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八府巡按相当现在什么官职

八府巡按相当现在什么官职唐天宝五年(746),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巡按之名始此。明永乐元年(1403)后,以一省为一道。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每年以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品级虽低(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但号称代天子

八府巡按相当现在什么官职

八府巡按相当现在什么官职

唐天宝五年(746),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巡按之名始此。明永乐元年(1403)后,以一省为一道。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每年以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品级虽低(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清初亦有巡按御史,顺治十七年(1660)废。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八府巡按 是个什么官职 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务

由此可见,巡按官虽小权力却大。在明代“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应天府、顺天府等相当于直辖市),“府”上面有“省”,下有“州”“县”(州县关系比较复杂一些,都权且当做今天的县或者县级市来看待吧)。因此,巡按相当于今天的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兼监察厅厅长,还不受省委省政府领导,但是行政级别却只有处级。够明白了吧?(党的机构就不类比)

而八府巡按这个官位是戏曲里面才有的,实际是不存在的。因为府的级别比省小。

古时候“八府巡按”有多牛?相当于如今什么职位?

八府巡按是指明、清时官职,民间俗称,正式官衔应该是监察御史,分巡各省称巡按御史,戏剧、小说等引用改成八府巡按,职权极大。

《明史》记载:“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

也就是说,实际中的八府巡按(监察御史)官职并不大,在明朝都察院下倒是有十三省巡按一职全称为巡按御史,正七品。

到了清朝,监察御史官职稍微大了一些。清朝监察御史为正四品,位知府上,和明朝的巡按有多少相同,但职权大多了。

扩展资料:

人们之所以在戏剧中赋予“八府巡按”以巨大的权力与威名,应该是受了“巡抚”一职的误导。中国的戏剧与小说是诞生于元明期间的,而巡抚一职最初就是设于明代。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而以“八府巡按”为代表的巡视和御史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只是后来随着明清市民文化兴起,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大量引用时,将“巡抚”误用,才生造出了这么一个官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八府巡按

这个职务有多牛气?远点的可以看京剧《苏三起解》,被诬杀人的妓女苏三,眼看就要含冤上法场,幸亏遇上了巡按山西的“八府巡按”王景隆,硬是把案翻了过来。近点儿的可以看香港经典喜剧《九品芝麻官》,被诬沦落妓院的“候补知县”周星星,偶然得封一品要职“八府巡按”(**里叫八府巡抚),立刻就咸鱼翻身,在朝堂上怼天怼地,把听审的老太监都差点怼背过气,漂漂亮亮伸张了正义……

京剧《苏三起解》

其实,所谓“八府巡按”,那多是戏曲野史里的叫法,正史上的叫法,应该是“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制度起于明初,清朝顺治年间后就基本“消失”。严格说来,“巡按御史”只是个临时性的差事,其品级也只有正七品,与北京大兴县衙门里的县丞以及地方知县“平级”。但权力却极大,号称“代天子巡狩”。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顶着“县长”的级别待遇,干着“中央检查团”的大活儿。

如此地位,也是古代王朝常见的“以小制大”制度设计。但即使在明清同时代小说里,看上去只是“七品芝麻官”的巡按御史,也是牛得不行。比如明末小说《二刻拍案惊奇》里,穷困落魄的老教官高愚溪,恰逢学生李某荣升福建巡按御史,被李御史接到福建玩了一圈,走哪当地官员都争着给这“御史恩师”送钱,半年里不知不觉就收了“二千余两白物”,人生就此转运……

另外还有清朝顺治年间小说《自作孽》里,那为非作歹的江西德安知县汪费,原想带着一笔钱出去打点高官,路上却误揍了微服私访的江西巡按御史。这下彻底“自作孽”,官职被剥干净不说,四万三千两银子的家产也全数充公。好不容易从狱中脱身,除了倾家荡产外,“人也瘦了一半”,一个多月后就“染大病一场,呜呼死了!”

可见,这在戏曲里“很正义”的巡按御史,在明清文人们的笔下,也往往是“惹不起”且“很肥”的存在。

那在真实历史上,“巡按御史”真有这么牛?其实,在巡按御史制度刚设立的明初,这些“代天巡狩”的仁兄们,那真是相当的低调:通常是每年八月出巡,每次出巡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一两年。而且“出差”时轻装简从,每次都是骑上头小毛驴,最多带一两个书吏就出发了。伙食也是奇差,连烧鹅都吃不上。跟传说中的“很肥”,真是不搭边。

但他们“惹不起”却是真的,巡按御史制度,发端于明朝洪武年间,确立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此各省还有了“巡按御史”的专署官衙“按院”。这群“来出差”的“低调小官”,其核心工作就是“代天子巡狩”,即考察当地的“藩服大臣,府县案官”。从布政使按察使到知府知县等一切官员,都在其考核范围内。当地的仓库钱粮案卷,全都由巡按御史经手复核。甚至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也就是“说办谁,就办谁!”

所以《自作孽》里,打了巡按御史的汪费知县,别看和巡按御史“平级”,却迅速落得倒霉下狱的下场。放在当时官场上,这就是典型“自作死”。

比这更叫地方官们提心吊胆的是,明朝的官员考课,通常是“九年三考”,对地方官的考察,则是由吏部与巡按御史所在的都察院联合进行,所以巡按御史的每次“巡狩”,就对地方官们无比重要,未来是升是降?“官运”就在巡按御史手里捏着。所以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咄咄怪事:七品的巡按御史一亮相,当地四五品的各级“领导”们,都要纷纷拜见……

当然,明王朝之所以给这些“低调小官”们这么大的权力,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抖威风。比起野史里这些“八府巡按”们“青天大老爷”“铁面御史”的威武角色。巡按御史对于大明三百年国祚,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明王朝的“防腐剂”!

在巡按御史们“代天巡狩”的多项任务里,“惩治腐败”一直都是重头。一次次对当地官员的“无死角审核”,通常能揪出大批“蛀虫”。比如天顺年间的浙江巡按御史李纲,一路就法办了四百多名贪官污吏,给浙江官场来了场“大洗涤”。后来在北京保卫战里力挽狂澜的大英雄于谦,早年“巡按山西”时,除了惩治了一群贪官,还平反了三十多起冤案,挽救了数百“冤囚”。

就连传说中享有高官厚禄,抢男霸女“很轻松”的藩王们,对巡按御史们也是颇为畏惧。弘治年间包泽巡按湖广,查明了当地藩王侵占土地的劣迹,一口气叫这些王爷们“咸勒而归之民”,乖乖把到嘴的肉吐出了。这类事在明代相当长时间里,都是巡按御史的“寻常战果”。

如此战果,以至于相当长时间里,“巡按御史”都是个叫贪官们打哆嗦的名字。明代官场上甚至还有过奇景:每当听说巡按御史在路上,好些“有劣迹”的地方官纷纷“弃官遁去”。吓得官都不做了。明朝“老直臣”王恕,更是一句话形容了这些“低调小官”的战斗力:“天下贪官污吏强军豪民忌惮者唯御史尔。”

所以,明清野史戏曲里,那些“铁面御史”们的光辉事迹,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就是明朝一代代巡按御史们“打”出来的。

而与这“防腐剂”同样重要的,就是巡按御史们的“传声筒”角色:古代信息交通条件有限,朝廷如何能准确得悉民声民情?每次“代天巡狩”就十分重要。特别是每当水旱灾情爆发时,常是巡按御史们不辞辛苦,戳穿地方官瞒报灾情的把戏。同时许多已经“过时”的政策甚至弊政,也同样要靠巡按御史发现问题。比如明代陕北的征粮政策,就是多亏御史传吉据理力争,将“以米缴纳”的弊政改成“小麦抵米”,从而“民粮易完,军储易足”。

以这个意义说,虽然包括“御史给事中”在内的明朝言官们,常被后人吐槽“乱说话”“爱乱骂”。但巡按御史却绝不在此例,他们既是王朝的防腐剂,又是国家的“眼睛”“耳朵”,大明王朝三个世纪的繁荣,多少认真负责的巡按御史,就是背后无名英雄。

但是,当晚明的明王朝,以无可救药的速度腐化下去时,身在这个染缸里的巡按御史们,当然也没有独善其身。相反,由于他们权力极大,自然也就成了腐败分子们的“拉拢对象”。原本是“防腐剂”的他们,更变成了明朝腐败的重灾区。

比如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时,所谓的巡按御史“代天巡狩”,早没了明初时的低调,相反是“骑大马,衣锦绣”,走哪都是豪华排场。沿途的地方官业绩如何?这些事儿“巡按御史”们不再关心,反而是把这帮人当做提款机。比如魏忠贤的“好儿子”崔呈秀巡按江淮时,一路就明码标价,抓个强盗三千两银子就放人,抓个通缉犯千两银子就放人,看哪个官有钱?使个眼色放风要弹劾,对方就乖乖把钱送来……

如《二刻拍案惊奇》里,顶着“御史恩师”名头一路收钱的高愚溪,就是明末“巡按御史”嘴脸的写照。而且“才收两千两”的操作,绝对算巡按御史里的良心。明朝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梁廷栋就怒斥说:“国家遣一方巡方,天下加派百余万”。也就是说,巡按御史“出差”一趟搂的钱,相当于明王朝收百万两银子的税,杀几个巡按御史,估计辽东军费就齐活了。

发展到明末最后几年,连崇祯皇帝本人,都看透了这帮堕落的人:“公署前后皆通窦纳贿,每奉使皆富可敌国”。简直成了动动手就搂钱的肥差。更恶劣的是,这些“招待”巡按御史的花费,地方官们当然不会自己买单,往往巧立名目加税,让当地百姓“赔补”。以至于“各县赔补,不胜其苦”。等到老百姓“苦够了”,也就有了最后把崇祯逼上吊的明末农民战争。以这个意义说,大明灭亡这事儿,“巡按御史”就是神助攻。

从早年的“正义化身”“防腐剂”,到最后王朝的毒瘤。明朝“八府巡按”的荣光下,是“巡按御史”这个光荣职业的堕落史,多少思考,尽在其中。

古时候的“八府巡按”,是个什么官职?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刘禹锡

官场如战场,无声无息的斗争却可成血流成河的景象,官场之上的句句话语和暗地监视,都可让人如坐针毡,日日煎熬

。关于官场描写中国有部非常出名的老电影,即是《九品芝麻官》,看过这部剧的很多人现在要么已为父母,要么已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这部属于上个世纪的电影,是很多人的回忆。

电影中,周星驰所扮演的角色从一个无人知晓的九品小官,最后成为皇上钦点的“八府巡按”,

地位和身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这个八府巡按究竟是个什么职位,有多大的权势?

戏曲小说中的“八府巡按”

八府巡按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戏曲小说作品中,它只是对于官场职位的代称,在历朝历代的官职中是没有这个名字

。周星驰的这部电影是

根据古时的戏曲小说故事而改编的,不脱离原本历史,却又不完全真实

,电影的成功正是因为将枯燥无味的历史,以一种现代前卫的角度去表演过去的故事,表演官场上所遭受的不公与侮辱。电影夸张故事,但却是根据历史演变。

“八府巡按”也可称为“八府巡抚”,都是监察御史之意,

也许不同朝代的故事中名字都有些许的不同,但都是监察御史之话。

这个官职从明清时期兴起,开始出现在民间的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

那时封建观念严谨保守,

一般普通人家不得妄议朝堂之事,可说书先生怎能舍弃朝廷如此好的故事主题,只得另外编名,做个障眼法罢了。

官场之事虽不得随便议论,可百姓们却对这种事情好奇,只能从评书先生口中了解天下大事。

《九品芝麻官》中的八府巡按是最后的大结局,也侧面表示这个官职的不同凡响,如果没有特别之处,影视作品也不会特意加工制作,这也说明“八府巡按”官职可做一个噱头。

这个官职的权利无法绝对说是大或小,它隶属皇上,专为皇上办事。自己掌握的权利不大,却可在皇上面前说话,自己所不能为之,而官家可为之。

历史中的监察御史

上文提到,八府巡按是由古代的监察御史的另外一个名字。

这个官职的由来与历朝历代的政治情况有很大关系,

明朝宣德时期,百姓深受贪官污吏的压榨,生活黑暗无边

,百姓日日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部分地区的百姓则接连起义,

皇上对此事甚为烦恼

朝廷上的大臣皆为一丘之貉

,不把救济百姓的前花在该用的地方,而是中饱私囊,一心只有自己的利益,且官官相护,皇上也无法很好的巩固自己的权利。

在这无计可施的时候,监察御史的建立解决这燃眉之急。

监察御史的作用,说的简单些,

就是属于皇上的耳目,监督大臣们办事,若有疏忽与不按规定做事,他们即可直接上报给朝廷,

让皇上直接处理。

这些御史没有直接处理这些大臣的权利,只有监督查看之功,但他们的背后是皇上,不是一般人可以贿赂和得罪的人。

通过监察御史,可以集中统治一国,而地方分权,皇上的这个愿望便可实现二三,自明代为解决起义而设立的官职,便一直延续下去。

监察御史也许并不如手握兵权的将军,也不如宰相那样高高在上,句句之言都有举足轻重之力,但他们却是朝堂上另一波力量,

监督管理嚣张的地方官,虽权势不够,但向皇上禀告即能得到有力解决,

且后来还可以向皇上推荐成绩突出的官员,权力也不算少。

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朝廷官场这些浑浊而复杂之境,若无处处制约,没有规矩的朝廷必将非常混乱,皇上为保江山社稷之稳定,只得重新设立监察御史,固江山之本。

参考资料:《离骚》屈原

八府巡按 是个什么官职 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