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细数中国历史上八大帝王

第一位 秦始皇(嬴政) 主要成就:统一六国;统一文字.钱币.度量衡;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修建万里长城.真正意义上的千古一帝。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

第一位 秦始皇(嬴政)

主要成就:统一六国;统一文字.钱币.度量衡;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修建万里长城.真正意义上的千古一帝。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秦始皇是中国 历史 上一位叱咤风云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 历史 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在西方,人们常把秦始皇与罗马帝王恺撒相提并论。大体说来,罗马帝国与秦统治时期的人口、面积差不太多。但比罗马帝国统治时间短,恺撒死后,帝国分崩离析。秦朝则不然,这是秦始皇独具影响的原因。因此在任何一个世界杰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几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

第二位 汉文帝(刘恒)

主要成就: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开创“文景之治”。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文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 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后葬于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第三位 汉武帝(刘彻)

主要成就:加强集权,独尊儒术,币制改革,首开丝路,开疆拓土,建立年号。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此外,还有创设年号、颁布太初历等举措。但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轮台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汉武帝的 历史 影响深远而复杂,评价亦存争议。

第四位 隋文帝(杨坚)

主要成就:代周建隋灭陈,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开皇之治,创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 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

第五位唐太宗(李世民)

主要成就:大行科举考试;精简政府机构;改革三省六部;开创贞观之治。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少年从军,擅长骑射,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封为敦煌郡公,善于用兵。进入长安后,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封为秦国公。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将、司徒,封为秦王。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 养生 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第六位 明太祖(朱元璋)

主要成就:推翻蒙元统治,恢复民族平等,建立明朝,恢复 社会 生产,开创洪武之治。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 社会 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第七位 明成祖(朱棣)

主要成就:靖难之役后取得帝位;派郑和下西洋,占领安南,五征漠北。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 ,疏浚大运河。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第八位 清世宗(雍正)

主要成就: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推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政策。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 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雍正帝的一系列 社会 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一、秦朝

1、秦始皇帝嬴政

2、二世皇帝嬴胡亥

3、秦王嬴子婴

二、西汉

1、太祖刘邦

2、孝惠皇帝刘盈

3、前少帝刘恭

4、后少帝刘弘

5、太宗刘恒

6、孝景皇帝刘启

7、世宗刘彻

8、孝昭皇帝刘弗陵

9、汉废帝刘贺

10、中宗刘询

11、高宗刘奭

12、统宗刘骜

13、孝哀皇帝刘欣

14、元宗刘衎

三、新朝

1、新皇帝王莽

四、玄汉

1、更始帝刘玄

五、赤眉汉

1、建世帝刘盆子

六、赵汉

1、汉嗣帝王郎

2、成家公孙述

七、东汉

1、世祖刘秀

2、显宗刘庄

3、肃宗刘炟

4、穆宗刘肇

5、孝殇皇帝刘隆

6、恭宗刘祜

7、前少帝刘懿

8、敬宗刘保

9、孝冲皇帝刘炳

10、孝质皇帝刘缵

11、威宗刘志

12、孝灵皇帝刘宏

13、后少帝刘辩

14、孝献帝刘协

八、三国魏

1、高皇帝曹腾

2、太皇帝曹嵩

3、太祖武皇帝曹操

4、高祖/文皇帝曹丕

5、烈祖/明皇帝曹睿

6、齐王曹芳

7、高贵乡公曹髦

8、元皇帝/陈留王曹奂

九、三国蜀

1、汉烈祖刘备

2、后主刘禅

十、三国吴

1、始祖孙坚

2、太祖孙权

3、废帝孙亮

4、太宗孙休

5、末帝孙晧

十一、西晋

1、高祖司马懿

2、世宗司马师

3、太祖司马昭

4、世祖司马炎

5、孝惠皇帝司马衷

6、赵王司马伦(篡位)

7、孝怀皇帝司马炽

8、孝愍皇帝司马邺

十二、东晋

1、中宗司马睿

2、肃宗司马绍

3、显宗司马衍

4、康皇帝司马岳

5、孝宗司马聃

6、哀皇帝司马丕

7、废帝司马奕

8、太宗司马昱

9、烈宗司马曜

10、安皇帝司马德宗

11、恭皇帝司马德文

十三、前凉

1、恒王张重华

2、哀王张曜灵

3、威王张祚

4、冲王张玄靓

5、悼王张天锡

十四、后凉

1、太祖吕光

2、隐王吕绍

3、灵帝吕纂

4、末主吕隆

十五、南凉

1、烈祖秃发乌孤

2、康王秃发利鹿孤

3、景王秃发傉檀

十六、西凉

1、太祖李暠

十七、北凉

1、文王段业

2、太祖渠蒙逊

3、哀王沮渠牧犍

十八、前赵

1、高祖刘渊

2、废帝刘和

3、烈宗刘聪

4、隐帝刘璨

5、襄宗刘曜

十九、后赵

1、高祖石勒

2、太祖石弘

3、正帝石虎

4、成帝石世

5、仁武帝石遵

6、兴武帝石鉴

7、末帝石袛

二十、前秦

1、高祖苻健

2、越厉王苻生

3、世祖苻坚

4、哀平帝苻丕

5、太宗苻登

6、越厉王苻生

二十一、后秦

1、太祖姚苌

2、高祖姚兴

3、末主姚泓

二十二、西秦

1、高祖乞伏乾归

2、太祖乞伏炽磐

3、厉武王乞伏暮末

二十三、前燕

1、高祖慕容皝

2、烈祖慕容隽

3、隐宗慕容暐

二十四、后燕

1、世祖慕容垂

2、烈宗慕容宝

3、开封公慕容详

4、赵王慕容麟

5、中宗慕容盛

6、高宗慕容熙

7、景宗慕容云

二十五、南燕

1、世宗慕容德

2、太祖慕容纳

3、文帝慕容超

二十六、北燕

1、太祖冯跋

2、昭成皇帝冯弘

二十七、成汉

1、太宗/李雄

2、哀帝李班

3、幽公李期

4、昭文帝李寿

5、归义侯李势

二十八、南朝宋

1、高祖刘裕

2、少帝刘义符

3、太祖刘义隆

4、废帝刘劭

5、世祖刘骏

6、前废帝刘子业

7、太宗刘彧

8、后废帝刘昱

9、顺皇帝刘准

二十九、南朝齐

1、太祖萧道成

2、世祖萧赜

3、前废帝萧昭业

4、后废帝萧昭文

5、高宗萧鸾

6、炀皇帝萧宝卷

7、和皇帝萧宝融

三十、南朝梁

1、高祖萧衍

2、临贺王萧正德

3、太宗萧纲

4、豫章王萧栋

5、武陵王萧纪

6、世祖萧绎

7、闵皇帝萧渊明

8、敬皇帝萧方智

9、废帝萧庄

三十一、西梁

1、中宗萧詧

2、世宗萧岿

3、惠宗萧琮

4、萧铣

三十二、南朝陈

1、高祖陈霸先

2、世祖陈蒨

3、废帝陈伯宗

4、高宗陈顼

5、后主陈叔宝

三十三、北朝北魏

1、太祖拓跋珪

2、太宗拓跋嗣

3、世祖拓跋焘

4、南安隐王拓跋余

5、高宗拓跋濬

6、显祖拓跋弘

7、高祖元宏

8、世宗元恪

9、肃宗元诩

10、殇皇帝元姑娘

11、幼主元钊

12、敬宗元子攸

13、废帝元晔

14、烈宗元恭

15、安定王元朗

16、显宗元修

三十四、北朝东魏

1、孝静皇帝元善见

三十五、北朝西魏

1、文皇帝元宝炬

2、废帝元钦

3、恭皇帝元廓(拓跋廓)

三十六、北朝齐

1、高祖高欢

2、世宗高澄

3、显祖高洋

4、废帝高殷

5、孝昭皇帝高演

6、世祖高湛

7、后主高纬

8、安德王高延宗

9、幼主高恒

三十七、北朝周

1、太祖宇文泰

2、孝闵皇帝宇文觉

3、世宗宇文毓

4、高祖宇文邕

5、宣皇帝宇文赟

6、静皇帝宇文阐

三十八、隋朝

1、高祖杨坚

2、世祖杨广

3、恭皇帝杨侑

4、皇泰帝杨侗

5、秦王杨浩

三十九、唐朝

1、高祖李渊

2、太宗李世民

3、高宗李治

4、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武周代唐)

5、中宗李显

6、殇皇帝李重茂

7、睿宗李旦

8、玄宗李隆基

9、肃宗李亨

10、代宗李豫

11、德宗李适[kuo]

12、顺宗李诵

13、宪宗李纯

14、穆宗李恒

15、敬宗李湛

16、文宗李昂

17、武宗李炎

18、宣宗李忱

19、懿宗李漼

20、僖宗李儇

21、昭宗李晔

22、景宗李柷[zhù]

四十、大齐

1、宣武皇帝黄巢

四十一、五代后梁

1、太祖朱温

2、废帝朱友圭

3、末帝朱友贞

四十二、五代后唐

1、太祖李克用

2、庄宗李存勖

3、明宗李亶(李嗣源)

4、闵皇帝李从厚

5、末帝李从珂(本名王从珂)

四十三、五代后晋

1、高祖石敬瑭

2、出皇帝石重贵

四十四、五代后汉

1、高祖刘暠(刘知远)

2、隐皇帝刘承佑

四十五、五代后周

1、太祖郭威

2、世宗柴荣

3、恭皇帝柴宗训

四十六、辽朝

1、太祖耶律亿(耶律阿保机)

2、太宗耶律德光

3、世宗耶律阮

4、穆宗耶律璟

5、景宗耶律贤

6、圣宗耶律隆绪

7、兴宗耶律宗真

8、道宗耶律洪基

9、恭宗耶律延禧

四十七、北辽

1、宣宗耶律淳

2、神宗(梁王)耶律雅里

3、英宗耶律术烈

四十八、西辽

1、德宗耶律大石

2、感天皇后萧塔不烟

3、仁宗耶律夷列

4、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

5、末帝耶律直鲁古

6、恭帝屈出律

四十九、北宋

1、太祖赵匡胤

2、太宗赵炅(赵匡义、赵光义)

3、真宗赵恒

4、仁宗赵祯

5、英宗赵曙

6、神宗赵顼

7、哲宗赵煦

8、徽宗赵佶

9、钦宗赵桓

五十、南宋

1、高宗赵构

2、简宗赵旉

3、孝宗赵昚

4、光宗赵惇

5、宁宗赵扩

6、理宗赵昀

7、度宗赵禥

8、恭宗赵显

9、端宗赵昰

10、怀宗赵昺

五十一、西夏

1、太祖李继迁

2、太宗李德明

3、景宗李元昊

4、毅宗李谅祚

5、惠宗李秉常

6、崇宗李乾顺

7、仁宗李仁孝

8、桓宗李纯佑

9、襄宗李安全

10、神宗李遵顼

11、献宗李德旺

12、末帝李睍

五十二、大理

1、太祖段思平

2、文经帝段思英

3、圣慈文武帝段思良

4、至道广慈帝段思聪

5、应道帝段素顺

6、昭明帝段素英

7、宣肃帝段素廉

8、秉义帝段素隆

9、圣德帝段素真

10、天明帝段素兴

11、兴宗段思廉

12、上德帝段廉义

13、广安帝杨义贞

14、上明帝段寿辉

15、保定帝段正明

16、大中帝高升泰

17、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18、宪宗段正严

19、景宗段正兴

20、宣宗段智兴

21、享天帝段智廉

22、神宗天开帝段智祥

23、孝义帝段祥兴

24、天定贤王段兴智

五十三、金朝

1、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2、太宗完颜晟

3、熙宗完颜亶

4、废帝完颜亮

5、世宗完颜雍

6、章宗完颜璟

7、卫绍王完颜允济

8、宣宗完颜珣

9、哀宗完颜守绪

10、昭宗完颜承麟

五十四、元朝

1、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2、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3、武宗孛儿只斤·海山

4、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5、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6、晋宗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7、兴宗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8、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9、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

10、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1、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12、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五十五、明朝

1、太祖朱元璋

2、惠宗朱允炆

3、成祖朱棣

4、仁宗朱高炽

5、宣宗朱瞻基

6、英宗朱祁镇

7、代宗朱祁钰

8、宪宗朱见深

9、孝宗朱祐樘

10、武宗朱厚照

11、世宗朱厚熜

12、穆宗朱载垕

13、神宗朱翊钧

14、光宗朱常洛

15、熹宗朱由校

16、思宗朱由检

五十六、南明

1、安宗朱由崧

2、绍宗朱聿键

3、文宗朱聿鐭

4、昭宗朱由榔

五十七、清朝

1、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3、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4、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5、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6、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7、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

8、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

9、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0、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1、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2、废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扩展资料:

中国历代皇帝从秦始皇到溥仪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总共有302位皇帝,而这302位平均寿命为44岁。翻阅中国封建王朝历史资料,皇帝活过80岁的只有五位。

分别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89岁(公元1711——1799年)、南北朝梁武帝萧衍86岁(公元464——549年)、南宋高宗赵构81岁(公元1107——1187年)、元朝世祖忽必烈80岁(公元1215——1294年)、唐周武则天82岁(公元624——705年)。

在70岁以上的仅有12位,分别是:

十国楚武穆王马殷79岁(公元852——930年)、十国前蜀高祖王建72岁(公元847——918年)、五代南平高季兴71岁(公元858——928年)、十六国后燕高祖慕容垂71岁(公元326——396年)、十六国南燕高祖慕容德70(公元336——405年)。

汉武帝刘彻70岁(公元前156——前87年)、三国东吴孙权71岁(公元182——252年)、唐高宗李渊70岁(公元566——635年)、唐玄宗李隆基78岁(公元685——762年)、辽道宗耶律洪基70岁(公元1032——1101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