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大明援朝抗日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公元1592年是朝鲜壬辰年,朝鲜史家因此称这个战役为壬辰卫国战争,中国称万历朝鲜之役,日本则叫文禄?庆长之役?大明朝时期,中朝两国一直友好相处,使臣往来频繁,朝鲜一度是大明的藩属国,朝鲜新国王登基需要经过大明皇帝的册封?16世纪80年代,在

公元1592年是朝鲜壬辰年,朝鲜史家因此称这个战役为壬辰卫国战争,中国称万历朝鲜之役,日本则叫文禄?庆长之役?

大明朝时期,中朝两国一直友好相处,使臣往来频繁,朝鲜一度是大明的藩属国,朝鲜新国王登基需要经过大明皇帝的册封?

16世纪80年代,在日本列岛,中部尾张国织田信长被刺死,部下大将丰臣秀吉继续他的统一事业,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基本结束了日本战国林立的局面,使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重获一统?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骤然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扩张?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而称霸东亚,使三国归于一统?

于是,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攻明,于1592年4月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日军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统率十多万军队,上千艘战船,偷渡对马海峡,第一批部队一万八千人分乘三百五十艘舰船,于5月25日在釜山登陆?数量不多的釜山守军和居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因众寡悬殊,城市最终日本人攻占?

小西行长首先在釜山登陆成功后,在南部沿海登陆的由加藤清正率领的第二批部队两万二千人经庆州?熊川和新宁数城向北推进?几乎与此同时,第三批部队一万一千人在洛东江口登陆,占领了清元城,并向春川山口推进?在这几批部队登陆之后,日本把主力八万人和其余舰队全都调往朝鲜?

这时的庆尚道的朝鲜水军则彻底被九鬼嘉隆所败,右水使元均竟自焚船舰,根本无法配合陆军阻止日军登陆?结果小西行长轻而易举地拿下了东莱城?

这时的朝鲜大惊失色,但是朝鲜封建统治集团由于朋党之争,对侵略者无力组织抵抗?数量不多的政府军接连失利?日本人击溃了朝鲜的一支八千人的部队的抗击,夺取了全宁山口?

这时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已经会师,以大军团开始强攻忠州,日军娴熟的攻城技巧令朝军防不胜防,第二天就被攻破了城池,忠州一失,京都汉城实际上已经没有防御力了?日军迅速逼近汉城?朝鲜有些地方官吏弃地而逃,国王李昖惊慌失措,仓皇放弃首都,先奔平壤,继而逃往鸭绿江边的义州?7月初,日本人兵不血刃占领汉城,此时距日军登陆仅仅过了二十天?

同日本陆军的接连胜利相反,日本水军却是连连受挫,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全罗道的水军节度使李舜臣?这人弓马娴熟,精通兵法,尤其水战方面更是不世出的天才?4月20日,他就调动全道的水军赶往庆尚道去重新编组被击溃了的庆尚水军?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出海做游击战,以便寻找有利时机?

5月7日,李舜臣在玉埔海面突然袭击了停泊在这儿的日军五十艘舰艇,共击沉了二十六艘,其后在追击到永登浦时又破坏了五艘?紧接着李舜臣第二天在赤珍浦偷袭了日军的补给船队,又击沉了十三艘?而朝鲜水军方面却仅仅一人轻伤而已,这种战果令戎马一生的丰臣秀吉也无话可说?

朝鲜水军的巨大胜利,打乱了日本侵略者水陆并进的作战计划,陆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危机?日本入侵前,朝鲜水军共有四支独立舰队,其中有两支在战争刚一开始就损失了?只有李舜臣统辖的有八十五艘战舰的舰队,在陆军的支援下抗击日本舰队?

而这时的日本陆军在占领汉城以后兵分两路,继续向西北和东北进攻,小西行长过开城向平安道进发,加藤清正攻打咸镜道?在临津江一带遇到朝鲜军队的坚固防御而受阻?日军使出军事计谋,佯装撤退,把朝鲜军诱出工事,接着进行反冲击把朝鲜军击败?日军占领了开城和平壤?

到这时距日军釜山登陆不到两个月,就已经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罗道沿海外的全部朝鲜半岛?朝鲜国土大部分沦丧?日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掠,仅晋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六万人?朝鲜人民在非占领区普遍组织了人民义勇军“义兵”,开展了游击战争?

朝鲜国王李昖在爱国朝臣和军民抗倭热潮的推动下,遣使向大明朝廷告急,要求出兵援助?大明朝廷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如果再纵容日本侵吞朝鲜,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决定援朝抗倭?1592年7月,明朝派先锋戴朝弃?史儒率兵两万出征,副总兵祖承训?游击王守官带大部队继后进入朝鲜?

为了及时补给陆军给养,九鬼嘉隆又派出了三路舰队侵朝,同李舜臣舰队在闲山岛前展开决战?闲山岛水深,利于朝军,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日军进入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军主力立刻摆开了鹤翼阵,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击溃了日军?击破了五十九艘敌舰?数千日军,史称闲山岛大捷?这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

1592年7月17日拂晓,中日两国军队终于开始发生冲突,明朝军队失利?

大明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都督,增派四万兵力渡过鸭绿江,大举增兵朝鲜?1593年1月3日明军进驻肃川,会合朝鲜士兵,开始了第二次平壤攻防战?

经过周密部署,1593年1月7日,明军进军平壤?李如松把中国军队与朝鲜军队摆出了鹤翼阵,李如松亲自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同时以火攻对抗?小西行长则占有地利,退缩在练光亭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战斗非常激烈,劲弩齐发,火焰蔽空,中朝将士奋勇当先?

神机营参将骆尚志冒险登城,腹部被滚石打伤,仍然屹立不动?60多岁的游击将领吴惟忠,胸部中弹洞穿,还奋呼督战不已?李如柏的头盔中弹,李如松的坐骑被炮击毙,都置之不顾,愈战愈勇?激战到近中午,日军纷纷逃窜,中朝军队凯旋入城?

这一战共消灭日军一万余人,俘虏无数,逃散日军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的战局?朝鲜史书称:

正月初八日壬戍进攻平壤,不崇朝而城破,除焚溺斩杀之外,余贼丧魄,逃遁?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

朝鲜爱国官兵在明朝军队的协同支援下,一举收复西京?开城?汉城,日军退据釜山,朝鲜国土几乎全部光复?

1592年8月18日,征战一生的丰臣秀吉因为朝鲜战争的失利,羞愤积郁,终于在伏见城死去?临死前遗命退兵?

这次战争,中朝军队大获全胜?朝鲜在汉城建了“大报坛”以感谢大明朝廷的相救?

明朝平壤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上回说到了,抗倭援朝第二阶段战役正式开始,朝鲜水军闲山大败,日本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压近王京。

当时在朝鲜镇守王京的将领是咱们的老朋友麻贵,麻贵大家应该还记得,刚出场时候是在宁夏对付叛军哱拜,一出场就让李如松骂无能,然后被派去找三万个麻袋。

麻贵自从跟李如松打了仗以后,也算是开窍了,这回被派到朝鲜,负责镇守王京。

说真的,这活儿真不是啥好活,赶上个出国公差吧好容易来了大城市,结果根本就不是吃喝玩一条龙,自掏腰包买吃买喝,要是能太太平平玩玩闹闹的混一任期结束圆满回家也行,这倒好,朝鲜第一阶段跟软柿子似的一打就烂,这回还跟软柿子似的,麻贵手底下的人一共7843个人,守这么大一城市,那简直了,比正常的警队编制都少啊,麻贵这哥们还耿直,杨元三千人对五万六突围出来,城丢了都被麻贵给砍了,这麻贵七千多人对十万,这不是横竖都得死嘛。

麻贵也不傻,赶紧上报直属领导兵部尚书邢玠——有人说,兵部尚书不是石星吗?那不上回说了嘛,因为沈惟敬大忽悠这事,下大牢里,几个月就死了嘛——这会儿的兵部尚书是邢玠。

所以说,在工作这事上,没有谁是不能替代的,石星前脚进大牢,后脚就有继任者了,甭管谁干,谁干都一样。

咱们接着说麻贵,麻贵跟自己顶头上司邢玠说:不行,王京守不了,咱得撤(请求放弃王京后撤)。

邢玠俩字:不行。

麻贵这个挠头啊,有杨元的例子呢,自己这脑袋现在这算是借的了呀。麻贵心里那琢磨呀,想来想去,守不是打不是,干脆打埋伏吧。埋伏地点在稷山,这地在王京附近,地势险要,关键丛林多,能藏人,藏个几千人都没问题。

九月六号,麻贵亲选两千精兵,深夜前往稷山设伏。

说真的,成败在此一举了,这回伏击要是玩完了,日军一到,麻贵这辈子也就算是交代了。

九月七日,日军先锋一万两千人,到达稷山。

日军知道自己真正的敌人就是明军,朝鲜已经被打服了,十几万日军对付几千人,那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所以说日军超级的乐观,还没打呢,就想着进入王京以后要好好的烧杀抢掠一番,所以队伍纪律不是太好,队列极其混乱,毕竟都觉得很轻松嘛。

拂晓,日军进入伏击圈,明军发动进攻,先躲在丛林里打火枪火炮,喊打喊杀的却不见一个人,日军一下慌了,败逃。

日本史料记载:稷山之战,明军数万大军,布满山林,不见首尾。

反正这回肯定又是日军误会咱们了,咱们就这两千人,撵着他们一万五千人外加黑田长政又接应来三千人,撵着他们一万八千人打到下午四点多,直到日本右路军主力到达。

此战,日军阵亡八百多人,伤不计其数,史称“稷山大捷”。

麻贵的这一战彻底迷惑住了日军,日军以为在王京等着他们的是一个更大的陷阱。所以,日军从此再未能前进一步。

麻贵为明军赢得了时间,邢玠也在短短的两个月内,抽调了两万多人进入朝鲜,加上陆续赶到的部队,朝鲜的明军达到了五万人。

日军此时部署在南部沿海的釜山一带,虽然醒过闷儿来了,但是晚了!

麻贵制定的作战计划如下:

1、左路军一万六千人由李如海、杨镐统帅,进军忠州。

2、中路军一万一千人由高策统帅,进军宜宁。

3、右路军一万四千人由麻贵统帅,进军安东。

4、朝鲜军队一万人,进军全州。

大家发现没有,抗倭援朝的第二阶段没有李如松,是的。此时是万历二十五年十一月份了,而李如松在万历二十六年五月,与蒙古对战中战死了,年五十。可见,这个时候李如松是在别处作战呢,没有再来朝鲜。

说真的,我的脑海里李如松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形象,没想到,抗倭援朝时的李如松已经四十五岁了。他却那样彪悍,无所畏惧的冲在前面。

想起来李如松在平壤城外被一枪掀翻在地,爬起来却仅仅一句:换马再战!真是令我敬佩和爱慕。而朝鲜现场这边战事未完,李如松却已死去,心中不免叹叹,心痛之。

其实抗倭援朝总计是七年,此时是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距离一切都结束还有段时间。

麻贵打日本一开始是极其顺利的,前文有稷山大捷,明军以七千兵力吓退十万日军,成功让日军退回釜山沿海。

这回是在蔚山,明军以四万兵力成功合围日军。

然而,这次幸运之神没有眷顾麻贵,日军占据有利地形,修筑工事,使得明军的大炮发挥不出作用,采取火攻又赶上下雨。

明军士气低落,而日军的援军又要到来,而麻贵还在坚持围城,围城的结果是,一个月以后,日军城内两万余人经过作战及冻饿,只剩四千余人。

要说起来,麻贵自从在宁夏见识了李如松的作战方法以后,也是开窍了。但是他到底没理解李如松的精髓。

李如松围城讲究围师必缺,一定会给敌人留一个希望,当初平壤专门留出东门,让敌人错觉无论如何是有退路的,这样敌人才不会拼命。

这回麻贵围日军,城内日军已经奄奄一息,但是朝鲜不是只有这两万日军,还有十多万呢,援军一来必定拼死。麻贵忽视了这个问题,结果日军援军抵达,明军出现了重大伤亡,士气渐渐低落。

麻贵终于做出了撤军的命令。然而撤退的纪律没有搞好,队伍出现了喧哗,特别是当时负责撤退的将领是杨镐,这杨镐心理素质不行,队伍一乱,他不说安抚大家伙儿,赶紧调整队形。他心里比当兵的还没底,自己跑的比谁都快,大家更觉得是出了问题,整个队伍乱了套了,日军趁机登案追击,造成明军两万余人伤亡,战线收缩至王京。此为蔚山战役。明军死伤两万余人,日军损失一万余人。双方陷入僵持。

麻贵整顿队伍之后,向朝廷要求增兵。日军这边,因为战争时限过长,挑费太大,国内也有点吃不消,陆续往回拉人。明朝这边呢,增兵开赴朝鲜,在朝鲜的明军已达七万。

到万历二十六年七月,麻贵再次做出部署:

1、东路军三万人,麻贵统帅进攻蔚山。

2、中路军两万六千人,董一元统帅攻击泗川。

3、西路军刘綎带两万人攻击顺天。

九月七日,三路明军正式出征。此时,明军不但休整完毕,而且锦衣卫也过来给明军刺探出了很多日军情报。

第一个到达目的地的是西路军,主帅刘綎。

刘綎,男,江西洪都人,从小跟着自己老爸在战场上长大,力大无穷,用一把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大刀,而且是“轮转如飞”,所以人送外号“刘大刀”。

其实抗倭援朝之初,他就来朝鲜了,不过基本只是配合吴惟忠、查大受等人的作战,很少承担主战任务。

刘綎也有一个自己家的部队,叫车军,以川人为主,大约五千人,车军内除了步兵,还有骑兵、火枪兵还有大车。每次作战,骑兵先出,步兵和火枪兵推着大车前进,遇到敌人,就以大车围之,组成车阵,火枪兵发动射击,待敌人锐气消弭,骑兵由车阵内冲出,击垮敌人阵地,然后步兵出车阵,出击追击敌人。

这是一个攻守兼备的战法。

万历二十六年九月九日,刘綎逼近顺天。顺天这边的敌人是咱们的老朋友小西行长,小西行长其实是会打仗的,他也跟刘綎交过手,所以这哥们就死活不出来跟刘綎正式过着儿。

小西行长凭借有利地形,刘綎也拿不下他,刘綎想忽悠小西行长谈判,也被明军这边的叛徒给泄露了,双方继续僵持,一直对峙到十月三日。

中路军这边,董一元在九月二十七日帅军到达泗川,泗川的日军守将叫岛津义弘。明军有个先锋,也是咱们的老朋友——李宁,当初二话不说就砍日军派过来的使者的那哥们儿。李宁还是那么暴脾气,刚到泗川,第二天就带人充入了泗川城内,日军当时被充了个七零八落,但是毕竟日军人多,李宁最终被日军围困战死。董一元帅大军随后赶到,全歼守军,外城仅一将领帅一百余人逃进内城,当时内城仅有一万多日军。

董一元这个人,比较稳,直接在城外一百米处,架炮——佛郎机,一架就是好多个,一顿猛轰,眼看着泗川就要被拿下了。可惜董一元运气不好,竟然在总攻令刚下达以后,明军炮阵这里出现了一个爆炸,这下明军阵地出现了慌乱,以为敌人抄了后路(其实是明军自己失火了),纷纷逃窜,城内岛津义弘帅兵趁机出城攻击,明军大败,退守晋州。日军不敢追击,固守原地。

麻贵帅东路军,九月底到达蔚山,蔚山这里的日军将领叫加藤清正。加藤清正这个人比较油,说一千到一万,我就不出来。干拖着,一直拖到十月份得到了岛津义弘那边的消息。——泗川大败,于是麻贵命令撤军,东西路都撤,返回出发地。

此处加一条麻贵不知道的情报:万历二十六年八月,丰臣秀吉病逝,年六十三岁。

明军虽然不知道这条消息,但明军是真的想打,可是日军之所以不想打,是因为他们知道丰臣秀吉这事,他们要拖,因为他们定的十一月撤退下海。

日军在最后的日子,不想再打仗,而是想打包。打了好几年仗,占了那么多地,为的就是抢劫,抢劫了这么多东西,得弄回家去呀,那会儿也没个快递公司,只能自己打包,自己往家运不是。

十月,离日军定的撤退日期仅剩一个月了。

这个时候,明军这里来了一个人,叫陈璘,广东翁源人,不会说普通话而且也听不懂普通话,就会粤语,所以升官有点慢。陈璘有个爱好,贪污!甭管让他干啥,他都贪。搞工程贪工程款,打仗就贪军饷。总之,让他干啥他贪啥。那有人说了,这人留着他干嘛呀!干嘛?打仗啊,这人特别的能打仗,打土匪,打流氓,打叛军,什么小偷小摸,连海盗倭寇,都一概不挑,全都打过。

万历二十六年六月, 陈璘带着邓子龙,外加五千广东水军来到朝鲜。

十月,泗川之战后,明军撤退,麻贵派陈璘派明军水军全部开赴海上,每天巡视,击沉全部的日军补给船只。

日军在朝鲜打仗,还是靠日本国内补给,陈璘的任务是击沉日军补给船,说白了,就是端掉日军的饭碗。

这事儿在《巨人的陨落》里,英法德之间就这么搞过,当时是一战。

没想到麻贵在四百多面前,就这么搞过,在军事教科书上,这叫做囚笼战术。

陈璘这么贪的人,得这么一个任务,简直就跟佛祖封猪八戒是净坛使者一样,这是量身定做的差事啊,陈璘那是见船就抢,抢完就烧,连朝鲜的船也抢,把朝鲜沿海整成无人区了。

日本这边赶紧派出水军,由藤堂高虎统帅去干陈璘,结果陈璘会打仗还真不是吹的,是真的会打,几次交锋,日军也不是对手。

搞得日军处境特别惨,尤其是小西行长,小西行长在顺天,离海最远,而且水路复杂,补给船都不愿意去。折腾了半个月,小西行长这边提出谈判方案:放我走,我给你一千二百个人头。对于陈璘这个大贪子,一千二百人头算啥啊,陈璘直接拒绝了。

直到日军撤退的日子到了,麻贵通过种种迹象已经推断出日军要逃跑。

十一月七日,麻贵命令全军动员随时准备出击。十一月八日,陈璘得到密报,确认丰臣秀吉已经死亡,日军将撤退。陈璘下令水军戒备,准备作战。

十天之后,加藤清正自蔚山撤退,明军未加阻拦。

随后,岛津义弘自泗川撤退,明军依然未动。

明军真正在等的是小西行长。

因为,在几天前,陈璘发现顺天那边驶出一条小船,陈璘这半个多月见船就抢的主儿,竟然在看见这条船的时候,没抢没拦,而是派人跟踪。几个时辰之后,这条船到了泗川。这是小西行长像岛津义弘求援的情报船。

陈璘和麻贵据此判断出,日军即将全员撤退。

为了不让日军顺利撤退,明军制定了拦截计划:

1、中路董一元、西路刘綎密切监视加藤清正和岛津义弘,发现撤军立即上报,但不得擅自追击。

2、水军陈璘停止巡航,全军集结去往顺天海域,堵住小西行长。

十一月十八日,夜。岛津义弘听说小西行长被围后,立刻带着一万余人从泗川赶来救援。

而泗川到顺天,有一片狭长的海道,叫做露梁海,露梁海前方两条水路,一条通往观音浦,一条经猫岛,通往顺天。

陈璘派邓子龙带三千人埋伏于露梁海北侧,派李舜臣带五千人埋伏于观音浦。

须臾,岛津义弘带一万五千余人,来到露梁海海域,共六百多只船,列队很长,后军还在前进时,前军已依稀看到前方的猫岛了。

当岛津义弘的最后一条船进入露梁海时,邓子龙发动了攻击,将日军归路堵死。

此时,明军船上装备了虎蹲炮,这是一种大型火炮,射程可达半里。炮声响起时,前面的岛津义弘意识到遇到埋伏了,他发出了继续前进的命令。

李舜臣看到日军出现在视野中,随即开始攻击。李舜臣帅龟船从侧翼攻击日军,也不用讲什么战术,龟船咱们早就说过,就是个大铁家伙,直接撞就完事了。

岛津义弘并没有慌张,一看攻击来自侧翼,那自己就还是前进就完了。

岛津义弘继续朝猫岛海域前进,那里是去往顺天的水路。

然而,等着他的,是明朝的水雷。明代水雷,以木箱为外壳,中间放置火药,可根据海水浮力调整填充物,以便固定位置保证漂浮水面之下。

岛津义弘见到前船爆炸,不敢再进,只能掉头,然而李舜臣帅龟船攻到,陈璘亦赶到。日军也急了,日军攻势非常猛烈。

陈璘让船上的士兵都趴在甲板上,迷惑日军,待日军上船,出枪攻击。日军见同胞被扎成人串,纷纷吓的不敢再跳船猛攻。

双方僵持时,陈璘鸣金,明兵停下攻击,然后自明军船上放出了一种带火的竹筒,攻打日军船只,这叫做火龙出水。又是明朝水军装备的高 科技 火器。

至此,日军已经明白,自己万万不能再前进,必须撤退,因此,日军聚拢舰队,不顾一切的冲向了后路堵住他们去路的邓子龙。

邓子龙,当时已年过七十。见日军冲过来,无惧远多于自己的敌军,为了拖住敌人,不让他们逃跑,毅然冲向敌人,在数十艘敌舰的围攻下,亦不撤退。

邓子龙面对着手下弃船撤退的劝说,说道:“此船即我所守之土,誓死不退!”

后战死。

邓子龙,以自己之生命挡住了日军的退路。

明军士气大振,在为邓子龙复仇火焰的驱使下,展开了疯狂的攻击,将日军打回了露梁海内。

陈璘,李舜臣对日舰亦发动了最后的攻击。在数百门舰炮的轰击中,露梁海一片血红。

最终,日军岛津义弘帅十几条日舰逃了出去。

日军第五军,全军覆没,史称“露梁海大捷”。

小西行长,最终也趁明军不备,偷渡出海,逃回日本,余部大部分被歼灭。

抗倭援朝战争正式结束,历时七年,以中国军队彻底胜利,日本军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朝鲜迎来了和平,恢复了平静。

明朝将领回国,该升官的升官,万历还特意从国库里拿出八万两白银封赏士兵。

万历二十七年,明神宗在午门接见了凯旋的麻贵,下旨宣布抗倭援朝之役结束,并且在诏书里留下了一句话:

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抗倭援朝这段,咱们国内史料不多,就规模而言,打了七年,明军人数一直都是四万左右,最后两个月才勉强增兵到八万,架势并不算大。不像日本,各种精兵强将都堆上去了,国内的地都没人种,以至于抓了好多朝鲜人去日本种地。

日本是豁出命打的仗,结果大明这里竟然连个详细的记录也没有,可见派个几万人出国打打仗,对明朝还真不是什么大事。

所以说,明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强大,不是吹的,是真的。

> 战争概述:二十年(1592年),统一了日本后的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作为附属国的朝鲜李氏王朝向明王朝求援。明帝国派名将李如松率四万精锐入朝,于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抵达平壤,用三天的时间攻克了日军占领的平壤城,一举奠定抗倭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石。> > 将帅星数:★李如松 李舜臣 小西行长> > 精彩星数:> > 政治影响星数:> > 综合星数:6.5☆> > 战争类型:围战——轰开平壤的城门靠的是威力无比的大炮,而解决城内的日军,李如松则用了“围师必阙”一招。> > 战争深度解析:> > 岛津义弘和士兵们终于看见了开阔而宁静的猫岛海域,心情一片晴朗。> > 前面再没有可怕的中、朝水军,归家之路一如海面般平坦。> > 朝鲜这鬼地方他再也不来了,富士山的白雪、名古屋的温泉、大阪的樱花,才是他的梦想和归宿。> > 前方的战舰却在一片安静中发生巨响,缓缓沉入海底。> > 没有敌人,没有炮火,岛津义弘擦了擦自己的眼睛,并不相信眼前的事实。难道自己的战舰也在玩日本武士道剖腹自杀?> > 不能怪岛津义弘少见识没文化,这种大明水师在战斗中已经经常使用的水雷,在两百年后北美独立战争时期,才由美国人“首次”发明使用。> > 在十六世纪的朝鲜战场上,叫日本人惊奇的武器并不只这一种。> > ——大到重达几百斤的大将军炮(世界上最早的马拉炮)。> > ——小到仅七十厘米,可以由一个骑兵在马上进行移动射击的骑兵炮(马上佛郎机)。> > ——可以十连发的百出佛郎机(排炮)。> > ——当然还有让日本海军吃尽苦头的李舜臣的海龟铁舰。> > 评价四百年前的那场中、日、朝大战,我们可以这样评价——是先进的生产力,和中朝人民的勇气,挽救了腐化的李氏王朝的命运,换回了腐朽的朱明王朝的面子,奠定了中、朝、日三百年的政治格局。> > 丰臣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出生在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今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中村区)的一个穷人家。最初的职业是农民,后来又放下手中农活当上了小生意人。但后来他发现,在战国时代的日本,哪一咱前途都没有参军打仗远大,于是入伍当兵。> > 木下藤吉郎很能打仗,也跟对了老大。他的老大叫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代后期最有实力的大名,当时已经统一了大半个日本。> > 木下藤吉郎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成为了织田信长手下的第一大将,势力渐增。就在他心里偶尔冒出取代织田信长的念想时,有人帮了他一把,织田信长被手下的另一个大将明智光秀给干掉了。> > 木下藤吉郎(此时改名为叫丰臣秀吉)要做的事只是打着为大哥报仇的旗帜,和明智光秀PK。在贱岳,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接管了织田信长的全部地盘。> > 之后,德川家康、长宗我部氏、大友宗麟、九户正石等日本国内枭雄都成为了丰臣秀吉的手下败将。万历十三年(1585年),丰臣秀吉在京都接受了日本天皇的册封,成为日本的最高官员——关白,结束了二百余年的日本战国时代。> > 在日本独孤求败的丰臣秀吉把目光放在了他的邻居身上。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有生之年将明帝国纳入日本的版图。> > 之前,他要做的当然是吞并中、日之间的跳板——朝鲜半岛。> > 在丰臣秀吉看来,他有足够的资本,他可调动的兵力达五十多万。而经过日本战国时代和统一战争的洗礼,他的部下拥有着众多至今还被日本人津津乐道的名将。> > 丰臣秀吉当然没明白一个道理,在日本J联赛里的超级球星,到了世界杯上也只配当球童跑龙套。他手下所谓的如“贱岳七本枪”之类的名将,在即将到来的东亚国际战争上,都没有了枪头。> >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丰臣秀吉派出十五万大军,分为九个军,由丰臣秀吉眼中的九个名将率领,征伐不肯臣服和“借道”的朝鲜李氏王朝。> >九军主帅中,有“贱岳七本枪”中排名前两位的福岛正则和加藤清正,有被日本人称为“兵法大家”的黑田长政,有与织田信长、德川家康势力并驾齐驱的毛利家 族的代言人毛利辉元,有被称为“鬼岛津”以武力统一了九州的名将岛津义弘,有传说拥有160智商的丰臣执政五元老的小草川隆景,还有“贱岳七本枪”中的另 外“三本枪”:加藤嘉明、胁板安治、糟屋武则,被称为日本海军第一名将的九鬼嘉隆。> > 毫无疑问,这是丰臣秀吉所能排出的最豪华的全明星阵容。> > 此时的朝鲜半岛,李氏王朝当家已二百余年,天下无战,军备松弛。李朝的官员们一天拿着工资没事干就跟他们的老大哥明帝国学党争,士林党、勋旧党、东人党、西人党,整天窝里斗,拥有二十万兵力的李氏王朝是兵不能打、将不能战。> >四月十四日,日军在釜山登陆,李朝的军队没有丝毫的抵抗。仅用了二十天时间,日军就从釜山打到了首尔,六月十三日攻占平壤。两个月的时间,全国八道中的 七道(注:道为朝鲜半岛基本的行政区划)尽被日军所占。国王李跑到了鸭绿江边的义州,派人向老大哥明帝国求救,说,大哥,再不出手,我就到你家当难民 了,你得管吃管喝。> > 李是幸运的。此时的明帝国,正处于中后期最好过的一段日子,之前文武都出能人,外事上在东南解决了倭患, 李成梁坐镇辽东三十年使北人闻风丧胆,而家里又出了个大明历史上最有魅力最会理财也最有权势的管家,替老朱家理了十多年的财,老朱家国库里银子装得 满满的。> > 万历皇帝虽然是历史上出勤率最低的皇帝(二十年不上朝),但不上班不等于不做事。大明帝国的小事那些叽叽喳喳的臣子们 说了算,大事还得朱翊钧作主。就在群臣就应不应该出兵救援朝鲜一事意见无法达成统一的时候,朱翊钧发话平息了这场争议——救!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友邻。> > 至于怎么救,朱翊钧没兴趣,那是他的员工该考虑的事。> > 对于日本人,明帝国的朝臣们的认识还停留在二十年前来东南沿海各地抢劫的日本浪人阶段。当初戚、俞等人灭倭寇,也不过动用了两三万人的兵力,所以他们最初仅派了三千人,由一名叫祖承训的副总兵率领,赴朝作战。> > 祖承训也抱着这个想法来到了平壤城,向拥有近两万兵马的侵朝日军第一军总司令小西行长驻守的平壤城发动攻击。> > 结果每个人都可以猜到,祖承训大败,三千兵马仅剩几百,狼狈地逃回来。> > 出师不利,明廷开始重视起对手来,任命兵部副部长(侍郎)为援朝作战总指挥使,调集蓟、保、辽、大同、宣府等地精兵五万余人,再次大规模援朝。> > 虽然李氏王朝方面一再催促发兵,宋应星还是等了两个月才派遣大军出发,倒不是他有意拖延时间让朝鲜人死磕日本人,而是他一直等一个人来做他队伍的指挥官。> > 李如松!> >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其父李成梁,是当时大明帝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李成梁镇守辽东二十二年,被盛赞为“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 > 李成梁不仅军事能力很强,生育能力也很强,他生了九个儿子,其中五个做到总兵官的职位,四个做到参将,人称“李家九虎将”。> >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长子,也是“李家九虎将”中的佼佼者。> > 李如松很早就随父亲征战沙场,由于李家军的威名,李如松三十岁不到就被授予了从二品的都指挥使,三十四岁就成为了山西总兵,三十八岁调任宣府总兵(宣府“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是明朝四大军事要地,能坐上这个位置的人都不是一般人物)。> > 对于李如松来说,父亲不仅创造辽东李氏的盛名,同时也是他面前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他只有在战场上不停往前,才能让历史记住李如松这个名字。> > 宋应星为什么要等李如松两个月之久呢?因为当时的李如松正率部进行万历三大征战中的第一战——镇压宁夏副总兵博拜叛乱。> > 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平定宁夏的叛乱后,李如松马不停蹄率领着四万明军跨过鸭绿江,援朝抗倭。> > 这支部队中,有李如松亲率的李家军辽东铁骑和宣府精骑,还有吴惟忠率领的标识着戚家军品牌的浙江兵,以及来自广西剽悍的狼兵。> > 这是大明帝国最能打仗的精英集合。> > 从祖承训败退到李如松再度入朝,之间约有半年的时间。朝鲜方面在八道尽失、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是如何度过这段时间而没有亡国的呢?全靠两个人。> > 一个是朝鲜无人无不知的爱国英雄李舜臣。如果说李氏王朝的部队是兵不能打、将不能战,那一定要把李舜臣的水军排除。> > 李舜臣字汝谐,德水人,祖辈为朝鲜王族,但到李舜臣时已经没落。李舜臣少时刻苦,文武双修,后来以武举登科,开始军旅生涯。日军入侵时,李舜臣任全罗道水军节度使。> >在朝鲜全面败退的情况下,李舜臣率领的全罗道水军让丰臣秀吉引以为傲的日本水军吃尽了苦头。从万历二十年(1952年)六月到十月,李舜臣在玉浦、闲山 岛、鸣梁海峡连续大败日本海军,在日本战国史上被吹捧上天的九鬼嘉隆、加藤嘉明、胁坂安治、藤堂高虎等日本海军精英们被李舜臣打得满地找牙。> > 水军的精彩表现弥补了朝鲜陆军的无能,而朝鲜各地百姓组成的义军也让日军头疼,成为了日军在三板斧过后战事进展不顺的重要原因。> > 当然,另一个人也为中朝双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那就是大明帝国派出的一位“外交使节”——沈惟敬。> > 沈惟敬是嘉兴人,精通日语,是个能说会道的生意人,朝鲜战事一起,沈惟敬不知哪根经搭错了,毛逐自荐充当中朝双方的说客,以和平手段解决朝鲜问题。> > 用这个长相无比丑陋又从来没有在政府机关上过一天班的沈惟敬作为和谈大使,本来就是有胜于无、死马当活马医的仓促之举,没有人想到这个沈惟敬竟然改变了整个朝鲜战争的进程。> > 沈惟敬到了平壤,用三寸不烂之舌,竟然说服日军驻平壤主帅小西行长与其达成了日军不出平壤、中朝军队不入平壤的局部停火协议,期限是五十天。> > 当双方约谈的期限快到时,李如松的大部队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六到达平壤城下。> > 征朝日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小西行长一直以为,当时的日军已经拥有了射程为一百五十步至二百步的火器,已经是现代化部队了。而明军在第一天试探性的攻城战中却很少使用火器,让小西行长有了错觉,城外的明军是一支只会使用原始刀枪棍棒的部队。> > 第二天,小西行长知道了明军为什么很少使用火器了。> > 他们不用枪,只用炮。> > 明军使用的火炮在当时称为佛郎机,最初由葡萄牙人传入,但到嘉靖年间时,明帝国已经能成功实现火炮的国产化。> > 在平壤城下,明军从西、南、北三面攻城。李如松一声令下,明军的大炮齐发,火箭齐飞,城楼上的日军死伤无数,南城很快被攻陷,而聚集日军主力的西门也被明军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大将军炮一炮轰开了城门。> > 死伤惨重的日军退守城内的险要位置,准备打巷战。此时的李如松显示出了一个军事主帅的老辣与沉稳。在攻城的时候,李如松只攻三面,而故意留下东城不攻,当小西行长退到城里准备打巷战时,李如松又出人意料派人对小西行长,说你们走吧,放你们一条生路。> > 小西行长带着残部从平壤逃走,李如松对被围之举围兵不攻,对逃兵却要追,灭敌数百后而归。> > 李如松收复平壤,明军歼灭日军的数量中日双方史料上有所不同。中方资料记载是歼敌一千六百四十七人,而根据《日本战史》上的记载,小西行长的一万八千人打得仅剩六千五百人。(考虑到明军歼敌数量以斩获的首级来计,后一数字是比较符合战争激烈程度的。)> > 之后,李如松率部收复开平,又在碧蹄以四千余十兵与两万余日军大战,丝毫不落下风。明军的强势介入让丰臣秀吉见识到了什么是现代化军事,他在国内引以为傲的战争资本在大明帝国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 在“忽悠大王”沈惟敬的调停下,中、日双方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谈判。> >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 李如松:> > 在朝鲜战场上,李如松终于完成他人生最重要使命,他再也不用仰视自己的父亲李成梁。在朝鲜战场上,李如松让一堆所谓的日本战国时代“名将”们黯然失色,赢得了一场伟大而意义深远的战争。> > 归国后的李如松因功加封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之后他继续为大明帝国镇守边塞。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鞑靼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直捣敌巢,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时年五十。> > 李成梁、李如松父子,是大明帝国中期最为璀璨的将星。> > 沈惟敬:> >沈惟敬是这场战争中最为神秘和传奇的人物。在他的忽悠下,李如松获得五十天的时间,得以调集大军赶赴平壤。之后,在他的活动下,中、日双方开始了长达三 年的和谈。中、日双方提出的条件差异相当大,但沈惟敬的忽悠功夫确实了得,让双方都相信对方同意了自己提出的条件,一直到万历皇帝的诏书送到丰臣秀吉手中 时,真相大白,日本人才知道被忽悠了(同时被忽悠的还有万历皇帝)。> > 这三年对于中、朝方来说,相当宝贵,因为被骗的丰臣秀吉于再度发兵后的第三年病逝,彻底宣告丰臣秀吉时代对朝作战的失败。> > 忽悠了中、日双方的统治者后,沈惟敬跑到朝鲜庆州躲了起来,但还是被万历皇帝抓回国,砍了脑袋。> > 忽悠大王沈惟敬,其实死得有点冤枉,对于中、朝两方来说,其实他是有功的。> > 李舜臣:> > 朝鲜李氏王朝算是糟蹋了沈惟敬一片苦心换取的三年宝贵时间了。按常理,李氏王朝应该趁这个机会,但李氏王朝什么都没做,而是忙里偷闲,又搞起了党争。而他们的英雄李舜臣则不幸成为了攻击目标,被撤职,由无能的元均代替为主帅。> > 当丰臣秀吉再度侵朝,李氏王朝的军队一样不经打,而元均在上任二十天后就将朝鲜水军的家底几乎全部败光。> > 李舜臣再度成为朝鲜水军的主帅,但是他手下已经没有多少兵马了。幸运的是明朝的水师开往朝鲜战场,而此时丰臣秀吉逝世的消息传到朝鲜战场,日军开始撤军。> > 李舜臣要让日本人知道,来砸场子是要付代价的。他与大明水师亲密合作,在露梁海全歼日本名将岛津义弘率领的第五军,歼敌万余,毁日军战船五百余艘。> > 在这场海战中,李舜臣为他的国家和民族用尽了自己最后一丝力量,葬身露梁海。与他一起牺牲的,还有大明海军的副总兵、年近七十的邓子龙老将军。> > 战争猜想:> >这场决定了东亚中、日、朝近三百年政治走向和格局的战争,后来在明帝国的史书上却鲜有提及,而在日本和朝鲜的史料中关于这场战争的资料就多如牛毛了。从 三方来看,丰臣秀吉虽然祭出了所有的名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并间接导致了丰臣政权的倒台和德川时代的提前到来,而对李氏王朝来说也关系到了国家的生死存 亡,但对于万历皇帝来说,这只不过是发生在他统治期间三场比较大的战事之一。万历动用在西南偏远的贵州山沟沟里一个小土司杨应龙身上的兵力,都远比在朝鲜 战场上的多。> > 三方不同的态度,其实折射出的是三个国家的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