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资讯

峨眉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峨嵋山和峨眉山的区别是什么

峨眉山在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建平羌县,隋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更名峨眉县,唐宋清期间更名为绥山县,罗目县,乐都县,1949年12月17日峨眉解放,设立峨眉县人民政府。所以峨眉山最早出现于隋朝开皇十三年。

问题描述

峨眉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推荐答案

峨眉山在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建平羌县,隋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更名峨眉县,唐宋清期间更名为绥山县,罗目县,乐都县,1949年12月17日峨眉解放,设立峨眉县人民政府。所以峨眉山最早出现于隋朝开皇十三年。

峨眉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峨嵋山和峨眉山的区别是什么

其他回答

峨嵋山和峨眉山的区别是什么

峨嵋山和峨眉山的主要区别是在80年代之前现在的峨眉县城称作峨嵋,峨嵋山就逐步演化成了现在的峨眉山。这是这2个名字的由来,指的都是一座山。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峨眉山的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峨眉一大特色。

峨嵋山简介:

峨眉山位于神秘的北纬30°附近,雄踞在四川省西南部。自古就有“普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之称。峨眉山自然遗产极其丰富,素有天然“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美誉。

文化遗产极其深厚,是中国佛教圣地,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以其“雄、秀、神、奇、灵”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说出峨嵋山得名的由来,它是甚么菩萨的道场?

一.前沿

1.1交通位置图

峨眉山属邛崃山脉最南支,雄踞于四川盆地西南隅的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主峰万佛顶位于北纬29.59,东经103.48。

峨眉山地区交通较为发达,公路密如蛛网。北可抵成都,南至西昌,东到乐山,西达洪雅县高庙;成昆铁路在山麓南北穿越,往来十分便利。

1.2地质发展简史

1.21峨眉山地质发展简史

在早震旦系时(距今约8.5亿年以前)峨眉山还是一片汪洋,早震旦系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系中后期到奥陶系初期(距今7—5亿年左右),海水向我国西部、南部淹没而来,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初期,地壳下降甚微,在1亿年的时间里,沉积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即目前一线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层。后期,地壳继续下降,并沉积形成了约1000米厚的砂岩、页岩和白云岩。由于在总的下降过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时降时停,甚至间有微小的上升。到奥陶系后期(距今4.5亿年左右),峨眉山区又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岛。峨眉山区处于长期的剥蚀之中,故而其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系的历史记录,二叠系地层直接覆盖在早奥陶系的地层之上。

早二叠系时期(距今约2.7亿年),我国南方发生了地质史上最广泛的海浸,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延至晚二叠系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即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铺盖了约50余万平方公里,冷却后形成为厚达400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二叠系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系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变为沧海,沉积形成了约1500米厚的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

直至晚三叠系(距今约1.8亿年左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上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永远退出了峨眉山区。距今约1.8—1亿年左右,峨眉山还是一个大陆湖泊,沼泽环境。经多次转换,沉积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为主的含煤地层。

到第四系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层构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是从白垩系(距今约7000万年)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白垩系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程度不均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又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已开始崛起,但当时海拔高度仅1000米左右,成为四川盆地边缘的一座低山,还貌不惊人。

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峨眉山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应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达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开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特别是主压应力在北西、北东方向的“X”分压应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这为以后峨眉山的进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格局。

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真可谓“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其挤压应力以北西——南东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朝之雄姿,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余米。

近数十万年以来,包括金顶的峨眉山主体,即峨眉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纯阳殿凤凰坪一带,即观心坡断层北侧,上升了约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侧,即黄湾、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约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也正由于山体抬升具有间隙性和各断层抬升速度不同,决定了峨眉山的整个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岭,东北方向则为低缓的浅丘平原,以及人们常称的峨眉山是“三大层七小层”,即接引殿为第三层之麓,洗象池为第二层之麓,报国寺为第一层之麓。 根据峨眉山沉积的岩层,以及下面的花岗岩计算,两者的厚度相加,峨眉山的应有高度为海拔7000多米,而现在峨眉山的最高峰也不过海拔3099米,那么还有3000多米的岩层怎么不见了呢?一方面是因为峨眉山山体本身,断层纵横,岩层破碎,易于风化侵蚀;另一方面,冰川、流水、大气等因素的剥蚀,致使其高度在增长的同时被减少。尤其是第四系(距今约200万年左右)冰期的出现(据蕨坪坝冰积物的堆积情况考查,峨眉山至少出现过3次),强大的冰川活动,极大程度地剥蚀着岩层。加之峨眉山区雨量充沛,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也严重地浸蚀、冲刷岩层。各种岩层中,只玄武岩岩层质地坚硬,破碎程度极小,风化作用十分缓慢,所以在峨眉山抬升过程中,被剥蚀掉的是玄武岩以上的3000米岩层,从而被玄武岩覆盖的峨眉山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得以矗立在海拔3099米处。

1.22峨眉山地质研究简史

峨眉山地质,早就为中外学者所瞩目。虽然1917年日本东京地学协会曾派小林一郎来华绘制过峨眉山地质图,但地形地质率多错讹,参考价值不大。而对峨眉山地质有开创性研究者首推中国著名地质学家赵亚增。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赵先生步履峨眉山,绘制峨眉山地质图、地质剖面图和所建立的地层层序,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命名的“峨眉山玄武岩”一词沿用至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先后有瑞士地质学家汉漠、中国学者李春昱、谭锡畴、袁见齐等对峨眉山地质进行了研究。其后杨登华、盛莘夫、赵家骧、王嘉荫等对峨眉山花岗岩、地层、地貌、地质构造等作了多学科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四川省化工局地质队、四川省冶金地勘局、成都理工大学等科研、教学、生产部门、先后对峨眉山底层、古生物、岩石、沉积相、构造、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卓有生效。尤其是我校建立的两条著名的地址剖面;一是麦地坪剖面,已被国际地科联列为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层型参考之一;二是龙门硐三叠系沉积剖面图,国内外学者考察后一致认为该剖面地层初露完整、沉积标志极其丰富,已有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列为省级地址剖面保护点。

1.3实习实情况

1.31实习目的

地质认识实习是在《普通地质学》课程修业完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常见地质现象的认识和观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融合理论学习的内容,初步掌握观察、描述一般地质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建立地质分析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的初步了解,促进学生热爱地质科学,树立和逐步巩固专业思想。通过剖面实习,学会实测地层剖面的测制、资料整理与手机和图件绘制的方法。

1.32实习任务

根据实习内容与层次,在峨眉山众多的地质现象中选择一部分常见的、比较直观典型的、易于初学者接受和掌握的地质内容进行实习。

线路Ⅰ:交大镜泊山——后坪南侧;

线路Ⅱ:庙儿岗——柏香坪;

线路Ⅲ:龙门硐——清音电站——龙门硐口;

线路Ⅳ:川主庙——两河口——凉水井。

实习过程中必须初步掌握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的内容、方法与技能是教学重点,需按计划完成,达到规定要求。学习使用地质三宝(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能分辨岩石的种类以及断层、褶皱的分类,并对其做出描述,学会使用地质图,掌握定点方法,学习野外记录本的记录方法,掌握实测底层剖面的方法,学习地层剖面测制、资料收集及整理、图件绘制等基本方法。

二.地层

2.1地层概述

峨眉山地区地层出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完全缺失外,从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上统—奥陶系下统,二叠系中统的梁山组、栖霞组、茅口组,二叠系上统的峨眉山玄武岩组、宣威组,三叠系下统的东川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三叠系中统的雷口坡组,三叠系上统的须家河组,侏罗系下统1自流井组,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侏罗系上统的遂宁组、蓬莱镇组,白垩系下统的夹关组,白垩系上统的灌口组,古近系名山组,新近系的凉水井组,以及第四系地层。

2.2岩石地层

2.2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深灰色。灰色中一块状灰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灰岩中普遍含沥青质;产珊瑚、腕足、蜓及苔藓虫化石;海相

2.22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深灰色微晶、隐晶、斑状、杏仁状等玄武岩旋回层,具柱状节理,底部有厚约1m的铝土质粘土层、泥岩炭质页岩夹煤线等,产植物及腕足类化石;陆相喷发-滨海沼泽相

2.23二叠系上统宣威组

紫红、灰绿、黄绿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线的旋回层,底部为玄武岩的古风化壳,含有少量铜、铁、铝土矿等,具斜层理、冲刷面等构造;产植物化石;沼泽-河流沼泽相

2.24三叠系下统东川组

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旋回层,具大型板状、槽形、平行层理,冲刷面、波痕、泥裂等;未见化石;河流相

2.25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

灰白色灰岩与紫红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顶部为含玉髓砾石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具潮汐、包卷层理,重荷模、泥裂、波痕及缝合线构造等;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遗迹化石;河口湾相

2.26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

下部黄灰色白云岩夹云泥岩,中部为灰紫色灰岩及泥灰岩,上部以黄灰色白云岩为主夹紫红色膏溶角砾岩,具潮汐层理、渠迹、鸟眼及格子状构造等;产双壳类、腕足类及遗迹化石等;海相

2.27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

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及少量细砂岩,偶夹灰岩团块或薄层,发育微波状层理;产双壳类、介形虫为主的化石;湖泊相

2.28白垩系下统夹关组

砖红色厚一块状砂岩夹粉砂岩及薄层泥岩,底部具底砾岩,具大型交错、平行、槽形层理,波痕、泥裂及冲刷面构造;产介形虫、鱼、恐龙足迹化石等;河流相

2.29白垩系上统灌口组

砖红色、紫红色中-厚层粉砂岩、泥岩,岩石中含大量的石膏晶粒、膏岩晶洞,具水平层理、小型斜层理和微波状层理;产介形类化石;上部夹少量灰岩、白云岩及薄层石膏;咸化湖泊相

三.岩石

3.1岩石概况

峨眉山地区除二叠统下部为岩浆岩外,其余均为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组成。

3.2岩石类型分述

1.峨眉山地区的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岩与喷出岩两大类。侵入岩主要为峨眉山花岗岩,喷出岩为峨眉山玄武岩。

峨眉山花岗岩位于峨眉山背斜核部,因遭受剥蚀出露张沟、洪椿坪、石笋沟等处,不整合伏于上震旦统观音崖组之下。在张沟出露面积最大。峨眉山花岗岩属正长花岗岩,呈灰白色、肉红色,似斑状和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中以钾长石居多,含量在50%左右;其次为酸性斜长石和石英,有少量白云母。

峨眉山玄武岩形成于万二叠世早期,是大陆裂谷环境下的喷溢产物。峨眉山地区的该套玄武岩,南至大为,东抵沙湾三峨山,西达若篙坪。清音电站剖面实测厚度为258m。以万佛顶为主峰的峨眉山就是玄武岩构成,并形成单面山的构造坡。峨眉山玄武岩根据其结构、构造可分为斑状玄武岩、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等。斑状玄武岩是本区玄武岩的主要类型,呈青灰、灰绿、暗绿色,常具五-六边形粗大柱状层理;斑晶成分为斜长石,基质为斜长石、辉石、绿泥石、玄武玻璃等。微晶玄武岩一般为青灰、浅绿色、绿墨等色;主要矿物成分与斑状玄武岩相似,只是粒度较小而已,常形成细长柱状节理。杏仁状玄武岩中杏仁体含量一般为12%左右,最高达30%-35%,形式多样、大小不一,成分以石英、方解石、绿泥石、蛋白石居多。

2.峨眉山地区出露沉积岩有粉砂岩、砂岩、泥岩、白云岩等;此外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即变质岩。

四.构造

4.1概述

峨眉山位于扬子地台西部边缘峨眉山断块内,由一系列复背斜和复向斜组成,断裂纵横交错。教学区内褶皱构造主要有峨眉山背斜、二峨山背斜、牛背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断裂构造主要有峨眉山断层、观心庵断层、大峨寺断层、回龙山断层和挖断山断层等。

4.2褶皱

4.21峨眉山背斜

峨眉山背斜是峨眉山地区规模最大的主干构造,轴向近南北。核部位于张沟、洪椿坪一线,出露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依次出露地层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两翼岩层产状正常、倾角较平缓。东翼岩层倾角较陡,在新开寺及其以东,二叠系及三叠系渐变为倒转。枢纽近水平,为一规模较大的斜歪倒转水平背斜。

4.22二峨山背斜

位于二峨山主脉东南侧,轴向北东,向北东倾伏,两翼大体对称,倾角较陡。核部为寒武系,两翼依次为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背斜在北西翼发育次级褶皱和断层。

4.23牛背山背斜

牛背山背斜为峨眉山地区次级褶皱构造,风化严重;南起慧灯寺,北到尖尖石,中南段轴向北西,北段逐渐转为北东。核部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两翼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背斜轴向南倾。该背斜为斜歪、倒转、倾伏。北东翼受到地层破坏受到向下的牵引力导致产状凌乱,两翼是不对称背斜。

4.24桂花场向斜

桂花场向斜是与牛背山伴生的向斜构造,南起纯阳殿,北达砚台山,轴向北西。向斜北西段较宽,南东段较窄。木鱼山一线核部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两翼分别为下三叠统东川组、上二叠统宣威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中二叠统茅口组。南西翼倾角较缓,北东翼较陡。枢纽分别向北西和南东倾伏,为一开阔的斜歪倾伏向斜。

4.3断层

4.31峨眉山断层

峨眉山断层是峨眉山地区的主要的逆断层,对峨眉山区构造单元的划分和地貌现状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南段斜切峨嵋山背斜,致使张沟一带的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岗岩逆冲到二叠系、三叠系之上,最大地层断距达3500m;下层地层局部倒转。断层向北东方向延伸至鞠槽附近淹没于第四系之下。

4.32观心庵断层

观心庵断层南起新开寺,往北西延至喻田子附近消失。断层走向北西-南东,长约15km。断面倾向南西。南西盘相对上升,为一逆断层。该断层被晚期北东向、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

4.33回龙山断层

回龙山断层发育在牛背山背斜南西翼近核部,走向为北西-南东,断层面倾向南西。此断层上盘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下盘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在回龙山南坡及龙门硐河谷底可清楚的看到断层面、断层破碎带、劈理、小型构造透镜体、地层不对称重复以及地层出露不全都断层证据。其性质为逆断层。

4.34挖断山断层

挖断山断层发育在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南起麻柳湾,北至石店,全长9km。断面倾向南西,倾角较陡。在挖断山垭口,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覆盖于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之上,且玄武岩下部断失近百米。至北西两河口一带,茅口组灰岩被错段,岩石碎裂,节理、劈理、构造透镜体等现象明显,为逆断层。

四川峨眉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

峨眉山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

关于峨眉山名字的由来,传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美丽而又有趣味的是下面这一个传说:

从前,峨眉县城西门外,有一个西坡寺。有一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画家,千里迢迢的来到这里,要求住在寺里,西坡寺的主持和尚收留了他。主持和尚自幼喜欢书画,天长日久,就和老画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天,风和日丽,绿柳低垂,画家邀请和尚同游乐山乌尤寺。和尚笑着推辞说:“这里离乐山有几十里路,来回要一天时间,很不方便。”画家见和尚不去,便独自去了。不到半天功夫他就回来了,还带回来几张乌尤寺的画送给和尚。和尚自幼喜爱字画,心里十分高兴,同时也感到奇怪:为什么画家不到半天就游完乌尤寺回来了?这个谜和尚一直猜不透。

又过了几天,画家来向和尚告别,并付给食宿费用。和尚坚持不收。画家见和尚不愿收钱,猛然想起和尚喜欢画,便拿出纸笔墨砚对和尚说:“你不收钱,那我就画几张画送给你。”和尚听了,满心欢喜。

不一会,画家就画好了四幅画,每一幅上都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姑娘。第一幅画的是一个身穿绿衣绿裙,头上披一条白色纱中的姑娘;第二幅画的是一个身穿红衣红裙,头上披一条绿色纱中的姑娘;第三幅画的是一个身穿蓝衣蓝裙,头上披一条**纱中的姑娘;第四幅画的是一个身穿黄衣黄裙,头上披一条红色纱中的姑娘。因为古时候称美丽的姑娘叫娥眉,所以画家把四幅画题名为《娥眉四女图》。

画家把画交给和尚,并且嘱咐他:“你把画放在箱子里,等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以后再拿出来挂。”画家走后,和尚想,这样好的画放在箱子里太可惜了,何不挂出来让大家观赏观赏呢?于是就把这四幅画挂在了客堂里。一天,和尚从外面回来。忽然看见有四个姑娘正坐在客堂里说说笑笑哩。和尚看着这几个姑娘很面熟、又觉得很奇怪,刚才出去时并没有见到过这几个姑娘呀!就问:“你们几个姑娘是来游庙还是拜佛呀?”四个姑娘并不答话,只是嘻嘻地笑着往外跑。

这时,和尚忽然发现壁上四幅画上的美丽姑娘都不见了。原来跑出去的四个姑娘就是画上的呀!于是,和尚就在后面追。三个姐姐跑得快点,跑到前面去了,四妹跑得慢,拉在后面。姐姐们回头一看,见四妹还在后面,就停下来等她。这时,和尚已经追上妹,抓住了她的裙角,要拖她回去。四妹见不得脱身,就喊:“大姐、二姐、三姐,快来救我!”三个姐姐见四妹被和尚拖住不放,就生气地骂:“这和尚真不害羞!”四妹因为隔得远,只听到“不害羞”三个字,以为姐姐们在骂她,羞得满脸绯红,无地自容,便立刻变成一座山峰。和尚忽然不见了姑娘,面前却出现了一座大山,心想,你变成山我也在旁边守着你,反正不能放走你。三个姐姐见四妹变成了一座山,也变成三座山等着她。后来,和尚死在山旁边,变成了一个瓷罗汉,仍然守着山。人们在那里修了一个庙子,就叫“瓷佛寺”。四姐妹变成的四座山峰,一座比一座美。

后来人们就把娥眉的“娥”字改写成山傍的“峨”字。大姐就叫大峨山,二姐就叫二峨山,三姐就叫三峨山,四妹就叫四峨山。至今,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还并肩站在一起,只有四峨山隔了一段距离。

峨眉山最早出现在哪个年代?

峨眉山在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建平羌县,隋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更名峨眉县,唐宋清期间更名为绥山县,罗目县,乐都县,1949年12月17日峨眉解放,设立峨眉县人民政府。所以峨眉山最早出现于隋朝开皇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