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资讯

普贤菩萨在峨眉山哪个庙修行 普贤菩萨与峨眉山

普贤菩萨在峨眉山的万年寺修行。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它也被尊为“华严三圣”之一。世界上有很多的寺庙中都有,理论上讲如果想在峨眉山参拜普贤菩萨,那么不拘在哪个寺庙,都是可以参拜普贤菩萨…

问题描述

普贤菩萨在峨眉山哪个庙修行

推荐答案

普贤菩萨在峨眉山的万年寺修行。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它也被尊为“华严三圣”之一。世界上有很多的寺庙中都有,理论上讲如果想在峨眉山参拜普贤菩萨,那么不拘在哪个寺庙,都是可以参拜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在峨眉山哪个庙修行 普贤菩萨与峨眉山

其他回答

普贤菩萨与峨眉山

普贤菩萨是佛教传说中四大菩萨之一,道场在四川省峨眉山,每年香火不断,游人也络绎不绝。为什么普贤有这样大的名气?他和峨眉山又为什么会有这样密切的关系?现分析于下:

普贤,梵语音译三曼多跋陀罗。嘉祥《法华疏》云:三曼多云普,跋陀罗云贤。《华严大疏》云:体性周徧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此约自体说。又云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此约诸位说。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此约当位说。又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此约佛后普贤。当位普贤,悲智双运,佛后普贤,智海已满。又译为遍吉,遍即普义,吉是从事相立名,贤是从理体立名。

普贤与文殊二菩萨同为释迦佛左右二辅,文殊表智,普贤表行。又文殊表智,普贤表理。又文殊表根本智,普贤表分别智。表示修佛法要理智合一,行解相应。《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徧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从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三业,皆徧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盖此菩萨,从根本智,发广大愿,以万善庄严,一一周徧法界,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名普贤也。

普贤菩萨之得名、授记,见于《悲华经》。经云: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有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佛号宝藏如来。时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即阿弥陀佛)。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眗(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众(即文殊菩萨),第八王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转轮圣王及诸王子,于宝藏佛前,次第发愿,佛一一授记。第八王子泯图向佛说出了他的誓愿:世尊,我今所愿,要当于是不净世界,修菩萨道。复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严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亦当教化无量菩萨,令心清净,无有垢秽,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然后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普贤菩萨的誓愿来看,他是修菩萨道的,以教化众生己任,可以随意现形为地狱身、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天龙、鬼神、夜叉、罗刹、毘舍遮乃至商贾婬女、畜生恶鬼,为他们说法,让他们离苦得乐。还化身千万,向每一世界的佛顶礼赞叹,供养无数。所以宝藏如来很称赞他的愿行,认为他必能教化无量众生,最后终能成佛,并且为他改名为普贤。

因为他修的菩萨行是利益众生的,引导众生学习佛法,并不急于涅槃,所以很得众生的崇拜,在《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详细记述了他的愿行,这就是广为人知的普贤十愿,现简述如下:

1.礼敬诸佛。对佛教传说中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都以自身的神通力,同时现前,常修礼敬。

2.称赞如来。对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都以很深的知己,用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发出无尽的声音、言辞,对如来赞叹其无边的功德,用以教育其余在会的菩萨。

3.广修供养。对十方三世的一切极微尘数诸佛,都用最好的供品,如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以及各种涂香、烧香、末香用来供养。除此之外,还用最上等的法供养,如说修行法、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代众生苦、劝修善根等诸种法,用以供养。

4.忏悔业障。普贤菩萨自己思量,曾于过去的无始劫中,由于自身的贪、瞋、痴,发为身、口、意三业,做了很多恶业,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他要在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誓不再做恶业。

5.随喜功德。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乃至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善根,尽皆随喜,丝毫没有妒嫉诽谤、讽刺打击之类的恶行。

6.请转法 轮。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成等正觉后,普贤菩萨都要前往,以种种方便,慇勤劝请转妙法 轮,为众生说法度世。

7.请佛住世。佛欲入涅槃,慇勤劝请莫入涅槃,多在世间为众生说法。这也是利乐众生的法门。

8.常随佛学。在佛住世期间,发心学习佛法,精进不退,不计财产、王位乃至不惜身命,修习难行苦行,无论何种法会,都随佛参学,没有疲倦。

9.恒顺众生。对各类众生,人非人等,都承事供养,如敬父母。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者为作光明;于贫困者令得宝藏。还引导众生学习佛法。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佛以众生心而起大悲心,恒顺众生就等于供养如来。

10.普皆回向。从最初的礼拜诸佛到恒顺众生,所有功德,都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众生恶业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普贤菩萨都愿代受,让作恶业的众生得到解脱。

普贤菩萨的这十大愿行都发誓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这十大愿行才尽,而实际上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都是没有尽头的,这十大愿行也就是永无穷尽了。

在《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中,普贤菩萨发愿,于后五百岁中,有受持《法华经》的,都为其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如果有邪魔、夜叉、罗刹等恶鬼前来骚扰,普贤菩萨都保护行者。如果有人读诵此经,普贤菩萨就乘六牙象,守护在这人身旁。如果读诵时忘记了某句,菩萨还教给他怎样读诵。这样,实际上就成了《法华经》的守护神,受持《法华经》行者的守护神。

有了十大愿行和对《法华经》无微不至的照护,在一般佛教徒心目中,普贤就占有了很崇高的地位。修心佛法有这样好的佑护,怎能不从心底里尊敬他呢?普贤在经中所说的行法有两种,一是十忍法,一是忏悔法。

在《华严经·十忍品》中,普贤为菩萨提出十忍,若能得此十忍,就能对一切佛法无碍无尽。

1.音声忍。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教法,都能深信悟解。

2.顺忍。顺菩提正道,趣向最高的无生果位之忍。

3.无生法忍。能通达一切事物无生无灭的道理,并依此修心。

4.如幻忍。了达一切事物依因缘而生,犹如幻化本来是空寂无物。

5.如焰忍。了达一切事物像火焰一样似有实无,没有真实存在。

6.如梦忍。了达一切妄心,如梦境一样,虚幻不实。

7.如响忍。了达世间一切言语声音都是依因缘而生,虚假不实,如空谷回响。

8.如影忍。了达自己色身由五阴聚合而成,虚幻不实,就像影子一样。

9.如化忍。了达世上事物无而忽有,有而还无,就像幻化的一样不真实。

10.如空忍。了达世上一切法界一切事物都像虚空一样无形无色。

这十忍和一般意义的忍辱之忍有很大差别,佛教认为,依此修行可以很快通达佛法,具有很大的功德。

普贤的另一个行法就是忏悔法。《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普贤菩萨放眉间大人相光,为诸位菩萨说法,先说忏悔眼根法:行者应于诸佛面前,发露先罪,至诚忏悔。因为无量世以来有眼根的原因,贪者诸色,因为着色,所以贪爱诸尘,受女人身。每一世生处,都为色尘所迷惑,色尘伤害眼根,使人成为恩爱之奴,经历三界。所受的这些罪过,都是眼根不善所引起的。所以要皈向诸佛,说明自己眼根的所有罪咎,并向诸佛菩萨、大乘经典忏悔说:「我今所忏眼根重罪,障蔽秽浊,盲无所见。愿佛大慈,哀悯覆护。普贤菩萨,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无量诸菩萨伴。唯愿慈哀,听我悔过,眼根不善恶业障法。」行者按此法修行,忏悔七日,多宝佛塔从地涌出,释迦牟尼佛用右手亲启塔户,多宝佛现身,为行者证明:「法子,汝今真实能行大乘,随顺普贤眼要忏悔。

以是因缘,我至汝所,为汝证明。」行者又向普贤请教忏悔之法,普贤又分别讲了忏悔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之法。每忏悔一根,都有佛为行者证明,赞叹普贤行法。最后行者听到空中发微妙声音说:「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没,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忏悔。」算是为忏悔法门说出了最后的真谛。

可以看出,普贤能为别的菩萨说法,说明他的功德、修行高于一般的菩萨。《法华经·见宝塔品》中记载,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祗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每至有人宣讲《法华经》时才涌现其前。行忏悔法门就能感多宝佛涌现,可见行忏悔法门具有很特殊的功德。

普贤菩萨的愿行以救度众生为主,其行法又有很殊胜的功德,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在佛教中占有很高的位置。这些原因合在一起,使他受到众多佛教徒的崇拜。近代佛学大师弘一法师曾赞叹:「愿得普贤真愿行,常乐利益诸众生。」作为一个印度菩萨,曾陪侍佛祖的西方圣贤,他何时与中国 *** ,又怎样在四川峨眉山定居了呢?

根据旧的《峨眉山志》记载,汉明帝时甲子年间,里人蒲公采药,见到麋鹿的足迹像莲花一样,就向当时在峨眉山修行的一位高僧千岁宝掌和尚请问,这位高僧也不敢确定,就让他到洛阳请问摩腾、法兰二位尊者。法兰告诉他:《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有文,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者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与其眷属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所谓贤胜,就是普贤。

蒲公回去后,就建普光殿,供养普贤菩萨像。普贤在峨眉山示现就始于这个传说。只见麋鹿足迹像莲花就断言这里住着一个菩萨,未免过于武断。印光大师在《重修峨眉山志流通序》中对此也提出了质疑:经中只载普贤又名遍吉,未载贤胜之别名,法兰断言贤胜就是普贤,令人生疑。释迦牟尼讲《华严经》在印度摩竭陀国,经中所说光明山在西南方,而中国在印度有震旦之称,位于印度东方,西南和东方正好相反,怎能相提并论?汉明帝时的甲子年,即汉明帝七年,才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到西域寻求佛法,摩腾、法兰在汉明帝十年才到中国,而蒲公在汉明帝七年就去向他们请教了。按《传灯录本传》千岁宝掌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才来中国,汉明帝时的蒲公怎能去向他请教问题呢?

总的看来,旧志所载的这段故事过于牵强附会,难令人信服。佛教内部也有人对这种说法持批评态度,清代居士蒋虎臣修山志时有《志余》一卷,其中有言:「世人竞称文殊在五台,普贤在峨眉,此是俗见……菩萨神化,周徧法界,何尝以某处为我道场,某处为彼道场耶?」在我们现在看来,这只能看作是佛教的神话传说故事,并无确实证据。但位于峨眉山绝顶的普光殿历来被人看成是菩萨示现之所,吸引许多僧俗人等前来拜普贤。后改为相光寺,明时洪武帝重修,覆以铁瓦。清巡抚张德地又捐俸重修。相光寺成了普贤在人间的示现之所,不复容人怀疑。

因为有了普贤,很多僧人来峨眉山礼拜菩萨,求菩萨佑护。最早的记载是魏晋年间中印度僧人宝掌来峨眉山礼普贤。可见这时普贤道场在峨眉山已有定论。

晋隆安三年,慧远之弟慧持来峨眉山,依普贤修法,居龙渊精舍,讲经说法,为时人所重。

唐朝赵州从谂、黄檗老人、南泉老人、澄照大师均是禅门大德,都曾先后来礼普贤。其中澄照大师对普贤最为恭敬,每日六时礼普贤。

宋行明禅师,入五台礼文殊,入峨眉礼普贤,均感二菩萨随心应现。

明宝昙国师,受明洪武帝之命,重建相光寺,覆以铁瓦,又铸普贤菩萨金像。后于此寺十年,教化徒众。

明归空和尚在礼普贤时行叩通天苦行,并燃一指以供普贤。

其他居峨眉山修行的高僧也代有人出,有成就者不乏其人。

因为峨眉山影响很大,很多皇帝也有敕赐,以提高自己善行的声誉。最早的是唐僖宗敕建黑水寺,赐额永明华藏,又赐住持慧通禅师无缝袈裟一领。

宋朝太祖、真宗、仁宗都曾先后敕赐万年寺,赐物有金珠、璎珞、袈裟、金银瓶、御书、钵、铜钟鼓锣等法器。仁宗嘉佑七年还颁赐经藏。徽宗也曾赐旙、幢等物。万年寺是传说中蒲公拜佛修行的旧址,宋代皇帝对此寺特别偏爱,简直要把它当作御用寺院了。

明英宗于天顺四年五月初四日颁旨赐灵严寺大藏经一藏。

明神宗对峨眉山敕赐最多。赐海会堂千佛袈裟、佛牙等物。敕赐圆通庵慈宁宫皇太后手书佛号绣金长幡、九层沉香塔等。万历二十七年赐白水寺大藏经一部。万历四十年赐慈延寺大藏经一部。万历四十二年赐永延寺藏经一部。先后共有五次之多。

清朝康熙帝于康熙四十一年春在北京赐伏虎寺僧照裕、光相寺普震《药师经》及手书大字。同年秋又派人到峨眉山赐照裕经书、诗轴,又赐善觉寺元亨、大峨寺僧常舒、白龙洞僧祖元、毗卢寺僧德敬、雷洞坪僧慧植、铜殿藏经阁僧照干、卧云庵僧照玉诸人《金刚经》及御笔手书等物。

由于历代高僧的推崇,历代皇帝对峨眉山的多次敕赐,使峨眉山是普贤道场的传说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普贤的行愿及地位受人尊崇,在信奉佛教的古代,人们希望把他留在中国,成为有形的可见之人,不愿意他「遍周法界,应化无数」,就给他找个安身之处。二是峨眉山幽远偏僻、雄伟壮观,景致又幽雅安静,适于僧人避世修行,也适于骚人墨客游览赏玩。再加上有传说故事「作证」,一拍即合,峨眉山就成了佛教圣地,再不容改变。在现代社会,又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也许这是初始在这里建造寺院的僧人所始料未及的吧!

问题一:峨眉山是哪位菩萨的道场? “道场”见于《华严经》“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始成正觉(成佛)”。摩竭提是古印度国名,是释迦牟尼成佛、说法的中心地点。《法苑珠林》说得更具体:“佛寺亦称道场,寺有多名,或名道场。”凡是弘法利生、广行佛事、大传戒法之所统称道场。也有专指一处的,即地以人名。普贤弘法于峨眉山,故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华严经》中有“善财童子伫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因此,峨眉山称“大光明山”。《法华》、《楞严》二经云:“普贤乘六牙象,以众生喜见身,现于人前,使众生得一瞻大士全容,随缘感化。故大士隐本显劣,现相海于峨眉山,俾四方信士,投诚有地,礼普贤者,莫不指归于峨眉。”《峨眉山志》也记载了东汉时,峨眉山药农蒲公,在初殿见一足迹似莲花的白鹿,便随其后,追至金顶。顿时,晴空万里,云海茫茫,出现了奇异的七色光环,光环中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手持如意,身垂璎珞,头戴五佛金冠,降临峨眉山。蒲公便在山顶建造普光殿,供奉普贤菩萨,日日进香不止,峨眉山便成为了普贤菩萨的道场。

问题二:峨眉山金顶是什么佛? 千座名山一座顶。金顶凝聚着峨眉美的最高境界。这个地方既代表佛的圆满光明,又汇集了人间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峨眉山金顶十佛又称“金顶四面十方普贤金像”,金顶 是峨眉山顶 因半年时间都积雪 阳光下远看金色一片 而得名 金顶上有普贤菩萨金身塑像 因为峨眉山是普贤道场

问题三:请问峨眉山供奉的是什么菩萨?求拜有何作用? 这是普贤菩萨道场,这可是个大菩萨,拜拜当然好了,怎么一句话能说得请呢?

问题四:峨眉山万年寺有哪些大佛和菩萨 峨眉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相传是释迦牟尼身旁的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道场。峨眉山原为佛道两教并存的宗教重地,东汉之初,山间便有了第一座以药农舍宅为寺庙的“初殿”。后来历经晋、唐、宋续建和明、清两代发展,连绵百里的山峦,先后兴建佛寺200多处,僧众达数千人。随着佛教兴盛和道教的衰微与绝迹,峨眉山遂成为以“菩萨信仰”为中心的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峨眉山景区内尚存十余处古寺,如报国寺、万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顶等,寺院内的佛教徒依然保持着正常的宗教生活。

问题五:峨眉山是哪个菩萨的道场 网友你好,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哈,供奉的是普贤大士

问题六:峨眉山金殿供奉什么菩萨 金殿就是华藏寺,银殿就是卧云庵

峨眉山是普贤的道场,不管哪个寺院,首先都要供奉普贤菩萨

当然金殿和银殿都还是照样要供奉释迦摩尼和恭勒菩萨以及观音菩萨

问题七:四大佛教名山里面的菩萨各是保佑什么? 四个菩萨可以求的愿望是一样的,都什么都可以求的。

胆五台山,文殊菩萨,智慧第一。

峨眉山,普贤菩萨,愿行第一。可以看《普贤行愿品》得知普贤菩萨的大愿行。

九华山,地藏菩萨,大愿第一。可以看《地藏经》了解一下。

普陀山,观音菩萨,慈悲第一。可以看《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得知观音菩萨的大愿,循声救苦,满足众生的各种愿望。

问题八:峨眉山金顶是什么佛? ,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像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最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

问题九:峨眉山是佛教哪个菩萨的道场啊? 菩贤菩萨啊!他有女身男面,有女身女面!

问题十:峨眉山金顶普贤王菩萨求什么最灵验 只要虔诚,发心向善,善待并包容身边每一个亲人和朋友,戒杀护生,普贤菩萨必满足一切众生清净之善愿。若爱欲交乱,烦满心中,于诸众生无慈悲之心,虽如来应世,千佛授手,也难以救赎,只因与道背离。若对佛法有信心,建议常读《菩萨菩萨行愿品》,常发愿。

峨眉山为何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道过峨眉山吗,什么时候,怎么来的

1
峨眉山原本是中华道家仙山,后来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却是封建帝王的介入推崇,皇权强制力的推力作用。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佛道相争的一个缩影。
2
原始佛教只以“释迦牟尼”为创教教主,只尊“释迦牟尼”一佛,今日的泰国佛教亦仍如此。
公元初起,据说“龙树”从“龙宫”学来一套招数,自夸“大乘佛教”。这所谓的“大乘佛教”编排了多量的佛、多量的菩萨。从这些的崇拜演变的过程看,并不能真实反映出“灵界”真的有“普贤”等等“菩萨”,只不过是幻想臆造,而且这些“佛菩萨”的系统当中,投射出浓重的封建时代的官僚体系结构。
所以,虚构的印度“普贤菩萨”,谈不上到过峨眉山。
3
峨眉山为什么会成为“普贤的道场”?说来话长。
峨眉山原是道家仙山,春秋战国时期,一批又一批道家人物来到峨眉山,他们有思想、有文化、有精神境界与追求。
东汉时,道教的张陵,在峨眉山周围地区设有“六治”,其中的“本竹治”“北有龙穴地道通峨眉山,上有松,昔郭子声得道之处也”(《云笈七签》卷28)。
张陵之孙张鲁于建安三年(198年)增设“八品游治”,其中第一治就是“峨眉治”。
如果把廿四治及相关地方称为早期道教发祥地的话,那么,峨眉山即是这种发祥地之一。
后来的道士又在全国分设三十六洞天,峨眉山被列为第七洞天。
晚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也将峨眉山列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称之为“灵陵太妙洞天”。
唐代一些诗人如司空曙、施肩吾、韦庄、鲍溶等人的诗歌中还记述了与峨眉山道士的交往……
直到宋初,峨眉山仍是以道家仙山闻名全国的。古籍《太平御览》所记峨眉山是以道教仙山而进入国家级名山的。
4
北宋后,由于宋朝皇帝不遗余力地提倡佛教,在朝廷的扶持下,峨眉山开始成为“普贤道场”。峨眉山道教渐趋弱势。“普贤道场”形成的关键一步,是获得了世俗皇权力量的在大众面前的正式确立,道教已不能与之相争。
明清的统治者继续扶持佛教的发展,佛教在峨眉山日趋兴盛,明清之际达到极盛,佛教以压倒之势占据了山中宗教统治地位。
清朝时,清皇帝更是恩威有加,道教全面退出峨眉山。
今天,我们在峨眉山,还能见到道家的名称遗存,如:纯阳殿、遇仙寺、仙峰寺等,但供奉的都是“菩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