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黑塞:《悉达多》从迷途到觉路文章

赫尔曼·黑塞在1946年以《玻璃球游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5年前,亦即1921年他处于自己的创作危机中,正接受荣格给他做心理分析,期间他创作了小说《悉达多》。《悉达多》的构思很是巧妙,黑塞把释伽牟尼的名字悉达多·乔达摩一分为二,一个是悉达

赫尔曼·黑塞在1946年以《玻璃球游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5年前,亦即1921年他处于自己的创作危机中,正接受荣格给他做心理分析,期间他创作了小说《悉达多》。《悉达多》的构思很是巧妙,黑塞把释伽牟尼的名字悉达多·乔达摩一分为二,一个是悉达多,一个是乔达摩。小说并非写佛陀释伽牟尼求悟成佛的经历,以从小听闻佛音长大的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对“阿特曼”的追问,拉开悉达多对自我证悟的流浪之旅,最终证得天地万物圆融统一的真谛。“阿特曼”,印度教中的灵魂或本源,亦有自我及意识等意义。人必须找到自我,经由小我以及大我,及至无我,是小说里悉达多的证悟,也是黑塞的自我求索心灵旅程。对于荣格给予的心理分析,黑塞心怀感激之情,他曾写道:“我与荣格一起,此时,我正经历着十分困难,有时是难以承受的生活危机,也体验着心理分析的冲撞……它震撼着你的内心,也同样伴随着痛苦。但它是有效的,是有帮助的,所有我能说的是,荣格博士正用其出色的专业技能引导着我的心理分析。”

读《悉达多》,有很强烈的音乐感。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悉达多和好友侨文达相伴修习辩论,通过静思和禅定,学会了从心灵中默念“唵”,唵最早载于印度教的《吠陀经》,被认为是梵天的示现,是真言之本,亦是佛教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的起首字。悉达多自幼聪慧,和好友侨文达一起读书,修习,聆听博学父亲的教诲,受到父母的悉心照护。然而,衣食无忧,会默念“唵”,进入冥想之态的悉达多,意识到父母的爱和侨文达的爱不会让他永远快乐。所谓快乐,在深层意义上,并非欲望的满足。他从婆罗门智者那里受益来的智慧,没使得他心灵得到满足,灵魂得到安宁,他的心没有平静。悉达多的心思和渴望如平静河面之下的如涌如动,此时此刻,悉达多需要向外寻求。

译者杨玉功翻译的语言富有诗意,语言的美感犹如弦上奏乐。作曲家在作曲时,曲子里会隐含自己的心事,伤心或欢喜皆在旋律中。书写亦如是。1916年,黑塞父亲去世,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年幼的儿子身染重病,接踵而至的打击导致黑塞神经衰弱,并患上抑郁症,几度有自杀倾向。身心俱疲的他找到荣格的学生朗昂介绍分析性心理治疗。黑塞自1917年与荣格第一次见面,至1921年夏天,他去到荣格在瑞士的住所,他从未间断过心理分析。这年,黑塞在创作《悉达多》时也并不顺利,黑塞内心承受的内心痛苦和冲突,与悉达多觉醒要外出找寻真正的自我,而经历的战栗和痛苦是相似的。

一天悉达多看见三个沙门行者途径他的城邑,决定追随而去。当年,释迦牟尼走出宫廷,在城门看见了生老病死,发心出家,找寻帮人脱离苦难的奥义。悉达多发心离家,让父亲很痛苦,然而阻止不了他,侨文达也跟着去了。跟随沙门修行,他学会摒弃自我的法门,对此刻的自己,悉达多并不满意,没有证得自己想达到的成果。他的心提促他要再次离开,这时,听沙门们说在舍卫城,佛陀师尊在讲法,于是,悉达多和侨文达一道前往。见面后,悉达多和世尊有段对话。他说,世尊的教义里,世界是圆融统一的,又是可以救赎的。他认为这是教义里的矛盾和漏洞,他说任何人都不能通过教义获得救赎,只能通过思考、冥想、知识和觉醒达成这一目标。佛陀回答他,教义的目标是超拔苦难而得救,并提醒悉达多要提防自己的过分聪明。

与乔达摩的见面,侨文达选择皈依世尊,悉达多选择再次离开。两个好友第一次分别。

黑塞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最后骑士”,是20世纪最具灵性创意和透视心理的作家。他的父亲希望儿子继承牧师的道路,显然,做牧师的父亲最终并没能如愿。黑塞写在《自传》中的话,道出了在他神学院时身心的痛苦折磨,他说:“我不是个惟命是从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才适应那个虔信的教育机构,那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压制和扼杀人的个性。”这段压抑的求学经历让他患上神经衰弱症和抑郁症,多次企图自杀。黑塞笔下悉达多的心灵痛苦和迷茫疑惑,如湖面的天光云影一般,脱离不开黑塞自己的影子。黑塞独白式的文体书写,对应的正是世间万象如虚如幻,在表象之下,是心灵的跋涉和身心观照。

觉醒,来自内心深处。觉醒,也是新生的阵痛和涅槃求证的旅程。

悉达多放弃所有财富,离开伽摩拉时,他不知道有一种轮回正等在他求道的路上。佛陀即将涅槃的消息传来时,朝圣的人群中伽摩拉带着她和悉达多的儿子,以及分别久矣的好友侨文达。悲剧如无常。伽摩拉被毒蛇咬中而死去,留下从小被惯坏的儿子。在儿子面前,悉达多与普通父亲别无两样,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听从自己的意愿,指引儿子走一条他认为是幸福安宁的道路。与当年,他的父王对他的期待和给予一模一样。当孩子逃离他,他去追,没有追上,他想起他决意离家的那个夜晚,在父亲的房前站了整整一个夜晚。悉达多体会到父亲当年的心痛。船夫再次引导悉达多倾听河水, “一切生命的声音皆在河水的声音中。”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他们把哀伤、叹息、欢喜欣悦藏进曲子,黑塞把悉达多明亮、阴影、哀伤和平静,沉思的证悟之旅藏进他笔下的文字中。

悉达多接替船夫,成为船夫在河上渡过河的人。年轻时的朋友侨文达与他在河边相逢,侨文达起初没有认出他来。

悟道,这两个字如此简洁,亦如此深奥。

侨文达对悉达多说,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爱,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彼此仇视,而应以爱、赞美与尊重来善待世界,善待我们自身以及一切生命。一如当年,在舍卫国悉达多与乔达摩的对话,成为船夫的悉达多微笑着告诉也是一生行在证悟之途的侨文达说;“但那恰恰是世尊所说的虚妄之相。他宣讲宽容、克己、慈悲、仍让---却没有爱。他禁止我们缠绵与尘世之爱。”侨文达明白悉达多已经获得内心的平安,证悟他在少年时的追问,可是他不能理解悉达多所说的,心中的不安如哀伤不退,老人请求悉达多再讲一点,用他能听懂的话。没有言语,没有辞义,沉默、安静、微笑,悉达多让侨文达吻他的额头。奇迹发生了,侨文达看见眼前的微笑--悉达多的微笑,“超脱万千生生死死之上永恒的微信”,圆融的微笑,“侨文达知道,一切圆成的佛陀世尊正式如是微笑。”黑塞的悉达多和乔达摩合二为一。

《悉达多》这本不到九万字薄薄小书在我手中反复翻阅,想起这本小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流浪者之歌》。诚如译者杨玉供所言“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悉达多。”世像丛林,堕落与超越,烦恼和孤独,觉醒和证悟,迷途与觉悟,人皆身受其中,而悟道,非秘密,非钥匙。小说的结尾,证悟的圆满,如同乐曲中长久的静默,仿如古典音乐中,会有长达四分钟的静默,不弹奏一个音符,以宁静,以静默,向回走,走向心。

《悉达多》:人生注定是一场修行 一场自我超越的旅行

2020年第十四周。

拟好题目并写下来,是“强迫”自己读书的好方法。按计划进度本月应该翻开第七本书,还好没太偷懒,只是读那些需要动脑筋的既定书目,经常有看不下去的念头,那就换换口味读下轻松、休闲的呗。比如最近读书小队推出的《山茶文具店》。

不过,今天要小小记录一笔的这本书,是另一本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让人困扰,但读的过程中却非常轻松的《悉达多》。一是因为字数不多,手机屏幕大小也不过200页;二是每一章节比较短,不知不觉就翻完了;三是内容确实不错,虽然有点宗教类的意向,但读书是千人千面的事,能够感受其中的意味就好。

序言里提到作家黑塞在写作方面走出了独创的道路:主题是人的命运,描写人处在时代危机中的种种内心矛盾。读完这本小书,再回过头来看到这句评价,认为还是比较恰当的。而且,这也是我关注和希望探索的方向。也正因为如此,读起来才津津有味吧。

故事讲了一个探究自我的人一生经历,从锦衣玉食的年轻人,到为了追寻内心深处的呼唤,毅然离开舒适圈,经历多次挫折、走了不少弯路,最终找到内心平静的老人。幸运如悉达多的人并不多,大概,这就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以及价值观塑造的不同结果吧。

悉达多的疑惑是:为什么关于我自己我什么都不了解?唯一的原因:我害怕我自己,我逃避我自己。看到这句话时,恍若屏幕里发出疑问的那个人,变成了自己。这个问题,依稀自问过,却从未敢于想过这样的答案。而悉达多,勇敢做出了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找寻真正的自己。

苦修时,自愿“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走进人群中,会沉溺于甘玛拉的“爱情艺术”和卡玛士瓦密的“世俗商业”;在河边遇到摆渡人,学会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倾听;见到自己的儿子,又宁愿忍受爱带来的悲哀和苦恼……

用世俗眼光来看,悉达多最终的选择可能会很傻。有着大把的金钱和欢娱的时间,却放弃既有的一切继续上路,这种“回归本心”的内观能力,是把很多人困在原地无法进步的重要原因,当然也包括认知停留在现在状态的我。

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和定位完全不一样,无论何种选择,遵从内心才会散发出由内而外遮挡不住的光芒。

书中提到:“你的灵魂就是整个世界”,心底深处的呼唤,听到的人本就不多,做到的人更加微乎其微了。认知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勇气需要积累并在合适的机会破土而出。仅仅读一本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的书,是无法获得真正内心平静的。唯有真正躬身入局,经过历练、亲身感受,才有可能学会倾听、学会真正融入生活。

只要还有选择,一切都还来得及。

《悉达多》是一部特别的小说,主要讲述的是悉达多历经沧海不断悟道的故事。故事特别的简单,主要讲述了悉达多一个人的一生也是寻常人都会经历的一生。

《悉达多》薄薄的一本书,是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著,第二标题《一首印度的诗》。拿过贝尔奖、冯泰纳奖、歌德奖的黑塞,把这本薄薄的小书写出了诗意。

本书的内容并不长,但是读完之后,就好像和悉达多一样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悉达多从婆罗门到沙门、商人、船夫、父亲各类角色的变化,但是在精神上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过;从世俗到逃离,再到入世,到再次逃离而出世,曲折的路程不是现实的历险,而是精神上的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

最后,在摆渡人瓦稣迪瓦的引导下,他实现和自己的和解,停止了追寻,心甘情愿得活在当下,找到了精神上的终极归宿。

开始寻找

一个清晨,犹豫的悉达多踏上了他的旅程,他抛却了一切,孤身求道。

在丛林间追随过苦行的沙门,在舍卫城遇见名为乔达摩的佛陀,“每走一步都学到新的东西”。

后来,他遇见了俗世。在伽摩拉的园林中纵情声色,在城邑之中与迦玛斯瓦弥交易,在繁华的赌场中一掷千金,沉湎于权力、女人和金钱,终于,他“感到自身之中的某种东西已经死去”,对自身的一切嫌恶至极。

于是,他与生命中的声色犬马挥别,再一次踏上了自我放逐之路。

他说:“ 仅仅为了再度成为孩子并从头再来,我需要体验那么多的愚蠢与罪孽,那么多的谬误与恶心,那么多的幻灭与悲伤 。

他迷茫、痛苦,以至希求死亡,对自己感到恶心,对过去感到后悔,对人世感到厌恶。他在坠落中等待,在颠覆中思考……

终于,悉达多遇见了维酥德瓦——一个船夫,他开始以河水为师,最终,他获得了无比宝贵的证悟。

悉达多的领悟

故事的开头,悉达多是处处受人尊敬与热爱的婆罗门之子,突然悉达多觉得无论是古老的吠陀圣典还是虔诚仪式,都无法让自己找到关于自我的答案。

时常他感到天国近在咫尺,又无法完全够及。他终极的焦渴从未平复。在所有教诲过他的圣贤和智者中,也没有一人完全抵达过天国,完全消除过永恒的焦渴。

于是就带着不满和困惑,与好友乔文达一起做了三年苦行的沙门,悉达多试图用苦行消灭自己的感官欲望,找到真理,但是*他最终无奈发现,苦修不过是像喝酒一样的自我麻痹,清醒之后,困惑依旧。

听闻世尊佛陀觉悟了一切,他与伙伴乔文达拜访了佛陀,悉达多的确在此时被乔达摩所言说的经义震撼,但他却敏锐地看到了一个漏洞。

悉达多说: 「在您的法义中,在统一、逻辑完善的万物中却存在一个断裂之处,…呈现出些许迥异于从前,且无法被证实的东西:那就是您的超世拔俗,获得解脱的法义。」 「您已超拔死亡。您通过探索,求道,通过深观,禅修,通过认知,彻悟而非通过法义得到正果!」

悉达多发现,觉悟是一种只属于个人的体验,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会。*佛陀可以言说自己领悟到的一切法义,但是觉悟本身却无法诉说,*自我真正要找的那个答案,只和自我有关,答案在生活里。*

所以,悉达多才会弃绝一切教法,去感知生活,追逐爱情,寻找财富。但悉达多却又发现, 如果一个人完全只看重生活本身,去热烈地体验而不思考,人很快就会被生活所控制,活在当下,就会变成「只活在当下」。

于是,他又一次从生活中逃离,去继续寻找答案。

这一次的悉达多遇见了河水,河水被黑塞赋予了一种「道」的象征,而悉达多也第一次在河水中感受到了一种他从前似乎从未感受过的包容。

但此时的悉达多,距离最后的觉悟还差了一点点东西。

那就是痛苦。

此时此刻的悉达多,这个探寻自我答案一生的人,他一切的人生体验终于圆满,圆满地如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

所以当悉达多再次面对河流时,他发现自己真实地感受到世间的喜怒哀乐,也能理解世人的虚荣、欲望和荒谬,知道为什么父母会盲目地爱着孩子,男人们为什么会用充满欲望的眼光打量女性,理解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独一无二的情绪与生活。

他不再试图把这个世界抽象化、简单化。悉达多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而真实的世界,是复杂的。

直到这一刻,悉达多终于真正地感受到了“唵”

他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而是开始倾听一切,接受哭喊与微笑、恶毒与善意,思慕和冷漠,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始终存在。

河流承载一切,河流有一切的答案,河流就是悉达多。

只有包容这个世界的一切复杂,你才能坦然地接受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任何一种体验, 你会知道没有任何一种体验是不应该发生的,你也会接受人就是在某些时刻会必然陷入低谷。

但同时你也会比任何时候都相信,生活始终存在无限可能,

什么才是“我”?,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彼时的生活塑造了此刻的我,那此刻我对于生活的接纳、相信和热爱,也会塑造未来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