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白垩纪——恐龙王朝巅峰

一提起恐龙,大家脑海里冒出来的都是 地球霸主 的形象。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看, 恐龙的霸主地位并非一蹴而就,它也是从体型更小的动物进化而来 。并且一个物种想要成为顶级掠食者,其演化道路必须得有天时与地利。 恐龙在进化过程中,就收到过地球送给

一提起恐龙,大家脑海里冒出来的都是 地球霸主 的形象。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看, 恐龙的霸主地位并非一蹴而就,它也是从体型更小的动物进化而来 。并且一个物种想要成为顶级掠食者,其演化道路必须得有天时与地利。 恐龙在进化过程中,就收到过地球送给它的“大礼包”。

这个“大礼包”就是 一场下了200万年的雨 ,它将当时的地球陆地灌溉成了一片森林,让一蹶不振的地球生态恢复了之前的生机。那么这场雨是如何而来?又是怎样帮助恐龙塑造起一亿六千万年霸业,登上王之宝座的?

恐龙的称霸之路要从 2.5亿年前的 二叠纪末大灭绝 说起。这是生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灭绝, 全球 95% 的物种在这场浩劫中永远消失。

二叠纪末大灭绝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 大陆连在一起 ,地质学上称为 盘古超大陆 。这只是地球 历史 上的某一个瞬间,因此这些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在挤压。挤压来挤压去难免就会发生地壳变化,那个时候的地球上 最明显的地质变化就是火山爆发

第一波熔岩爆发发生在今天四川峨眉山一带,史称“ 峨眉山暗色岩事件 ”。熔岩将当时盘古超大陆北部的部分地区吞灭,不过这还只是前菜,第二波爆发将整个灭绝运动推向高潮。

第二波熔岩爆发发生在今天 西伯利亚地区 ,强度远超第一波,这就是二叠纪最著名的“ 西伯利亚暗色岩事件 ”。

岩浆带来的直接伤害范围比较小,最大的危害来自火山爆发之后的一系列反应。 火山喷发会带来 二氧化硫 ,进入之后先是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然后与水反应生成 酸雨 。

酸雨降落将大地上的一切生灵腐蚀,顺带造成的海水的严重酸化。 海水酸化意味着 海底生态环境将会破坏 二叠纪大灭绝中有97%的海洋物种遭到了灭绝 。二氧化硫还是一种 冰室气体 ,它会让整个地球的温度降低,打乱整个地球的热循环。

二氧化硫之后, 二氧化碳 登场,它会让整个地球陷入 温室效应 ,这一冷一热让 地球气候剧变、洋流混乱、极端天气增加。这 场持续的火山喷发让整个 大气的氧气含量暴跌 ,不少地区的 生态已经退化到了寒武纪前期,植被被菌毯取代 。然而恐龙的祖先却成为了那幸运的5%,和哺乳动物的祖先一起,跌跌撞撞地走进了 三叠纪

如果要问地球最干旱的时期是哪个,那必然是三叠纪。这一时期, 整个盘古超大陆都是沙漠与干旱的戈壁。 一支十分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物类群迅速崛起,它们被称为 蜥形纲 ,也就 是恐龙、鳄鱼、蜥蜴等生物所属的大家族。

这个家族的成员 没有汗腺,能够减少自身水分的蒸发 。而它们的生产方式也是当时生物中最先进的存在。它们会将 受精卵连同一个巨大的营养卵黄用壳包裹起来,在没有成熟破壳之前是不会产生排泄物,壳可以阻止水分流失。这样的结构被称为羊膜卵, 比哺乳动物的生育方式强大。

三叠纪的沙漠气候造成 昼夜温差很大 ,蜥形纲大部分成员没有恒定的体温,因此无法夜间活动。这就限制了绝大多数蜥形纲的活动时间,哺乳动物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然而 有那么一支蜥形纲动物,它们集齐了当时所有生物的优点,对自身进行魔改,这便是恐龙的祖先。

与蜥形纲大部分成员长满鳞片不同, 恐龙的祖先进化出了羽毛,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他们还进化出了双足行走 ,增加了行动的速度和效率。可惜恒定的体温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必须时刻保持身体的新陈代谢,这极大限制了恐龙祖先的生活范围。它们 只能蜗居在盘古大陆南部残存的森林里 。是的, 恐龙的祖先其实是 树栖动物 ,体型小巧灵动,非常擅长在树林间活动,以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这样的身体构造是当时生物进化的极限 ,已经具备一切称霸的可能,只需等待一个时机的到来,这一次地球眷顾了恐龙。

三叠纪十分干燥,但并不代表当时整个盘古大陆都是沙漠。在当时的南端,也就是今天的 南美洲和南极洲一带,还存在着些许的森林,恐龙的祖先就生活在这里面。 可是总体来说,整个地球都十分干旱。在 大约 2.3亿年 前三叠纪末的卡尼期,干旱和酷热更是到达了顶点 ,南边的森林也在一点一点地缩小。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谁也不会想到它会 一下就是200万年。

因为二叠纪末大灭绝造成的生态直到卡尼期都没有完全恢复, 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让整个地球的气温不断攀升,也让整个地球陆地上的水全部蒸发殆尽。 这些水不可能离开地球,会再返回地面,于是 当大气中的水分到达一个临界值后,它们以雨的形式落下。 可是干旱持续的时间太长了,这些水蒸气的能量不可能短时间内释放完毕,于是这雨便连绵不绝。

倾盆大雨灌溉着了无生机的土地,很快就用沙漠变草地,草地变森林。本来只是龟缩在盘古大陆南端的森林,瞬间便在大陆上蔓延开来。 大雨改变了陆地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植物的种类,低矮的蕨类植物瞬间被高大的 裸子植物 取代 ,传统的草食动物面对丰沛的森林居然饿死了!因为它们无法消化或者适应新的植物种类。这一变化使得 当时的掠食者主龙形鳄类纷纷被削,霸主的位置岌岌可危,这便是三叠纪末灭绝。

这对于恐龙来说,却是天赐良机。对于蜥形纲其他成员来说,湿润的雨季会带来气温下降,让它们的活动受到限制,可 对于体温恒定的恐龙来说没有丝毫问题 。恐龙的生育方式又比当时的哺乳动物高级,在数量上便可以压一头。很快在这片森林中,恐龙的数量开始增加, 基因的多样性也开始让它们走向了不同的演化路线。

恐龙的祖先是杂食动物 ,面对富饶的森林,它们也 开始演化出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 恐龙总目 开始形成。

面对自二叠纪末大灭绝以来的生态位空缺,恐龙家族想要去填满每一个位置,于是它们朝着各个生态位发展。 恐龙总目分为两支,一支是 鸟臀目 ,这是一支食草恐龙类群,它们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圆圆的肚子,这是为了消化植物进化出的长长的肠道。

鸟臀目恐龙的代表有 剑龙、甲龙、禽龙、角龙和鸭嘴龙 等 ,不过它们的生态位也只相当于今天的牛马鹿等中型草食动物的生态位,有另一只恐龙将自己的体型推到了极致, 这便是另一支 蜥臀目 的 蜥脚亚目 恐龙。

如果说 鸟臀目 恐龙的标志是它们的圆肚子,那么 蜥脚亚目 恐龙的标志特点就是它们的 长脖子和巨大的体型 ,恐龙家族的巨型代表均出自这一支。 比如身长26米的 中加马门溪龙 泰坦巨龙类 的体重更是达到了70吨,体长37米,可以说是陆地脊椎动物的极限了。 谁还记得也就在几百万年前,它们还只是一群体型瘦小的食草恐龙? 蜥脚类恐龙 在这条巨大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恐龙家族最出名的,还得是那些顶级掠食者肉食恐龙。 这类恐龙基本属于 蜥臀目 下的 兽脚亚目 ,这一支是英雄辈出,霸主如云,其中就有名垂青史的 暴龙科

最著名的 霸王龙 就是暴龙科的成员,然而起初它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经过漫长的进化终于在白垩纪迎来了自己的称霸之路。和影视作品里不一样的是, 霸王龙可能长有羽毛,身长可以长到6米,体重最大可以达到9吨 ,纵观整个生物史,就发现的化石来说,还没有比霸王龙更大的陆地掠食者。

除了这些中大型动物的生态位,恐龙家族还在小型动物的生态位上积极开拓。 兽脚亚目中,有一支叫 手盗龙类 的恐龙,它们一只保持着祖先的树栖生活 ,但却并没有死守祖宗章法不变,而是改变自己的身体模式。从林间跳跃,到林间滑行,再到林间短暂地飞行,一个恐龙从未涉足的领域天空,将由它们去开拓。

恐龙自卡尼时期开始被地球眷顾,赐予200万年大雨的恩泽, 一直到整个白垩纪时期,统治地球一亿六千万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没有其他动物可以撼动它的霸主地位。 可是,恐龙王朝的盛世之下,却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自然界中有一个 柯普法则 ,就是 动物都有体型变大的趋势 。因为按照进化中的竞争来说,同一类群中,越是体型瘦小的生物越容易被掠食者吃掉,同时越是瘦弱的捕食者越不容易存活,双方都要达到自己的最强状态,才能免于被淘汰。于是 有不少的恐龙体型就开始走向了巨大化。 巨型动物往往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一旦环境剧变食物不够,他们就会是最先灭绝的物种。

在恐龙巨大化的时候,其他动物开始朝各个生态位发展,其中就包括我们的祖先早期哺乳动物。 巨大的恐龙没有注意到,在它统治之下,这些不起眼的小动物们正在无声中收窄生态圈的网。不过恐龙也没有走到万劫不复的地步, 它们还有一大批中小型恐龙牢牢占据着江山的中下层生态位置 ,地球自身的变化还不足以让整个恐龙家族覆灭。

然而,进化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地球没有自己动手,反而是一颗小行星不由分说地将恐龙王朝终结。

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到了今天的墨西哥,造成了生物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次灭绝—— 白垩纪末大灭绝 ,也称 第五次生物灭绝 , 一举 终结了恐龙1.6亿年的统治,让整个中生代就此落幕。

然而恐龙并没有就此灭绝,当初那支 一直维持树栖的恐龙,在后来的进化中学会了飞行 ,不同于自己亲戚翼龙的皮翼,这是一种新型的飞行模式,使用 羽翼 。 这一支兽脚亚目恐龙,保留了恐龙家族最后的火种,延续至今,它们就是今天的 鸟类

恐龙家族的兴盛,由一场200万年的大雨而来,又跟随一场外来的小行星而去,跨越1.6亿年,不得不让人感叹。

恐龙的兴衰

地球形成自45亿年前,最初出现的生物是微生物。大约18亿年前这些微生物开始结合成大的有机体,最初的动物开始出现——它们可能是结构简单的像海绵或者水母一样的生物体——发现于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动物群就是证据。再后来小型具有壳体的动物出现了,它们总体来说形态、结构都很原始。

距今5.4亿年地球迎来了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化石证据显示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们在短短的几百万年里出现,三叶虫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生物。从这个时候开始,地球动物就走上的演化之路的快车道。到了二叠纪末期地球已经有了很强大的生态系统,拥有大量不同种类的动物,例如有黏糊糊的蝾螈,矮壮的锯齿龙类,小型的二齿兽类以及食肉的丽齿兽类。

三叶虫

蝾螈化石

二齿兽

丽齿兽

我们的地球在过去的5亿年中发生过5次特别严重的大灭绝事件,其中距今2.52亿年的二叠纪大灭绝是地球生物最接近完全灭绝的一次。二叠纪末期,因为大陆板块的相对运动,地幔中的岩石流从绵延数公里的地表巨大裂缝中喷涌而出——喷发持续了几十万年,甚至可能上百万年。灰尘遮蔽了阳光,酸雨腐蚀了土地,植物大片枯萎,野火肆虐,食物链崩溃。岩浆释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失控,融入海洋的二氧化碳还使得海水酸度升高,并将大量的氧气从海洋中释出。所有这一切使得当时地球上约90%的物种消失。所以当二叠纪演变至三叠纪时,地球是一个空空荡荡的世界。

2005年人们在波兰发现一种新的遗迹,这是一种跟猫爪差不多大的足迹,被命名为“原旋趾足迹”,留下这些痕迹的生物被称为“原旋趾足迹造迹者”。它是我们知道最早的恐龙型类,生存在早三叠纪。到了2.46亿年前,形体跟狼差不多大的恐龙型类动物已经可以靠着两足四处奔跑,像迷你版的君王暴龙,只不过它们还都不能算真正的恐龙。命名意义上的恐龙出现在2.4亿年到2.3亿年,尼亚萨龙可能是最古老的恐龙,也可能是另外一种恐龙型类,这取决于你采取那种命名标准。

尼亚萨龙

恐龙刚诞生的时代地壳还没有移动,所有陆地都连在一起,从北极到南极是完整的一块。地质学家称之为超大陆和泛大洋。最早的恐龙——埃雷拉龙和始盗龙生活在“桑拿房”——三叠纪时期的地球温度比现在高得多。当时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更高,季风这种今天只在局部地区出现的气候当时是全球性的,而且是巨型季风。这个风雨肆虐、酷热难当、喜怒无常和危机四伏(长时间降雨或者暴雨如注)的地球表现的非常不友好。早期的恐龙多生活在温度较易忍受的潮湿地区。埃雷拉龙就生活在赤道以南阿根廷的伊斯基瓜拉斯托河谷,食肉性的南十字龙生活在今天的巴西,南巴尔龙和加卡帕里龙生活在今天的印度。但是那个时期的恐龙处在生态链的边缘地带,换句话说它们无足轻重。三叠纪的标志恐龙是腔骨龙,这是因为在墨西哥州北部一个叫阿比丘村的地区发现了数百具腔骨龙骨架的缘故。

埃雷拉龙

埃雷拉龙

腔骨龙

腔骨龙

恐龙虽然出现在三叠纪,但是它们在三叠纪的数量和多样性方面却弱小得多,当时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是假鳄类动物,在3000万年的时间里恐龙只是小角色。但是,恐龙已经登上了舞台,三种主要类群:肉食性的兽脚类、长脖子的蜥脚类和植食性的鸟臀类已经呈现演化上的分道扬镳,他们将拥有不同的后代。

2.01亿年前,三叠纪行将结束的时候,世界发生巨变,超大陆断裂,北美洲与西欧脱离,南美洲与非洲分开,大西洋出现了。巨变导致超过30%的物种灭绝。每一种盛极一时的假鳄类都销声匿迹,唯一幸存的是几种原始的鳄鱼,它们后来演化成现代的短吻鳄和鳄鱼。生态链上巨大的物种空白,为恐龙的崛起创造了条件。但是为什么恐龙能够在超大陆撕裂的世界末日中存活下来呢?答案是:不清楚。但毋庸置疑的是紧接而来的侏罗纪标志着“恐龙时代”真正的开始。

三叠纪巨变之后,恐龙的多样性呈现爆发性趋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巨大的蜥脚类恐龙。莫里森组是指一个很厚的沉积岩层,这种地貌在美国西部片中经常能看到,是晚期侏罗纪化石群最多的地貌。化石群显示莫里森组有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有重约55吨的腕龙,比腕龙小一些的雷龙和迷惑龙——它们在30至40吨之间。还有一些更小的梁龙和重龙,体重约10至15吨。最初那些巨大的恐龙骨骼曾经误导过科学家,因为没有人想到恐龙可以长到这么巨大,所以科学家认为它们属于他们唯一知道的能够长到这么大的生物——鲸。蜥脚类恐龙是侏罗纪演化最成功的恐龙,主要标志是其多样性和生态位分区。高耸的针叶树、低矮的蕨类植物、更低的灌木,每一个区位都有某种或某些蜥脚类恐龙占据,它们划分资源、各取所需、共同生活。

(最大的是腕龙)

(腕龙)

腕龙

腕龙

(雷龙)

(梁龙)

重龙

除了这些巨型的植食性恐龙,还有长着背板的剑龙和西龙、甲龙类的迈摩尔龙和怪嘴龙,以及大量以蕨类植物为食的小型恐龙。侏罗纪最具威慑力的捕食者是号称“侏罗纪屠夫”的异特龙,这种恐龙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怀俄明州谢尔小镇附近的豪采石场被发现——那是一具近乎完整的异特龙骨架,绰号“大艾尔”。异特龙的体重大致在两吨到两吨半,善于奔跑。它的牙齿不是很粗大,咬合力不是很强,科学家认为它用自己的脑袋劈砍猎物。不过处在莫里森组食物链顶端的很可能是蛮龙,只是人们对这种恐龙所知甚少。

剑龙

摩尔甲龙

大艾尔

异特龙

蛮龙

还有一类恐龙在侏罗纪的黄金时代和白垩纪早期显得不那么出众,但是在白垩纪末期却登上了食物链的顶端,那就是暴龙类。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的暴龙分布范围也很广,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暴龙类是西伯利亚的哈卡斯龙——它有点像今天的狼或者豺。在中国发现了五彩冠龙(它的名字源于头骨顶上的一块华丽的莫霍克式骨质头冠)、帝龙、中国暴龙(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大型暴龙类)、华丽羽王龙以及中国赣州市发现的中华虔州龙。英格兰发现的始暴龙,以及侏罗暴龙和史托龙。

五彩冠龙

帝龙

华丽羽王龙

中华虔州龙

始暴龙

侏罗暴龙

史托龙

1.45亿年前,侏罗纪终结白垩纪接踵而至。南部的冈瓦纳古陆分裂,非洲和南美洲从冈瓦纳古陆中脱离出来,接着南极洲和大洋洲分裂。在这个过程中,火山喷发、环境恶化。于是大约在1.25亿年前的白垩纪世界,曾经种类繁多的蜥脚类恐龙遭到毁灭性打击,“三巨头”——雷龙、腕龙和梁龙几乎灭绝,主宰地球的变成了一群截然不同的恐龙,例如阿根廷龙——这也许是世界上生活过的最大的动物。植食性的鸟臀类恐龙发展壮大,它们中最著名的要数禽龙——这种19世纪20年代在英格兰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是最早被冠以恐龙之名的动物。长着背板的剑龙类也步入了漫长的衰退期,并在白垩纪灭绝,取而代之的是发展壮大的甲龙类——身披盔甲、行动迟缓的奇特恐龙。小型的肉食类恐龙多样性大幅度提高,有的变成杂食性甚至素食性恐龙,有的进入水域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到中期,食物链的顶端是鲨齿龙类恐龙。鲨齿龙类以其酷似鲨鱼的牙齿得名,其种类繁多,分布在世界各地,有赤道以南的南方巨兽龙和马普龙,南美洲的魁纣龙,北美洲的高棘龙,亚洲的假鲨龙和克拉玛依龙,欧洲的昆卡猎龙,非洲撒哈拉的始鲨齿龙。在5000万年的时间里,这些巨大、强壮、凶狠的掠食者统治着这个世界。但是到了白垩纪末期,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鲨齿龙就让出了它们的统治暴龙类崛起,雄踞食物链的顶端。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君王暴龙,也就是霸王龙。

禽龙

南方巨兽龙

马普龙

魁纣龙

高棘龙

在哈卡斯龙、五彩冠龙和华丽羽王龙追逐猎物的时代,超大陆才刚刚开始分裂——大部分板块漂移的速度和人手指的指甲生长速度差不多。但是到了白垩纪末期,各大陆已经相距遥远,地球的面貌与今天已经非常相似,换言之地区特有的恐龙已经无法像侏罗纪时代那样随时踏足世界上的任何一片陆地了,所以在北美洲称王称霸的君王暴龙只在哪里出现过。

霸王龙

君王暴龙是个巨无霸,体重可达7至8吨,全身覆盖鳞片,鳞片间长着丝状的毛发样的羽毛——而不是鸟类那种翎羽——事实上古生物学家倾向于认为曾经人们熟知的大部分恐龙都长有羽毛。锥形长尾用来平衡身体,后肢粗大,只有三根脚趾,前肢短小长着两个粗短的手指。君王暴龙的发源地在中国或者蒙古,曾在某一时刻经过白令陆桥,穿越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到达北美。君王暴龙脑袋跟一辆smart轿车一样大,嘴里有50多颗利刃般的牙齿,上下颌的锯齿形牙齿大小和形状都像香蕉。根据测算,君王暴龙的每一颗牙齿的咬合力能达到3000磅,能轻而易举咬碎猎物的骨头,咬穿一辆汽车,所以君王暴龙留下的粪便化石中有大量的骨头碎块——它是唯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恐龙。君王暴龙的肺与今天的鸟类类似,鸟类的在呼吸时与哺乳动物不同,它们不管是呼气还是吸气都有空气流经肺部,相比之下哺乳动物只有吸气时才摄入空气,呼气时只有排出作用。这是因为鸟类身体里有与肺部相连的气囊系统,吸气时一部分空气被存入气囊,呼气时这部分空气被提供给肺部。所以君王暴龙的呼吸系统效率极高。

君王暴龙的脑化指数(EQ)——大脑容量与身体体积之比——在2.0至2.4之间,相比之下人类的是7.5,海豚是4.0至4.5,黑猩猩是2.2至2.5,猫和狗是1.0至1.2,老鼠大致在0.5.也就是说君王暴龙很可能比猫和狗更聪明,与黑猩猩类似。君王暴龙的嗅球特别大——这是位于大脑前端的叶状结构,作用是控制嗅觉——这说明它的嗅觉特别发达。它的耳蜗细长,比大多数恐龙都长,在今天的动物体内,耳蜗越长,对低频声响越是敏感。另外君王暴龙的视觉也很发达,拥有前方和侧面的两眼开阔视野,同时它具有立体视觉能够感知深度——大部分植食性动物都缺乏立体视觉。

综上所述人们现在对君王暴龙的基本认识大致是这样:咬合力强,成年后无法快速奔跑,生长迅速几乎每天要增重5磅,聪明且感官敏锐,集体生活,成群行动。

晚白垩纪最重要的植食性恐龙主要是角龙类和鸭嘴龙类,例如三角龙。三角龙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恐龙,它属于植食性鸟臀类——所有的角龙类都是。三角龙得名自它的长相——每只眼睛和鼻子上所长的三只角,作为甲龙类脑袋后部长着头盾。三角龙可能是群居生活的社会性动物,科学家认为它们可能就像北美野牛一样,结成上千只的庞大群体集体游荡。三角龙是君王暴龙最重要的食物来源。鸭嘴龙和角龙类可能取食的是一种新的植物——被子植物,也就是开花植物。这种植物今天非常丰富,是现代人的食物来源的重要组成,但是开花植物是从白垩纪早期开始出现的,换言之三叠纪和侏罗纪的恐龙,像长颈的腕龙、梁龙就没见过这种植物。

三角龙

鸭嘴龙类

由于大陆板块的分离,白垩纪末期的各大陆上,恐龙不再相似。北美大陆上就没有蜥脚类恐龙,而君王暴龙是它特有的。巴西则没有暴龙,它有的是一种叫阿贝力龙类的兽脚类恐龙。在北半球,曾经的鲨齿龙消失了,食物链的顶端是暴龙类,但是在南半球的很多地方,鲨齿龙一直存在到白垩纪结束。在南美洲没有结成庞大群体的角龙类,但是有数量很多很特别的蜥脚类恐龙。而在欧洲则演化出恐龙王国中最诡异的状况。当时的欧洲,即大西洋上的那块大陆还是众多的岛屿,因为当时的海平面很高,大部分的欧洲陆地被海洋淹没,陆地所剩无几。正是由于狭小的地域,欧洲的恐龙演化出一些迷你版本来,就像鸭嘴龙类的沼泽龙,长颈蜥脚龙类的马扎尔龙。在它们的巴西亲戚能长到30吨的情况下,马扎尔龙只有一头牛那么大。

阿贝力龙类

沼泽龙

泰坦巨鸟和马扎尔龙

如果我们假设恐龙古生物学家所有的研究中只有一个成果是重要的,那么这个成果肯定属于这个发现:现代鸟类就是恐龙。所以严格来说,恐龙并没有灭绝,它们有幸存者,也就是鸟类。鸟类是那个已经逝去的恐龙帝国的遗老。

1861年,也就是达尔文出版他著名的《物种起源》的两年后,在巴伐利亚,采石场的工人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东西——一种半爬行动物半鸟类的动物化石,今天这种生物被命名为始祖鸟。这个奇怪的动物曾经轰动一时,它有力的证明了达尔文的物种演化理论,而那位提出宗教上“不可知论”的赫胥黎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鸟类是恐龙的后裔。此后这个提法一直争论不休。

始祖鸟

20世纪20年代,一位丹麦艺术家以相当简洁的方式论证认为鸟类与恐龙没有关系,原因是恐龙没有锁骨而鸟是有的,于是人们很快达成了这一共识。到20世纪60年代,恐爪龙的发现让赫胥黎“鸟类是恐龙后裔”的理论起死回生。尽管随着科学家不遗余力的宣传,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古生物学家都认同鸟类来自恐龙这一观点,但是还是没有化石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例如羽毛,直到1996年中华龙鸟的发现——这只小型恐龙身上保存完好的丝状羽毛的印记不啻为一锤定音。

今天中国辽宁发现的20多种有羽毛的恐龙已经是世界知名,其中最知名的应该属于振元龙,这种恐龙属于驰龙类,生活于早白垩纪,重约20公斤,除了身披羽毛之外,还长着翅膀。不过,虽然像振元龙或者小盗龙是有翅膀的,但它们绝不可能飞行,因为它们太大了,翅膀不足够提供升力。再后来通过对化石中黑色素的研究(不同大小和形状的黑色素对应不同的颜色),人们更是意识到,这些长着翅膀但不会飞的恐龙有着彩虹一般色彩斑斓的羽毛。于是一个全新的大胆假说诞生了:最初的翅膀是用于展示的,就像雄孔雀的尾巴,飞行的功能完全出于偶然。

中国鸟龙

振元龙

小盗龙

6600万年前的一个清晨,一个喜马拉雅山大小的陨石从天而降,砸在了今天墨西哥有卡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村,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00英里的陨石坑,白垩纪在轰然巨响中结束。这是一场规模难以想象的大灾难,恐龙王朝几乎在瞬间陨落。

2.5亿年前,可怕的火山将地球上物种几乎清零,恐龙抓住机会,乘势崛起。三叠纪末期第二次大灭绝中,恐龙好运的得以幸免遇难,而它们的竞争对手假鳄类则倒下了。到了白垩纪末期厄运终于轮到恐龙头上,地球上的非鸟类恐龙全部灭绝。但是有一些物种却幸运的活了下来,其中就包括我们人类那些老鼠般大小的祖先。在恐龙被清零的地球上,哺乳动物发展壮大,而人类最终取代了恐龙的地位,君临天下。

一个历时2.5亿年的时代结束了,属于人类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我们才出现四五百万年而已。只是,这样的事情既然能够发生在恐龙身上,有朝一日是否也会发生在我们人类身上呢?

二叠纪晚期的生物大灭绝,给了恐龙的祖先主龙类动物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而三叠纪晚期的大灭绝,则让恐龙打败了它们的假鳄类亲戚,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主导物种。经过侏罗纪和白垩纪不断地繁衍和进化,恐龙的种类、数量和体型都登上了历史巅峰。但这一切都在6500万年前戛然而止,一次彗星撞击事件推翻了恐龙王朝,整个家族中只有鸟类存活至今。

兴盛与衰落总是相伴相生,在6500万年前的那次生物大灭绝中,也不例外。哺乳动物在大约2亿年前就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但在整个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只能在恐龙的阴影下吃口剩饭,虽然学会了挖洞、游泳、潜行,但终究只能在主角身后跑龙套。和恐龙一起生活的哺乳动物,体型从没能超过今天的大型犬类。而彗星撞击带来的灭绝,终于给我们的哺乳动物祖先带来了渴求已久的翻身机会。也正因如此,今天我们才能在面对恐龙化石时,既叹息,又庆幸。

回顾恐龙的历史,我们难免感叹,就算是自然界中的霸主,也可能在一瞬间走向毁灭。如今,人类是地球上的主宰者,有朝一日会不会有同样毁灭性的灾难落在人类身上呢?如果灾难来临,人类真的能自我解救吗?答案谁都不知道。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恐龙的兴衰史告诉我们,生命的演化历程始终充满着不确定性,兴衰往往就在一瞬之间。自然对生物的选择,并不是以是否强大为标准,而是以能否适应环境为标准。人类至今不过在地球上存活了几十万年,只是历史舞台上的一名匆匆过客,面对大自然这个唯一的导演,我们应该永远心怀敬畏,这也是我们了解恐龙历史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