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尧舜原来都是倒插门

有姓有氏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和存在过的独特现象。独特之处在于氏而不在于姓;姓是许多民族普遍都有的,氏则不见于中国以外的其它民族。远在母系氏族时期,作为各氏族之间互相区别的标志,先用神,后改称姓,前后沿用了万余年;到了父系氏族之后,它又以改变了的

有姓有氏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和存在过的独特现象。独特之处在于氏而不在于姓;姓是许多民族普遍都有的,氏则不见于中国以外的其它民族。远在母系氏族时期,作为各氏族之间互相区别的标志,先用神,后改称姓,前后沿用了万余年;到了父系氏族之后,它又以改变了的形式和发展了的数量一直延续到现在。

尧舜原来都是倒插门氏是何时兴起来的,它又有什么用处呢?氏和姓又有什么关系呢?前人只笼统地说“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一具体化就发生问题了。

郑樵说“氏所以别贵贱”,顾炎武说“氏焉者,类族也,贵贵也”,都是奴隶制以后的情况,是流而不是源。

《说文解字》所谓“巴蜀名山岸胁之自劳著欲落堕者曰氏”,是外族语言的音译,就是悬崖,和我们要讨论的“氏”字,毫无关系。

从文献资料看来,氏的本义失传已经很久了。

氏是社会的历史产物,而不是血缘的亲属组织。

它的意义和作用就蕴藏在社会生活中。

大家都知道,现代的家庭是父权制家庭残留的一种形式。

父权制氏族同母系氏族是截然相反的。

在这两种不同的制度下,男子和女子在家庭内和社会上所处的地位,基本上是相反的。

因此要你对于现代的男、女使用姓氏的习俗有所了解的话,也就不难理解原始的氏是什么回事了。

现代是人人都有名有姓:姓在习惯上是父系的。

出嫁后的女子除了永远保持自己的姓名以外,还可以获得丈夫的姓,简称“某某氏”---前者为夫姓,后者为父姓;只有在离异以后,才失去夫姓。

某某氏称“某门某氏”,“某门”是用夫姓以标志嫁后的身分。

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认识古代社会,现代妇女用的夫姓就相当于原始时代男子用的妻姓,现代的“门”相当于原始的氏。

所以,原始时代的氏的本义就是男子“家”(音义均同“嫁”字)后的称呼。

群婚制家庭时,男子不出“家”,因而没有称氏的必要,到了偶婚制时期,男子要“家”到别个氏族去同妻长期同居,只有这时候才有了男子称氏的需要。

氏既然因“家”而获得,氏名也只能借用妻姓来表达。

不过,氏族制度有一条原则,就是氏族的姓只允许本族的成员使用。

这是权利,决不允许外姓的成员冒用。

于是问题就来了:“家”后的氏名只能用妻姓来表达,又不允许公然用妻族的姓,这该怎么办呢?我们从分析研究“尧、舜、益甥舅三代”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的。

尧:《史记正义》引《帝记》云“帝尧,陶唐氏,祁姓也。

”《天问》“尧不姚告,二女何亲?”可知尧母祁姓,尧舜的妻女均姚姓,本人为陶唐氏。

尧舜原来都是倒插门舜:《史记》舜为“有虞”,是氏名。

《说文解字》妫,虞舜居妫讷,因此为氏(姓之讹),母为妫姓。

益:《史记》“舜乃妻(大费)以姚之玉女。

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鲳舜賜姓曰赢氏。

”《地理志》称偃姓均咎繇之后,按贏。

偃一音之转,知咎繇(皋陶)即伯益的氏名,妻姓姚,母已姓(《燕世家》称益为“益已”)。

这里可以看出两个问题:1.三人都“家”给姚姓,他们的氏名中,陶、虞,与姚同音,足证氏名来自妻姓。

据传尧父为伊耆氏,耆与尧母之祁同音,也系得自妻姓。

2.祁、妫、已同音,不仅说明尧、舜、益是同姓的甥舅关系,也说明妫姓同姚姓存在着世世为婚姻的亲戚关系。

用现代语言说,尧就是姚门祁姓,舜是姚门妫姓,益是姚门己姓。

上述事例足以证明,男子出“家”后的氏名确实是借用妻姓来表现的,当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用一种略加变化了的形式,这种变化,也不是杂乱无章,而有适当的规律。

比如,从姚,妫,姒、姜四姓三代的用语中,明显地看到有三种方式:1:有字式,在妻姓上冠一个有字,如有虞氏,有崇氏,有邰氏等。

2.头语式,在妻姓上加个头语,如伊耆氏,皋陶氏。

3.尾语氏,在妻姓下加个尾语,如陶唐氏,台桑(涂山)氏等。

从姚姓三代的陶唐,有虞、皋陶看来,三种方式似乎是世代轮流使用的一样。

尧舜原来都是倒插门从夏后启建立起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上溯到尧,不过百十年左右。

这一个世界已经是母系氏族瓦解的前夜了。

在这段时期内,奴隶的使用财富的积累,私有制及私有观念的加强,都在为转变到父系氏族作了准备,偶婚制家庭行将让位于父权制家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