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南怀瑾书中一个关于船山和尚点化徒弟的故事

是南怀瑾老师的《如何修证佛法》这本书, 指月录卷十二,夹山悟道因缘: 当年道吾、云岩与船子德诚三人,离开师父药山,各自开山当大和尚,唯独船子德诚帮人筏船,不当大禅师。不过他对两人说:“他日后,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上座主,指一人来,或堪

是南怀瑾老师的《如何修证佛法》这本书,

指月录卷十二,夹山悟道因缘:

当年道吾、云岩与船子德诚三人,离开师父药山,各自开山当大和尚,唯独船子德诚帮人筏船,不当大禅师。不过他对两人说:“他日后,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上座主,指一人来,或堪雕琢,将授生平所得,以报先师之恩。”

那时的夹山,已经是一位大法师,道吾来接引他,故意在下面听经。有个出家人提出问题问夹山,“如何是法身?”夹山答:“法身无相。” “如何是法眼?”夹山答:“法眼无瑕。”回答得很好,可是后面有个和尚噗哧一笑,这个和尚就是道吾。夹山很谦虚地下座问那个和尚:“某甲适来只对者僧说,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道吾和尚说:“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也就是说,你错倒没错,就是没好老师教过。夹山又追问:“某甲什处不是,望为说破。”吾曰:“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却往华亭船子处去。”也就是说,我不说破,你自己去找船子德诚和尚。夹山理是对了,但是并没有证到。于是便请教道吾说:“此人如何?”道吾说:“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须易服而往。”夹山当时架子大得很,声望很高,排场很大,所以道吾禅师告诉他,这样去怎么行?你规规矩矩去见他,把你的声望、地位都拿掉,尤其不能摆大法师的架子。注意,此处就是见地、修证、行愿。于是“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船子德诚才见,便问:“大德住什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佛法本来无住,无相的,如住在一们境界,当然不是道了。

师曰:“不似个什么?”山曰:“不是目前法”师曰:“什处学得来?”你这些滑头话,是从哪里学来的?

山曰:“非耳目之所到。”等于反击老和尚,你不要认为高明,也许你还不懂我呢,

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这句话后来成了名言,意识是说,一个人讲那样肯定的话下去,就是笨蛋了,等于一个木桩打了下去,所有的牛、马的绳子,都栓在上面了。换句话说,你那还是执著了法,你不要在口头上玩花样。这话一讲,夹山愣住了。

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文字真美,不是后来的人编的,他们的学问都很好,这是在讲功夫,当我们用功时,那个念头空了一点,说空了嘛,它还在,说在嘛,又觉得坐得满好。“绝妙相关你我他”,“多少游丝羁不住,卷帘人在画图中。”

夹山被他东一拨,西一拨,到达那个境界,站在那里不动了。船子德诚说,像钓鱼一样,放那么长的线下去,现在就差那么一点点了。也就是说,你下了这么多的功夫,你想悟道,现在差不多了,你怎么不说话?

“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夹山正准备开口,想说佛经上说如何 。一语未出,碰的一声,被船子和尚用桨打落水中去了。人一掉下水里,会拼命往有亮光的地方钻,夹山可能懂水性,不向亮处沉,冒上来了,头刚一冒上来,“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

试想一个人一肚子学问,站在他旁边,跟他对答,突然啪嗒把他打到水中,等他挣扎了半天冒上来,这一下学问到哪里去了?早到九霄云外去了,什么妄念都清净了,船子德诚禅师,就用这个办法对付他。

佛学三藏十二部,唯识、真如、般若,夹山禅师道理什么都会,都清楚得很,非要把他这些都打掉,打到水里去了,连呼吸也来不及,思想也来不及,等他冒上头来,你说,你说,他要讲般若啊,船子德诚禅师又把他打下去了,再冒上来时,他说不出来了,这下悟了。悟了以后,怕师父再打他,来不及说,赶快点头三下,表示我懂了,你别再打我了。

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像钓鱼一样,把丝线放下去,这根丝从君弄,等于我们打坐、做功夫,炼气功也好,念佛也好,空也好,“不犯清波意自殊”,你怕什么妄念,妄念来不相干啊,不去理它,不是很好吗?我在念佛,也晓得妄念的存在,那个妄念碰不掉这个佛,不用怕。如果怕的话,那是所谓的颠倒嘛,既然是凡夫,当然有妄念,但何必怕他、理他呢,妄念会慢慢下去的,习气会慢慢没有的。

夹山于是说:“抛纶掷钓,师意如何?”

假如不要钓鱼竿和丝线,都丢掉,又如何呢?刚才船子德诚禅师,告诉他用功的方法,还有一条钓丝在哪里。

师曰:“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

丢掉满好的,你说空也不对,有也不是。非空非有,任运自在。丝在水面飘浮,业力习气都转薄了。

夹山禅师懂了。

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你说了等于没说,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船子德诚高兴了,说:“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山乃掩耳。

我在这里几十年,天天驾渡船,想渡个人,一直没有人给我渡,今天总算钓到大鱼了。师父捧的话,夹山不听,蒙起耳朵。

师曰:“如是,如是。”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妙极了的双关语。因为夹山禅师名气太大,所以吩咐他,此去要隐姓埋名,躲起来,不要让人知道。接着说,心境完全住在空里头也不对。

“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已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山乃辞行,频频回顾。”

夹山禅师背个包袱,大概身上的水还没有干,走两步就回头看看,一方面舍不得师父;一方面心中想:难道佛法就是这样的啊?贪瞋痴慢“疑”嘛,船子德诚禅师站在船头一看,就大声叫他:“和尚,”夹山禅师回过头来。

“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你认为我还有秘密不传给你啊?你看,自己把船给翻了,下水去了,表示无其他。佛法就是这样,自己死给他看,坚定徒弟的信心。其实他死不了,不知跑到哪里去玩了。

这一段讲见地,如何修持,如何行愿,都有了。

看禅宗的书,语文学识底子要够,否则会看不懂。

我们平常修道的人,大家都是喜欢打坐。坐在那里,第一你的思想没有停过,粗的思想往来就没有停过,尽管坐在那里熬腿,甚至于一坐三四个钟头,也不过是在那里熬腿。做了几十年工夫,好一点的,在细昏沉的状态,迷迷糊糊的,身体坐着很舒服,好像自己觉得气脉打通了,很舒服不想动。你说你坐在那里干什么?可见你的思想都在转嘛!在贪图那个舒服对不对?同吃冰淇淋、喝咖啡、吃糖觉得舒服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哦!实际上你坐在那里,又在怨恨又在骂人——贪嗔痴慢俱全的。有人从你面前走过,“讨厌!我在打坐,走轻一点好不好,衣服刮得那么大声儿,都是风!”你说你在打坐入定吗?这不是见鬼吗?定不是这个境界。如果是这个样子的境界,临命终时统统都在情绪里。所以《楞严经》告诉你,你在定中会讨厌人家打搅你,这一念就是瞋心,临死的时候有一念瞋心,《楞严经》怎么说?“瞋习相交”,怨恨人家的这一念习气,这个心理作用相交,“发于相忤”,就是很讨厌这个东西,心物两方面构成东西了,“忤结不息,心热发火”,这火灾地狱就起来了。瞋是火哦!

所以我们大家学佛修道,第六意识你没有真正定住,你所有的境界都不是定。要第六意识真定住了。第六意识怎么样定住呢?我们在禅观课上给诸位讲得很清楚。我经常说,不管小乘、大乘,显教、密教,佛说有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那般那,念身,念休息,念死。学佛先应该念死,佛把它排在第十位,实际上是第一位,你上座也好,或者开始念佛,你先念死,这一刹那之间,你把自己当成“我已经是死了的人”,什么都不管,这个身体也就是死了的人。你不要说“我现在先打个坐,等我下座精神好了,再来给你做事啊!”那是你念活,不是念死,你下不了决心,放不下来。如是念死是第一。所以近代净土宗的印光法师,他的房间里头没有供阿弥陀佛像的,什么都没有,只挂大大一个“死”字,自己抬头一看,“死”,这是念死的方法。所以没有下死决心的这个心理,修定修不好的,大家统统都在玩弄色阴境界的感受,这很严重啊!

你坐在那里觉得坐得很好,身上气脉周流觉得很舒服,清幽幽的,以为是定境界,实际上是细昏沉,细昏沉就是无明根本。可以试验,你这样坐在这里很好,现在我拿把刀在你身上割一下割得你流血,看你还有没有这个清幽境界你绝对舒服不了!你现在这个舒服清净境界,是因为身体很健康没有病,坐在这里感觉到舒服,这是感觉状态啊!这是四大肉体活着当然的事情,不算是定境啊!你在这个境界里头攀恋,到死的时候四大分开了,你还有这个定吗?不可能的!这是非常科学的。

那么什么叫定呢?定首先是第六意识境界的坚固,比如说,你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或者观想佛的境相,假定现在有个人来把你一刀一刀慢慢地割,你晓得反正也会被杀掉,不管了,就念佛了!痛归痛,这个意识是定的,意识的坚定,定在不给痛拉走,换句话相反地说,也不给舒服拉走,也不给清净拉走,意识一念坚定叫做定。我们的思想念头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地来,所以必须要在意识上找一个东西。你修空,要空的境界是截断众流,现在一空,下一个思想念头不起来了,不准来了,过去的念头思想过去了,中间这一段就是空,永远把心念保持这个空灵也可以呀!不过这不是道,是修空的一个方法。

所以千万注意呦!你打坐以为自己在修定,实际上都不是,都是被五阴境界牵着走,没有得定。得定,我们再三强调,“系心一缘”,第六意识挂着一个东西。譬如一点亮光,我就把它定住了,定在这一点亮光明点上,使我的意境假照着这一点亮光,什么境界都不动。那么你身体坐着舒服也好不舒服也好,不管怎么样这一点亮光是定的。定的,等于一个蜡烛点在那里,没有风,不摇摆了,而永远这一点是亮着的。这个时候,你第六意识的这个意境是定的、不动摇,就像蜡烛点在无风的地方不跳动,永远是亮的;杂念思想都没有了,永远是定的。这个时候你自己晓得系心一缘;那个晓得的境界不是妄想,是慧与智的境界了。妄想是生灭心分别来的。这个时候不起分别、不起生灭心,“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这是慧的境界。这样才是定。这个定的境界,不被生理、心理的痛苦、欢乐等等牵引走,这是定境。这种定境是截断众流的。我只是讲最初步,佛学的名词叫“奢摩他”,就是“止”,得止,把念头停止。在这个境况之下,我们活着的人生理变化很大,但一概不理。

如果能够做到真正一念的止,比方念“南无阿弥陀佛”,注意呦!我们平常念佛,有一个相当严重的错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实际上是六个念头凑了一句佛号,配合上呼吸,一口气一口气念有好处,心容易得止,身体也容易调得好。当然不要用喉咙以上念,那是越念越不对越散乱、身体也越来越坏。如果一口气一口气、心很宁静地念,身体越来越好,心念越来越宁静,但不能说得止。真正念佛的境界是什么?譬如你念佛很专一,自然气力念到某一个阶段,不想念了,也没有其他的思想,好像愣住了,可是心里佛的观念始终存在着,这样才叫做“念佛”。如果说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到气力没有了不念了,可是佛的观念也没有了,那个不叫做念佛,叫昏沉,因为你第六意识里没有佛。意识里挂念着有佛,这样练习,在死的时候,念佛就是这一念,身体尽管分散了,这一念在佛的境界,专一了,得止了,决定蒙佛光接引。

其实我讲这一个法门,其他的法门大致上也可以相通,这是非常初步的。换句话说,我们打坐坐在这里,要意念专一,系心一缘。也就是净土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就是这一念完全定住了。自己心念里头的习气结使没有转过来,一生修持都没有希望的哦!所以真正的佛法要修“慧”,这个非常的重要。大家不要随意听过哦!真正的修持,所谓修定,把清净的一念硬是定住,把一个定力挂在那里,自己贪嗔痴慢疑的习气统统转化了,这个叫做定的修持。

再三强调,定是什么?是第六意识、心意识强烈的坚固,非常坚固。假设定力坚固的人,譬如历史上记载有很多人读书一目十行,眼睛这样一看,一页一下就过了,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看到了。这就是定力坚固,心境像镜子一样,一页书在前面一照,一刹那之间每一 个字都出现了、都留住了。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人都在散乱、昏沉中。有些人学佛学道,打坐吃素、平常清净也蛮好,一碰到事就不行了,一做人做事全垮了,这就免谈佛法。碰到大的痛苦或大的刺激来了,乃至身体生大病、快要死了,此心还是定、如梦如幻,那差不多了!

意识要把它坚固定住,正是“转识成智”的第一步。你的意识是乱跑的,坚固都坚固不住,你怎么样转得了呢?所以第一步你把意识能够坚固,要不动就不动。禅宗祖师骂人,“鼻子牵在人家手里”,跟着外境在转。我们修定的人,就是要不被外境所转、意识坚定,这是第一步。我们普通讲这个人有没有定力,定是一股力量啊!头脑清醒得很,不动心,但是此心是活泼泼的。

修定的人,必须平常练习到在定境中自性光明已经发现了,能够定住了。在中阴来的时候,这个自性光明一发起,那我们形容一句话:哈哈一笑,原来如此!就定住了,定在一片光中,暂时不转生了。那么可以说,在自性光明定中的人已经有往生的感觉,因为没有身体了。譬如你打坐入定,不打坐也可以,站在那里也一样啊,只要一进入定的境界,你没有身体的感觉了,就是一片光,光就是我、我就是光。自性心光就定住了,在光中一点妄念都没有。佛经也明白告诉你,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与心光相应的时候,临命终时佛光必来接引。

整理自《唯识与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