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史籍无载的重要历史事件

文/曹定云摘要:清华简《说命·上》谈及“傅说伐失仲”说:“失仲是生子,生二戊豕。”对此“二戊豕”有不同的解释。整理者将“戊”释读为“牡”,认为“二戊(牡)豕”是“二头公猪”,欠妥。实际是:“戊”是“日名”;“豕”是“图腾崇拜”孑遗。“生二戊

史籍无载的重要历史事件文/曹定云摘要:清华简《说命·上》谈及“傅说伐失仲”说:“失仲是生子,生二戊豕。”对此“二戊豕”有不同的解释。整理者将“戊”释读为“牡”,认为“二戊(牡)豕”是“二头公猪”,欠妥。

实际是:“戊”是“日名”;“豕”是“图腾崇拜”孑遗。

“生二戊豕”就是生了两个“日名”为“戊”的“双胞胎”。

“豕韦氏”是殷周时代一支重要的氏族。

《诗·商颂·长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郑笺》:“韦,豕韦,彭姓也。

失仲属“豕韦氏”,自然是以“豕”为其“图腾”,他生下“双胞胎”,其“日名”为“戊”,自然就是“二戊豕”。

“傅说伐失仲”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韦”(豕韦)曾是夏桀的重要盟国,商汤之时,就曾伐“韦”(豕韦)。

至武丁时,“失仲”可能仍有“二心”,故武丁命傅说再次讨伐之。

这样一段历史,史籍无载,但清华简《说命》却保存下来,足见弥足珍贵。

清华简《说命》中,失仲的两个儿子称“二戊豕”,在一般人的思维中,是“不可思议”的。

正是这“不可思议”,恰恰证明了它的真实性。

《说命》虽然源出殷代,但在后来的流传与传抄过程中,无疑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

它最后传抄的年代,当在战国中后期。

清华简《说命上》“二戊豕”故事清华简《说命上》谈及傅说时,曾涉及“失仲”,说傅说“惟殷王赐说于天,甬为失仲使人”,后“天迺命说伐失仲”,“失仲是生子,生二戊豕。

失仲卜曰:‘我其杀之:我其已,勿杀;勿杀是吉。

’失仲违卜,乃杀一豕。

说于(韋)伐失仲,一豕乃旋保以逝。

一豕随仲之自行,是为赤俘之戎”。

“二戊豕”之“戊”,整理者读为“牡”,认为“二戊(牡)豕”是“二头公猪”。

这样解释欠妥:“戊”与“牡”,无论从音韵、字形或字义上,都没有联系,将“戊”释读为“牡”没有根据。

此“戊”是“天干”,在此是“日名”。

关于“日名”,过去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即所谓“生日说”“死日说”“卜日说”等。

对此,我曾指出,以上说法都不正确,所谓“日名”是指一个人在同族同辈中的“排行次第”:排行第一者为“甲”,第二者为“乙”,第三者为“丙”,以此类推;若同辈人数超过“十”,则“过十”后重新排定。

为了相区分,每一轮之间,在“日名”前加其他的字,如“上甲”“大甲”“小甲”“大乙”“小乙”“大戊”“仲丁”等。

“日名”是人生下来之后就会排定,并非死后才确定。

死后“日名”则成为“庙号”。

因此,“生二戊豕”应当是生了两个“日名”为“戊”的“豕”(按:实为人)。

这种情况,只有在同时生“两个豕(人)”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否则,不可能出现“二戊豕”。

换言之,“二戊豕”是“日名”同时为“戊”的“双胞胎兄弟”。

由于是同时出生,在氏族同辈的排行中,无法分出先后长幼,只能同时排定在“戊”,故曰“二戊豕(人)”。

对于上述故事,学术界有不同的的解释。

整理者将“二戊豕”读为“二牡豕”(二头公猪),并认为:“牡豕”是“形容其子(失仲之子)生性顽劣”,并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所载之事加以说明:“乐正后蘷……生伯封,实有豕心,贪婪无餍,忿纇无期,谓之封豕。

”这样“解释”欠妥:第一,如前文所述,“戊”与“牡”没有可通之处,“二戊豕”不能释读为“二牡豕”;第二,《昭公二十八年》所载“伯封”谓之“封豕”,是一种比喻;而清华简《说命》中“二豕”,没有证据证明它是“比喻”,“生性顽劣”也不能成为称“豕”的理由;第三,失仲为何要为“二豕”进行占卜,并且“杀一豕”,整理者并没有说明。

杨善群先生则认为,此神话故事有许多怪点:一怪,“天乃命说伐失仲”,试问“天”是怎样下命令呢?二怪,“失仲是生子”,却“生二牡豕”,即二头公猪。

人而生猪,何等神奇!三怪,失仲杀其一子即一豕,另一豕在傅说来伐时,“保以逝”,即进行保卫,然后逃逸,其动作如人而有灵性。

四怪,一豕随失仲“自行”至某地而繁衍,成为“赤俘之戎”,即戎狄部落的一支。

杨先生说:“像这样讲述戎狄部落形成的奇异过程,它不可能是《尚书·说命》的原文,整部《尚书》从没有记录如此怪诞的故事,它与《尚书》固有的实录风格是水火不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