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琉球和古代中国的关系

琉球人有自己的语言琉球语,汉字为琉球国官方文字,语言则为琉球语。琉球语与日语有一定的近似关系。与明清和日本交往,往往通事一职非常重要。 跟东亚的其他国家一样,汉字为琉球国官方文字。在与中国、朝鲜、越南的外交往来中皆使用汉语。琉球人的石碑碑文

琉球人有自己的语言琉球语,汉字为琉球国官方文字,语言则为琉球语。琉球语与日语有一定的近似关系。与明清和日本交往,往往通事一职非常重要。 跟东亚的其他国家一样,汉字为琉球国官方文字。在与中国、朝鲜、越南的外交往来中皆使用汉语。琉球人的石碑碑文以及士族的家谱,也使用汉语记载。与明清和日本交往,往往通事一职非常重要。 在明清时代,琉球国不断向南京和北京的国子监以及福州的琉球馆派遣留学生学习中国的语言。根据对留存下来的琉球人使用的官话课本的研究显示,琉球人所学习的官话在语音上受到了闽语尤其是闽南语的影响。1609年萨摩入侵琉球以后,琉球国内的公文书(评定所文书)也开始使用候文(日语的文言文)撰写。而对日本的外交文书则亦使用候文。 球历代国王就通过与中国“朝贡”与“册封”的关系,与当时的中国建立起紧密的外交与贸易关系,也从频繁的贸易往来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闽南人(泉州、莆田、台湾)和福州人的风俗习惯强烈影响,因此闽南话和琉球语言有些相同的地方。旅游冲绳的最深刻印象是,到处可见古琉球的传统、中国文化的痕迹,包括中国饮食文化,令人自然产生思古之幽情。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有五百多年之久。自明初以来,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很密切,不断向中国进贡,琉球历代国王都接受中国册封。明朝皇帝还曾赠送闽南人三十六姓给琉球。满清建立以后,琉球于1646年遣使,得到顺治接见。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1654年,琉球国王请求满清册封。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为正使出使琉球。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满清使节前往册封与庆贺。琉球历代国王通过“朝贡”与“册封”,与当时的中国建立起紧密的外交与贸易关系,也从频繁的贸易往来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受闽南人(泉州、莆田、台湾)和福州人的风俗习惯影响。

明朝藩属时期

1372年,明朝太祖朱元璋对中山王察度发布诏谕。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政府朝贡。琉球成为明王朝的藩属。 1392年,朱元璋命来自中国福建的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的技术者移居琉球。 1416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北山。 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南山,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第一尚氏王朝)。根据琉球与明王朝的藩属关系,琉球每一代国王都需要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1470年,第一尚氏王朝灭亡,尚圆(尚円)建立第二尚氏王朝,并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1400年—1550年,琉球王国的黄金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与中国、朝鲜、东南亚和日本进行贸易。 15世纪—16世纪,大量倭寇海盗骚扰琉球群岛。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日本的德川家康继承丰臣秀吉对外扩张的政策,派邻近琉球王国的鹿儿岛萨摩藩藩主岛津家久(忠恒)率领三千士兵侵略琉球,俘虏琉球王。

清朝藩属时期

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北京请求册封。顺治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琉球成为清廷藩属。 1752年西方人绘制早期的北中海海图,包括钓鱼台群岛、琉球群岛在内。描述中国的海域图集中绘制了琉球群岛和钓鱼台群岛,海上活动从台湾出发经过钓鱼台群岛最后到达琉球群岛和全部过程,中间的线路从基隆到达琉球群岛。早在1775年,外国人已经清楚钓鱼台是从台湾到琉球三山的必经水路。 1853年5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Matthew C. Perry)的舰队到达琉球。 1854年3月,佩里与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佩里要求日本开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个遥远的国家,日方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 1854年7月11日,佩里与日本谈判结束后,赶回琉球与琉球国政府谈判,最后以中、英两种文字正式签订条约开放那霸港口。 1866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继位。

琉球国,最初是指历史上在琉球群岛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的对外统称,后来指统一的琉球国(1429年-1879年)。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和日本的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日本的入侵,1609年,萨摩藩入侵并在一个时期内控制琉球国北部,此时的琉球国仍然对中国朝贡。1879年3月30日被日本灭亡且被并入日本,大部分国土被置为冲绳县,北部诸岛被并入鹿儿岛县。

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历史

琉球早期的历史无考。按照有关琉球的记载,至迟在12世纪,该群岛的居民已经从原始社会步入了早期的氏族社会时代,称按司时代。12世纪琉球开始出现了国家,史称三山时代,到15世纪被统一为琉球王国。19世纪被并入日本。

琉球国自古以来与中国、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保持紧密的文化交流和海外贸易。

三山时代

三山时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国的势力图12世纪,琉球出现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分别位于琉球大岛(冲绳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这个时期称为“三山时代”。 三国中,以中山最强,山北最弱。

根据《中山世谱》以及《明实录》和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山南王国以大里按司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头、东风平、岛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丰见,大致疆域相当于今日冲绳岛南端国场川—与那原一线以南的地域。中山王国以首里按司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读谷、越来、中城、胜连、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为南至国场川—与那原一线,北至仲泊地峡。山北王国以今归仁按司为中心,包括今归仁、羽地、名护、国头、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为冲绳岛仲泊地峡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岛和伊平屋岛。

三王国时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国的势力主要集中在琉球大岛(冲绳岛)本部,并未发展到北方的奄美诸岛和南方的先岛诸岛。在三王国出现之前,外岛按司与琉球本岛各按司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根据带有神话色彩的《中山世鉴》记载,中山王先祖英祖在位时(相当于中国南宋的景定、咸淳时期),奄美、久米、庆良间等外岛“来朝入贡”,但这一朝贡关系只是按司之间的结盟关系,而且到第四代王玉城王时期,随着琉球本岛进入三山时代,便已衰落了。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杨载向琉球三国发布诏谕,中山国国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第二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继向明朝进贡。至此,山北、中山、山南三国开始向明政府朝贡,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为获得打造大型船只的技术,以避免使者船只受到海浪危害,1392年,琉球接受了朱元璋派遣的福建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的技术者。

琉球王国时代

第一尚氏王朝

首里城的宫殿,修筑于第一尚氏王朝时期1350年(元朝至正10年),浦添按司察度取代英祖第六代世子,被推举为中山王。1406年,察度王世子武宁被佐敷按司巴志推翻,巴志自立为中山王。1416年巴志征服山北。1429年巴志又征服山南,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以首里城成为王城。1430年(宣德五年)明宣宗赐琉球王姓为尚氏,史称“第一尚氏王朝”。根据琉球与明王朝的藩属关系,琉球每一代国王都需要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第七代国王尚德相继征服了喜界、庆良间、久米等岛的按司势力。

大约1400年—1550年期间,琉球王国进入黄金时代,商业高度发达,与中国、朝鲜、东南亚和日本进行贸易。 15世纪—16世纪,大量倭寇海盗骚扰琉球群岛。琉球国蒙受巨大损失,海上贸易受到阻碍。

第二尚氏王朝

1469年(明宪宗成化5年、日本应仁3年),琉球发生内乱,尚德王被杀,第一尚氏王朝灭亡。1470年宫中的御锁侧官(管理财务的宫廷官员)金圆被群臣推举为君,并于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报告“父丧”,1472年明朝使臣册封金圆(已改名为尚圆)为王,史称“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二代国王尚真王统治时期(1478年-1525年)为琉球的黄金时期,先后征服了八重山、与那国等岛。至1522年(明朝嘉靖元年、日本大永2年)尚真王平定与那国岛“鬼虎之乱”后,琉球王国终于将势力扩张到整个琉球列岛,确定了北起喜界岛、奄美大岛,南至宫古、八重山群岛的疆界,即琉球史书中所称“三省并三十六岛”。

尚真王确立了琉球的官员品秩、朝仪制度、神官制度、赋税制度、行政划分,扩建了首里城,废除了殉葬习俗,召各按司赴首里居住,禁止私人拥有兵器,确立了琉球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此后琉球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

萨摩藩入侵

日本的德川家康继承丰臣秀吉对外扩张的政策,派邻近琉球王国的鹿儿岛萨摩藩藩主岛津家久入侵琉球。 1609年(明神宗万历37年、日本庆长14年)夏历3月4日,岛津家久率兵三千人、船一百余只,自九州岛山川港出发入侵琉球,4月1日在琉球大岛登陆,4月5日占领首里城。5月17日,萨军俘虏琉球王尚宁和王子官员一百余人撤兵回国。萨摩藩声称入侵琉球国的原因,是因为该藩借口琉球没有负担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时的兵费,而是由萨摩藩代为垫付,但琉球“不予偿还”。实际原因当是为了夺占中琉之间的贸易利益,并用入侵琉球的收益来弥补萨摩藩入侵朝鲜和参加日本国内战争(关原之战)的军费开支。

据琉球国史《球阳》记载:日军入侵琉球后,萨摩藩派遣日本官员,测量分配田地,划清国界,制定赋税,要挟琉球萨摩纳贡,琉球政府还要被迫授予萨摩所派人员官品职位。尚宁王之后,尚丰王十一年(1632年),琉球在被萨摩所占岛屿建立馆舍,两国同时派官员管理来往贸易和收税。至此被迫和日本建立了官方正式关系。但由于萨摩藩向琉球派遣官员长驻琉球是为了监视琉球的举动,及至尚贞王在位二十五年(1693年),琉球“创定姑米、马齿两岛,遣大和横目职两员,看守贡船往来”。 同时,萨摩藩强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岛。

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清朝请求册封。清顺治帝封尚质王为琉球王,琉球成为清王朝的藩属。期间海上贸易渐入衰败。

1847年(清宣宗道光27年;日本弘化4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继位。1853年5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Matthew C. Perry)的舰队第一次到达琉球。1854年3月,佩里在《神奈川条约》的签订过程中要求日本开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个遥远的国家,日方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 1854年7月11日,佩里与琉球国政府以中、英两种文字签订开放那霸港口的条约。 琉球海上贸易受到冲击。

覆亡

日本废藩立县

1871年11月30日(清穆宗同治10年、日本明治4年),琉球宫古岛民的两艘进贡船(实际上是以进贡为名的商船),离开那霸港驶往中国。不幸中途遇暴风,漂流海上,一艘幸还,另一艘漂到台湾西南海岸排湾族牡丹社的八遥湾(今屏东县牡丹乡境内)。该船共有船员69名,其中3名淹死,66名登陆。登陆的船员中,54名被排湾族原住民杀死,12名逃出,在凤山县(今高雄县凤山市)受到清政府保护。

同年12月11日,又有琉球八重山岛民的两艘进贡船离开那霸港开往中国,中途遇暴风,漂流海上。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于12月28日漂到台湾,45名船员同样受到凤山县政府保护。1872年2月,前后两批琉球难民57人,由当局送到福州的琉球馆,7月平安回到那霸。同年4月,日本小田县民4人,也遇难漂到台湾,被台湾原住民杀害。日人大哗,要求惩治清朝和琉球,称为牡丹社事件。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宣布废除琉球国,设置琉球藩,册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正式侵占琉球。清政府在与日交涉中立场不稳,并拖延与日签定有关解决琉球问题的条约。

1875年7月24日,日本明治政府派遣内务大丞松田道之赴琉球,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礼仪,断绝与清朝的外交关系。 松田道之带来的日本政府的命令包括:

使用日本年号,废止琉球对清朝朝贡和庆贺清帝即位而派遣使者的惯例,同时也废除琉球国王更迭之际接受清朝册封的惯例,以及琉球今后与清朝的交涉概由日本外务省管辖处分,撤销在福州的琉球馆,贸易业务由日本领事馆管辖等。日本政府还命令琉球“藩王”入朝,研究政治厘革及兴建之法。

强行将琉球纳入日本版图,强迫琉球和中国断绝关系。

日本政府派遣松田道之到琉球,是因为此时明治政府已经将琉球划归内务府管理。1875年的这份命令,直接背景是大久保利通向明治政府提出的关于琉球的建议。1874年在北京签订完《北京专条》的大久保利通,回日本后便向明治政府提出“今通过与清国之谈判,彼承认我征藩地为义举,并出银两抚恤受害难民,虽似足以表明琉球属于我国版图之实迹,但仍难说两国分界业已判然”,为将来计,期望明治政府借机断绝琉球“与中国之关系,在那霸设置镇台分营”。

琉球国被迫终止与清朝的外交关系。1876年,记载琉球国历史的《中山世谱》、《球阳》的编撰也被迫停止。

1879年3月30日(清德宗光绪5年;日本明治12年),日本将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和他的儿子尚典流放到东京,置琉球为冲绳县。琉球国灭亡。4月4日,日本在全国范围宣布设立冲绳县。

清政府的交涉

当时清政府在西北,东北被俄国侵略,所以无暇顾及琉球问题。驻日公使建议:放弃琉球则伤害了琉球的感情,不放弃琉球则惹怒日本,多树一敌,不如拖延搁置问题。清政府采取了这个建议。

1879年3月30日,日本在首里城向琉球王代理今归仁王子命令交出政权并悍然宣布“废琉置县”,即是将日前改藩的琉球国改制为冲绳县,至此,琉球国正式灭亡。

1879年6月12日,美国前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及其随员扬格(J. R. Young)和美国驻华副领事毕德格(W. N. Pethick)在天津会晤中国政府代表李鸿章,李鸿章要求他就琉球问题进行调停。格兰特慷慨答应。在他的调停下,日本与中国就琉球问题展开磋商,日本方面提出让琉球国王在南山复国,清朝咨询琉球国王意见。国王说:南山土地贫瘠,无法生存。清政府拒绝了这个建议。

1880年4月4日,李鸿章会见日本政府代表竹添进一,并出示了琉球三分方案,也即包括琉球本岛在内的中部各岛归还琉球,恢复琉球王国,将宫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岛划归中国,将包括奄美大岛在内的五岛划归日本。李鸿章称,这是何如璋访问美国驻日公使平安时,由平安秘密出示的,是平安与格兰特协商决定的。7月30日(六月二十四日),恭亲王等在奏折中也谈到:“臣等接何如璋报晤美国驻日使臣平安称:格兰特拟一办法,球地本分三岛,议将北岛归日本,中岛还琉球,南岛归中国,似此事了,亦两国有光。又称格兰特将大局说定,然后回国云云。”

由于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对所有建议和交涉未能达成一致。琉球被日本占领已经成为事实,清朝最终未在与日本的谈判条约上签字,琉球问题被长期搁置。琉球国最终灭亡。

政治

1875年—1879年的琉球国旗琉球的政治架构分为国王及王族、国相、寨社三个层次。

国王之下为王族,分有王妃、世子、郡主、附宾(驸马的低一级称谓)、摄政(国王去世、而世子还没有得到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正式任命时代行国政)五种官称。

国相是一国的行政首脑,国相由国王任命。在琉球的历史当中,有很多从中国迁过去的人担任过这个职位。国相统辖的官员除了各个岛屿的“寨社”的长官和酋长外,还管辖国家机构中的官职,包括出使中国的“朝贡使”、“大夫官”、“长史官”和充当翻译的“译官”、负责海事的“通事”、“总管”,对内的“紫巾官”、“法司”、“司贡”之类的官员。需要注意的是,“长史”和“长史官”并不一样,长史和国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而长史官是具体负责某某工作的官员。

寨社(按司),是琉球的地方行政单位,也是各个岛屿所固有的官职。这些寨社的长官或酋长都是世袭,也是琉球的大的贵族和地方势力,曾经参与过琉球国内的政变。其他官职有管理贸易、收税官员等。

琉球王国官职分为正、从九品。王弟、王叔、国相皆称“某地王子”。王子之下为各地按司,他们将手中兵权上交国王,聚居于首里,遥控其领地。按司再下为王舅、法司、紫巾官,称“某地亲方”。三品以下黄帽官称“某地亲云上”,无领地者称“某里之子亲云上”、“某筑登亲云上”。从六品至从七品为“某掟亲云上”。八品红帽官称“某里之子”或“某地里主”。九品称“筑登之”,不入流者称某子。

外交

琉球国受中国明清两朝的册封,属于明清的藩属。同时琉球国亦向日本的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琉球与朝鲜的贸易关系也非常频繁,仅次于中国,日本。除此以外,琉球还与周边国家如暹罗(现在的泰国)、土耳其、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爪哇国、苏门答腊、马六甲、占城、越南、吕宋等国进行外交和贸易交往,琉球国与暹罗国、爪哇国进行过官方文书“咨”的交往。在近代,1860年以后,琉球与美国和英国有过官方接触,并签署一系列开放口岸的条约。

与中国

元世祖登基之后,派遣使者赍诏书去晓谕琉球,但是因为路途遥远,风险很大,所以这次的行动没有成功。

琉球按司察度于1372年(明洪武5年)向明朝皇帝朝贡,受册封为中山王,改流求国号曰琉球。至于国中官守之职名,人员之进退,号令之出入,服制之法度,都由琉球自己管理,明朝政府概不干涉。

从明洪武5年(1372年)以后,琉球国一直使用古代中国朝代的年号,奉行中国古代王朝正朔。直至清光绪5年(1879年),日本强行“废球置县”为止,琉球国的官方文书、与英法荷订立的外交条约、正史等,都是用汉文写的。其国都首里城的宫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表示其归慕中国之意。琉球人也与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国册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宽永通宝(日币),改穿唐服。

与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1372年(洪武5年)正月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

“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明朝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明朝政府以皇帝诏书形式正式告知琉球列岛上的国家,位于中部的中山国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明太祖回赐当时明朝实行的历法《大统历》及文绮、纱罗。此后琉球几乎每年都来朝贡。洪武二十五年,三国向明朝派遣了留学生。明朝为了使留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关怀,分季节给他们衣服和住的帷幄等等东西。当时琉球向明朝派遣留学生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琉球人随朝贡使团前往明朝大陆,所带的货物往往会因为没有报关而被负责海关的官员查没,造成很大损失。正统元年,琉球使者称所携货物都被官方的管理机构贪墨了,希望皇帝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明朝皇帝令有关部门按照市场价格给了他们很高的费用,算作收购。在以后的交往中,琉球王国对明朝形成了一种贸易性的依赖情况,所以往往一年前往明朝进行多次“朝贡”,这其实是贸易,明朝政府“虽厌其烦,不能却也。”

在琉球遇到海啸、暴雨、以及台风的侵袭后,明朝政府除了给来朝贡的使团很多的援助物资外,还要求琉球朝贡期延长至十年一贡,以便休养生息,但琉球为了能和明朝继续贸易,以便国内经济的恢复,还是坚持一年一贡或隔年一贡。

琉球在与明朝的交往中,吸收了明朝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在文明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有了自己的独特的音乐,崇尚佛教,在岛上修建了崇元寺。宫殿和民房的建筑是带有海岛风格的明朝古代建筑模式,而且建筑的方向一律向西,以示倾慕明朝、慕义向化之意。

公元1522年—1566年(明世宗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在明朝东南沿海侵扰。琉球王协助明朝破倭,不时向明朝提供倭寇的动向,琉球王世子尚元还对从浙江败还抵琉球境的倭寇,“遣兵邀击,大歼之,获明朝被掠者六人”送还明朝政府。受到皇帝的嘉奖。

1561年嘉靖40年,日本侵入琉球,大掠各地的宝物并俘虏国王,当时琉球王侍从写的《喜安日记》记载:“有如家家日记,代代文书,七珍万宝,尽失无遗”。萨军将琉球王尚宁等百余人俘至鹿儿岛,达三年五个月,逼迫尚宁王屈辱地承认向其“进贡”。同时还强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岛,给琉球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即便如此,也尚未改变中琉关系。明朝礼部官员“乃定十年一贡之例”,但国王还是每年都遣使朝贡。其年,日本有进攻鸡笼山(台湾古地名)的计划,间接还要侵扰福建,尚宁派遣使者告诉明朝政府,皇帝诏海上警备。

明朝衰败之后,琉球国还是朝贡不绝,直到南明唐王立于福建,还继续遣使朝贡。明史赞扬琉球国:“虔事天朝,为外籓最。”

琉球曾经协助明朝剿灭倭寇。琉球与明朝非常的关系和密切的交往,使得在明朝实行海禁之后还能通过琉球这扇窗口了解日本和东南亚海上国家的一些事情,增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

由于琉球的国土狭小,人口少,物资匮乏,所以军事上没有长足的进步,但有一定的常备军,即王宫卫队,这些军队保持了很高的战斗力,对保护琉球和参与明朝剿灭倭寇的战斗中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军队的数量少,没有抵挡住日本的入侵,国王被掳。

琉球国王形容与明朝的关系是“父子之国”,但实质是琉球的每次的朝贡都是在明朝当时薄来厚往的“天朝观念”中进行的。所以琉球在与明朝的朝贡形式的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所的物资销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是琉球成为东海之上一个必不可少的贸易中转站。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的日本和明朝的关系恶化,明朝的倭禁很严,禁止和日本人贸易,但日本人的奇缺物资还是通过当时的朝鲜和东海之上的贸易王国琉球那里得到里及时的补充,琉球也在与明朝交往的国家中形成了重要的一环。

与清朝

前往琉球的中国清朝使节1646年(清顺治3年),琉球国王尚贤遣使金应元到清朝请求册封。因为当时清朝战乱未平,所以长时期滞留在福建省。福建平定后,琉球使者通过清朝的将领来到了北京。礼部官员认为,明朝赐给琉球王的印和官方文书都没有缴回,不宜封赐,所以第一次请封没有成功。

翌年,清政府赠给使者衣物和布帛等等等东西,让他们回到了琉球。1655年顺治10年,琉球遣使前往清朝朝贡。第二年,再遣贡使,并且缴换了明朝敕印,请求封号。顺治皇帝颁布了《敕琉球诏》,在诏书中,清朝皇帝向琉球国王约定贡期,为二年一贡,进贡人数不得逾一百五十名,许正副使二员、从人十五名入京,其他随从人员要在闵南地区待命。

这个诏书既对琉球作为清朝藩属的肯定,也规定了向新的清朝王朝朝贡的级别和时间。但由于当时海上风浪很大,敕封的清朝使者没有出海。

1661年清康熙元年,康熙皇帝也向琉球颁布了新的《敕琉球诏》。原来派去而没有去成的使者拿着两道诏书到了琉球,完成了册封典礼。

琉球在康熙时期多次朝贡,但由于贡使在海上遭遇风浪,贡物损失很严重,所以琉球会在第二次朝贡的时候将上一次丢失的数目补足,但康熙皇帝不允许。琉球在向清朝朝贡的时候,总是进贡很珍贵的奢侈品,康熙皇帝对使者说:“所进玛瑙、乌木、降香、木香、象牙、锡速香、丁香、檀香、黄熟香等,皆非土产,免其入贡。其琉璜留福建督抚收贮。馀所贡物,令督抚差解来京。”只允许以后进贡土特产,但琉球的本意,第一是恭顺使然,第二就是在朝贡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当时海上不是很平静,所以册封使者往往不愿远去琉球,所以会让琉球请封使者自己将册封的诏书和印信领回去,但使者非常希望能让册封使去琉球,结果皇帝允准了他们的要求。

琉球国王去世后,按照规定“琉球国凡王嗣位”,先要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让本国有威望的人和王公大臣共同出具联署证明材料。然后清朝政府派出正副使臣“奉敕往封”,赐琉球王继承者“驼钮镀金银印,乃称王。未封以前称世子,权国事。”1681年(康熙21年),康熙皇帝在接待琉球朝贡使时,赐御书“中山世土”额。这一年,琉球再次向清朝派遣留学生。以往清朝册封使去琉球国,会在海上因为海浪等风险,会迟到琉球,延误册封时间。琉球国请封使建议修改航道,从五虎门三昼夜到达国。这些使者希望能通过改变航道,提高效率,得到康熙皇帝准许。

琉球学生来清朝后,清朝皇帝往往命给予琉球留学生以“都通事”(官职称呼)这个级别的待遇,每天的伙食非常丰富,四季会发给他们袍褂、衫袴、鞾帽、被褥等,一应具全,连从琉球来陪侍的从人也会对他们照顾。留学生如果在清朝病故,皇帝会“赐银百两,交礼官择近京地葬之,并以二百两赡恤其家。”雍正二年,皇帝在接见由琉球王舅组成的请封使团的时候,御书“辑瑞球阳”额赐给琉球王,还赠送皇室的一些珍贵玉器和金币等礼物。乾隆三年,御书“永祚瀛堧”额赐给琉球王,并且要求琉球不必专程来清朝答谢。乾隆四十九年,御书“海邦济美”额赐给琉球王,并赠送玉、磁、缎匹诸物。1798年(嘉庆3年),赐御书“海表恭籓”额赠送。

琉球国有许多商船、渔船因为海风等原因吹到清朝境内,清朝政府往往赠送丰厚的物资后将其遣返,遇难者还会按照规定给予抚恤。雍正八年,琉球的二号贡船在到达东海海面后遭风漂至台湾,触礁,正贡船亦同时漂没,福州将军玉德等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搭救官伴、水梢人等,照常例加倍给赏,贡物不用再另外派人进贡了。对于遭海风侵袭在清朝避风的琉球商船,清朝方面会命令按人数日给盐菜口粮,等到回国之日另给行粮一月。

除了宗藩关系外,清史稿对琉球国与清朝频繁的交往做了一个总结:“琉球国小而贫,逼近日本,惟恃清朝为声援。又贡舟许鬻贩各货,免征关税,举国恃以为生,其赀本多贷诸日本。国中行使皆日本宽永钱;所贩各货,运日本者十常八九。其数数贡清朝,非惟恭顺,亦其国势然也。”非常的准确,也显示了琉球的外交灵活性和明智性。

与日本

被萨摩军队劫掠后重建的那霸王港琉球王国金库16世纪,由于日本和明朝的关系恶化,国内资源短缺,只得通过南方的萨摩藩与琉球进行贸易,从东南亚运回海产品和一些奢侈用品,又从琉球与明朝的贸易当中获得所需要的紧缺物资,也使琉球的经济发展增速。日本的萨摩藩于1609年(后阳成天皇庆长14年)侵入琉球,俘虏了琉球王,还侵占了琉球群岛北部的一些岛屿。

从另一方面讲,琉球与萨摩藩的交往还不是正式的官方交往,琉球与萨摩藩的交往仅仅保留在军事和经济层面上。琉球也把日本视为相对清朝而言的“夷”,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两个国家。当日本定下侵略朝鲜,攻入清朝的军事政策后,琉球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必然会因为倾向问题而受到另一方的侵略。琉球直到明亡之后与日本的关系还局限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琉球国曾经向日本萨摩藩和江户幕府派使者朝贡。

人种

琉球种族与文化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较常见的看法认为,与日本绳纹时代属于相同文化的人种在公元前10世纪到前3世纪之间,从中国中南部沿海地区来到包括琉球群岛在内的日本西南部地区,并从西向东扩散。也有说法认为,古琉球文化属于百越文化的一部分。另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上古时代的琉球居民来自印度尼西亚或澳大利亚,属于马来人。具体来自哪个地区尚有争议。

参考文献

《中山传信录》,徐葆光著,1721年。

《中山世谱》,蔡铎、蔡温著,1725年。

《球阳》,蔡温、郑秉哲等著,1745年。

《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一 外国四,张廷玉等著,清朝。

《清史稿》 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赵尔巽等著,1929年。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故宫博物院编,1932年。

《使琉球录》,陈侃,商务印书馆,1937年。

《琉球史料丛书》,名取书店,1941年。

《中山王府相卿传职年谱·位阶定》,日本法政大学冲绳文化研究所,1986年。

《中国·琉球交流史》,徐恭生著,西里喜行等译,ひるぎ社,1991年。

《琉球历史研究》,米庆余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明清时期琉球日本关系史》,何慈毅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闽南与琉球关系略考》,王晓云、谢必震著,《闽南文化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册封琉球使之祭祀活动》,陆雅英著,日本文化研究网,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