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上古天帝:帝俊当之无愧(天帝帝俊的兵器)

我们都已知道创世之神: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天与地”的世界。那么世界被创造出来之后,就得要有人来管理这个世界啊,于是就出现“天皇、地皇、人皇”的三皇时代的概念。

在目前神话体系或史料记载中,都把“天皇、地皇、人皇”分为有先后顺序的三个不同的时代,即天皇灭,地皇继之,地皇灭,人皇继之,就这样一代一代继承下去,若按史实来写是对的,但若按神话体系来写,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天皇、地皇、人皇”时代是天人(天上的人,或说外星人)管理的时代,或称“神权”时代。又因上古之人的认知是无法理解当时的自然现象,所以就称那个时代为“神话”时代。这也就是“上古神话”产生的原由之一。

“天皇、地皇、人皇”的三皇时代应该是同一时代出现的,但又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如:“天皇”分管日月运行,四季轮换,风雨雷电等等,“地皇”分管陆地海洋、森林江河、植物动物等等,而“人皇”分管的就是部落国家、男女人族、生老病死等等。

不管是天皇、地皇,还是人皇,都是由天人(或称天神)来担任的,因为在上古时代把人分为两种:即地上的人和天上的人,地上的人叫凡人,天上的人叫天神。三皇时代是凡人与天神共处的时代,但其管理权力都是由“天神”来担任的。所以,我们称这个“三皇”时代为“神权”时代。

“天皇、地皇、人皇”时代,也称为“天帝、地帝、人帝”的时代。最高权利者应为“天皇”,或称“天帝”。那么,这个统管世界万事万物的最高权利者,即“天帝”之职,由谁来担任呢?

一、先秦古籍文献对“天帝”创世有以下记载

1.春秋战国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楚帛书》甲篇中记载:

文中说明:口字框 □ 为残缺字,引括号「」内为作者添加字,大括号{}内为原字结构,小括号()内为近代解释字。

曰故(古)□「天」{大+能}(黿)雹戲(伏羲),出自乎震,侪于「巽艮」,厥田(畋){亻鱼亻鱼}(渔渔),□□□「盖取离」女(如)。梦梦墨墨,亡(无)章弼弼,□「月」{母+日}(晦)水□「溢」,风雨是於(淤)。乃取(娶){虍+且+又}虘趘(提挺)□「氏」子之子曰女{上止+下基}(娲),是生子四,□□「甲曆」是襄(禳),天{土+戋}(践)是各(格),参化虛(嘘)逃(跳),为导为萬(邁),以司堵(垣)襄(壤)。咎(晷)天峜(法)達,乃上下肸剸(抟),山陵不(丕){止+烖}(疏)。

乃命山川四〈晦〉(海),□「迺」煑(暑)炁(气)仓(沧)炁(气),以为亓(其){止+烖}(疏),以涉山陵,泷汩函(涵)澫(漫)。未又(有)日月,四神相戈(代),乃峜(法)以为岁,是隹(唯)四寺(时)。倀曰青「木」榦,二曰朱耳(四)兽(獸),三曰翏(翟)黄难,四曰潬(滩)墨榦。

千又(有)百岁,日月夋(俊)生,九州不(丕)塝(滂),山陵備卹(恤),四神乃乍(作),至于(復)覆天,旁(徬)□「遮」攼(扞)蔽之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之〈木+青〉(菁)。

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维」思(使){孚+攵}(捊)。奠四亟(极),曰:非九天则大卹(恤),则毋敢蔑天灵。帝夋(俊)乃为日月之{行+ 灬}衍,共攻(工)亢步十日,四寺(时)□□「接超」神则闰四□「时」,母(毋)思(使)百神风雨、晨(辰)祎乱乍(作),乃逆日月,以剸(抟)相□(位),思(使)又(有)宵又(有)朝,又(有)昼又(有)夕。

上古天帝:帝俊当之无愧

文献内容大意: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雹戏、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季。四神的老大叫青木干(春神),老二叫朱四单(夏神),老三叫翟黄难(秋神),老四叫滩墨干(冬神)。

一千数百年以后,帝俊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还造了天盖,使它旋转,并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

炎帝派祝融敬请四神降临,奠定三天四极。曰:“人们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视天神”。于是,帝俊于是制定日月的运转规则。后来,共工制定十干、闰月,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一日夜分为霄、朝、昼、夕。

上述文献记载中有以下重要的神话体系信息:

1. 先有雹戏、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为四季之神。可理解为创世之神。

2. 千百年后,才有帝俊生出日月,并制定日月运行的规则。应为天帝,名为俊。

3. 炎帝为帝号,连名字都没有写,应为人帝。因他要敬请天神来祀奠三天四极。

4. 祝融为炎帝之臣,或之子。

5. 共工为天神,发明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历法。

2. 先秦文献古籍《山海经》记载:

《大荒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渊。少昊生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东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大荒西经》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大荒北经》记载: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又有无肠国,是任姓。无继子,食鱼。

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

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

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

《海内经》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倕,是始作下民百朽。

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从上述记载中总结出“帝俊”的身价有多高:

1. 帝俊与妻羲和生出十个太阳。可称太阳神之父。

上古天帝:帝俊当之无愧

2. 帝俊与妻常羲生出十二个月亮。可称月亮神之父。

3. 帝俊有八个儿子:三身、中容、晏龙、帝鸿、黑齿、后稷、禺号、季厘。

4. 帝俊的子孙们分东南西北共掌管着十二个国家:羲和之国、常羲之国、三身之国、

中容之国、司幽之国、白民之国、黑齿之国、西周之国、儋耳之国、无肠之国、牛黎之国、季厘之国。

帝俊的子孙们发明了舟车制造、琴瑟歌舞、百巧技术、谷物种植等,从食到行,从劳作到歌舞,无不闪烁着智慧之光,是人类社会启蒙创造,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上古天帝:帝俊当之无愧

从以上描述来分析,可以得出帝俊的身份并非是只管地上某一方之帝,而是天上的天帝,是掌管“天下与地上”的共主,所以,帝俊为“天帝”之称,当之无愧。

二、上古神话中还有谁能称为“天帝”?

在上古神话中,除了“帝俊”最有能力、最有资格成为“天帝”外,后来的文人墨客,还将“太皞”、“昊天”、“玉皇”、“太一”、“元始”等等列为“天帝”之称。为什么中国神话会出现这种天神崇拜不统一的情况呢?主要原因在本人前面文章中已分析过了,或说是作者处于当时朝代的统治需要,或者说是作者特指王权其家族族群的始祖神。显然这种随意修改天神总管是错误的做法。

先秦以前的古籍《山海经》除了提到“帝俊”以外,还提到“大皞”、“少皞”、“少昊”三位大神,其中“少皞”、“少昊”两位完全可以排除,至于“大皞”一词,在《山海经•海内经》只有一处记载:“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这句已明显表示“大皞”是西南巴国人的祖先神。但是,后来,各路文人墨客处于各种目的,硬是把最早出现的“大皞”一词,修改为“太皞”、“太一”、“太昊”、“昊天”等等,并把“昊天”称为“昊天上帝”成为了天神的总管。

那么最早记载“昊天”一词来源何处?如:

先秦古籍《尔雅·释天》:“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东汉郑玄《毛诗传》:“元气昊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则称苍天。此则天以苍昊为体,不入星辰之列。”

从以上古籍中说明“昊天”只是对一种天气的描述之形容词,而非人名。所以,到了一千年后的唐代,杜佑所撰《通典·礼典》记载云:“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

此时,儒家才把“昊天”称为“昊天上帝”也。

到南朝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才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称呼。

道教经书《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浩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汉光帝上后乾号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

此时,道教才把天神总管命名为“玉皇大帝”,关且还排道教始祖的“三清”之下。

至于“元始天尊”之称,首次是出现于明代古典著名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原著中。

从以上古籍记载分析得出:

上古神话流传下来的“天帝”之称,只有“帝俊”才是实至名归!

至于后来的儒家、道教等文人墨客都是处于各自的宗教目的,随意修改了上古的神话体系,也有意抹杀了上古族群的始祖神“帝俊”的创世神迹。

上古天帝:帝俊当之无愧

三、天帝俊在后世神话体系中为何分化消亡?

作为日月之父的创世之神与后代子孙所崇拜的始祖之神---帝俊。在原始的神话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但在后世的神话中却被慢慢分解。例如:

《山海经》记载:帝俊生帝鸿。

古籍《世本》、《左传》等都解释说:帝鸿就是黄帝。但司马迁《五帝本纪》中却说黄帝是少典所生,把帝俊修改为少典。

《山海经》记载:帝俊生黑齿,姜姓。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

古籍《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等等说明:帝俊生了炎帝。

而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为帝喾(高辛氏)之子。却把帝俊分化为帝喾。

《山海经》记载:娥皇为帝俊之妻。

但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娥皇成了帝舜之妻。又把帝俊分化为帝舜。

等等,为何会出现这种后世修改前世的神话体系?

有学者分析得出,华夏的创世神话体系都带有特定“族群祖神”的特性,也就是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历史或神话都是由胜利者来改写的。东方的族群都是信仰“祖宗”崇拜,于是,一旦改朝换代,就要对原旧朝代的神话中“神话体系”进行修改,或者说是融合,便于集中统一整个朝代的信仰。

因此,就会出现不同朝代(或不同族群)文献记载的神话故事,并有着千差万别的现象。例如:

商朝人的创世神话,就是以盘古、帝俊(夋)为创世祖神,其主角盘古、帝俊是在甲骨文中反复出现的商人祭祀之神祖,其神话就是一种祖宗创世型神话。

周朝人的创世神话,就是以炎帝、黄帝为创世元神,其主角炎帝、黄帝被指认为周人两大部落联盟族群姜族和姬族的祖神。

所以,后代的儒士与史家们费尽心机,采用改头换面法、枝叶移植法两大再造技术,将“帝俊”的名字从神谱中抹去了,帝俊也就这样在神坛上被消失了。

后来又经过二千多年的变迁,朝代不断更迭,掌握王权的家族也同样在换代,所以,其神话世系自然也会不断地更新换代,或说是不断地进行民族神话(或说族群神话)的融合。

尽管如此,上古天帝俊的神话在《山海经》、《楚帛书》等古籍中得以保存下来,其名字依然活在人们心中,其一些英雄的“神迹”仍在代代传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