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请提供一些关于翰林院的资料_______*唔该@!!!10点!!!!!!!!!

明庶吉士专属翰林院时间,史书有二说: 其一为《明史?选举志二》,称「庶吉士之选,自洪武乙丑,择进士为之,不专属于翰林也。永乐二年,既授一甲三人曾棨、周述、周孟简等官,覆命于第二甲择文学优等杨相等五十人,及善书者汤流等十人,俱为翰林院庶吉士,

明庶吉士专属翰林院时间,史书有二说: 其一为《明史?选举志二》,称「庶吉士之选,自洪武乙丑,择进士为之,不专属于翰林也。永乐二年,既授一甲三人曾棨、周述、周孟简等官,覆命于第二甲择文学优等杨相等五十人,及善书者汤流等十人,俱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遂专属翰林矣。」《明史?成祖纪》永乐二年、《职官二?翰林院》同。 其二说为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五四、《翰林记》卷三、《殿阁词林记》卷十和卷二一、《词林典故》卷二均称「始定庶吉士止入翰林」为正统初年。北京大学教授王天有在《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中亦持此说,并举《明史?廖庄传》中史料佐证。按本传:「廖庄,字安止,吉水人。宣德五年进士。八年改庶吉士,与知县孔友谅等七人历事六科。」 按:《续通考》诸说,盖变例也。本年选拔庶吉士等,其过程《明实录》记载甚详,下文附录可见,不具录。 又:据《明宣宗实录》卷一0七,与廖庄同被录取者为:知县孔友谅,进士胡端祯、廖庄、宋琏,教谕黄纯、徐惟超、训导娄异。其中改庶吉士者为胡、廖、宋。考三人传记,廖庄传见于《今献备遗》及《献征录》卷三七,于选庶吉士事所言甚略。胡端祯、宋琏墓志铭则于此言之甚详,兹节录如下: 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三五《兵科给事中胡端祯墓志铭》: 宣德五年进士。既第而归。……八年被召至。偕至者六十余人。上亲命题,合试之文渊阁下,拔其尤,得七人,端祯与焉,改翰林庶吉士。明年,擢户科给事中。 刘球《两溪文集》卷二三《工科给事中宋琏墓志铭》: (宋琏,江西吉水人)留试浙江,遂得上春官,第进士。荷恩以归广所学。后复召至京,试论策词赋,居优等,改翰林庶吉士,擢工科给事中。 两墓志均言「翰林庶吉士」。杨士奇为当时考选诸人的出题者,所言似不应有假。倘若有所避讳,也可表明当时庶吉士以选入翰林院者为正宗,而入六科者为「异途」也。 《双槐岁抄》云: 宣德癸丑冬,命吏部选在外庶官有文学者六十八人,令内阁试诸廷,择知县孔友谅、进士廖庄等七人改庶吉士,历事六科。是时合三科进士选二十八人,与修撰马愉、编修林文、评事张益同进学文渊阁。庶吉士分翰林、六科两等,惟是年为然。 亦可见是年胡、廖、宋三人之选,实非常选。而据此以断庶吉士专属翰林院的时间,容有可商。 附录:《明实录》相关年份选拔庶吉士的资料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二 (洪武十八年三月)丙子,以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丁显等为翰林院修撰,第二甲赐进士出身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李震为承敕郎、陈广为中书舍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危瓛为卫府纪善、李鸿纲为谭府奉祠正、杨靖为吏科庶吉士、黄耕为承敕郎、蹇瑢为中书舍人、邹仲宝为国子监助教。瑢后赐名义。其诸进士,上以其未更事俗,优待之,俾之亲政于诸司,给以所出身禄米,俟其谙练政体,然后擢任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傍衙门者,采《书经》「庶常吉士」之义,俱称为庶吉士。其在六部及诸司者,仍称进士。 《明太宗实录》卷29 (永乐二年三月)己酉,吏部奏:授进士曾棨等官。命第一甲曾棨为翰林院修撰,周述、周盖简俱为编修。仍命于第二甲择文学优等杨相等五十人及善书者汤流等十八人,俱为翰林院庶吉士,俾仍进学。擢第三甲方昶等二十人为行人司行人,余于诸司观政。 《明太宗实录》卷三八 (永乐三年正月壬子)先是,上命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等,于新进士中选质英敏者,俾就文渊阁进其学。至是……二十八人入见,上谕勉之……时庶吉士周忱自陈年少愿进学,上喜曰:「有志之士也。」命增忱为二十九人。遂命司礼监月给笔墨纸,光禄给朝暮膳,礼部月给膏烛钞人三锭,工部择近第宅居之。 《明太宗实录》卷一二六 (永乐十年三月)癸巳,命第一甲进士马铎为翰林院修撰,林志、王钰为编修;进士内原习译书蒋礼、赵勖、徐俊、何贤、潘勤、黄裳、罗兴、杨荣、张观、王观、马驯、王璜、刘濬、胡让、邵暹、米显、方复为庶吉士,仍隶翰林院;第二甲、第三甲进土分隶刑部都察院理刑。 《明太宗实录》卷二三七 (永乐十九年五月壬戌)命第一甲进士曾鹤龄为翰林院修撰,刘矩、裴纶俱为编修;第二甲、第三甲原习译书,卫恕、陈融、温良、姚本、张恕、万硕、黄澍、杨鼎、王连、李学、吴得全、朱子福、王振、蒋谦、韦昭等为庶吉士,隶翰林院,余士令还乡进学,以待用。 《明宣宗实录》卷二六 (宣德二年三月辛丑)擢第一甲进士马愉为行在翰林院修撰,杜宁、谢琏为编修;第二甲、第三甲进士江玉琳等九十六人令归进学;邢恭为翰林院庶吉士,恭先在翰林习四夷译书久,故特命之。 《明宣宗实录》卷 *** (宣德五年三月)己巳命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曰:「新进士多年少,其间岂无有志于古人者。朕欲循皇祖时例,选择优秀十数人就翰林院教育之,俾进学励行、工于文章,以备他日之用。卿等可察其人,及选其文词之优者以闻。」于是,士奇等选萨琦、逯端、叶锡、陈玑、林补、王振、许南杰、江渊等八人以闻。 《明宣宗实录》卷一00 (宣德八年三月)己末,进土曹鼐等上表谢恩。上御左顺门,召少傅杨士奇、杨荣,尚书胡濴谕曰:「今年进士及会试副傍举人中有年少质美者,卿等选三十人,具名以闻,仍令进学。」 《明宣宗实录》卷一00 (宣德八年三月戊辰)上命行在吏部改进士为庶吉土,送翰林院同萨琦等进学。赐居,给酒馔及灯油、钞,悉如永乐中例。仍令侍读学士王直训督之,三月一考其文辞,以观所进。举人俱赐冠带,给训导俸,送国子监进学,以待下科会试,翰林院三月一考其文,与庶吉士同。 《明宣宗实录》卷一0七 (宣德八年十一月)甲辰,命尚书蹇义、杨士奇、杨荣、郭璡、胡濴选前科进士,取其文学之优者,得徐珵、赖世隆、吴节、李绍、姜洪、虞瑛、潘洪、王玉、陈金、刘实、郑建、方熙、何瑄十三人,义等以闻。命改为庶吉士,同萨琦等于翰林进学,凡赐给悉如例。仍命学士王直训督,士奇、荣时加考较,务臻实效。 《明宣宗实录》卷一0七 (宣德八年十一月)己酉,行在吏部尚书郭璡等曰:「在外庶官亦必有文学可取者,朕欲得其人用之,卿其为朕选择以来。」明日,璡引六十人入奏,上命少傅杨士奇、杨荣出题试于廷中,择其优者知县孔友谅、进士胡端祯、廖庄、宋琏、教谕黄纯、徐惟超、训导娄异七人以闻。令吏部改进士为庶吉士,与知县、教谕俱历事六(科),以备用。 《明宣宗实录》卷一一二 (宣德九年八月)癸酉,命行在翰林院修撰马愉、陈询、林震、曹鼐、编修林文、龚猗、钟复、赵恢、大理寺左评事张益同、庶吉士萨琦、何瑄、郑建、江渊、李绍、姜洪、徐珵、林补、赖世隆、潘洪、尹昌、黄瓒、方熙、许南杰、吴节、叶锡、王玉、刘实、虞瑛、赵智、陈金、王振、逯端、黄回祖、傅纲、萧镃、陈惠、陈睿三十七人,于文渊阁进学。先是,上命翰林院简进士萨琦等于文渊阁进其文学,至是,并愉等召入左顺门试之。上亲第高下,赐赉有差。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王直有训励劳,赐钞一千贯。 《明英宗实录》卷一五 (正统元年三月)戊寅,擢第一甲进士周旋为行在翰林院修撰;陈文、刘定之为编修;赐羊酒宴于本院。选进士王鉴、刘钺、余忭、王尚文、伊侃、李震、王忠、王伟、徐珪、秦瑛、古镛、顾睢、雷复为庶吉士,于本院读书。命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王直、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王英教习文章,其余分各衙门观政。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供奉,一种是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却未必。 翰林是官职,不是一个人,翰林院所属职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起士等,统称翰林。各代翰林的职司有所不同。 唐玄宗时始以文学侍从官选充,专草拟内命诏诰(如起草任免宰相,宣布征伐命令等)。德宗以后,翰林学士进一步成为皇帝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内廷,参预机务,被称为“内相”。唐后期,常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仍掌制诰。明代为翰林院长官,掌管文翰,并备皇帝顾问。清代废翰林学士,但以大臣充“翰林院掌学士”。其下设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为翰林院高级官职,与唐、宋翰林学士之职掌不同。清末复置翰林院学士,位在侍读学士之上。 翰林院--官署名。唐始置。玄宗时,用文人为翰林待诏,撰拟文词。开元末另设“学士院”,供职者称翰林学士,为亲近皇帝的顾问官。宋代设“翰林学士院”,负责在内朝起草诏旨。翰林院勾当官总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以至御厨茶酒亦有翰林之称,辽于南面官中置翰林院。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清沿明制,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所属职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起士等,统称翰林。其在南书房行走者,称南书房翰林,一般皆由翰林出身者担任。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041801632

zh. *** /w/index?title=%E7%BF%B0%E6%9E%97%E9%99%A2&variant=zh-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供奉,一种是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却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