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曹操广纳贤才的事迹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

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扩展资料:

曹操为了招纳贤才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求贤令》,赤璧之战后,刘备占有了荆州和附近诸郡;孙权力量也日益壮大;三国鼎立局面己基本形成。

曹操要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阻力非常的大。于是他在建安十五年(210),以迫切的心情,写了这道求贤令,希望有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

全文: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翻译: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个不是得到贤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呢?在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难道是偶然的际遇吗?是上边的人寻求发现的呀。这是特别需要访求贤才的时刻。

“孟公绰做大贵族的家臣是好的,但却当不了滕、薛这样小国的行政长官。”假如非得是廉洁的人,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怎么能称霸于世呢!

当今天下有没有(像姜尚那样)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在渭水岸边钓鱼的呢?又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被指斥为盗嫂受金而没有遇到魏无知推荐的呢?

诸位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埋没在下层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就举荐出来,使我能得到而任用他们。

百度百科——曹操

晋武帝对李密是既拉又防。李密属于蜀汉大臣。晋武帝灭掉蜀汉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容人之量和招纳贤才的气势,就对原属蜀汉集团的人才进行招揽。所以,他几次提拔任用李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任用李密这些人,一是显示自己的一视同仁的胸怀,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巩固自己政权的需要,那么多能人异士留在川蜀终究不是什么好现象。所以,他让李密出来做官,是有多种心思的,代表了对抗政权中胜利一方面对失败一方的大臣的典型态度。李密最终没有得到重用,这就是问题本质所在。

李密的两难:想做一个忠臣遗老,但又不能;不想出仕,又不能明说:这是暗里的两难。李密巧妙的转化为并且也真实存在的两难:忠孝不可两全,并借助晋武帝提倡的“孝”,来推脱晋的“忠”,实现自己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