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周借殷祖,帝俊在殷商之后逐渐转化为黄帝

文/邹华摘要:在中国上古史和上古文化研究中,黄帝已被多数研究者看作上古时期出自西部华夏集团的氏族首领。然而材料分析表明,殷商宗教是黄帝传说的发祥地,而黄帝的前身则是神话传说中的天神帝俊。在殷人的宗教信仰中,太阳鸟帝俊是上帝的化身;帝俊或帝俊

周借殷祖,帝俊在殷商之后逐渐转化为黄帝文/邹华黄帝非西族《史记·封禅书》有秦人立畤祭祀白帝、青帝以及黄帝和炎帝的记载:以上西畤、鄜畤、密畤、上畤、下畤和畦畤等六畤,其中西畤、鄜畤、畦畤均祠白帝,因而统称为“雍四畤”。秦人立畤的时间、地点是可以确定的:西畤,祠白帝,秦襄公八年作(前770);地西垂,今甘肃天水市西南。鄜畤,祠白帝,秦文公十年作(前756);地鄜衍,今陕西凤翔县东南。

密畤,祠青帝,秦宣公四年作(前672);地渭南,今陕西风翔东南之渭水南岸。

上畤,祠黄帝,秦灵公三年作(前422);地吴阳,今陕西凤翔县南三畤原。

下畤,祠炎帝,时间地点与黄帝同;畦畤,祠白帝,秦献公十八年作(前367);地栎阳,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

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祀黄帝,作下畤祭祀炎帝,时间为战国初年的公元前422年。

对于研究黄帝的传说,这个有具体时间可以查证的记载是很重要的。

据此可以推断,秦人对黄帝的祭祀最晚不会迟于立上畤的前422年。

但是秦人对黄帝的崇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或者说关于黄帝的传说还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呢?应当注意到秦人对白帝的祭祀。

《封禅书》记载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时间为公元前770年。

西畤所祀为少皞白帝,其主神并不是黄帝,不过仍然可以用来推断黄帝传说流传的时间,因为白帝和黄帝有两个明显的共同点。

首先,作为语词,白帝和黄帝一样,其“帝”字都在形容词的后面,而神话传说中的其它天帝像帝俊、帝尧、帝舜、帝喾、帝颛顼、帝鸿等,其“帝”字都在名字的前面;其次,白、黄都是表示颜色的,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共有特征。

尽管白、黄、赤、青、黑的五色帝是在秦襄公之后五百多年(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最终定型的,但是至少在公元前422年之前秦人所祭祀的上帝中,人们已经看到了白、青、黄、赤(赤即炎,《封禅书》:“四帝,有白、青、黄、赤之祠”)四种颜色。

既然少皞是以白色来指称的,那么用其他颜色来指称或命名少皞以外的天帝,从道理上说,也是很有可能的。

因此,当秦襄公在前770年立畤祭祀“白”色之帝的时候,“黄”色之帝的传说在秦地或黄河流域的其他地方也可能是同时存在的。

从战国初期出现的《国语》与《左传》中,就有相关材料能够印证这一点:司空季子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郯子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晋语》中晋国大夫司空季子说到黄帝的时间是晋惠公十四年、鲁僖公二十三年、秦穆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637年;《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说到黄帝的时间是公元前525年;这两个时间都在前770年和前442年之间。

这说明,黄帝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黄河流域已经流传。

不过众所周知,公元前770年并不是传说中黄帝事迹的上限,传说中的黄帝被追溯得十分遥远: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

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而野死,鲧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

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说这番话的是鲁国大夫展禽,时间在鲁僖公(前659-627在位)后期,这与上面司空季子说到黄帝的时间大致相同。

然而展禽所说的黄帝事迹,早已超出了秦襄公立西畤祭祀白帝少皞的时代,而远在夏、商、周之前。

在上面所列《晋语》和《鲁语》中,黄帝是以历史化的面目或人间帝王的身份出现的。

于是,许多学者将此作为研究上古历史的重要依据。

根据司空季子的说法即“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徐旭生将黄帝和炎帝推断为分别发祥于今陕西南北两地并相互通婚的史前原始氏族。

刘起釪则更进一步,在《姬姜与氐羌的渊源关系》一文中,分别将姬、姜两族的历史向上追溯,先将姬从夏代追溯到黄帝再追溯到少典,将姜从四岳追溯到炎帝再追溯到有蟜;然后再将少典归于氐族,将有蟜归于羌族。

并且认为姬周王朝的“姬”和“周”字,都是由氐族的“氐”音转而来,黄帝之为姬姓,是周人为追念自己的远祖而用自己的姬姓称呼黄帝族,把自己的姓追加在祖先身上。

将黄帝的族源研究得如此具体落实,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但却留下两个很大的疑问需要作出解释。

首先,在这样细致明确的考证中,所谓“黄帝以姬水成”的姬水之地望就没有落实。

《晋语》说姬、姜二姓源于姬水和姜水,徐旭生依此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认为姜水在今陕西省渭水一带,今陕西岐山县城东面有岐水,它西出岐山,东过武功,折南流入渭水,称为姜水,至于姬水在哪里,徐旭生则如实地说“不知道是现在的哪一条水”。

刘起釪对姬水的考证同样如此。

他根据《尚书》西周初年的诰词如《康诰》、《君奭》和《立政》等,说明周人称自己原为夏人,又根据《国语·周语下》上帝在禹治水成功后赐禹姒姓,称有夏氏,赐共工从孙四岳姜姓,称有吕氏,来证明周族对夏族的传承,但是夏族的姒姓与周人的姬姓是什么关系,这个应当顺便讲明的问题却被回避了。

至于姬水在何处,刘起釪认为要在氐族的地域即黄帝族未向中原发展以前的居住活动地区内寻找,包括东起渭水北境,自陕西中部,西迄甘肃之境的地域。

他先说今甘肃临夏有一个叫姬家川的地名,“似与姬水有关”,又说临夏境内的大夏河“似又可寻此水为姬水”,最后又说“较足以代表姬姓族的,似乎终当推渭水”。

这就是说,尽管他的研究十分仔细,但姬水还是没有找到。

找不到姬水,那么由周人的姬姓向上追溯到夏人和黄帝,乃至追溯到氐族,这样一个很清晰的线索,就不能不淡化在一个十分模糊的背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