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董姓源考:舜赐姓于晋南

文/徐少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晋太史蔡墨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融鬷川,鬷夷氏其后也。又《潜夫论·志氏姓》曰:己姓之嗣飂叔安,其裔子曰董父,.

董姓源考:舜赐姓于晋南文/徐少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晋太史蔡墨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融鬷川,鬷夷氏其后也。又《潜夫论·志氏姓》曰:即见己姓之董氏发展为董姓的变化脉络。

赐姓以前的董氏所在,早期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当与春秋时晋地之“董”和“董泽”有关。

《左传》文公六年有“晋改蒐于董”,杜预注:“河东汾阴县有董亭”,约在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地带;宣公十二年又载晋有“董泽之蒲”,杜注曰:“董泽,泽名,河东闻喜县东北有董池坡”。

据〈读史方舆纪要〉卷41,解州闻喜县“董泽”条曰:《大清一统志》卷155,绛州古迹“董泽”条亦曰:清闻喜县即今山西闻喜县,位于清闻喜县东北三十五至四十里的董泽应在今闻喜与绛县、曲沃三县之间,《一统志》言为古豢龙氏董父居此而得名,当有一定道理。

这一带以“董”为名的泽、亭即为佐证;《方舆纪要》言“舜封董氏豢龙之所”又略有混淆。

结合上引《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分析,董父一支被赐姓以前当在董泽、董亭一带活动,而受姓命氏之后,则移居于鬷川。

《国语·郑语》说:“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则其后又支分为两支,韦昭解:“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

”是鬷夷氏之支分在夏代立国之后,然言其“孔甲前而灭”又非是。

据《韩诗外传》,夏末之时有关逢龙,因谏帝桀之酒池而被“桀囚而杀之”,关逢龙,《潜夫论·志氏姓》作“豢逢龙”,言是豢龙氏之后,“以忠谏,桀杀之”,说明豢龙氏于夏末仍存。

又,《姓源》称关姓为“夏臣关龙逢之后,望出陇西,东海。

”可见关羽为豢龙氏之后。

鬷夷氏,杜预说:“鬷水上夷,皆董姓”,当即古之三鬷。

《尚书序》曰:“夏师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伪孔《传》:“三朡,国名,桀走保之,今定陶也。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曹州济阴即古定陶也,东有三鬷亭是也。

”从《元和郡县志》(卷11)曹州济阴县“古曹国”和“三鬷亭”两条所载道里方位来看,三鬷亭应在古曹国定陶东北二里处。

古曹国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则位于古曹国东北二里之三鬷亭则应在今山东定陶以北不远。

由此可见,董姓两支作为夏之与国、同盟,一直在今定陶一带活动,于夏末与其同族的己姓昆吾、顾等国一道遭到商汤的征伐而灭亡。

小结:己姓飂叔安的后裔董父,原来居住在晋南闻喜县,因为擅长豢龙,被帝舜赐姓董姓豢龙氏。

夏朝时,豢龙氏的一支被别封到定陶县,是为鬷夷氏。

留在原地的豢龙氏后裔,比较知名的有关逢龙和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