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天津战役双方是怎么部署的 天津战役简介

天津战役为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1月平津战役中,人民 *** 东北野战军对 *** 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城市攻坚战。遵照中央军委及 *** 平津前线总前委命令,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挥野战军主力5个纵队22个师和特种兵司令部之炮兵、坦克

天津战役为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1月平津战役中,人民 *** 东北野战军对 *** 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城市攻坚战。遵照中央军委及 *** 平津前线总前委命令,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挥野战军主力5个纵队22个师和特种兵司令部之炮兵、坦克、工兵等,共34万人夺取天津。同时以1个纵队(2个师)位于军粮城地区监视塘沽,并准备截歼天津突围的 *** 军队。此役,人民 *** 以伤亡2.3万人的代价,取得歼灭 *** 军13万余人与占领天津的胜利,为和平解决北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简介

天津战役是平津战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攻坚战,由时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挥。 *** 中央军委关于平津战役最初的作战计划是,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在把50多万 *** 军队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和塘沽5个孤立点后,先打下塘沽,以阻止 *** 部队海上外逃,迫使平津守敌放下武器,避免平津两大城市遭战火破坏。但是经过侦察发现,塘沽周围不适于构筑工事和展开兵力,平津守敌又企图顽抗,于是中央军委改变原定计划,决定首先攻取天津。天津地形复杂,市内被河流切成若干地区,周围又是沿海洼地,易守难攻,而守敌达13万人,并且绕城构筑了现代化防御工事。根据这种情况,考虑到天津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以及市内河流分布情况,制定了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割后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按照这个方针,东北野战军遂以第 l、第2、第 7、第 8、第 9纵队全部和第 12、第 6纵队各一部共22个师 34万人,配属大口径火炮 538门、坦克 30辆、装甲车 16辆,由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挥,发起攻城作战。从1949年1月3日至12日,用了10天时间,扫清了天津外围的18个据点,完成了攻城的准备工作。曾先后3次要求守敌放下武器,但都遭到拒绝。于是,中国人民 *** 于1月14日上午10时发起总攻,500多门大炮经40分钟火力急袭,在守军防御体系上打开缺口;工兵在护城河上架设浮桥,随后,各步兵纵队由天津最窄的东西两侧发起对攻,仅一个小时即突入市区,与守军展开巷战,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至当日 15时,战斗结束,歼敌13万多人,活捉 *** 军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胜利占领天津。整个战役中,除中纺七厂因守敌顽抗而被毁外,全市工厂、学校、街道大都保持完好。

蒋傅军部署

总兵力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军队即于九月三十日在塘沽登陆,进驻天津、北平、唐山、秦皇岛等地区,接着空运国军第九十四军到天津和唐山一带。一九四六年九月,又海运第六十二军到秦皇岛登陆,接替第九十四军在天津和唐山的驻区。一九四七年春美军撤走后,又于八月调第九十二军接替第六十二军在天津的驻区。以上国军的活动,都是在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的指挥下进行的。到一九四七年年底,华北“剿总”成立以后,即由“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指挥。

一九四八年十月,辽沈战役开始以后,傅作义将驻在天津的第九十二军一部调到葫芦岛,另一部调到唐山,增援锦西国军,其驻地又由第九十四军接替。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 向平绥线的张家口和新保安进攻,傅作义又将驻天津的九十四军两个师西调平绥线,将第八十六军由秦皇岛调驻天津。当张家口和新保安相继解放,傅作义的嫡系部队被歼后,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迫近平津,傅作义又于十二月十日急将第六十二军的两个师从北平、丰台凋到天津。

从此,天津战役前夕守卫天津的国军计有:第八十六军三个师,第六十二军两个师,第九十四军一个师,河北省两个保安师,天津市警备旅一个旅;临时增编的有第六十二军第三一七师和第九十四军第三0五师(人员武器不全),加上宪兵第四团、汽车兵团、警察等,共约十三万余人。

动机

1948年夏,经过易县、涞水战役的失败后,时任 *** 华北“剿总”总司令的傅作义鉴于 *** 的野战威力,采取了集结部队于平绥、北宁铁道线区的措施;将张垣、北平、天津作为三个基点,连同平津张铁路线上的重要城镇,预行工事设施,以为依据,实现所谓“灵活机动、集中优势”的“依城决战”方略。

然而9月下旬济南解放,十月初东北完全解放,华北的 *** 军更为孤立暴露。无论华东、中原 *** 的北进或东北 *** 的入关,联合起华北 *** ,都要形成为绝对优势。(当时傅所指挥的连杂编的护路旅、保安团以及后勤部队,不逾五十万。)对此形势再不容排成一线,必须集结一头,策定根本动向。计有三条路线:

(一)傅内部属于察绥系,倾向西去,保察绥基地,但不能带动蒋嫡系中央军,尤其不能和马鸿逵合作,没有后路;

(二)蒋介石以徐(州)海(州)在危急中,想放弃平津,免蹈辽沈复辙,给傅以华东全责,依青岛为后路,以图挽救淮海危局;

(三)美国以司徒雷登通过胡适等人的呼喊,要以军火直接给傅,就须东靠,死踞津、沽海口,扰乱华北。

十月后,蒋介石与傅作义不断讨论,最终傅倾向于“依托美援保持津沽”的向东靠,以观望形势。其认为有能力保住平津,支撑华北(防止东野直驱徐蚌),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

依照此意图,陈长捷在天津构筑的大量工事,进行固守。

战略

天津市的碉堡工事始于日本侵占天津的时期。日军曾在天津市郊的主要交通要道构筑红砖碉堡,有的高及一丈多,有的低及数尺,大大小小总共有几十个,并在碉堡周围架设一层铁丝网。在一九四五年间,美军接替日军,加筑一些铁丝网。国军接替美军后,更积极修筑碉堡工事。一九四六年间,第九十四军在高碉堡驻有部队,又加筑一些鹿砦的障碍物。而后于1947年,进一步完善了天津环城碉堡工事线。此时,天津城防工事长达八十四华里。有一道宽五米、深三米的护城河。内墙顶到河底高达七米,墙内每隔三十米有一座碉堡。环城围绕一道铁丝网和电网,沿着护城河有大型碉堡三百八十多个,连同市内纵深的碉堡先后完成共约一千多个。环绕天津市护城河放进运河河水和海河潮水,经常水深保持两三米左右。沿着环城碉堡工事线只留了八个门为出入交通,其余都围绕了铁丝网。每个大型碉堡部安装了电话,足够一班兵力的驻用。而且在护城河内墙各大型碉堡之间还构筑散兵坑掩蔽部和交通壕及马路,连贯一起,便于使用汽车运送人员、弹药、粮食的补给。原来天津市周围是广阔平坦的水网地带,可以四通八达的,自从构筑环市碉堡工事线以后,形成了天津城防形势。在战事尚未迫近天津市郊的时期,只有在八个门来往交通,每个门都驻有警察和宪兵,检查行人和车辆,入夜闭门。其余地段筑有铁丝网和护城河,不易通行。

但 *** 方面对解放战争的发展情势判断不足,认为将来主力作战会在天津外围一百里或几十里的地区,天津市为后方而不是前线,以一个师或两个师必要时一个军防守天津就足够了,故而当时环城碉堡工事过于靠近天津市区。1948年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再向天津市商民筹款几十亿元法币,加筑水泥钢筋碉堡几十个,分布在天津市郊的主要地区在战前又仓促修建了一些以红砖墙构成的工事。其将外围防御阵地前1000米以内的树林、房屋清除以利于射击视野,并布了4万颗地雷。同时还在市内各主要马路、胡同巷口等地筑了380多座大碉堡,此外,还将运河水引入护城河,使护城河的水深达3米。国军在天津连年构筑碉堡工事,是企图凭借坚强工事而作顽强抵抗。

部署

十二月十一日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在平津交通被切断、北平形成孤立据点的情况下,依据北平、天津和塘沽的现存残余部队,最后对华北地区作出“防守”计划,将天津和塘沽为一个防守区,以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兼任司令,陈长捷兼任副司令,陈长捷兼任天津警备司令、天津防守司令,第六十二军军长林伟涛和第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兼任副司令。

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一日,陈长捷根据傅作义对平、津、塘的整个部署,认为应固守天津,将强城防,又判断敌人主攻方向为天津北面宜兴埠、丁宁沽方向而来,那里没有河流,容易使用大兵团接近。其将天津市分为三个防守区,他并指定西北区以第六十二军担任,由林伟涛指挥;东北区以第八十六军担任,由刘云瀚指挥;南地区以第九十四军第四十三师担任,由陈长捷兼任指挥;其余部队为总预备队在耀华中学附近。

共军部署

总兵力

东北野战军集中第三十八军(一纵)、第三十九军(二纵)、第四十四军(七纵)、第四十五军(八纵)、第四十六军(九纵)五个陆军军、第四十三军(六纵)第一二八师(十七师)、第四十九军(十二纵)第一四五师(三十四师)共二十二个步兵师及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大部(野炮四个营、十榴四个营、重炮五个营、重迫击炮三个营、高射炮五个连、坦克二十九辆、装甲车三十辆、工兵四个营)约三十四万人组成东西两个突击集团对天津 *** 守军发起总攻。西突击集团由第三十八军(一纵)、第三十九军(二纵)组成,自和平门南北两侧突破,向市区金钢桥、金汤桥及其以南地区(今解放桥以北)挺进;东突击集团由第四十四军(七纵)、第四十五军(八纵)组成,自民族门、民权门突破,也向市区金钢桥、金汤桥、胜利桥(今北安桥)及其以南地区(今解放桥以北)挺进;南集团由第四十六军(九纵)和第四十九军(十二纵)第一四五师(三十四师)组成,在前后尖山、黑牛城、纪家庄和灰堆地段进行辅助攻击。第四十三军(六纵)第一二八师(十七师)为总预备队。

部署

天津战役前,中央军委最初部署先歼塘沽之敌,控制出海口,从而防止傅作义逃跑。但刘亚楼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先攻塘沽有诸多不利:塘沽以东、以北地形开阔,盐田连绵,冬季不结冰,不能构筑工事,不便大部队运动与迎敌,更不能对敌形成四面包围;敌17兵团司令部及防守司令部均设在军舰上,很容易逃脱……为了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想法,刘亚楼进行了实地勘查,并听取各纵队的意见,最终决定不打塘沽转而夺取天津。中央军委同意改打天津的决定,并任命刘亚楼担任天津前线司令员。

1949年1月2日, *** 天津前线指挥部根据天津地形特点和敌军布防情况,拟定了天津战役作战方针,即:“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1月6日至8日, *** 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开会议,决定首先打下天津,尽早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目标

在天津战役前,东北野战军总部在战役的部署中,东北野战军天津前线指挥部将主要攻击方向定在天津中部。

具体部署是:西线,由一纵、二纵配属特种兵纵队三分之二炮兵组成西集团,为第一主攻方向。从西向东攻击,由天津西南和平门(小西营门)南北地段突破,即从和平门两侧(在和平门、西营门、胜利门间),以金汤桥为第一目标,迅速与东集团会合,然后会同南集团,歼灭南半城之敌,尔后视情况向北半城发展。

东线,由七纵、八纵配属特种兵纵队三分之一炮兵,组成东集团,为第二主攻方向。从东向西攻击,由天津城东之王串场(民权门)、民族门地段,从民权门(在民权门、民族门、中正门间)两侧由东向西实施主要突击,第一步到达金汤桥与西集团会合,然后七纵向南半城发展,以八纵向北半城攻击。

三大战役历史背景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沈大地进行了系列防御作战。其中,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为残酷的一场阵地防御战,成为战史中不可磨灭的经典战例。

无塔无山的必争之地

塔山是塔山堡的简称,通往锦州的要塞道路穿村而过,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而实际上的塔山并不像它的名字中所表述的那样,它只是一座大约有100户人家的小村庄,塔山没有塔更没有山。1948年8月,东北解放区已经拥有东北地区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东北野战军拥有近70万正规军,中央认为在东北战场同国民党军展开正面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辽沈战役随即展开。

1948年10月初,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形成合围,蒋介石派出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和由廖耀湘统领的“西进兵团”驰援锦州。10月7日,奉命坚守塔山的东北野战军召开党委会,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等参会人员充分讨论并研判战争局势,精准判断敌军的主攻方向,制定出精兵坚守、民工预备、反复冲击、梯队作战的战术方针,意图全力打垮和歼灭敌军。因去往锦州的道路直接从塔山穿过,塔山因此成为唯一的防御制高点,也是我军堵截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东北野战军在塔山选择防御要点,抢修工事,建立了防御阵地,以此迎击国民党军的增援力量。

“一日九冲”的惨烈猛攻

10月10日至11日,是塔山阻击战第一阶段。10日凌晨,奉命增援锦州的“东进兵团”对塔山阵地全线发起猛攻,国民党军集中了炮火力量进行大规模轰炸,将我军刚刚抢修出来的防御工事严重损毁。这天,国民党军集中火力向塔山阵地进行了前后九轮的冲锋,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奋勇反击,与敌军进行殊死搏斗,双方甚至进行了近距离搏斗,终使国民党军数次攻击未能得逞,并将其击退。一日之内连续冲锋九次,战况可谓惨烈。

11日,国民党军卷土重来,加强了地面炮火攻击并增加了海军、空军的火力支援,实现海陆空全方位策应、全力冲击我军的核心阵地。几轮轰炸过后,国民党军从左中右三翼继续对塔山高地进行冲击,其中中间部队被我军集中火力封截,国民党军部分侧翼部队借机攻占塔山村边的民房,此时解放军第34团战士毫无畏惧、奋勇应敌,旋即同国民党军展开更为残酷的巷战,进行英勇格斗。经过两天两夜的激烈战斗,国民党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并且未能取得预期战果。

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10月12日,我军趁敌休战及时总结战斗经验教训,做好充足准备继续迎战。13日至15日,塔山阻击战进入第二阶段。13日,塔山阻击战迎来了最为激烈的一天。国民党军队一大早集结各方火力,分别向白台山、塔山等主要目标持续猛烈进攻,我军随即调集火力全线迎击、竭尽全力与之对抗,双方均伤亡惨重,国民党军更是因为密集冲锋的人海战术而遭受重大伤亡。14日晨,塔山阻击战进入第5天,国民党军队继续集结火力,对塔山阵地进行猛烈轰击,仍然采取左中右三翼反复冲锋的战法,甚至成功攻入塔山桥头堡防御阵地,但随后被我军通过反冲锋驱出桥头堡阵地。

与此同时,总攻锦州的战役打响,国民党军的战车部队也在迅速集结,塔山阻击战进入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在国民党军的密集炮火和防线冲击下,双方从上午激战至黄昏,国民党军独95师几乎被全线歼灭,其他部队同样伤亡惨重。至此,国民党军此番对塔山的进攻终被全面瓦解。15日,锦州解放,东北野战军各部共击毙、击伤敌军7000余人,长达6天6夜的塔山阻击战落下帷幕,塔山也从此成为一道无法跨越、坚不可摧的铁血阵地。

永不磨灭的英雄塔山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的战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塔山阻击战中我军所提出的“与阵地共存亡”等口号以及诸多英雄事迹流传至今,感人至深。塔山阻击战离不开正确的作战计划和部署,任何一场战役的胜利绝非盲目,更非偶然,正是因为我军有效的战术战法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塔山阻击战更是塑造了我党有效地开展思想工作及精神激励的典范。据统计,战后通令嘉奖的近200人中,***员近120人,可见党员在战争中的积极参与及无畏付出。塔山阻击战更是得到了战地民工及辖地群众的鼎力支援,战役开始前,锦西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阻击战胜利”的口号,号召和动员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前线,在塔山阵地工事的构筑过程中,塔山村周围的民工和群众不仅献出自家门板木柜,更是手搬肩扛与战士并肩抢修工事,甚至献出生命。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党史、军史中永不能磨灭的印痕。经过塔山阻击战,我军逐渐丰富了兵团作战的经验,东北野战军力量进一步壮大,为后期迅速向山海关内进军并陆续取得各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大战役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 *** 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1948年, *** 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 。毙伤 *** 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

济南战役是人民 *** 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 *** 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 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三大战役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对我军都十分有利,党中央、 *** 决定从东北战场开始同 *** 军队展开战略决 战。

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实施“关门打狗”的作战方针,与 *** 军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艰苦作战,共歼灭敌人47万2 千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从而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此战役称为辽沈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刘伯承、陈 毅、 *** 等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0万精兵,以徐州为中心,与 *** 军队在中原地区展开决战,整个战役共歼黄百韬、黄维、邱清泉、李弥等部55 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该战役称为淮海战役。

从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 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与 *** 军队展开了决战,这次战役共歼灭和改编 *** 陈长捷、傅作义等部52万余人,解放了北平和天津,基本上解放了 华北地区,这一战役被称为平津战役。这三次大的战略决战结束后,蒋介石 *** 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基本消灭殆尽, *** 反动集团从此陷入 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三大战役 背景 简略啊

三大战役,也叫三大会战,指的是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间,中国 *** 领导的中国人民 *** 与中华民国国军(原中国 *** 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之间国共战争的三次关键战役。

这三次会战是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均以人民 *** 的胜利告终。这三大会战结束后,国军损失超过150万,精锐部队丧失殆尽, *** 在大陆的统治崩溃。

而 *** 势力经年累月积攒之优势完全显现,开始向全中国进一步进军。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向中国东北的锦州、长春等地发起进攻,与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麾下的国军进行了五十二天的作战,国军伤亡被俘共计47万2千余人,东北全境为 *** 所占,从而使 *** 之优势显现,此战役称为辽沈战役,或作“辽西会战”。

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刘伯承、陈毅、 *** 等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0万人,在淮河、海州一线附近与国军的徐州剿总的主力和华中剿总的增援部队共80万人进行战略决战,以伤亡13万4千余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国军黄百韬、黄维、邱清泉、李弥等部共55万5千人。战役结束后, *** 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直接威胁首都南京。

此战役称为淮海战役,历时65天,对中国形势有深远影响。粟裕在此战役中战功卓著, *** 评“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功,”。

从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林彪率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100万,包围了华北“剿总”傅作义统领之50余万国军,先后通过新保安、天津等战役,消灭了国军部分主力,最终 *** 与傅作义达成协议,傅作义开城投降。通过这次战役,国军陈长捷、傅作义等部共52万余人被歼灭及改编, *** 占领了北平、天津及张家口等地。

这一战役被称为平津战役。

三国演义的三大战役,要有背景经过结果

三国演义中的三大战役: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彝陵之战

①官渡之战~许攸献计,阿瞒倒履。曹操打败袁绍,袁绍病死,没有统一河北。直到后来,郭嘉协助曹操干掉袁绍的儿子,才正式统一河北,并不是统一北方。

②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对抗曹操。主帅周瑜,庞统连环计,黄盖苦肉假降计火攻曹操。曹操扫荡荆州受阻,退守襄阳樊城。孙权取得南郡,刘备取长沙四郡,三分荆州。

③彝陵之战 ~曹吴勾结,杀害关羽,张飞被杀,刘备怎能不报仇?不听诸葛亮赵云劝阻,挥师东征,黄忠战死。刘备在猇亭联营七百里,被陆逊火攻。刘备大败,白帝城病死。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纵贯数千年历史,三大战役是: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淮海战役。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刘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 ***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 *** 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 *** 总共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 *** 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三国演义》三大战役简介

《三国演义》三大战役简介这三次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这三战相同的地方在于:一,三战都使用了火攻这一战术,并且都是最终由火攻战结束战争;二、一般认为,这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夷陵之战是否以少胜多是有争议的,例如《资治通鉴》就认为它是以多胜少。

不过,这三战的确打得相当精彩,却是不争的事实;三、三战在进行过程中都使用了“相持”这一战术,战争拖延的时间都比较长。尤其夷陵之战,战争的双方在山川综谷间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谓旷日持久。

四、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而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

赤壁之战确立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三国的走向日趋明朗。夷陵之战则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事实。

这三战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三战爆发的时间不同。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200),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208),而夷陵之战则迟至黄初三年(222)。

二、三战爆发的政治背景不同。官渡之战是在军阀割据状态下爆发的,赤壁之战是在曹操显现统一趋势的情况下爆发的,而夷陵之战又是在三国鼎立已经大致形成的情况下爆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