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谁有《孟子·告子下》的全文及译文呀?

告子下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以礼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

告子下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以礼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经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则不得食,--则将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尽,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变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馀师。\"

公孙导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已谈笑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已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朱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部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秒吞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因不识也。\"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是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性载书而歃血。初命曰:\'为所欲为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曰:\'敬老兹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恶小。逢君之恶性循环,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曲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曲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五觳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悟,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无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今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限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进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予既已知之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土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诌而庚之人至矣。与谗诌面庚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狐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变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盘骨,儿其体肤,空管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难与共,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一)任人有问屋庐子曰①:“礼与食孰重?” 任国有个人问屋庐子道:“礼节和吃饭哪样重要?”曰:“礼重。” 屋庐子说:“礼节重要。”“色与礼孰重?” 那人又问:“娶妻和礼节哪样重要?”曰:“礼重。” 回答说:“礼节重要。”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②,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那人又问:“按照礼节求饭吃,却吃不上而饿死;不按礼节求饭吃,却吃上了饭,那么也一定要按礼节行事吗?按亲迎礼娶亲,却娶不到妻子;不按亲迎礼,却能娶到妻子,那么也一定要行亲迎礼吗?”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邹国去,把问题告诉给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③?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④,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孟子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不度量原来基础的高低,只比较它们的末端,那么寸把长的木块也能使它高过尖顶的高楼。金属比羽毛重,难道是就一只金属带钩和一车子羽毛相比来说的吗?拿吃饭的重要问题同礼节的细小方面相比,何止是吃饭重要?拿娶妻的重要问题同礼节的细小方面相比,何止是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住哥哥的胳膊夺他的饭吃,就能得到饭吃;不扭就得不到饭吃,那么就该扭他吗?翻过东边人家的墙头,搂抱那家的闺女,就能得到妻子;不去搂抱,就得不到妻子,那么就该去搂抱吗?”

[注释] ①屋庐子:姓屋庐,名连,孟子弟子。②亲迎:古代结婚六礼之一,新郎亲自至女家,迎新娘入室,行交拜合卺之礼。③翅:同“啻”,止。④紾(zhěn):扭。

(二)曹交问曰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曹交问道:“人人都能成为尧、舜,有这说法吗?”孟子曰:“然。” 孟子说:“有的。”“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曹交又问:“我听说文王身长十尺,汤身长九尺,我曹交有九尺四寸多高,只知道吃饭罢了,怎样才可以(成为尧、舜)呢?”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②,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孟子说:“这有什么难的呢?只要去做就行了。如果有个人,力气提不起一只小鸡,那他就是个没有力气的人了;如果说能举起三千斤的东西,那就是个很有力气的人了。既然这样,那么只要能举起乌获举过的重量,这样也就成为乌获了。一个人可担心的,难道在于不能胜任吗?在于不去做罢了。慢慢地跟在长者后面走,叫作悌,快步抢在长者前面走,叫作不悌。慢慢走,难道是一个人不能做到的吗?不去做罢了。尧、舜之道,孝和悌而已。(如果)你穿尧所穿的衣服,说尧所说的话,做尧所做的事,这样也就成为尧了。(如果)你穿桀所穿的衣服,说桀所说的话,做桀所做的事,这样就变成桀了。”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曹交说:“我能见到邹君,可以向他借个住处,愿意留下来在您门下学习。”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孟子说:“(尧舜之)道就像大路一样,哪里是难懂的呢?就怕人们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寻求吧,会有很多老师的。”

[注释] ①曹交:人名,生平不详。②乌获:人名,传说是古代的一个大力士。

(三)公孙丑问曰:“高子曰①:《小弁》②,小人之诗也。” 公孙丑问道:“高子说:《小弁》是小人(所作)的诗。(对吗?)”孟子曰:“何以言之?” 孟子说:“凭什么这么说呢?”曰:“怨。” (公孙丑)说:“因为诗中有怨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孟子说:“高老先生的论诗太呆板了!如果有一个人,越国人拉开弓去射他,(事后)他可以有说有笑地讲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和越国人关系疏远,(可以由他去犯罪。)如果是他哥哥拉开了弓射他,(事后)他就会哭哭啼啼地讲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和哥哥关系亲近,(不愿让他服罪。《小弁》的怨恨,出自热爱亲人热爱亲人就是仁。太呆板了,高老先生这样的论诗!”曰:“《凯风》何以不怨③?” 公孙丑问:“《凯风》这首诗为什么没有怨恨情绪?”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孟子说:“《凯风》这首诗,是写母亲的小过错;《小弁》所写的是父亲的大过错。父母过错大而不怨恨,这是更加疏远父母;父母过错小而怨恨,这是一点都不能受刺激。更加疏远父母,这是不孝;不能受(父母)一点刺激,也是不孝。孔子说过:‘舜是最孝顺的了,到了五十岁上还眷念着父母。’”

[注释] ①高子:生平不详。②《小弁》:《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旧说是指责周幽王的诗。周幽王先娶申后,生宜臼,立为太子;后宠褒姒,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废申后及太子宜臼。此诗述说的就是宜臼的哀伤、怨恨之情。传说是宜臼的老师所作。③《凯风》:《诗经?邶风》中的一篇。旧说卫国有个已有七个儿子的母亲想改嫁,于是七个儿子作此诗来自责不孝,以使母亲感悟。

(四)宋牼将之楚①,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宋牼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上了他,问道:“先生准备上哪儿去?”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宋牼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在交战,我想去见楚王,劝说他停战,如果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孟子说:“我不想问个详细,只想了解你的主要想法。你打算怎样去劝说呢?”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宋牼说:“我将向他们指出交战的不利之处。”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说:“先生的用心诚然是好极了,先生的说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欢利而让军队休战,这样也就使三军官兵因为追求利才乐于停战。(要是都这样,)做臣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国君,做儿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父亲,做弟弟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哥哥,这会使君臣、父子、兄弟最终背离仁义,怀着求利的念头相互对待。这样的国家却不灭亡,是从来没有的。先生(如果)用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爱仁义而让军队休战,这就会使三军官兵因为喜爱仁义而乐于停战。(要是都这样,)做臣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

[注释] ①宋牼(kēng):宋国人,也叫宋■、宋荣,战国时著名学者。

(五)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①,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②,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③。”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孟子居住在邹国(的时候),季任正在任国代理国政,送礼物来结交孟子,孟子收了礼物却不回谢。(孟子)居住在平陆(的时候),储子担任齐国的相,送礼物来结交孟子,孟子收了礼也不回谢。后来,孟子从邹国到了任国,拜访了季子;从平陆到了齐国,却不拜访储子。屋庐子高兴地说:“我发现老师的差错了。”问道:“老师到了任国,拜访了季子;到了齐国,不拜访储子,是因为储子只是担任相吗?”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孟子说:“不是的。《尚书》上说:‘进献礼品看重礼仪,礼仪配不上礼品,就叫没有进献,因为心意不在进献上。’这是因为它不成为进献的缘故。”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屋庐子听了很高兴。有人问他这件事,屋庐子说:“季子(在代理国政,)不能亲自到邹国去,而储子(作为卿相)是能亲自到平陆去的。”

[注释] ①季任:任国国君的弟弟。②平陆:齐国地名,即今山东省汶上县。③连:屋庐子的名。

(六)淳于髡曰①:“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②,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淳于髡说:“重视名望功业的,是为了天下的人;轻视名望功业的,是为了自己(的清白)。先生的地位在齐国的三卿之中,但就名望功业来说,上不能匡正君主,下不能拯救百姓,就辞职而去了,仁人本该就是这样的吗?”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孟子说:“处在低下的地位,不以贤人的身份侍奉不贤的君主,这是伯夷的态度;五次到汤那里做事,五次到桀那里做事,这是伊尹的态度;不讨厌昏庸的君主,不拒绝微小的官职,这是柳下惠的态度。三个人做法不同,方向是一致的。一致的是什么?就是仁。君子只要仁就行了,何必要处处相同?”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③,子柳、子思为臣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淳于髡说:“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掌管政事,子柳、子思也在朝做臣,然而鲁国疆土被别国侵夺却更加严重,贤人无益于国家就像这样的呀!”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孟子说:“(从前,)虞国因为不用百里奚而亡国,秦穆公用了他就称霸,(可见)不用贤人就会亡国,(到那时,只是想)割让点地方办得到吗?”曰:“昔者王豹处于淇⑤,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⑥,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⑦。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居住在淇水边,河西的人因此而善于唱歌;绵驹居住在高唐,齐国西部的人因此而善于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为丈夫的死而哭得异常伤心,因而改变了一国的风气。内心有什么,必然会显露在外面。做了那件事而不见那件事的功效,我还没有见过这种情况呢。所以现在是没有贤人,要有,我一定会知道的。”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⑧,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⑨,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孟子说:“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不受信任,有一次跟随(鲁君)去祭祀,祭肉不按规定送来,于是顾不上脱掉祭祀时所戴的礼帽就走了。不了解孔子的,以为他是为了那点祭肉而离开的,了解孔子的,只认为他是因为鲁国的失礼而离开的。至于孔子,却正想担点儿(这一类的)小罪名离开,不想随便弃官而去。君子所做的事,一般人本来就是不理解的。”

[注释] ①淳于髡:见本书《离娄上》第十七章注。②三卿:指上卿、亚卿、下卿,都是爵位。③公仪子:即公仪休,曾任鲁国的相。④子柳、子思:子柳,即泄柳,曾任鲁缪公的卿。子思,孔子之孙,名伋。⑤王豹:卫国人,善于唱歌。淇水,卫国河流名。⑥绵驹:一位善于唱歌的人。高唐:齐国邑名。⑦华周、杞梁:齐国大夫,在齐国攻打莒国时战死,传说他们的妻子闻讯后,对着城墙痛哭,把城墙哭塌了;齐国人受到感染,以至善哭成风。⑧燔肉:祭时用的熟肉。古礼,天子和诸侯祭祀后,要将一部分祭肉赐给大夫。⑨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这句隐含的意思是,孔子不想让人觉得自己弃官而去都是鲁国执政者的过错,因为这样做是失礼的。

(七)孟子曰:“五霸者①,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②,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③。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孟子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现在的大夫是现在诸侯的罪人。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作巡狩,诸侯朝见天子叫作述职。(天子巡狩,)春天视察耕种情况,补助(种子、劳力)不足的农户;秋天视察收获情况,救济缺粮农户。进入某个诸侯国,(那里)土地开垦得多,田野整治得好,老人得到赡养,贤人受到尊敬,有才能的人在位做官,那就有奖赏,拿土地奖赏。进入某个诸侯国,(如果那里)土地荒芜,遗弃老人,排斥贤人,贪官污吏在位,那就给予责罚。(诸侯)一次不朝见(天子),就降他的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他的封地;三次不朝见,就派军队去。所以,天子(对于有罪的诸侯,只是)发布命令声讨他的罪行,而不(亲自)征伐;诸侯(是奉天子之命去)征伐而不声讨。五霸却是胁迫诸侯去讨伐别的诸侯,(破坏了三王规矩,)所以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五霸中,齐桓公最强。在葵丘盟会上,诸侯们捆绑了牺牲,把盟书放在它身上,并不歃血。(盟书)第一条说,责罚不孝的人,不得擅自改立太子,不得把妾立为正妻。第二条说,尊重贤人,培育人才,用来表彰有德行的人。第三条说,要敬老爱幼,不要忘了来宾和旅客。第四条说,士人不能世代做官,公职不能兼任,选用士人一定要得当,不得擅自杀戮大夫。第五条说,不得到处修筑堤坝,(垄断水利,)不得阻止邻国来买粮食,不能私自封赏而不报告盟主。盟书最后说,凡是我们同盟的人,盟会之后都恢复友好关系。现在的诸侯都违背了这五条誓约,所以说,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因为顺从君王而)助长了君王的过错,这个罪行还算小的;(故意)逢迎君王的过错,这个罪行就大了。现在的大夫都逢迎君王的过错,所以说,现在的大夫是现在诸侯的罪人。”

[注释] ①五霸:指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具体哪五个诸侯,说法不一;据《孟子》原书考察,可能是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吴王阖庐。②葵丘之会:葵丘,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东。会,盟会,古代诸侯间聚会而结盟。盟会时要用牛作祭品,或杀,或不杀。③歃(shà)血:结盟时的一种仪式。立盟时杀牲取血,盟誓者口含其血,或涂于口旁,表示诚信。如果不歃血,则表示相信与盟的人不敢背约。

(八)鲁欲使慎子为将军①。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②,然且不可。” 鲁国想叫慎子担任将军。孟子说:“不先训练百姓就用他们打仗,这叫坑害百姓。坑害百姓的人,在尧、舜时代是不容许存身的。(现在即使鲁国)一仗就打赢了齐国,收回了南阳,这样也还是不行。”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慎子顿时不高兴地说:“这真是我慎滑厘所不明白的了。”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③。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孟子说:“我来明白地告诉你。天子的土地千里见方;不到千里见方,就不够条件接待诸侯。诸侯的土地百里见方;不足百里见方,就不够条件奉守宗庙里的典籍。(当年)周公分封在鲁地,是百里见方的一块;土地不是不够,但也只不过百里见方。太公分封在齐地,也是百里见方的一块;也不是土地不够,却只不过百里见方。现在鲁国的土地有五个百里见方那么大,你认为,如果有圣王出现,那么鲁国是在土地应该削减之列呢,还是在应该增加之列呢?不费力就把那里的土地取来并入这里,这样的事仁人尚且不干,

礼学

经礼堂礼学大纲

仁义,儒者之属也。然儒学所以为后世显学者,非仁义能自行也,赖儒家自有制度,以宪章仁义,而化民成俗也。是故周公制礼,以安天下;子游弦歌,得民易使。夫子徴之杞卫、问诸大庙者,寻典章也;折厥渔父、敬彼丈人者,探民俗也。於是求诸野、示诸掌,后生乃可以立矣。然今日论礼者,或以道德自命,而不知举手投足之义;或以名物为鹄,而不知尽诚如在之权。前者以先王法服为乌有,以志古之道为迂腐,是罔也;后者恃考据论著为高尚,视钟鼓玉帛为止境,是画也!此所以今日好称儒学而不明,求诸儒教而难化也。

礼者,自下而上:一曰修身,则曲礼、内则存其目;四书、孝经提其纲,予不赘矣。二曰齐家,曰乡党,若七夕十五、冠婚宾丧、祖庙灶神、腊祭舞傩……今之谓民俗者是也;若乡约乡饮、申明旌善、里甲约长、社学义庄……今之谓公共制度者是也。三曰治国,若职官选举、士风师道、典常律令、盐铁流土、恤孤赈灾、露布接番者是也。此所以定一国之理义,发一国之气象者也。四曰平天下,则上帝五方、朝日夕月、地媒后土、农蚕封禅、舆服释奠……所以示民族之信仰,垂华夏之道统者也。

礼者,由浅入深:一曰衣冠,若儒之逢掖,以庄外肃内也;祭之黼黼,示报本追远也。故冠礼谓礼之始,内则明朝之服。自商至明,褒衣博袖,所以示华夏之风,求免左衽之耻也!二曰进退,则宾主之让,兴拜之节,详於礼书,不赘。三曰忠孝,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者,名分也。为君能共垂否?为臣能极谏否?父慈子孝,夫义妻柔,知其所止,乃於至善。四曰风尚,若竹林风范,东林气节,此无他,唯德风之高下耳。

礼之用:一曰防闲,若男女非媒不交,无币不见;丧夫昼哭,丧子昼夜哭……此无他,瓜田不摄履、李下不整冠也。二曰安人心,礼者,便民措手足也。故归属既定,路人不生非分;进退礼成,宾主免於过谦……昔,宰我短丧,夫子扣其所安;子路长丧,夫子劝以礼制。是故齐王不忍,易以羔羊;子贡赎人,份当受金。子曰:夫礼,可为传也,可为继也。三曰立法度,若无凤阁鸾台之议,不得称敕;立师长教士之堂,不当屈膝者是也。四曰成风化,若太祖禁胡服胡语,东林祀先圣先贤……虽不免今人之非议,实示时民以风骨!

礼之学:一曰经礼,若仪礼之本经,为行礼之范式也。二曰曲礼,若礼记之则,仪礼之记,所以曲折委屈,难以遍言,而当自幼成习,灿若天性者也。此经典之所教,蒙童所必修,非独习礼者为然也。三曰礼变,礼记、仪礼记记之。此行礼中之意外,执礼者之行权也。古者庶子之祭器需借,是礼器有未全也;大夫之官事常摄,是执事有不足也;昭公为礼於齐,是礼有所仓促也;隐公祭於锺巫,是礼有所不纯也。然而古之人不因噎废食,而能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礼之所以至今者,实赖此也。四曰礼意,觚觯难觅於春秋,堂室不见於宋明,是仪礼有所不逮。不责庶民为礼,不求变俗加人,是制礼重在存心也。故历代制礼,探典籍之遗意,得损益之雅正。民间行事,遵家礼之俭便,成一宗之揖睦。

礼者履也,不行何以致福;政者正也,无礼何为民极?礼经行文尚简,多歧义也;详略不一,本茫昧也。然而迎送之节,可见隆杀之变,袒袭之异,究是文质之差。盖其人在则其政擧,因事而知意,践履而致福,十七篇又岂需烦言?况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未能一献,何谈心性?虽所谓名物制度有所难绎,考古发掘有所不及,然礼之本意自在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况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礼学之用大矣哉,又何器物规模之拘也!

制礼之道在中,在正,而理在其中矣。简,则不足以记忆、因循;繁,则无暇以体悟、致敬。攘则不足以崇高,隘则不能以动众。唯其中,民心乃安;唯其正,根本乃立。是故历代议礼,溯渊源而入时务;发王道而绌狄夷。二三子亦不能免於致理於今日矣!

[当年初写此篇,少年气盛。今日执礼即多,又生感悟,乃删改成篇。]

礼学拾阶

礼者,履道也,师道也,率由先王之道也。

履道:

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

·礼从示,示者神位也。曲者,篚中币帛;豆者,器中庶羞,奠之以事神,散之以授民。总而言之,则履也,履先王之法,乃成事也。故习礼者在行,奉行而成之也。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

·故君子虽有忠厚之心,如不能行,终是乌有。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

·能行则为学。舍行道则无所谓君子矣。若夫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

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坊记)

·皆不过礼之用而已,礼生不必蹈空。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履之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幽者,不自显也。故夫礼者,自卑以尊人。(曲礼)

·不自求也,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子)

·贞者,正也,“辩上下,定民志”是也。即礼生需有明确之自我定位,且因之守常不渝。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中庸)

·贞者,定也。故礼生当革除侥幸之心。不为稻梁谋,不为五斗米折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曲礼)

·不合於道,则天子召来不上船。然若道义所在,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礼生无可无不可。做事即将成功,忽知其不可为,则弃之无所惜;有事当做而无人做,则吾筚路褴褛以启疆土,不以孤独而退缩,不以渺远而塞责也。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公孙丑)

·中不自乱者,礼生有自知之明也。若夫履之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是不度德不量力,不唯自辱,且将害道。故行礼者,习礼不精,心态不正,则自乱阵脚,终为吞噬!

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为习於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主人既小敛、袒、括发;子游趋而出,袭裘带绖而入。曾子曰:“我过矣,我过矣,夫夫是也。”(檀弓)

·裼、袭者,衣著之微也。含、敛者,吉凶之细也。故礼学,极精微之道也,学礼者不可不用心。有子问於曾子曰:“问丧於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於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於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檀弓)

·礼当博览以求正,不容片言以决狱。履之初九:素履往,无咎。

·何谓素履?书曰: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洪范)

·故君子所履者,先王之道也。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

·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记孔子世家,作春秋自述)

师道:

曲礼曰:毋不敬。

·程子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习礼者所以主敬,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然则先王之道所贵也。王道之行在於化民,於是有学,於是习礼。若礼不能化民,则退为俗而已,君子不与焉。故君子执礼必能化民,必能动众。而所以然者,要在师道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於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学记)

·所谓发虑宪,求善良者,不过有人自视甚高,乃制定学规,彰显盛迹,以取人为佣工罢了。这是好人,但成就止於其身,盖能自伐而不能自谦,不知取法於师者,不足以进学也。故有道者,亲就贤达,心念寒士,乃能周於上下,则民欣然风动,动其心之无私也,无私故无止境。执礼之人,助无私者以成道,不比自伐者以为器,严师之道也。

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曲礼)师,吾哭诸寝。(檀弓)

·业礼者,履先王之道也。先王之道非严师则无以传,故执礼者敢不敬乎?今人习礼,或有贤达为师,则事之以忠;或以古人为师,则奉祀有时。若业成而为人师,虽居敬行简,亦不可太简!至於不能师事者,或我无德,或彼无心,不可以传礼也。礼闻取於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曲礼)

·此非小可,不敢厚侮先王也!

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公孙丑下)缪公之於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於卒也标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汲!’盖自是台无馈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於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万张下)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於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盖曾子师也,父兄也。(离娄下)

·是诸侯事师必有常奉,必求其所安,必不敢臣之,而非以养贤沽名也!“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於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万章下)

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也。故汤之於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公孙丑下)

·是诸侯有事则就师。且师尊,不敢以友之也。亦师者不敢以德自轻也。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於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孟子及先贤所以苛则如是者,岂不扣之人情与?然则,先王之道必择诚心者授之?君子何必辞费?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宪问)礼,不妄说人,不辞费。(曲礼)

陈臻问曰:“前日於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馈七十镒而受;於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於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君子岂居礼以自奉者也?不过恶先王之道委於地也!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离娄)

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曲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