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改革家商鞅的老师到底是谁?

商鞅的老师 后人在说到商鞅变法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法家代表人物之一韩非子认为商鞅变法是明智的改革。北宋王安石,称赞商鞅的变法为: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足以见之商鞅变法悠久而深远的影响力。 商

商鞅的老师

后人在说到商鞅变法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法家代表人物之一韩非子认为商鞅变法是明智的改革。北宋王安石,称赞商鞅的变法为: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足以见之商鞅变法悠久而深远的影响力。

商鞅画像

商鞅是法家思想的达标人物,关于商鞅思想所承何处,有三个争论。一是说商鞅的老师是公叔痤。商鞅年轻求学时候,受到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十分认可和推崇法家思想。公叔痤为魏国的宰相,商鞅早年拜于他的门下。公叔痤很是欣赏商鞅的才干,于是对魏惠王说,公孙鞅有很大的才能,可以任用他作为宰相。过了一段时间,公叔痤告诉魏惠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要在魏国境内杀掉公孙鞅。魏惠王以为公叔痤病重,说话语无伦次,便没有采纳公叔痤的意见。商鞅在魏国听说秦孝公广纳贤才,于是带着《法经》前往秦国。

第二个说法是商鞅的老师尸子,原名尸佼。刘向曾记载说,尸子曾经做过秦国宰相商鞅的门客,在商鞅执行变法期间,为商鞅出谋划策。所以,很可能尸子是商鞅的老师。

第三个说法是说商鞅的老师是鬼谷子。但是,这一说法被推翻了,因为鬼谷子的学生都有记载,比如张仪、苏秦、孙膑和庞涓。如果商鞅是鬼谷子的学生,那么也会有相关记录。

对于,商鞅老师一说,认为公叔痤和尸子的可能性较大。

商鞅立木取信

立木取信这个故事与商鞅变法有关,商鞅为了获取百姓的信赖,在施行变法前,发起了一个小活动。秦孝公想效仿其它诸侯国在秦国开展变法运动,便想在全社会寻求一位仁人志士,让他带领秦国走上富强之路。

秦孝公这一做法,吸引了很多有志之人,他们纷纷来到秦国,想通过此次变法运动,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其中有一位便是商鞅。

商鞅来到秦国后,有人将他引荐给秦孝公,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想走上富强之路,必须大力发展农业,除此之外,要按功论赏,提高百姓的积极性,统治者在这过程中,要言而有信,才能给百姓树立威信,让他们信服。秦孝公认为商鞅说的很有道理,但是秦孝公担心商鞅变法会遭到朝中守旧贵族派的反对,便没有立即执行。

两年后,秦孝公政权得到了稳固,便决定任用商鞅,将变法一事全权托付给他。商鞅为了得到百姓的信任,便让人在南门竖立了一根木头,并且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可以获得十两金。很多百姓都围了上来,但是大家都对这件事持有怀疑态度,没有一个人动手扛木头。随后,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了50金,围观的百姓更不相信事情的真实性了,没有一个人去扛这根木头。突然,人群中出来了一个人,他将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到了北门后,商鞅立即派人给这位扛木头的人50金,大家看后议论纷纷。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觉得商鞅是一位言而有信的人。

商鞅立木取信这一做法,是为商鞅变法前所做的预热活动,恰好,他的言而有信被秦国百姓所信服,顺应了改革民意。

商鞅出身于卫国没落贵族,原名卫鞅。后来因功受封于商於,号为商君,遂以商鞅为名。卫是春秋时期个重要的国家,为中原贸易中心之一,文化艺术也比较发达。

商鞅的前辈,早期法家、军事家的代表之一吴起就是卫人。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对吴起和另一个早期法家的杰出人物李悝极为崇拜,思想上受了深刻的影响。

商鞅在秦掌权时,师事鲁人尸佼,凡?谋事、计划、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也?(汪继培《尸子序》)。尸佼是?兼儒墨、含名法?(《汉书?艺文志》)的杂家。可见商鞅这位法家对当时各派的理论主张无不通晓。

由于卫国不是用武之地,商鞅于25岁左右(前365年)便到魏国。

他的主要着眼点大致有二:其一是,战国初期,魏为头号强国,此时仍然励精图治,是他施展其抱负的理想政治舞台。其二是,李悝、吴起、西门豹这些敢作敢为的法家和兵家前辈都曾在魏国进行过实验,成效卓著,为诸侯瞩目。

李悝立法?行之魏国,国以富强?;吴起的主张?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而楚伯?。(李贽:《书?李悝》)这两个虽都已作古,但法家和兵家融为一体的?余教?尚存(《魏策》),大可学习、研究与总结,以武装自己。当时魏相公叔痤对这位才华过人的青年十分赏识,唯恐流失,临终时曾建议魏惠王(前369一前319)加以重用,不然则加害致死,以免落人异国为他人所用。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公叔痤是魏国唯一能够继承法家政见的权贵,而继任魏相的是主张礼治的翟翦。这使商鞅感到法家在魏国的最后依托消失了,他意识到必须放弃在魏发扬光大法家路线的期望。他于是抓紧时间考察法家在魏的丰富实践,潜心钻研李悝的《法经》和吴起的《兵书》,系统总结了他们的经验。这就为他于前361年响应秦孝公的号召人秦变法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