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为什么康熙\"永不加赋\"政策与愿景背道而驰

为了做明君,康熙向百姓承诺要“永不加赋”。然而康熙在位时期并不太平,朝廷常有规模较大的战事,而打仗是要花大钱的;对各个地方来说,他们要担负兴修水利、赈灾扶贫等责任,也非常需要钱。但康熙从地方上收走了大半钱款,又不允许他们加赋,一些地方官府连

为了做明君,康熙向百姓承诺要“永不加赋”。然而康熙在位时期并不太平,朝廷常有规模较大的战事,而打仗是要花大钱的;对各个地方来说,他们要担负兴修水利、赈灾扶贫等责任,也非常需要钱。但康熙从地方上收走了大半钱款,又不允许他们加赋,一些地方官府连维持正常运转都很难做到。

那怎么办?地方官员想出一个馊主意:收陋规。总督、巡抚收布政使、按察使的,布政使、按察使收道员、知府的,道员、知府则将目光盯向下属县令。县令也有自己的办法,在征收田赋时额外加征“耗羡”:老百姓交粮食的同时还要交“鼠鸟耗”(在运送过程中可能被老鼠或鸟类吃掉一部分的损耗),交银子时必须加付“火耗”(从民众手中收来的散碎银子要熔铸成整锭大银交给朝廷,熔铸过程中的损耗叫火耗)……康熙后期,各地征收的火耗,全国平均为30%~40%,山东与河南则达到了80%!

康熙后期,从朝廷到地方,贪官遍地,遇到灾荒,老弱病残者只能等死,年轻力壮的人只能背井离乡逃荒

因为永不加赋这一政策利国利民,它极大程度减轻了当代农民的资金压力,让得他们有更多富余的闲钱拿去投入到生产中,使农村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而且农民的数量本就庞大,可以说当今社会的主体就是农民,而清朝的立国之本也都全仰仗着这些农民,他们的生活变得好过了,富足了,那国家的运行也会随之更加繁荣昌盛,又哪里会存在影响财政呢?

说起来,这永不加赋的政策一实施,倒是让国家和人民实现了统一的富裕。因为它的出现,彻底根治了自古以来国家都有的一个通病,就是无休无止的搜刮民脂民膏,并以赋税的名义,让民众们自行上交。

这样一来,国家的国库确实能够得到短暂的充盈,可只要随便赶上一场战事,就又能悉数被亏空,然后国家又继续无休止的搜刮民众。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生活在最底层的民众是叫苦不迭,饿殍遍野,从而时不时又会出现饥荒,大旱等恶性灾害。

好在清朝的康熙有效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他上位后的五十一年,为广大农民们建立了永不加赋的新政策。也就是从康熙五十年起,将现有的丁数定为定额,往后不再进行增加删减。同户人家,如果有新的人丁增添,则可以按1比1的数目比例抵消掉家中一位人丁往后需要缴纳的份额。

如此一来,农民们可是省了好大一笔钱,而这笔钱还可以拿去投资到自己家的产业中,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农民们有了资本,终于可以过上吃穿不用愁,衣食无可忧的美好生活。

而且因为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可见性的增长起来,大清强盛更甚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