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战为何会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战为何会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秦朝末年,在起义军强大的攻势下,秦朝势力开始逐渐萎缩,天下大多落入项羽之手。此时的刘邦为了保全自身,选择接受项羽的敕封并前往蜀地。在大军入蜀之后,刘邦甚至将栈道烧毁,以向项羽表明自己没

楚汉风云之彭城之战

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战为何会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秦朝末年,在起义军强大的攻势下,秦朝势力开始逐渐萎缩,天下大多落入项羽之手。此时的刘邦为了保全自身,选择接受项羽的敕封并前往蜀地。在大军入蜀之后,刘邦甚至将栈道烧毁,以向项羽表明自己没有争夺天下之志。

公元前206年,刘邦结束在蜀地韬光养晦的生活,率领汉军出蜀地,入中原,按照韩信制定的战略正式开始向东进发,进而夺取天下,楚汉战争也因此开始。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汉军兵至洛阳城下,并打出为楚怀王熊心报仇之名,号召天下之师共同讨伐项羽。各地诸侯纷纷响应,一时间汉军的人数竟然达到了五十六万之多。

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每一场战役都堪称经典

刘邦选择兵分三路同时进攻楚地,自己则率中军稳步推进,三路军的目标都很明确,那就是一口气攻下楚国都城彭城。一旦此地沦陷,正在与齐军交战的项羽将退无可退,成为野外的一支孤军。而刘邦从此就可以取代项羽的位置,成为天下共主。此时的项羽得知彭城危机,即刻率兵南下,不过,项羽此行仅仅带了三万精骑。

战前背景

自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后,秦帝国四处都不断出现了起义军并与陈胜吴广相呼应。中国古代一直讲究\"师出有名\",如果师出无名则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不仅不能够稳固军心,甚至还会影响到士气,士兵也极容易被策反。

起初各地的起义军均以推翻暴秦统治为口号,随着秦帝国势力的慢慢衰退,秦军的数量逐渐减少,秦帝国已经名存实亡。《史记·三十世家·陈涉世家》中曾记载:

\"胜曰:\'···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在。今诚以吾众为天下倡,宜多应者。\'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胜、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享食,得书,已怪之矣。又间令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构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指目胜、广。\"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起义军都想要进而夺取天下,于是打出恢复故国的口号,寻找到原六国君主的后代并恢复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割据的局面。这些战国诸侯们的后代虽然个人实力不足,仅仅是起义军夺取天下的旗帜而已,但是却也心怀野心,想要真正成为一国之主。在这种大背景下,每个人都想要成为继秦皇之后的新皇,进而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帝国。

然而项羽却不这么想,他仅仅是想做一方诸侯,否则也不会自封西楚霸王这一封号。在秦帝国大势已去后,项羽完成了对各路诸侯的分封,并逼迫各路诸侯尽快回到各自封地。但是,分封的标准却是由项羽制定的,这就导致许多诸侯都对此十分不满,十分希望重新进行利益划分。

公元前206年五月,刘邦与齐国宗室田荣相约一同起事,双方一同夹击项羽,楚汉战争自此正式拉开了序幕。在战争一开始的阶段,项羽处于很明显的劣势局面之中,自己被刘邦和田荣夹在中间无法动弹。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命郑昌率兵迎战刘邦,而自己则亲自领兵迎战田荣。

郑昌原本为秦官,与项羽之间有着私交。在项羽起兵后,郑昌决意罢官跟随。虽然郑昌很早就跟随在项羽身边,但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建树,指挥军队作战的能力也远远不能和韩信相比。

项羽之所以派郑昌前去抵御刘邦和韩信的军队,其原因应当有二:

第一,在汉军向关中进军时,张良曾经致信项羽,说汉王出兵仅仅是为了夺取关中而已,并非是想要与项羽一争天下。在此之前,刘邦就一直隐藏着自己的野心,所以张良此言也就很容易取得了项羽的信任,项羽也因此放松了警惕。第二个原因就是项羽太过自傲,认为即便是刘邦真的率兵来袭,也不值一提。自己只需要派遣一名小将暂时抵御住汉军的攻势即可。事实证明,项羽虽然自傲,但他却有着自傲的资本。

同年十月,汉军出函谷关,并在韩信的带领下生擒了郑昌,控制的领土范围日益扩大。刘邦在占据所有优势的情况下并没有贪功冒进,反而选择先在栎阳建立京都。这里原本为秦国的旧都,所以刘邦可以直接利用当地的古城墙进行防御。可见,此时的刘邦还是对自己能否赢得这场战争心存疑虑,在他的心中多少还是惧怕项羽的。

在建立新都的同时,刘邦还积极平定后方残存的旧秦势力,主要是为了在将来与项羽决战时不会出现\"后院起火\"的情况。实际上到这一时期,项羽基本上是\"大势已去\"了,但是天不亡楚,项羽和他的三万精锐一同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那就是彭城之战。

汉军轻松夺取彭城

公元前205年三月,刘邦基本上完成了对楚地的合围,决定与项羽展开最终决战。不久,刘邦在洛阳昭告天下,向项羽宣战。随后刘邦亲自领兵奔袭楚国都城彭城,希望能够在项羽主力回援前将其一举拿下。

如今的彭城,也就是徐州

上文已经提到,古人讲究\"师出有名\",但刘邦攻楚已经失去了道德的制高点,毕竟是他撕毁与项羽的和平协议在先。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找到了一个非常牵强的理由,那就是打出为楚怀王熊心报仇的旗号,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项羽。

其实刘邦、项羽和其他诸侯们心中都十分清楚,即便是项羽杀害了楚怀王熊心,又与刘邦有何干系?刘邦一不是楚人,二不是楚臣,不管是谁要为熊心报仇也都轮不到刘邦来报仇。许多诸侯以此为契机,纷纷宣布要讨伐项羽的\"不义之举\",故而与刘邦结成了联军。不过,并非是所有响应刘邦的诸侯们都选择出兵了,绝大多数的诸侯还是选择坐山观虎斗,既不出兵加入汉军,也不出兵援助项羽的楚军。

彭城之战,刘邦几乎把帐下所有的能臣猛将都带在了身边。樊哙、夏侯婴、曹参、周勃、司马欣、张良、陈平等。但需要提到的是,萧何并没有抵达前线,而是居中栎阳,负责汉军的所有后勤事宜。同时,韩信也没有参与到彭城之战中,此时的韩信尚且还在与章邯周旋于废丘,这就为后来的彭城之败埋下了伏笔。

此战刘邦集结了五十六万余众,并兵分三路进取彭城。其中北路军由樊哙、曹参、周勃等人率领,从朝歌进至定陶,再至彭城。南路军由王陵、王吸等人率领,经过叶县、阳夏至彭城。而中路军则由刘邦亲自率领,各路诸侯也都随着中军一起向前挺进,从洛阳出,经过雍丘后直击彭城。

而此时的彭城已经与一座空城没有什么区别,但凡有能力的主将都被调往齐楚战场,项羽本人也身陷前线不能脱身,城中只留下了少数的老弱病残。对此,《史记·项羽本纪》中曾有相关记载: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

至此,战争的结局似乎已经很明显了,汉军对于彭城是志在必得。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汉军不仅占领了彭城,还将周边的附属城池一并占领,日夜欢声笑语,举办大型宴会庆祝这一功勋。

此时的项羽可谓是已经走进了绝境,首先是与齐军的战争持续的时间过长,导致能够调动的主力部队基本上全部集中在齐楚战场的前线。其次,此时的彭城已经沦陷,即便楚军放弃对齐军的攻伐也已经退无可退,成为一支孤军。一旦此时项羽后撤,齐军就可以转守为攻,不断追击楚军。如果此时汉军也加入对楚军的围剿,那么楚军将无险可守,只能坐等被屠戮殆尽。

不仅如此,原本站在项羽一方的不少诸侯也已经叛乱投汉,虽然没有出兵助汉,但项羽已经得不到任何支援了。在这种进退两难的背景下,项羽出人意料的选择亲自率军回攻彭城。

楚军大破汉军,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项羽在制定下简单的战略计划后,就从军中挑选了三万精锐骑兵随自己星夜返回彭城。而他帐下的诸多大将都被留在了齐楚前线,继续猛攻齐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项羽的这种选择十分冒险,但也却是楚军能够翻盘的最后希望。如果项羽与汉军作战不能胜,而楚军却攻下了齐军驻守的城池,那么楚军便可以据险而守,再图霸业。如果项羽胜而前线楚军败,那么楚军依然可以退回彭城重振旗鼓。这一计划看似完善,但重点是必须有一路军取得大胜,否则楚军依然会掉进万劫不复之地。

刘邦、张良、陈平等人不可能没有想到项羽会有回师救彭城的举动,但是攻城必须要以步兵为主,并携带数量可观的大型攻城器具。如此,行军速度自然缓慢无比。而且一旦项羽从前线撤兵回援,汉军或是齐军的斥候都会察觉,汉军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加固彭城城防,以等待楚军的到来。但是项羽此行却只带了骑兵而来,行军速度远超汉军想象。

很快,楚军就抵达了鲁瑕丘,在此大破樊哙所带领的汉军。随后项羽率兵继续进发兵至肖县,在黎明时分运动到汉军大营侧翼。天亮后,楚军便向汉军发起了全面进攻,汉军军营一时间陷入混乱之中,毫无招架之力。仅此一战,汉军就损失了约十万人。混乱之中,刘邦上马遁走,而项羽却紧追不舍。

在项羽追至谷水时,汉军又损失约十万人。刘邦本想遁入山区,以削弱项羽骑兵的优势,但却又损失了几万人马。此时的刘邦已经毫无战意,只想尽快逃回根据地,但在逃至睢水时又被项羽追上,十余万汉军又死于楚军刀下。慌乱之中,汉军将士出现了严重的踩踏事件,无数将士跌落至睢水之中被河流冲走。

此时的战场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来占据着绝对优势的汉军,此时却被三万楚军骑兵团团包围,随时有着被全歼的风险。在这关键时刻,突然狂风大作,刘邦率亲兵趁乱逃出,这才躲过一劫。此事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着较为详尽的记载: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从上述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在彭城之战战败后又多么狼狈,此战汉军几近全军覆没,刘邦的父亲、妻子都被项羽所俘虏,而刘邦只在匆忙之中带走了自己的子女。

在这段材料的后面还曾经提到,当时刘盈和刘乐都在刘邦的车上。随着楚军的追击越来越近,刘邦几次将子女扔下车驾,以减轻车驾的增加行驶速度。好在当时负责驾车的夏侯婴几次停车,抱起孩子才继续逃跑,这才为刘邦留下了血脉。被刘邦扔下车的刘盈就是西汉帝国第二位皇帝汉孝惠帝,而刘乐则是西汉帝国的第一位公主—鲁元公主。

刘邦在彭城之战战败不仅折损了汉军的大部分主力,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那些曾经因为对分封不满而倒向刘邦的诸侯纷纷与刘邦划清界限,并宣布依旧对项羽效忠。刘邦因此失去了全部的政治优势,先前所取得的胜果也纷纷吐了出来。

同时,刘邦能够调动的汉军只剩下了韩信所率领的一支,但此时的韩信还未从与章邯的交战中脱出身来,无奈之下的刘邦只好选择征发老弱病残至汉军军中,更是让其他诸侯认为汉军大势已去,使刘邦陷入了完全孤立的政治立场之中。

结语

彭城之战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但却是十分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虽然彭城之战前汉军究竟有没有五十六万人仍然不可考,但楚汉两军的兵力差距一定是非常悬殊的。在汉军遭遇大败以前,几乎占据着所有能够获胜的因素,比如拥有彭城及其周边城池的坚固城防,而且能够互相呼应随时支援。其次,汉军人数远超楚军,即便是进入拉锯战也无惧于楚军的到来。

但是事实往往就是这么出人意料,刘邦在有张良陈平辅佐的情况下也依旧战败于彭城。项羽仅仅用了三万精锐就使五十余万汉军溃不成军,甚至还出现了严重的踩踏事件。虽然有声音认为楚军不可能在追击战中斩杀如此之多的汉军,而汉军的大规模伤亡是由于踩踏。笔者不敢苟同,汉军的兵员来源本就比较混杂,绝大多数的汉军将士都没有经历过专业的战斗技能训练,和久经沙场的楚军如何相提并论?再者,一旦士兵失去战意和士气,那么又与手无寸铁的平民有何区别?

不过,项羽虽然在彭城之战中大败汉军,但却没有影响到后来的历史进程。当韩信加入到对楚作战后,楚军再次陷入了被动局面。直至最后,项羽自刎于乌江,正式宣告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出而告终。

秦朝官制三公九卿制中三公不包括什么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国大败赵国,赵国为此付出了45万人的惨痛代价。白起问鼎战国屠神,秦昭王笑傲中原。

然而,当是时,赵国并非无良将,战国四大名将占有两席:廉颇、李牧,还有位居前十的两位外援:乐毅、田单,谋士有虞卿,好好的一手牌怎么会打得如此烂?不用说廉颇、李牧不服,就是后世之人看了也为之扼腕叹息。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

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

1 充分授权

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

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

1)把作战的指挥权完全授权给前方主帅;

2)采纳虞卿建议,派纵横家遍访燕、齐、魏、楚四国,破掉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

与其向秦国割地求和,不若割地给其他四国,这样就可以从燕、齐借到粮食,从魏、楚搬来救兵。

为什么这样做?晋献公之前攻打虢国,为了借道,曾赠送豪礼于虞国,灭掉虢国后,顺便又吃了虞国。大国给小国送礼物,有一种说法叫做寄存。

所以,即便赵国现在割地给燕、齐,以赵国的实力将来绝对可以收回。但是一旦割地给秦国,几乎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更重要的是,赵国将失去最重要的屏障——太行山脉,如此邯郸、乃至整个中原就岌岌可危。这一点在30年后,已经得到了验证。

简而言之,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赵孝成王必须充分授权给前方主帅和后方谋士。

2 战前形势分析

韩信被誉为国士无双,不但常出奇制胜,更能统筹全局。秦昭王为了打赢长平一役,不惜倾举国之力,赵国为何还要搁置田单、乐毅、李牧、廉颇四位名将呢?因此,韩信也必须能征用全国之将。

韩信制定作战计划前,必然会评估双方当时的形势,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双方投入兵力

秦国投入的兵力大约60万,而赵国45万。赵括小胜便倾巢出动,难道是认为一个赵骑兵可以匹敌两个秦锐士吗?

孙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当避免与敌争锋。就这点来说,赵括这纸上谈兵很有水分。以智取见称的韩信绝不会选择硬拼,他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但是,他也不会恐惧,因为以少胜多是他的强项。主帅胸有成竹,军心就稳定,士气高涨就不会轻易被击败。

2)防线

当是时,廉颇的第一道防线已经失守,全军退守第二道防线丹水,第三道百里石长城暂未失守。

借用地形作战可是韩信的强项之一,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便是处于劣势的井陉之战都能转危为机。由此可见,韩信对太行山脉的地形了如指掌。

因此,韩信会重新评估后面的两道防线的可行性,重新设防。那时,白起想要迂回攻破第三道防线,恐怕并非易事。

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另外,秦国敢发动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就是想一举灭掉赵国。其实,秦昭王为了这一战,已经准备了许多年。而攻取河内郡才是秦国扣动长平之战的扳机,因为太行山脉不再是阻碍秦国进攻赵国乃至中原战场的天堑。

秦昭王的战略赵孝成王、赵括不明白,而为刘邦指点江山的韩信岂能不知?韩信有一招必杀技叫做声东击西,会扭转长平之战的局势吗?

3 战略部署

简要分析了敌我形势,韩信将如何进行战略部署呢?

1)主战场防守反击,牵制秦军主力

① 丹水防线:廉颇镇守。

该防线为廉颇所设,廉颇最了解前沿战事,且擅长防守,此防线的重任廉颇当仁不让。如果,秦国想要强行渡河,那么可以效仿击败龙且的战法,塞住上游,等秦军半济而击之。这一道防线对全局来说至关重要,让廉颇立下军令状,必须守住。

② 百里石长城防线:李牧镇守。

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白起派出2.5万骑兵偷袭赵军的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如果这道防线失守,那么丹水防线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所以,韩信肯定安排重兵,特别是弓弩手把守。李牧可以为了歼灭匈奴主力等待多年,这份与生俱来的忍耐力无人可比,而且白起的骑兵与匈奴的作战方式相似,虽然此时他还很年轻,应该可以胜任。

③ 正面战场反击:韩信为主帅,田单为先锋。

无论是韩信还是田单,他们的出战只是为了迷惑秦军,造成赵军主力都在上党郡,欲与秦军绝战到底的假象。田单负责日常在前线侵扰秦军,浅尝辄止,不能恋战。韩信作为赵军主帅,偶尔率领重兵出战,同样不做缠斗。

而韩信和田单出战的目的是为了掩护乐毅,同时牵制秦军主力。

2)分战场联合魏楚,攻下河内郡,夺回太行山脉的控制权

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完全可以应用在此。韩信正面牵制秦军主力,而实际目标是夺回河内郡。

①?乐毅率领10万骑兵偷偷从邯郸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下修武,同时控制黄河的白马津渡口。

② 飞鸽传书请求魏国和楚国派遣援军过黄河,同时,虞卿、平原君分别前往魏国、楚国,以秦国占有河内郡后对中原诸国的巨大威胁,来说服魏、楚两国即刻出兵救赵。

③?三国兵马成功会师后,立刻挥师西下,突袭河内郡,攻取野王,控制太行山脉八陉之一的太行陉。

3 一旦三国联军兵临河内郡城下,韩信就有三招可以制胜

1)最差的情况:围河内郡救赵,秦军将不战而退。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事实上,秦昭王为了赢得长平之战,亲自到河内郡动员当地百姓上战场。

如果联军能赶在河内郡援军出征之前,就直接将其截杀,断掉秦军的后援。

即便没赶上,当河内郡援军得知后院即将起火,势必军心大乱。那时,韩信再让士兵们高唱秦歌,不知道那些河南郡的援军会不会瞬间崩溃。

另外,河内郡是秦军东下的重要战略位置,秦军必救之。

2)略好的情况:占领河内郡,拿下北边的野王,那么魏、楚救兵也能迅速到达上党郡,将对秦军形成包围之势,秦军失败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3)最好的情况:联军如果不奔赴上党郡战场,转而继续向西听进,攻打三川郡,直逼函谷关。

此时秦国已将举国兵力悉数派往上党,国内空虚,秦昭王该如何应对?吴王夫差的悲剧会不会在秦国上演?

如果秦国撤军,韩信和田单果断追击,不敢想象赵国四大名将外加韩信同时进攻秦军会是怎样的精彩场面,但至少夺回第一道防线毫无悬念。

其实,最关键的是三国合纵形成,且夺回战略要地,山东六国将一改以往被秦国碾压的颓势。

反观秦国元气大伤,郁闷的秦昭王不知道又要找谁来背锅。而秦昭王、白起年事已高,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东略目标,恐怕比登天还难。

结语:

参考以往战绩,韩信若挂帅,必然审视全局,重新部署作战机划。面对敌众我寡且丢失第一道防线的困境,韩信可能会采取当年辅佐刘邦夺天下的战略,由自己坐镇正面战场,牵制秦军主力,而派乐毅南下开辟分战场,合纵魏、楚,突袭河内郡,盘活魏楚救兵这颗棋子。

届时,无论是奔赴长平战场的河内郡援军还是野心勃勃的秦昭王,恐怕皆无心恋战,而被迫撤军。

秦昭王使用离间计换上赵括,就是要速战速决,他最担心的就是魏、楚、赵三国合纵,这样秦国的东征战略就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而合纵形成的关键就是河内郡,夺回河内郡对山东诸国皆有莫大的好处。

三公·太尉

太尉作为国家军事方面的最高官员,统领各路军队,拥有着极大的权力,能够掌管各路军队官员的任免大权,不过太尉还是要听从皇帝的指令。

此外还有护军都尉,统领众将。在将领征战时,护军都尉负责监督该军队的军政。

护军都尉之下有将军,将军领兵打仗,镇守边疆。将军又设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将军职位,即上将军,其作为一个临时官职领兵出征,军队回来时便交出职位。

将军之下按照职位高低还有裨将(比将军低半级,相当于副将)、都尉(率领五千人左右)、军候(率兵一千左右)、五百主(率众五百)、百将(拥兵一百)、屯长(率五十人)、什长(率十人)、伍长(率五人)。

三公·御史大夫

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御史大夫与御史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先秦时期,御史主要负责记录各种档案,而秦朝的御史大夫主要负责监察百官、管理书籍和群臣奏章,地位之高相当于副丞相。

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下又设有侍御史和监御史(郡官)。

三公·丞相

丞相上承皇帝诏令,管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国政大事。

丞相又分为右丞相、左丞相、中丞相三种。古代以右为尊,故右丞相地位要高于左丞相。而中丞相就比较特殊了,宦官担任丞相时才叫中丞相,比如指鹿为马的赵高。

当然,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宰相与丞相是有区别的。宰相是最高行政官员的一种总称,比如先秦时期的国相、汉哀帝时期的大司徒、隋朝的尚书令等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的官员,这些都算是宰相。在不同的朝代,宰相对应着不同的官名。而丞相只是秦朝一个具体的官名。

丞相下设九卿,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少府、治粟内史。他们分掌具体的行政要务,共同负责全国的各种政务。

九卿·奉常

奉常,周为春官宗伯,掌邦礼,秦改奉常。(《通典》)

也就是说奉常从周朝的春官宗伯沿用而来,主要掌管宗庙祭祀之礼,位居九卿之首。

奉常之下设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医、太史以及太卜。他们主要负责的事务如下图:

九卿·郎中令

郎中令与皇帝非常亲近,掌管的事务繁多,主要负责宫廷警卫、统领和监督下级属官、殿中议论、宾客迎送等等一系列的重要事务。郎中令下有属官大夫、郎、谒者、期门、羽林。

“秦置谏议大夫……属郎中令”(《齐职仪》)

大夫主要负责谏议,有谏议大夫、中大夫、谏大夫之称。

郎分为很多种,有议郎、侍郎、中郎(设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三种)、郎中(设车郎中将、骑郎中将、户郎中将三种)。他们服侍皇帝出行,掌管门户。

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

谒者主要负责传达通报、朝会礼仪等事务。

九卿·卫尉

卫尉主要掌管宫门安保警卫,守卫宫禁,下设巴士司马令和卫士令。巴士司马令管理宫内车马,卫士令掌管宫门卫士。

九卿·太仆

太仆主要负责车马制度和管理车马,皇帝出行时,为皇帝架车马。由于常常与皇帝接近,地位也非常高。

九卿·廷尉

廷尉相当于最高司法机关,主要负责司法审判,其下设延尉丞。很多时候,地方上处理不了的案件都会交给延尉处理。不仅如此,延尉还可以修改律令、管理刑狱,审判和逮捕关押王公贵族。

九卿·典客

典客简单来说,就是外交官,下设行人。主要负责邦交,包括国家与属国的交往,也包括国内各诸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九卿·宗正

顾名思义,宗正主要掌管皇族宗室事务,如记录皇亲国戚的名籍以及他们的嫡庶身份,与我们现在所谓的修族谱差不多。宗正下设宗正丞,相当于副官。

九卿·少府

少府就有点像我们所说的管家,主要负责皇帝的私人小金库,以及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的各个方面。其下设有众多官员,如下图所示:

注意:这里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将来会崛起,成为后世三省六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中的各种丞就相当于各种令的副官。

九卿·治粟内史

治粟内史主要掌管国库,包括粮食的储备,金钱的储备。当然,还有一个职能,就是调控京城或者各郡的物价。其下设太仓令和太仓丞、平准令和平准丞。前面两者主要管理国家粮食的储备问题,后两者主要负责调控京城和各郡的物价。

总结中央官制,我们可以把中央官制分为三部分。一、负责军事(太尉);二、负责监督(御史大夫);三、负责行政管理(丞相,丞相分管九个部门)。

第二板块:郡官制

郡官最高层次的官员主要有三个,分别为郡守、监御史和郡尉。这三个职位属于平级,由中央官直接任免。他们共同治理郡,可以说军民兼治。

·郡守

郡守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主要负责一郡之内的政事。

从这个官职名称来看,“守”有防守之意,早在战国时期,守护边郡的官员名为“守”,为武将。到了秦朝,郡守稍微发生了一点变化,那些比较偏远地区的郡守还是由武将担任,但是内地的郡守多由九卿之一郎中令之下的郎官担任。

郡守除了不能掌管监御史和郡尉两个平级郡官外,官职在其之下的官员都能凭其任免。

·监御史

监御史被三公之一御史大夫下的御史中丞掌控。其主要负责监督郡内各级官员,包括郡守。

·郡尉

郡尉与三公之一的太尉有些类似,为郡的最高军事长官,主要负责军队驻守以及郡内治安。在一些偏远郡地,一般百里设一都尉,都尉之下有士史、尉史,关隘之处还有关都尉。

郡内除了这三个重要官员还有一个郡丞,郡丞作为郡守的次官(相当于郡守的副手),辅佐郡守完成工作,若郡守职位有空缺,郡丞则顶上。

总结郡官制,我们也可以把它分成三部分。一、负责军事(郡尉);二、负责行政管理(郡守);三、负责监督(监御史)。

第三板块:县官制

郡下置县,县作为最低的行政地区,主要有县长或县令、县丞、县尉。

·县令或县长

县令或县长是县内最高的行政长官,他们按照县内人口数量来区分。人数超过一万的县,行政长官就为县令,人数不足一万的县,其行政长官即为县长。

·县丞

县丞与郡丞类似,作为县内最高行政长官的次官,辅佐县长或县令完成工作。

·县尉

县尉主要管理县内治安、抓捕坏人,与郡尉有点相似之处,但是其不掌兵。

县里除了以上三个重要职位还有以下官员:

·令史

令史主要管理重要的文档。

·狱掾

狱掾就是所谓的监狱长,管理县里的监狱。

·治狱吏

简单来说就是县里监狱的狱卒。

·文无害

主要负责案件的复查,以免出现冤假错案,同时也可以巡查监狱。

·仓吏

顾名思义,“仓”指的是粮仓,所以仓吏指的就是管理县里粮库的官员。

·厩驺

厩驺就是掌管县里车马的官员。

第四板块:乡亭制

县以下是乡,乡以下还设有亭,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亭制主要由四个职位组成,有三老、有秩或啬夫、游徼和亭长。

·三老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汉书·高帝纪上》)

虽说这是刘邦在位时期建立的制度,但是这是在秦朝制度上改变而来的。他在秦朝的制度基础上加了县三老。

三老主要掌管乡里的教化,一般都是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他在掌管乡里教化之时,还可以向郡里或县里举荐优秀子弟,让这些优秀子弟不被埋没。

·有秩或啬夫

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续汉书·百官志》)

有秩或啬夫的官名按照乡里人口的数量来区分。若一个乡的人口数量达到五千人,则担任此职务的人叫做有秩,若这个乡人口不多,没有达到五千人,则担任该官职的人是为啬夫。

有秩或啬夫两者职务相同,主要负责解决乡里乡亲的矛盾纠纷,同时负责帮忙收取赋税,还安排人们的徭役。

·游徼

游徼主要负责巡查、维护治安以及抓拿盗贼,不过此职务其实是当时的一种徭役。

·亭长

我们熟知便是汉高祖刘邦,他就担任过亭长之职。亭长主要负责调节邻里纠纷,抓拿盗贼,管理卫生,也是徭役的一种。亭长下设负责保洁的亭父和负责抓捕盗贼的求盗。

结语:以上便是秦朝官制的四大板块。我们不难发现,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行政、监督、武装三个部分,这里的监督机制也就是所谓的监察制度。捋清了这些,大秦的官制也就豁然开朗了。

大秦王朝不管是书同文、车同轨,还是国家的政治管理体系,它的各种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其官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给了后世参考沿用的价值,如它的监察制度以及九卿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三公九卿制度也为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把秦朝官制分成四个板块来看,可以清晰地看到秦朝的军政管理体系是层次分明的。这样一来,便使得管理社会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当然,这一切在皇帝以及官员能够有所作为基础之上。

按道理来说,有了合理的军政管理体系,秦朝应该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但是为何会二世而亡?追其原由,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1、秦的管理构架虽然比较完善,但其律法严苛程度让人悚然,并且律法复杂多变,罪轻刑重。以重刑治服天下,弄得人心不向,不得人心者,不得国也。

2、统治者在秦的灭亡上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秦始皇的残暴在一定程度上将百姓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然而他又动用庞大的人民群众大兴土木,极大加剧了与百姓的矛盾。

3、秦二世与赵高的祸害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秦二世胡亥的任性使得赵高有机可趁,而赵高也抓住机会将自己的权力发挥到最大,到后面已经没有任何官员能够与赵高相抗衡。本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还可以互相监督和牵制,但是李斯被杀后,加上二世胡亥的纵容,中丞相赵高一家独大,没有人能奈何他。最终各地农民起义,导致秦消亡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之中。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查找文献和创作以及制图都不易,还望各位支持。本文均属本人观点,如有遗漏或不妥之处,请补充或指正。

参考资料:

《秦朝官制、文化、科技总结》(论文)

《秦朝官制》(论文)

《三公九卿转变为三省六部的内在政治因素》(论文)

《汉书·高帝纪上》

《汉书·百官公卿表》

《通典·职官二》

首赞

+1

平台声明

来Soul,感受和你相似的灵魂的共鸣

广告

推荐阅读

“秦可卿*丧天香楼”是怎么回事?如何*丧?为何删掉?

岛主历史观 3天前 128.9万+

上级让他死守7天,被错听成了“守47天”,结果打出一军事奇迹

共享历史故... 2020.10.04 159.0万+

诸葛亮一生3个最大的遗憾:睡错一人,跟错一人,信错一人

笑看阿朝 2020.10.03 41.3万+

李云龙被逮捕后,此人折磨他的漂亮妻子,最后绝望自尽

一曲人散 2020.10.11 31.5万+

刘邦登基后,每天给嫂子吃此物,嫂子含泪求放过,称折磨人

今日生活视... 12小时前 6.9万

听到关羽被杀,诸葛亮冷冷说出7个字,刘备听后果断杀死刘封

今日生活视... 6天前 26.6万+

古代士兵打仗如何解决生理问题,勾践想了一个法子,实在不人道

零点史说 2020.10.06 6.4万

刘邦临死前为何一定要杀掉妹夫樊哙?学者:其中有不能说的秘密

海佑讲史 2020.10.20 7.1万

刘少奇力挺粟裕授元帅衔,而总理却否决粟裕力推陈毅,这是为何?

说古今的历... 2020.10.14 20.1万+

回族人大多是姓马的,这是为什么?

非常历史 4天前 5.1万

顾顺章叛变4年后被枪决,行刑前,为何要刺穿他的“琵琶骨”?

半个西柚 2020.10.10 100.6万+

想倾诉聊聊天?来soul遇见有趣温暖的TA!

广告

立即下载

Soul

刚刚

张作霖为什么能镇住杨宇霆?小树不修不直溜,老帅驭人有高招!

史论纵横 2小时前 5935

听闻志愿军上甘岭大捷,蒋介石说了一句话大实话

摄诗文史版 2020.10.08 134.8万+

我国有史以来最强势外交官,你敢杀我50人,我就灭你整个国

南城路口 5天前 29.3万+

他曾与6位元帅并列,为何建国后官越做越小,晚年沦为一名普通人

文坛走笔2... 3天前 16.6万+

与贾珍不伦,教宝玉云雨,曹雪芹如此刻画秦可卿,到底有何深意?

岛主历史观 3天前 31.7万+

开国十大元帅,货真价实拥有老总称号的只有三位,他们都是谁

大熊历史观 2020.10.19 32.6万+

郭沫若骂鲁迅:衣冠禽兽,鲁迅用五个字对郭沫若回击,中肯又贴切

左岸枫 2020.10.04 20.9万+

潘汉年在1955年隐瞒了什么事?主席得知后下令:将他秘密逮捕

小江江历史... 2020.10.19 28.5万+

神秘男子去银行取钱,经理看了支票数字都蒙了

军事 搜狐阅读

在部队,什么样的军衔才会配备警卫员?这个待遇一般军官可没有

天下有警 昨天20:01 1.6万

生擒“座山雕”的杨子荣为何仅16天后就意外死亡?都是猪油惹的祸

历史控 2020.10.14 47.0万+

秦可卿与公公贾珍好了多年,为何不见怀孕?你看周瑞家的咋说的

今日生活视... 2020.10.17 38.8万+

悍匪张君:每次作案前先找一个情妇,给儿子起的名字暴露其野心

一丝花蕊 2020.10.09 26.3万+

他是名人教父,夫人的偶像,牛人的干爹

都市风云 搜狐阅读

老师不会告诉你,德国如果不进攻苏联,很可能坚持不到1945年

西府赵王爷 2020.10.22 116.2万+

上海一初中生指出历史教科书钱币错误,编辑坦承有不妥将删改

光明网 15小时前 120.6万+

人死后为何要停放三天,与迷信无关,是古人智慧的讲究

大历史小人... 6小时前 11.4万+

“地狱之门”在俄罗斯被发现, 科学家:发现了更可怕的东西

静春科技 7天前 28.9万+

在线直播>>全国校花同台PK让你看花眼

八路军升迁最慢的团长,被部下超越,晚年成就过人

文史茶馆2... 11小时前 17.9万+

蒋介石说他只能当连长,而他后来却当了大将!

陈冠任 6小时前 17.0万+

枪毙罪犯时,为啥要十几个人一起开枪?是怕一颗子弹打不死吗?

洞察军事 2020.10.03 29.9万+

手下兵力达到135万的邓华,地位比大将高,为何后来转业管理农业

文坛走笔2... 2020.9.30 30.3万+

欧洲王室最美姐妹花!15岁未来女王人气爆棚

推荐阅读 微图社

解放后,公安逮捕了一位国军上将,邓公却说:放人并道歉,为何?

草根也说历... 2020.10.19 91.1万+

头像

上级喊他死守7天,他听成了“守47天”,结果打出军事史上奇迹

如今有许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其中的许多剧情却过分夸大了当时的战斗情景,从而演绎出来许多抗日神剧,这不免让人有些无可奈何。这些影视作品存在着一些夸大,并不能把所有剧情都当作历史中真实发生的,但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之所以能够获得抗战的胜利,不是凭借优良的武器装备,而是依靠我国人民骨子里的民族之魂,那是我们民族前行的动力,是我们所不能遗忘的。抗战时期,曾有这样一场为之震撼的战役,上级喊他死守7天,他却听成了“守47天”,结果打出了军事史上奇迹。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所以能够更为深刻地记住抗战,是因为当初的那段记忆非常屈辱和残忍。而在抗日战争中的众多场战役中,无论战役大小,那些奔赴前线杀敌的勇士都是真正的英雄。《从沉沦到荣光》中真实而全面地记载了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我们如今的和平生活,都是先辈们当初英勇奋战的成果。而抗战期间,有一场被称作“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的战役让人们为之震撼,这是一场坚守47天的衡阳保卫战,而这场令人动容的战役是从错听一个任务而开始的。

1944年,日本发动50万兵力攻打我国,长沙沦陷以后,衡阳成为了兵家要地,这是一个关键的标志点。当时镇守在衡阳的是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方先觉,国民政府发来电报,上级要求他们无条件镇守衡阳7天。但由于当时战事紧张,战况激烈,连电报信号都很不稳定,方先觉把上级的命令错听为坚守47天。《说“木叶”》中所说的“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或许就是如此。也许是因为当时的情形非常艰苦,很多看似不可能的指令都是在上级深思熟虑以后,因为毫无退路才无奈下达的。方先觉虽然怀疑过这条指令的正确性,但却没有时间再让他去确认指令是否正确,他最终也选择了听从指令。

方先觉其实出生于乡绅世家,他的父亲曾是一位秀才,得益于父亲的培养,他受到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他原本立志成为一名律师,但大学期间,他接触到了三民主义,由于种种因素,他最终毅然决定弃笔从戎,参加了黄埔军校在上海的招生。而他的魄力也造就了自己,他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在军中的职务更是连年高升。但在军校期间,由于一位军需中饱私囊,方先觉带头将其打了一顿,却因此被校方以恶意斗殴被开除。他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代价,但一纸文书却不能让他失去热血。他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更是让他即使在绝境中也奋勇杀敌。

方先觉率领着他的第十军在补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奋勇保卫着衡阳。即使敌我力量悬殊,他也并未气馁,每一次的战役,他都一丝不苟地做好军事部署,在战前疏散民众避难,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当中的那根定海神针,无数衡阳人都记住了他那挺拔的背影。

日军连续强攻五日,最终损失惨重,以失败告终;而后敌军第二次进攻时,投入了大量的炮弹和毒气弹,结果仍是以日军伤亡惨重失败告终;而后敌军增援兵力和军需装备,对衡阳进行了扫荡式的攻击。方先觉所率军队在毫无增援和补给不足的情况下,足足坚持了40多天,而他们的弹药也已耗尽粮库吃空,已经到达山穷水尽的地步。

无奈之下,方先觉为顾及剩下千余名伤兵的性命,选择与日军谈判保全伤兵性命,并表示不投降只停战,自此,衡阳保卫战结束。虽然这种这场战役我方并未取得胜利,但日军的伤亡也是非常惨重的。此战虽败,但却打乱了日军进一步的作战计划,为后方部队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因此这场战役虽败犹荣,可以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参考资料

《从沉沦到荣光》

《说“木叶”》

彭城之战 项羽大战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