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李零:雍州之域最值得注意的六个族姓

文/李零夏、商、周三族,夏、商在东,周在西,一直是两大板块。周、秦都崛起于西土,与西戎杂处,有很深的西戎背景。周、秦、戎的活动舞台是《禹贡》九州的雍州。雍州之域,横跨今陕、甘、宁三省,陇山正好在三省交界处。陇山以西是甘肃,陇山以北是宁夏,陇

李零:雍州之域最值得注意的六个族姓文/李零夏、商、周三族,夏、商在东,周在西,一直是两大板块。周、秦都崛起于西土,与西戎杂处,有很深的西戎背景。周、秦、戎的活动舞台是《禹贡》九州的雍州。

雍州之域,横跨今陕、甘、宁三省,陇山正好在三省交界处。

陇山以西是甘肃,陇山以北是宁夏,陇山以东是陕西。

两周时期,周人是凭族姓识别来源不同的族。

如祁姓传出陶唐,姚姓传出有虞,夏为姒姓,商为子姓,周为姬姓。

东夷、淮夷传出太昊、少昊。

祝融八姓主要是己、妘、曹、芈四姓。

这些姓,不仅反映父系族源,也反映母系族源,以及不同族姓的通婚关系。

如夏的女祖先是有莘氏女,名曰脩己(己姓);商的女祖先是有娀氏女,名曰简狄(疑媿姓);周的女祖先是有邰氏女,名曰姜嫄(姜姓),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与其他部族的通婚关系。

这些族姓有两周时期的铜器铭文为证,覆盖面甚广,并与文献记载高度一致,足证周人封建,范围确实广,《禹贡》九州的天下概念并非向壁虚构。

当时,雍州之域有六个族姓最值得注意。

1. 姬姓:姬姓最有名,当属周人。

周人自豳迁岐,来自陇东、陕北的黄土高原,与西北戎狄有不解之缘。

姬姓不止是周人的姓,也是很多少数民族的姓(有些可能是冒姓),如东周时期,骊山脚下的骊戎(与申通婚),山西的大戎(即狐氏,与晋通婚),还有滹沱河流域的白狄(鲜虞、中山),他们也都是姬姓。

2. 媿姓:媿姓最有名,当属唐叔封晋的怀姓九宗,怀姓即媿姓。

王国维说,媿姓是鬼方之姓。

鬼方来自贝加尔湖一带,初居内蒙古河套,号称河宗氏,后顺黄河南下,分别进入陕西、山西,东周以来集中在晋东南,号称赤狄。

媿姓和姬姓都来自北方,但姬姓主要在陕西,媿姓主要在山西。

3. 姜姓:姜姓来自西方,属于西戎系统,与姬姓世代通婚(西周12王,至少有六个王娶自姜姓)。

学界公认,姜姓与氐、羌有关。

氐、羌是藏族和羌族的祖先,历史上与汉族关系最密切(两者同属蒙古人种、汉藏语系)。

他们从青海进甘肃,从甘肃进陕甘,从陕西进山西、河南,有许多不同分支,号称姜戎(或姜姓之戎,或姜氏之戎)。

姜姓归附周人,有号称四岳之后的申、吕、齐、许。

申,初在陕西,与周通婚,后分一支迁南阳,留在陕甘的叫西申,迁居南阳的叫南申。

吕,初封不详,后迁南阳。

太公吕尚佐文、武图商,有勋劳,封于齐,是周的舅氏,与周关系最密切。

西周晚期,西戎为祸,主要是姜戎和犬戎。

姜戎是姜姓,犬戎是允姓,二戎皆听命于申侯。

周宣王三十九年,千亩之战,周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国语·周语上》),从此元气大伤,降及幽王,被申侯率犬戎攻灭。

《左传》两次提到姜姓之戎(僖公三十三年、襄公十四年),范宣子称其祖吾离,本居瓜州(今甘肃敦煌),被秦人迫逐,离开瓜州,投奔晋国,晋惠公特意把他们安置在晋都南鄙,让他们帮助晋人打仗,好像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雇佣兵。

所谓“秦人迫逐”,从年代看,应指秦穆公伐戎。

4. 允姓:王国维说,允姓是猃狁之姓。

猃狁是该族自名,古书有许多不同写法,一类写法是獯鬻、薰育、荤粥,一类写法是混夷、昆夷、緄戎。

猃狁之名,流行于西周,西周以后,寂然无闻。

《左传》有所谓允姓之戎(僖公二十二年、昭公九年),盖其孑遗。

这支戎人也叫陆浑戎(宣公三年,成公六年,昭公十七年、二十二年),本居瓜州,晋惠公、秦穆公迁其民于河南,始定居于熊耳山南,伊河上的嵩县,最后灭于楚。

陆浑是其本名,与上述名称属于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