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无字碑的“专利”

说起无字碑,我们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享誉海内的乾陵无字碑。文物工作者在对无字碑的一次考查中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方格子,这些方格子每个长4厘米,宽5厘米,排列整齐。这些空着的格子,就是原本要刻在无字碑上的碑文。根据留在碑面

说起无字碑,我们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享誉海内的乾陵无字碑。无字碑的“专利”文物工作者在对无字碑的一次考查中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方格子,这些方格子每个长4厘米,宽5厘米,排列整齐。这些空着的格子,就是原本要刻在无字碑上的碑文。

根据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计算,碑文大约有3300多字。

格子的数量对应文字的数量,这就说明,无字碑不但已经预留了刻碑文的空格子,连碑文都已经撰写好。

至于撰写好的碑文为什么后来没有刻在碑上,原因就无法详细考证了。

无字碑的“专利”由于武则天的名气,乾陵的名气,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无字碑、武则天、乾陵三者是一体的,无字碑似乎只属于武则天,只属于乾陵。

或者说,武则天对无字碑有着唯一的所有权。

在唐代,除了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之外,还有一座帝陵的神道上,原本也曾经矗立了一块无字碑,这座帝陵就是唐中宗李显的定陵。

唐中宗李显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一生曾经做过两次皇帝,他既是无字碑和述圣纪碑的立碑者,也是述圣纪碑碑文的书写者。

李显在第二段皇帝任期的最后,离奇的死在宫中,经过一场血腥政变后,他的弟弟唐睿宗李旦即位,将他葬在了定陵。

定陵无字碑的规模和形制和乾陵无字碑相仿。

而与乾陵无字碑不同的是,定陵无字碑立于司马道的西侧,而司马道的东侧没有立石碑。

近现代的两位学者就为我们做了详细记录:

何正璜《唐陵考察日记》中记载\"无字碑一,高6.5公尺,宽2公尺,厚1.2公尺,座高1公尺,长3公尺,宽2.5公尺,系一大方石凿成,碑之两侧各刻有云龙纹,惟作风类唐以后所刻者。

\"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中记载:\"无字碑1通,碑身高5米,宽2米,厚1.3米,趺座长3.3米,宽2.6米,碑头浮雕螭龙,碑身正面平光,左右两侧线刻龙、凤、麟、狮等瑞兽图案和祥云蔓草纹饰。

\"

遗憾的是,这通硕大的无字碑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毁。

据富平县志记载,这块石碑于1967被砸,并做成72条碾子,以10元一条的价格出售。

王翰章在《陕西名碑被毁纪》一文说:\"1971年夏全省文物普查时,我和魏京武同志在渭南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来到定陵,看到无字碑所在地,仅留下一堆残石渣\"。

无字碑的“专利”六百多年后的明朝,无字碑再次出现在了帝陵的陵门之前。

明十三陵,是明代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至明思宗朱由检亡国,十三代皇帝的陵寝所在地。

而每一座明代帝陵在陵门的前面,都修建有一座碑亭,在碑亭内竖立一通石碑。

碑亭被称为\"神功圣德碑亭\",石碑被称为\"神功圣德碑\",顾名思义,石碑上应该刻有皇帝生平的丰功伟绩。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从十三陵的第二座帝陵: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起,到倒数第二座帝陵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为止(明思宗思陵未建\"神功圣德碑\"),帝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上都空无一字,都是无字碑。

无字碑的“专利”既然叫\"神功圣德碑\",为什么上面都空无一字呢?这要从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说起。

实际上,从明仁宗到明武宗这七位皇帝,他们的陵门前起初都没有修建碑亭,也没有修建石碑。

嘉靖皇帝在营建自己的帝陵永陵的时候,特别想给自己的帝陵修碑亭,建石碑,给自己歌功颂德。

但是,祖先的陵寝都没有建碑亭和石碑,他的帝陵如果修了,就是对祖先的不敬。

既要逊避祖陵(后代皇帝的陵寝不能修的比祖先的更好,这就叫\"逊避祖陵\"),又想给自己树碑立传,于是,嘉靖皇帝想到的办法就是,把前面所有的帝陵全部都修碑亭,建石碑。

碑亭修了,石碑立了,就要写碑文了。

可是,碑文谁来写呢?这是给之前的历任皇帝树碑立传,写的不好是要诛九族的。

大臣们一番商议,结论是:碑文只能由现任皇帝嘉靖皇帝写。

但是,嘉靖皇帝太\"忙\"了,他在\"忙\"什么呢:忙于修道,忙于炼丹,忙于追求长生不老……他连上朝都懒得上,哪里有时间有精力写碑文呢?皇帝不写,没人敢写,最后直到嘉靖皇帝去世,七座帝陵的碑文都没有写成。

于是,包括嘉靖皇帝的永陵在内,八座帝陵都只有石碑没有碑文。

祖辈的皇帝都是无字碑了,后面的帝陵也没人敢写碑文吹嘘自己。

于是,十三陵里十一座帝陵的碑亭里,留下的都是无字碑了。

千秋功业也好,千秋骂名也罢。

石碑上有没有字,刻了什么也许并不重要。

因为,历史会给每个人一个公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