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古人为什么要养猪

无“豕”不成家。猪和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换句话说,没有猪就没有家庭、就没有人生(少数民族除外)。考古发现证明,新石器时代,老百姓已经有饲养家畜的习惯,河姆渡文化遗存中发现的陶猪很有特点,猪吻突出,四肢短小,逼真形象。到了秦汉时代,猪已经成为社

无“豕”不成家。猪和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换句话说,没有猪就没有家庭、就没有人生(少数民族除外)。考古发现证明,新石器时代,老百姓已经有饲养家畜的习惯,河姆渡文化遗存中发现的陶猪很有特点,猪吻突出,四肢短小,逼真形象。

到了秦汉时代,猪已经成为社会地位、身份、财富的象征。

尤其是在西汉景帝刘启的汉阳陵外葬坑,发现了包括陶猪在内的大量陶制家畜。

陶猪体肥膘厚,憨态可掬。

用陶猪丛葬,是西汉“视死如生”观念的写照。

皇帝生前享有的荣华富贵,死后也要拥有。

“小豕拱爬大豕眠,凡尘万事食为天。

家肥屋润丁财旺,六畜排行我最前。

”猪显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动物了。

古人为什么要养猪而从驯化野猪到饲养家猪,古人是怎样养猪的呢?远古时代,先民以打猎为生,野猪是果腹的重要食物。

然而,猎杀回来的野猪入不敷出,圈养野猪成了当务之急,也成了生活必须。

野猪以食草为主,饲养成本低下。

圈养野猪很快流行开来。

然而,以食用为主的养猪行为很快遇到了新问题。

“豕曰刚鬣”,野猪毛长皮厚,牙齿锋利,生长期短,繁殖快。

如何破解野猪驯化问题?商周时代开始对猪进行阉割,是驯养野猪的关键性突破。

果然,《易经》中说,“豶豕之牙,吉。

”意思是割了性器的猪温顺多了。

《礼记》中记载“豚日腯肥”,野猪被阉割后,长得臀圆膘肥。

技术革新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

商周之后,家养猪成为时尚。

在《诗经·小雅》中,“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意思是白蹄子的野猪淌水过河。

而到了公刘时代,则“执豕于牢,酌之用匏”,意思是宰杀圈里的家猪做成佳肴美味,用瓢酌满美酒进行庆贺。

古人为什么要养猪养猪逐渐成为日常生活。

为了提升养猪效率,西汉时代养猪方式由放牧散养向圈养转化。

多年来,我们在多个西汉墓葬中出土了陶猪圈。

在实践中,汉代老百姓发现猪种非常关键。

在方以智所的《物理小识》中提到:“短项无柔毛者良,一厢有三牙者难留。

”种子的好坏直接影响圈养效果,老百姓开始优育优养。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养猪?如何养好猪?东汉以后,三国魏晋时代,圈养技术日益成熟。

那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圈不厌小,圈小肥疾;处不厌秽,泥秽得避暑。

已经掌握因为季节不同,如何更好地把散养与圈养结合起来,已经注意到穹冬春初的糟糠饲养和春夏草生的放牧。

这时候的养猪技术一直影响到后世。

到了唐代,养猪甚至成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诗人王绩羡慕阮籍、嵇康式的率性生活,禁不住慨叹“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

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

”(《田家三首》)是呀,看着猪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的样子,人生的况味禁不住涌上心头。

在唐代,养猪成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人还因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其中,洪州因猪致富,所以称猪为“乌金”。

百姓养猪,朝廷也设立养猪场,存栏数量达到了数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