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著名的口吃名人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人 (一说洛阳人 ),唐代著名诗人。说起孟郊这个人大家可能还有些陌生,但是一提《游子吟》就耳熟能详了。孟郊就是典型的诗火,人不火。在《七修类稿》中明确提到“孟郊口吃”祖先世居洛阳 (今河南洛阳)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人 (一说洛阳人 ),唐代著名诗人。

说起孟郊这个人大家可能还有些陌生,但是一提《游子吟》就耳熟能详了。孟郊就是典型的诗火,人不火。在《七修类稿》中明确提到“孟郊口吃”

祖先世居洛阳 (今河南洛阳),少时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邓艾(?~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泰始九年(273年),邓艾被平反昭雪。

有一次司马昭设宴群臣,邓艾亦在其中。再一次宴会上,邓艾正与司马昭交谈,一开口就又是:\"艾.....艾......艾......。\"

司马昭听到后就开玩笑说:\"你怎么老是-艾、艾、艾\"的,这到底是几个艾啊?\"邓艾听到司马昭取笑他,却丝毫不显得窘迫,淡然地回答道:\"不是有一句话是\"凤兮凤兮\",这里面还是只有一只凤啊。\"

而这个故事也成了后来成语“期期艾艾”中\"艾艾\"的来源,从中也可看出邓艾确实是十分机敏的。虽然说邓艾有口吃的小毛病,但是瑕不掩瑜,他满身才华,对魏国而言是很重要的将才。

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

周昌的名声略小,但是他和邓艾组成的成语就比较出名了。周昌的口吃也有明确的记载,当时刘邦想新立太子,周昌坚决反对,周昌说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期不奉诏。”这就是成语的“期期艾艾”的由来,专门用于形容口吃。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明宪宗,原名朱见深,后更名为朱见濡。 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睿皇后周氏。在位二十三年(1464至1487年),年号成化。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受命监国,朱见深被立为太子。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

朱见深在位时期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 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9月9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朱见深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年号:成化,庙号:明宪宗。朱见深由于自小卷入政治斗争中,他也卷入皇帝的斗争中,由于当时年龄太小,精神压力太大,虽然后来事件平息,却落下了口吃的毛病。详情请阅“土木堡之变”、“南宫之变”等。最大的贡献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 ,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杰出的代表、他被后人称为:赋圣、辞宗。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因为仰慕蔺相如,后更名为司马相如。其代表作是《子虚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

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魏明帝 ,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年仅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曹睿并不出名,但是他爹,他爷爷太出名了。他爹是曹丕,他爷爷是曹操。曹睿是曹魏的第三位皇帝,即魏明帝。《三国志》中记载“魏明帝天资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断。”其实魏明帝是个不错的皇帝,只是他爹、他爷爷的名声太大,这致使他相较而言有些声名不显了。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

韩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他是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门师兄弟。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是韩非确实是口吃,《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这句话大概意思就是说,韩非是个口吃,不能争辩,而善于写书。和李斯同在荀子那里学习,李斯自认为不如韩非。

口吃的病因

说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大脑(语言神经中枢),发音器官,以及支配发音器官的有关神经中枢,周围神经、神经通路等功能部分共同完成的。这些庞大的功能组织组成了结构复杂的语言系统,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部位出现故障或者配合不协调,将意味着说话发生异常。

(一)器质性原因

器质性原因是指语言系统存在先天性缺陷和后天性病变,致使患者不能正常说话。

1、先天性缺陷。比如遗传因素、大脑发育不全、发音器官发育不全、语言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等因素造成语言系统先天不足。如果神经通路出现先天性堵塞,致使神经回路传导受阻,就会导致言语不畅。

2、后天性病变。比如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大脑受伤,中风、脑溢血、支气管炎、哮喘等等疾病导致语言系统病变。这些后天原因都会导致发音器官无法正常说话。如果支配发音器官有关神经中枢意外受伤,也会导致发音器官失控,造成说话结巴。

(二)功能性原因

功能性原因,主要是语言系统出现非器质性的暂时性失调,从而造成发音器官不能正常工作而出现口吃。一般地说,口吃的功能性紊乱多因支配发音器官的神经系统的失调、或者发音器官正忙于别的事情而引起,语言系统的组织结构不发生改变。虽然会有心跳加快、胸闷、呼吸紊乱、肌肉紧张、痉挛、张口结舌等症状,但脑细胞和语言系统的组织并无实质性损害,CT扫描组织正常,显微镜下组织结构无异常变化。

具体是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此不能正常控制发音器官的言语运动,从而造成口吃。比如当人饥饿或者缺乏睡眠时大脑皮层不兴奋,语言中枢不活跃,导致在发出语言指令并经过神经传递到发音器官时发生了短暂时的失调,最后引起说话有气无力、不连贯、断断续续等口吃现象的产生。另外,如果呼吸系统短暂性功能失调也会引起口吃现象。比如当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吸急促、紊乱,此时如果说话则可能因为换气过程和发声过程的冲突产生口吃现象。除此上述两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机体受到外界强烈的刺激例如惊吓、紧张等会导致语言中枢紊乱,而引起口吃。

我们把语言系统受到外部刺激而引起暂时性的失调,称之为反射性失调;而把因其它原因导致的语言系统阶段性失调,称之为非反射性失调。功能性口吃可以做以下分类:

1、非反射性失调

(1)主要是因为性格内向、孤僻、情绪不稳定等性格因素,造成对外界刺激耐受性差,适应环境、应付事物的能力不足等;

(2)因为长期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心理压力过大,如常常发生丢人现眼的经历、工作学习负担过重,持续的精神过度紧张等,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再引起发音器官发生功能性紊乱:如呼吸紊乱、胸闷、喉咙哽咽、说话结巴等。

2、反射性失调

由外部刺激引起大脑语言神经中枢出现反射性失调,进一步导致植物神经系统的失调,从而造成发音器官出现功能性紊乱而发生口吃。

外部刺激包括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其中由条件刺激引发的口吃又称为心因性口吃,或者叫病态性口吃。

(三)语言性原因

所谓语言性口吃是指语言本身的问题。包括语言习惯和言语配合问题:

1、语言习惯原因,长期形成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模仿结巴者说话,容易形成一种口吃的语言方式。

2、言语配合问题:主要是指语言中枢在给发音器官下达指令后,动作(发音动作)明显滞后于指令,从而出现口吃。比如:发言欲强、急躁、思维敏捷等引起语速过快,导致发音器官的动作跟不上大脑的指令(即赶不上节奏),或者说,配合不到位而发生言语紊乱。

本文摘自中国口吃病康复网|秋水口语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