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荀子—中国文化中有争议的儒家哲学家

思想家荀子述评摘 要: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思想体系是系统而全面的,形成了包括方法论、天人关系的本体论、人性论、礼义论等在内的较完整的体系,将先秦儒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事实上,通过吸收包括此前儒家在内的各家思想精华为其所用,荀子在一定程度

思想家荀子述评摘 要: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思想体系是系统而全面的,形成了包括方法论、天人关系的本体论、人性论、礼义论等在内的较完整的体系,将先秦儒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事实上,通过吸收包括此前儒家在内的各家思想精华为其所用,荀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儒家文化的综合与统一,成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本文评述荀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师承、思想产生的背景,对百家之学的批判与继承,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后世影响等方面,以期深入了解山西著名思想家荀子。关键词: 荀子 山西思想家 荀学一、荀子研究概况荀子是先秦时期著述丰富的大家,但后来的两千年中逐渐被人们遗忘。唐人杨_《荀子注》的流传,清代中后期荀子著作的考订,使荀学渐渐兴起,宋人对荀子的负面评价也受到挑战。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对荀子著作的辨伪使其成为显学,继而得到肯定;五十年代以来,大陆的荀子研究呈现出政治化趋势,七十年代政治化达到高潮;1980年以来,荀子研究以“拨乱反正”为特征,讨论由浅入深。二、荀子生平及其师承荀子生平记载较少,较难考证,对此观点在《荀子文艺思想研究》、《论荀子的哲学思想》、《荀子评传》中多有叙述。《史记》载: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_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_,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讥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①。此外,《孙卿书录》载:“孙卿,赵人,名况。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於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於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始_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②此孙卿即指荀子,有关荀子,以下就生卒年、姓名、生平事迹及师承等问题进行阐述。(一)荀子生卒年史料提及荀子为战国赵国人,关于荀子的生卒年仍存在一些争议,有其对荀子游学于齐国的年龄问题。在《史记》《孙卿书录》中有提到游学年龄,即年五十;《风俗通义》和《郡斋读书志》则认为是史记中将“年十五”误写成“年五十”。针对这两种观点,在荀子文艺思想研究中通过刘延福已经对这两种观点的支持者做了总结,主张“年五十”的人有北齐文学家颜之推,清人汪中,今人胡适、罗根泽、蒋伯潜、梁涛等;主张“年十五”游齐的学者有东汉应劭,清人晁公武、纪昀、罗_、胡元仪、梁启超、刘师培,今人钱穆、游国恩等③。支持前者以胡适为代表,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认为荀子大约生于公元前315年—公元前310年,50岁时(约公元前265—公元前260年)游学于齐,卒于公元前230年,活了80岁左右④。而第二种支持“年十五”的人则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公元前293年荀子游学于齐,生于公元前308年,卒于公元前213年⑤。对于两种观点都有各学者的理由,主张“年十五”的学者对于游学、有秀才、始来游学于齐、年龄等质疑进行了一系列阐述。(二)荀子姓名荀子又称荀卿、荀况,古籍中还有孙卿和孙况之称。《荀子》中《儒效》《议兵》《强国》《尧问》等及《战国策》《韩诗外传》《汉书艺文志》皆用荀卿。究其原因有三:避讳(唐司马贞)、音同语异(清人谢墉、刘师培)、两姓并称(林宝)。但是这三种观点中谢墉把避讳的观点否定了,最后一种被清代学者江_在《读子卮言》中做了反驳。最有可能的是第二种观点即音同语异。(三)荀子生平事迹入秦。《荀子》《儒效》提及: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⑥这里可间接表明荀子在秦国。《强国》载: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⑦也是证据之一。从荀子的回答可知荀子入秦是应侯为秦相的头几年,即是前266年—前264年间⑧。游学于齐。刘向、应劭认为是齐威王齐宣王时期;汪中、梁启超、游国恩、梁涛等学者认为是在齐_王末年;宋人唐仲友、明人宋濂认为是在齐襄王时期;胡适、罗根泽认为是在齐王建初⑨。初为兰陵令。《史记春申君列传》云: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⑩。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由赵返楚,客死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葬兰陵。”(四)荀子师承关于荀子的师承史料中并没有具体的记载,而是在相关的一些书籍中有所提出,所以后世的一些学者利用这些史料进行研究推断。对于史记中的片段如: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这种观点是在蔡德贵的《试论荀子和淳于髡的关系》一书中体现出来的。在《荀子》中有关的篇章,比如《非十二子》《儒效》中都有一些荀子对于前人的一些称赞,有学者就此认为荀子对于这些人有借鉴和师承的关系。杨_、郭志坤就这样认为,但有些学者并非这么认为。他们则是认为这些人并不是师承关系而更多的是对于前人圣贤的一种学习和吸收借鉴,才形成了荀子的“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的一种思想格局。三、荀子思想产生的背景荀子生在战国末期,社会动荡,吕思勉先生说:“先秦诸子之学,非至晚周之世,乃突然兴起者也。其在前世,旁薄郁积,蓄之者既已久矣。至此又遭时势,乃如水焉,众派争流;如卉焉,奇花怒放耳。”来源:文教资料

荀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著名大师,在战国时期和孟子齐名,都是对中国儒家学说作出巨大贡献、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荀子是儒家学说的异类分子,他的思想的主流是儒家学说,但是在他的思想中,又蕴含着法家思想的萌芽,所以,他的两位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后来成为法家思想的著名代表。可以这么说,荀子的思想中,既有儒家学说又有法家思想的萌芽。

孔子和孟子在人性的问题上,都是乐观主义者。特别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既然是人性本善,呢么每个人都有向上向善的可能,就是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在治国方略上,儒家提倡推行仁政,以德治国。而荀子则是与孟子相反。荀子在人性的问题上,是一个标准的悲观主义者。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的,人性是恶的,而外界环境是可以影响人性的。从这个理论出发,荀子认为要改变人的恶的本性,那就要用礼法,一方面用软的礼,另一方面用强力的法,这样的话,人才有改变和向善的可能。所以荀子认为,只要加强法治建设,涂之人可以为禹。照样可以成为好人。而这里的法,就包含了法家思想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