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山西老农成“债主”

山西老农成“债主”,拿一欠条找政府索要1100万法币,结局如何?从古至今,诚信都是人类尤为可贵的品质,“以一言为重,重金皆为轻。”是商鞅提出的态度,此态度常常被为官之人立为学习的标志,特别是承诺给百姓的事情,必定要像这句话一样,诚信回馈给百

山西老农成 债主 ,拿一欠条找政府索要1100万法币,结局如何

山西老农成“债主”,拿一欠条找政府索要1100万法币,结局如何?

从古至今,诚信都是人类尤为可贵的品质,“以一言为重,重金皆为轻。”是商鞅提出的态度,此态度常常被为官之人立为学习的标志,特别是承诺给百姓的事情,必定要像这句话一样,诚信回馈给百姓,把自己承诺的言语放得重要一些。

近代时期,国家的经济财力人脉资源都比较有限,常常需要在打仗之前临时征用,征兵征粮是战事开始前的普遍流程,黎民百姓虽然穷苦,但拼拼凑凑还是能够为国家出一份力,而国家自然不会平白无故拿百姓的东西,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欠条”。

山西老农成大 债主 ,掏出欠条向政府索要1100万,结果如何

政府写欠条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找到能够征用财产和粮食的人家,经过对方同意后,取走对方一部分粮食或金钱,然后写下欠条,这张欠条留给“被征用者”好好保存,等到战役结束后,百姓可以拿着这张欠条到政府索要欠款和被收取走的粮食,两方还清即可。

百姓们一般都很乐意出这一份力,毕竟贡献微薄之力来帮助国家也是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既然是政府借款,有的人借得少也就一定有大户人家愿意多借,这就要说到今天的主人公大“债主”老农郭建英了。

政府征粮,大户人家出手豪爽

郭建英的曾祖父曾是一代有名的富商,其经营的煤矿产业给家族带来了极大的收益,听闻当时国家为了打仗正在四处征粮,爱国心切的郭建英立刻联络了有关人员,将家中一千一百万法币和余粮大方给了军队,而军队也立刻写下欠条交给郭建英,并且像郭老承诺,当国家战争胜利的那一天,这些借来的钱财和粮食必会归还。

借粮证

随着郭老的大方借款,他的名号在当地越来越响,不少人称他爱国心切,夸他为国着想大度捐款。也有部分人眼睛红红,说他有几个臭钱瞎显摆。面对各方言论,郭老不以为意,他认为他足够信任国家,也诚心希望国家能把这场仗打得漂亮,他支出这部分钱财一定不会有半点悔意。

家道中落,欠款单成救命稻草

好景不长,在借出家中大部分财产后,郭老的煤矿生意越来越不景气,其中的原因竟是因为对家看不惯郭老的名气愈发旺盛,家族生意越来越好,便和其他几家煤矿场联和,他们一同压低了市场价格,并且向外出售残次品,劣质品,百姓自然是捡便宜,甚至连残次品都被价钱给掩盖过去了。就这样,郭家的煤炭无人问津,大家都光顾对家的生意去了。但尽管是这样,郭老也不愿意降低自家煤炭的质量,他宁可工厂倒闭也坚决不做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就这样,煤炭生意越做越差。

郭老去世后,煤炭生意交到了郭建英父亲的手中,父亲极力挽救,却还是无法让煤炭场回归当年的盛况,焦头烂额之际,郭建英出生了。本以为这个孩子的到来会让家庭多一份喜悦,可没想到郭建英降临后,父亲一场大病让本就垮了事业的家庭更加难熬,这也让郭父落下了病根。

郭老的煤炭场是祖上的荣耀,郭建英的父亲不可能让这份荣耀断掉,所以即使所得甚少,郭建英的父亲仍然努力经营着这家工厂,临终时,郭建英父亲紧握郭建英的手,他把当年郭老拿到的政府借条放在郭建英的手中,并且告诉他如果有一天,家里真的撑不下去了,那就拿着这张借条去找政府帮忙。

反复辗转,为救家难终向政府摊牌

郭建英就这样手握借条,扶着颤颤巍巍随时可能倒塌的煤炭场熬着,残酷的现实并没有眷顾这真诚善良的一家人,煤炭场终究还是倒闭了,郭建英怀着对祖上的愧疚关掉了场子。没有了场子后,郭建英最大的难题就是生计,他务农,种地,依靠自己动手种植粮食来解决温饱问题。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曾经的大户人家,捐款可以解决一大半战争所需的经济问题的宏伟家业,不过两代就破败到如此的地步。不少人说,郭建英家就是被眼红的对家害成了那个样子,也有不少人感叹当时郭老就不该出头帮忙,或许保留了那些钱财的郭老还能再在其他领域做成其他的生意,家族总不至于到锅都揭不开的地步。但郭建英回复他们,自己的父亲,爷爷都是真诚且善良的人,如果时光流逝,相信爷爷自然会选择出钱帮助国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家族破败后,依靠种地解决温饱的郭建英觉得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他攥着父亲给他的那张欠款单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最后他还是决定去碰碰运气。郭建英每天都到当地政府门口观望,却始终没有勇气踏进去,他内心不确定如果自己把这张欠条交上去,会不会把他当作敲诈之人,或者当成神经病出张告示让他被全村嘲笑,由于这种不确定带给他的恐惧,郭建英迟迟不敢踏进那座大门。

终于,在郭建英辗转反侧的第二周,有工作人员发现门口一直有位老人在转悠,担心老人有什么事情,于是便出来询问郭建英,在郭建英思虑再三后,他拿出来口袋中那张时隔久远的欠条。

政府诚意还款,感动郭建英

郭建英向工作人员讲述了当时借款的情况,并且详细地把这些年家庭的情况以及借款单最终如何到达自己手中的来龙去脉告知了工作人员,出乎意料的是,没有怀疑,也没有嘲讽,工作人员耐心地开展了调查。

欠条

通过调查,确定郭建英老人的借款单的确存在,且其祖上的郭建英祖父确实当时帮了军队很大的忙,所以经过一系列的确定和调查后,为回馈郭建英老人,可以将当年的借款归还,这让郭建英喜出望外。

当时郭老借出的一千一百元法币换算成人民币8万元,政府将这笔钱退还给了郭建英老人,这笔钱足以让郭建英老人安度余生了。郭建英的担心没有发生,政府也细心调查研究当年的情况,且诚心做到了还款,这件事情一经播报,当地市政府立刻收获连连好评,守信用的态度令人感动。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经常出现后援补给跟不上的情况。这个时候有些部队就会向附近的百姓“借粮”、“借钱”,用以部队的补给。

当然,纪律严明的我军部队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出此下策。当地百姓看到这些在前线厮杀的战士们,竟然连口饱饭都吃不上,自发组织起来把粮食送到八路军根据地。

军民一心的鱼水情让战士们倍感温暖,但部队是纪律严明的地方,于是无奈之下,我军只好给这些百姓打欠条,等到战争结束之后一定悉数奉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还开展了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的兑换欠条行动。不过很多手里有欠条的老百姓,只是把这张欠条当成一份纪念,并没有去把他们兑换。

80年代,在山西当地政府门前,一位打扮朴实的老农不停地徘徊,犹豫再三终于向工作人员张开了口:

“这张欠条,现在还作数吗?”

工作人员从老农的手里接过了一张皱巴巴,已经泛黄的纸。展开来看,纸上用蝇头小楷记录着当年借款借粮的情况,上边还有八路军的签名和部队印章。

再看这位老农老实巴交,从衣着看来必定非常拮据,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骗子。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集中兑换过几次欠条,但实际上还有很多欠条没有兑换,工作人员赶紧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上级。

可这张欠条显然已经“过期”了几十年,那么这位老农的欠条最后兑换了没有?

这位山西老农叫郭建英,这张欠条的真正主人也不是他,而是他的爷爷。说起这张欠条,还要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说起。

我国连年战争,本身就不富裕的国家,因为战火纷飞变得更加羸弱。有一次我军部队行军来到了山西,经历过长途跋涉以后,军中的军用物资已经不多,尤其是粮食。

就算战士们“省吃俭用”,这些粮食也撑不了几天。连饭都吃不饱,怎么有力气打仗呢?无奈之下,我军部队首长只好向老百姓借粮,以解燃眉之急。

可当时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富裕,连年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每年的庄稼收成本也大大锐减,加上日军扫荡,家里的积蓄也不多,粮食更是捉襟见肘。

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老百姓还是尽可能将自己家的粮食送到了部队,希望为中国的抗战尽一份绵薄之力。然而,这些粮食仍然不够战士们维持几天。

正在这个时候,一名郭姓的煤老板出现在了部队。

这位煤老板就是郭建英的爷爷郭老爷。时至今日,煤老板是“暴发户”的代名词,在战争爆发之前,郭老爷家里确实非常富裕,家境殷实。但正是因为连年战争,郭家产业也一落千丈,经济能力大不如前。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郭老爷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积蓄”。他本可以用这些存粮和钱财安度晚年,虽然不是锦衣玉食,但好歹一家人也不至于太难。

可是听到八路军公开借粮的消息,郭老爷二话不说就把自己家里的许多财产进行了变卖,还将家里的粮食悉数都拿了出来,最终兑换了1100万法币,把钱和粮食都给八路军送了过去。

看到郭老爷的慷慨之举,我军部队领导非常感动,再三向郭老爷表示感谢,还要打欠条,并且承诺在战争胜利以后一定会悉数还给郭老爷。

郭老爷说什么也不让打欠条,他说:“你们八路军为我们老百姓打天下,做的都是惩恶扬善的事儿,一点粮食和钱,我怎么能问你们要欠条呢。”

我军领导深感军民一心的鱼水情,内心一股暖流涌了上来。但纪律就是纪律,最后军领导还是给郭老爷子打了欠条。不过和当时所有的欠条一样,欠条没有具体的还款日期。

正所谓“好人有好报”,虽然时逢乱世,但因为郭家上上下下都是仗义疏财、为人谦和的人,所以在当地的信誉非常好,因此郭家的生意在当时也非常红火。

没过多久,郭老爷借出去的这笔钱就很快被他赚了回来。加上他家的货物物美价廉,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喜爱,生意也越做越大。

可郭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就越被其他同行眼热,于是就以次充好,降低成本价,把这些便宜货卖给老百姓。老百姓也分不清商品质量的好坏,当然捡着便宜的买。却不知道这些便宜货实际上利润更高,产品质量特别差。

其实郭老爷完全可以这样做,但他觉得这样做违背自己的原则。就这样,郭家的生意慢慢没落了下去,郭家的日子也从当地有名的富户,成了普通的农民。

这样的结局,郭老爷并没有怨恨谁,而是过着知足的日子。然而由于连年的劳累,郭老爷在破产之后身体每况愈下。弥留之际,把八路军给自己的欠条当成了传家宝交给了儿子,也就是郭建英的父亲:

“我把这张欠条交给你,不是为了让你去讨债。而是想告诉你,咱们老郭家也是曾经为国家效过力的‘人物’。除非到了万不得已,这张欠条千万不要用。”

郭建英的父亲接过这张欠条,感觉沉甸甸的,他也按照父亲的嘱咐,一直将这张欠条好好保存了起来。就连建国后政府公开兑换欠条,他都没有把这张欠条拿出来。

再后来,郭建英又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这张欠条。

郭建英从父亲的手中接到这张欠条以后,也是想着能够把它当成传家宝,传给自己的儿子。毕竟这张欠条是郭家和八路军军民一心的鱼水情见证,也是激励后代们努力上进的最好榜样。

然而没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郭建英的妻子却突然染上了重病。

郭建英的生活本来就不富裕,妻子生病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还背上了一屁股的债,可妻子的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为了救妻子,郭建英无奈之下,只好把这张欠条拿了出来。

其实郭建英本人是非常“不好意思”的,毕竟这份传家宝传到了自己的手里,就被自己这么用了,实在是无颜面对先祖。

当然,郭建英本人还有其他方面的顾虑,那就是这张欠条还有法律效力吗?

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这张欠条还具不具有法律效力?当年的见证人还在不在?有没有谁能证明这张欠条的真实性?

怀揣着这些疑问,郭建英来到了当地的政府门前。他好几次鼓足勇气,但始终没有张开嘴。

看到一直在政府门前徘徊的郭建英,政府工作人员主动找到了他,经过询问后发现,郭建英竟然是来“讨债的”,而且数目也不低,高达1100万法币。

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报告了这件事,上级领导也非常重视。但很快大家也陷入了一个难题,如何证明这张欠条的真实性?

政府根据欠条上留下的团长名字,找到了这支部队的相关资料,却发现团长早已经离世很多年。借款人和被借款人双双都已经离世,只剩下一张泛黄的欠条,是真是假如何说得清?

可是工作人员看到郭建英老实巴交的农民模样,了解了这张欠条背后的故事,觉得郭建英应该不可能撒谎。而且当年如果不是郭建英的祖父仗义疏财,给我军送来了救命粮,会对当时的山西战场造成怎样的影响还不知道。

工作人员紧紧握着郭建英的手说:“你放心,我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找到人,证明这张欠条!”

最后,经过几方查找,终于找到了当年事情的证明人,证明了这张欠条的真实性。根据这么多年的通货膨胀和货币兑换,最终政府兑换给了郭建英8万元。

考虑到郭建英妻子的情况,当地政府还把郭建英的妻子安排在了当地最好的医院进行治疗。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人并没有拿着欠条去要求兑换,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日后考虑,而是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打算要回报。收下这份欠条,只是为了让战士们能够安心。

他们宁愿缩衣节食,要把物资送到前线,让战士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冲锋在前。对于这些人我们始终心怀感激,因为他们的善举,才在那样困难的年代,为战士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所以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有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军民一心,才能共创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70年前,八路军写下欠条,老农保存至今,专家看后:价值巨大

众所周知,中国过去有一段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由于当时各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中国人民一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正是有一群奔赴在抗战前线的八路军,才把人民群众从艰难困苦中拯救了出来。八路军也就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在抗日战争中,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八路军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受到了广大百姓心的夸赞和爱戴。

八路军,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军队的培养是十分不容易的,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客观的讲,在艰苦异常的时期,去拿一点老百姓的物资似乎也不是特别过分,但是却他们将不白拿人民群众的一针一线作为军队的灵魂,就算再饿也不会去抢老百姓的粮食。老百姓们所担心的抢粮食,抓壮丁等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八路军进村后也没有住进村民的房屋,都睡在路边,完全没有打扰老百姓。他们把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告知大家,八路军不会像其他军队一样强买强卖,去抢老百姓的粮食。

即使处境艰难迫不得已,他们在向村民借助粮食的时候,也会打上欠条,并且表示定会还给老百姓的。村民们见这样一支严于侓己的军队,便纷纷将家中的粮食借给了八路军。当时的八路军还没有壮大,随着人民群众对八路军的了解,不断有青年人加入八路军,他们的无私奉献使八路军一步步壮大起来。当时的八路军明处有日军的袭击,暗处又有人埋伏,他们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被迫进行了战略性转移,于是便开始了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他们走过了约两万五千里,经过了荒草地,翻过了高山,踏过无数条河流。他们饿了没饭吃,就吃地上长的草,甚至是树上的树皮,这样艰苦的生活是处于和平年代的人想都不敢想的。他们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军人的坚定意志。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新中国的成立后,便把八路军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后来,一个老农收拾房子时,在一个隐蔽的墙缝里找到了一张八路军写下的欠条。原来在七十年前,签下借条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八路军也变成了人民解放军,而这个欠条也引起了专家广泛的关注。据说当时的八路军经过了老农所在的村庄,由于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八路军就向老农的家人借了一些物资,其中有120斤棉花,50双布鞋还有60斤布。当时八路军经过长途跋涉,每天走过几十里崎岖的路,鞋子便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向其借的鞋子很多。当时负责借东西的负责人给他写下了这张欠条,并且承诺说,如若他有急用可以到延安的根据地直接去领,要是不着急的话,可以等战争胜利,全国解放了,就给这些物资运过来。

后来在战争中,负责借东西的人牺牲了,老农的家人也去世了,这个欠条的事情就被人们遗忘了。再后来,战争胜利,建国以后,政府为了报答老百姓当时对其的帮助特意组织了一次还欠条的活动,老百姓都纷纷拿着欠条来兑换,由于两个人都去世了,没有人知道还有这个欠条的存在,直到老农收拾房子的时候,才发现了这张保存至今的欠条。经过专家的仔细研读之后,表示这张欠条价值巨大。

虽然这只是一张普通的欠条,但是它记录了当时八路军的艰苦,记录了八路军不白拿人民群众一丝一毫的严明纪律,这体现了我军的素质之高,不欺骗群众,折射出了当年艰难困苦的八路军正义的内心,是坚守正道的伟大见证。所以这个欠条可以说是一件无价之宝,如今这张欠条已经被放到了抗战历史博物馆内让后人观看,以次来警戒后人。

小伙翻新房子,发现八路军100万欠条,现今可以兑换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