓琳好,可并不容易。

当时的延安,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最夸张的时候到达了18:1的地步,况且卓琳又漂亮又有文化,真不一定好追。

事实上,邓小平的第一次追求确实失败了,他委托了一个跟卓琳关系很好的女同志,托她向卓琳表明自己的心意,结果卓琳想也没想就拒绝了,因为她自己是大学生,而红军干部不少都是大老粗,打仗一把好手,情趣浪漫一点不懂,卓琳担心没有共同语言。

那时候延安有个笑话,说一个女知识青年和老干部谈恋爱,晚上散步的时候,女青年说,今晚的月亮真好看,老干部说:好看什么,铜洗脸盆子。

当时红军用的洗脸盆是铜制的,黄色、圆形,虽然象形,但未免有点不知情趣,所以不少女知识分子都约定好了:不嫁老干部!

对于邓小平,卓琳不够了解,婉拒也是正常的,不过邓小平没有放弃,他亲自找卓琳谈话,通过这次谈话,卓琳觉得这个人还是有点知识的,和想象中不太一样。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图丨邓小平在法留学的照片

后来,邓小平跟卓琳说了自己的经历,先是在法国留学,又去到苏联学习,回到国内参加革命,听完这些,卓琳才知道邓小平是真正有文化,并且有魄力有魅力的,一来二去,两个人也算是确立了关系。

回想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卓琳还开玩笑说,“我觉得反正都得结婚,早晚都得结,那时候我都23岁了,心想算了吧,凑合吧。”

1939年9月的一天,邓小平和卓琳请人吃了顿饭就算是结婚了。几天后,新婚的夫妻俩还来不及在延安多待些日子,便匆匆赶赴太行山抗日前线。

邓小平一去到太行山,便投入到前线作战中去,而卓琳则留在后方的八路军总部,担任妇女训练班的队长,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卓琳开始想念邓小平,她写信跟邓小平抱怨道,“你是不是经常给我写封信啊?”

邓小平不太明白,“我写什么啊?”,卓琳耐心点化,“你写写你怎么生活?有什么感想?”

邓小平很“直男”的回答,“我以后给你写一个,然后印上几十份,一个月给你发一份。”卓琳彻底放弃了追求浪漫的想法,自己嫁的虽然不是没文化的老干部,但依旧是不懂情趣浪漫的老干部。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图丨邓小平和卓琳

1940年,卓琳调到129师师部秘书科工作,工作上的共事更能加深彼此的沟通和理解,两个人有了更生活化的细水长流,卓琳去洗头,邓小平就拿着茶缸子,舀上热水,帮卓琳冲头发,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邓小平展现着对卓琳的疼爱。

革命是苦的,对于作为掌上明珠长大的卓琳来说,吃苦并不容易,好在卓琳并不骄纵,作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她理解邓小平,追随邓小平,无怨无悔。

在动荡的岁月中,两个人除了要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也需要经历性格的磨合。卓琳是比较活泼聪慧,爱说爱笑的性格,邓小平性格相反,沉默寡言,沉稳内敛,卓琳曾经对邓小平说,

“你的性格是不爱说话,我的性格是爱说话,可我现在也不能随便跟人说话,说错了,可能对你影响不好,所以我只有跟你说了,我把我的想法说出来,你一定要听下去,要是说错了,你可以批评,我来改。”

邓小平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的脾气,你愿意说话你就随便说,我有意见我就提,没有意见就这么算了。”

就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相濡以沫58年。

平凡生活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图丨邓小平和刘伯承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司令部终于走出大山,迁至河北武安县,邓小平夫妇也终于可以接回一直寄养在别处的三个孩子,这时候,大女儿邓林已经4岁了,长子邓朴方不到2岁,次女邓楠才两个月,一家五口总算团聚了。

1946年,内战爆发,邓小平考虑到妻儿的安全,便准备把家属留在后方,卓琳不愿意,“你不带家属我不干,你们总是想把我们‘丢’下不管,这次我非要跟着你去,我也是共产党员,你砍我的头我也要跟着你去。

从这之后,不论是福是祸,夫妻俩都是一起承担,再无分离。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邓小平更加忙碌了,除了邓小平,还有很多需要上山下乡的干部们,忙于工作的他们经常顾不到家庭,这时候,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凸显出来。

解放初期,敌人势力还未肃清,各地时常出现破坏活动,干部孩子们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但是放孩子们出去不安全,于是,卓琳毛遂自荐,建议成立重庆曾家岩人民小学,自己担任校长,专门招收二野军人、干部的子女们,这样,就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卓琳对这个学校可谓是尽心尽责,除了教育学习,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也由卓琳负责,她还担任了几门课程的教学,也是忙得脚不沾地。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图丨邓朴方和邓小平

而且孩子们并不好管理,因为战争的缘故,不少孩子此前都是未接受过系统教育的,野性难收,一上课就坐不住,其中就包括她自己的孩子,最淘气的邓朴方。

那时候,邓朴方8岁,正是闹腾的年纪,午休的时候,别人睡觉,他偏偏不睡,还闹得其他孩子也不好好睡,卓琳一看这情况,必须得先拿自家的熊孩子“开刀”!

卓琳挺野蛮的把邓朴方摁到墙上,另一只手捂着他的嘴,告诉他不准说话,其他孩子一看,卓琳对自家孩子都这么凶,也不敢胡闹了,一个个都老实乖巧了不少。

这段时间,卓琳很辛苦,但也很欣慰,成就感爆棚!小学越办越好,孩子们也越来越懂事,越来越能干了。

除此之外,卓琳还要照顾家庭,她很支持邓小平的工作,也知道邓小平根本顾不到家里,所以选择一个人扛起整个家庭。

邓小平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繁忙的工作使得他无暇顾及,而这些东西自然一股脑的交给了卓琳,卓琳也从不会让邓小平失望,5个孩子通通学有所成,还养成了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图丨邓小平一家

邓朴方曾经自豪地说过,

“他们俩个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嘴里没脏字,一辈子嘴里就没出现过脏字,我以前还没发现这个问题,是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说朴方,跟你相处这么久,就没听过你的嘴里有脏字,我说也许有吧,只是你没听见,他说确实是没听见,后来我想了一下,这是从哪来的?才意识到,我的父母嘴里就没出现过脏字。他们就是这样的一对夫妇,一个普通的家庭,这也算一种成功吧。”

1952年,邓小平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奉命前往北京报道,7月,一家人迁至北京。这时候,邓小平向卓琳提出一个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言行要谨慎”,于是,卓琳成了邓小平的秘书。

卓琳虽然性格活泼随和,但是并不张扬,也不爱出风头,邓小平的妹妹邓先群说,“我大嫂这个人从来都不会给我大哥添乱,她不去参政,就是默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工作了十年,是他人生中最忙碌的十年,这十年间,他只有两个秘书,王瑞林和卓琳。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图丨王瑞林、邓小平、卓琳

出身名门,颇具才情的卓琳帮邓小平处理着最基本最琐碎的工作,邓小平的文件一直都是中央领导人中最多的,他看完的文件需要存档,卓琳就负责一件件登记,再送到中央办公厅存档。

给自己的丈夫做秘书,没名没利,经常一熬就到深夜,晚睡早起,可卓琳乐此不疲,一干就是十几年,。

解放后,家里多了三女儿邓榕和小儿子邓质方,除此之外,两口子还在照顾一些亲朋好友和革命烈士的孩子们,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很聚人气,不过要养这么多人,本来就不多的工资更是捉襟见肘。

卓琳每天还需要为柴米油盐绞尽脑汁,邓小平喜欢喝茶,每年春天,龙井新茶下来的时候,卓琳都要深吸一口气,精打细算,只为给丈夫买上两斤茶叶。

给邓小平泡茶,上午一杯,下午一杯,邓小平喝完的茶根,卓琳也舍不得扔,自己接着喝,她自己几乎没有喝过新茶。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图丨邓小平和卓琳

不离不弃

1966年,邓小平的日子不好过,孩子们被赶出中南海,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卓琳。一次,卓琳看见邓小平在抽烟,就拿起他抽剩的烟抽,邓小平心疼地问,“你怎么也抽起烟来了?你的烟瘾看着比我都大,以后怎么戒啊。”

卓琳回答说,“我抽烟是因为想孩子了,孩子们回来,我肯定能戒。”

这段艰苦的岁月中,两个人相依为命,承受骨肉分离之苦,卓琳很支持邓小平,她说,“我是很了解老爷子的,不管他出现什么情况,我都跟定他了。”

1969年,邓小平接到通知:去江西。夫妻俩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来到了江西省新建县,这一年,邓小平65岁,卓琳53岁。

虽然邓小平年纪比较大,但是他的身体更好,卓琳身体反而不太好,有点高血压,上楼的时候比较费劲,每每这个时候,她都会轻声叫上一句,“老兄,拉我一把”,邓小平就拉起卓琳的手,两个人一步一步踏上台阶。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图丨卓琳和邓小平

这段时间,邓小平不算忙,他终于有时间可以顾家了,家里的被子、被套、工作服等洗衣服的活,都是邓小平主动去干的,洗完之后,从冰冷的水中把衣服捞起来,老两口一个人拿一头,反方向使力把东西绞干。

两个人的生活好像突然变得平静温暖起来,一切纷乱似乎都没有对他们造成太大的影响。

1970年,邓小平和卓琳的工资被停发了,改为发少量的生活费,这段时间,儿女陆续回到身边,这点生活费实在很难维持一大家子的基本生活了。

两口子只能继续节衣缩食,他们在院子里开垦了一块菜地,卓琳不能多动,就在邓小平挖地的时候,坐着小板凳在翻过的地里捡石头,弄好土之后,问农民要些茄子、辣椒等种苗栽上。

平时,上午他们一起去厂里上班,中午一起回家吃饭,下午一起看书学习,晚上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

1973年,邓小平回到了北京,正在他准备施展拳脚,大干一场的时候,1976年,再一次陷入困境,两口子搬进了北京东交民巷17号。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图丨邓小平和卓琳

这时候,卓琳患上了角膜溃疡,看不见东西,医生说必须住院治疗,否则有失明的危险,夫妻俩不得已分开,卓琳入住北京301医院。

住院期间,卓琳最惦记的就是邓小平,最敏感的也是邓小平,一次,她听说毛泽东的健康情况很糟糕,立刻意识到,应该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丈夫。

卓琳写了一张条子:

千万不要离开你现在住的地方,不管什么人让你出去都不要离开,我尽快出院。

趁着邓小平的警卫来医院拿药的机会,卓琳把这张纸条递了出去,邓小平看到纸条,很敏锐的意识到,也许会有大事发生,虽然他并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但还是把卓琳的嘱托放在心里了。

随后,他写信给汪东兴,要求见见子女,跟亲人团聚,病重中的毛泽东同意了他的请求,允许他回家,邓小平立即写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卓琳:

已批准我们同小孩们同住,在原处,你能够见到孩子们,就不要急于出院,把别的病也治一治。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图丨汪东兴和毛泽东

卓琳在医院住了50多天,稍有好转,她就不愿意继续待下去了,急着要求出院,回到了邓小平身边,卓琳的一颗心才放下来。

1977年,邓小平重新走上国家领导岗位,他们一家搬进了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的一个普通院子里,在这个院子里,卓琳一直陪伴邓小平直到他离开人世。

晚年的邓小平换上了帕金森,行动和表达能力受到影响,有一次,他坐在沙发上叫卓琳,家人赶紧把卓琳找来,看到卓琳,邓小平却表达不出来,只是紧紧的握着她的手不放,卓琳也不多问,就这样陪着他坐了很长时间。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去世,12天后,卓琳捧着邓小平的骨灰和鲜花,遵照丈夫的遗愿,登上了飞向大海的飞机......

他的骨灰,撒向大海;他的遗体,捐献医学事业;他的角膜,捐给有需要的人;他的稿费,捐给教育和科技事业。

邓小平去世后,卓琳有很深的孤独感,是一种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人突然不在身边的失落,难以适应,她鲜少外出,除了一些重大活动外,都是呆在家里。

52年邓小平一家迁至北京,邓小平向卓琳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

图丨卓琳见证香港回归

邓小平生前有个心愿,“就是想到回归祖国后的香港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可惜的是,他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天。

在香港回归庆典上,当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向所有人介绍卓琳的时候,掌声雷动,卓琳出席了香港回归大典,弥补了邓小平的遗憾,“老爷子,香港回归了,你含笑九泉吧。”

2009年7月29日,卓琳逝世,和自己的丈夫一样,她也把自己的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出来,骨灰撒向了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