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在中国

文/陈淳和石器一样,陶器是考古发现中最不易消失的文化遗存,但是陶器在考古记录中的出现晚得多,主要是新石器时代开始以后的大宗手工艺产品。但是,目前所知在欧亚地区至少有6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陶土制品。其中最早的陶制品是出土于捷克多尔尼·维斯

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在中国文/陈淳和石器一样,陶器是考古发现中最不易消失的文化遗存,但是陶器在考古记录中的出现晚得多,主要是新石器时代开始以后的大宗手工艺产品。但是,目前所知在欧亚地区至少有6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陶土制品。其中最早的陶制品是出土于捷克多尔尼·维斯托尼斯(Dolni Vestonice)四处莫拉维亚文化遗址群发现的1万余件陶制品,14 C年代测定为距今28000—24000年前。

陶制品中没有陶容器,主要是3000件人形与动物塑像,其中有女性维纳斯像,有狮、熊和狼等动物。

其余为形状不规则的陶球碎片以及平薄的陶板碎片。

这些陶制品主要用当地的黄土烧制而成,可能混有动物脂肪和骨渣,对两个椭圆形陶窑壁的测定表明烧制的温度在500—700度左右。

陶器的发明和生产是源于人类对炊煮和储存容器的一种需求,但是这种工具由于笨重和易碎的特点并不适合于流动性很大生活方式。

所以,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没有发明和使用陶制容器的原因,并不是人类智力低下,而是人们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使其对食物的储存并不迫切,而且炊煮和盛水的功能完全可以用其他器物来满足。

在陶器发明之前,人类可能用不同的办法和工具来满足对容器和炊煮的需要。

比如,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和北美阿拉斯加,陶器使用之前人们采用的是石制的容器。

在美国的西南部,陶器发明之前有一段长期使用篮子的历史。

许多考古学家推测,陶器最初有可能是将篮子外面敷上泥土后烧制而成的。

在中东,游牧的经济生活方式使皮革制的容器更为流行。

有的地方的砌筑窖穴被认为是激发陶器发明灵感的来源。

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都发现在东亚,在我国、日本和俄国远东地区都发现了超过1万年的陶器,我国广西桂林的庙岩遗址出土的陶片据14C年代测定为距今13500年,湖南道县玉蟾岩的陶器14C年代有两个数据,分别为距今15000年和12300年。

河北徐水南庄头和阳原于家沟也出土了1万年前的陶片,但是这些陶片保存都很差。

当时陶器的制作工艺很原始,陶质疏松、火候较低、陶胎厚薄不匀、非常容易破碎。

日本九州福井洞穴出土的与细石器共生的陶器年代为距今12, 700年前,离福井洞穴遗址不远的福泉山遗址也出土了形制相仿的陶器,3个热释光年代数据相近,平均值为距今11840年。

在四国的上黑岩遗址出土的福井类型陶器的14C年代为距今12200年前,在日本中部东京湾附近的那须岛遗址,最早的陶器的14C年代为距今9500年前。

本州岛北端青森地区出土最早的陶器的14C年代为距今8600年前,北海道涌别等遗址出土的最早陶器年代在距今7000—8500年之间。

在俄国远东阿穆尔河(黑龙江)中游加沙(Gasha)遗址出土最早陶器的14 C年代为距今12600年前,哈巴洛夫斯克附近遗址出土了14C年代为距今10000—12000年前的陶器。

在贝加尔湖南岸的乌斯特加克塔(Ust'Kyakhta)遗址出土了14C年代为距今11000年的陶器。

这些遗址中的陶器都和细石器共生,都表现为一种渔猎采集经济。

陶器的发明与比较稳定的定居方式有关,在农业起源之后,人类的流动性大大减少,对食物储存和炊煮容器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日本陶器的发明和使用可能和海洋贝类采集经济的开拓有关,起初人们使用间接炊煮(将烧烫的石头放入容器中与水一起煮食物),后来发展到用火直接炊煮。

所以,陶器可以反映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的变化,但这不一定就是农业起源的伴生标志。

比如,墨西哥特化坎高原上的居民很早就开始栽种植物,但是由于早期玉米的产量过低,仍然无法定居下来,因此迟迟没有使用陶器。

陶器的发明主要是为了日常生活的需求,比如炊煮、盛水和储藏食物。

但是它的用途很快变得多样化,人们也制作纺轮、油灯、埋葬用的瓮罐以及各种陶俑等。

陶土的可塑性使得陶器生产能够充分发挥工匠的灵感和才能,表现人们的美学意识。

因此陶器往往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器物,破碎的陶片也常常是考古发现中最为丰富的遗存,它们的形状、式样和特征都是考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制作陶器的原料必须进行仔细的选择和加工,一般包括以黏土为主的塑性原料和以石英砂等羼和料为辅的惰性原料。

因为陶土在烘烤时会失去水分而龟裂,所以必须加入羼和料和贝壳屑。

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河姆渡和大溪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用炭化的稻壳等有机物来作为羼和料的陶器,实验证明,用炭化的稻壳作羼和料,炭末周围不会出现较大的缩空,器物机械强度高;而用碎稻壳作为羼和料,器物表面会出现毛刺和碎稻壳痕迹,强度较差。

制作炊煮器和其他的容器所采用的原料可能也有所不同:经常炊煮的器物可能需要加入更多的羼和料,以应付容器反复的热胀冷缩。

而不用于炊煮的一般容器可能更多采用泥质陶。

陶土的可塑性与黏土的化学组成有关,氧化铝含量越高,可塑性越好。

可塑性也和陶土的淘洗工艺有关,陶土必须仔细地捣碎,然后加水,去除黏土中的杂质、粗颗粒和钙质结核。

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生产已经懂得对所采用的陶土进行淘洗,有的制陶作坊还有专门的淘洗池。

陶土的可塑性还和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有关专家的实验,用手捏制泥条,其含水量恰好为20%—22%之间,这种陶土的泥条既不粘手又不开裂,并具有韧性。

陶器的制作方式一般有三种,即手制、模制和轮制。

手制有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筑成法三种。

捏塑法一般用来制作少量小型的器物,泥片贴筑法在我国黄河流域比较少见,而泥条筑成法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北辛文化中已被采用。

它是将泥料先搓成泥条,然后再筑成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