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魏国为什么会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

在战国初期一度称霸几十年,差点干掉秦国,最有可能统一战国的国家,在这个标题里面显得竟然是这么弱小。战国时期的政治态势可以说是,战国初期,魏国独霸天下;战国中期,秦、楚、齐三国争霸;战国后期,秦、赵争霸。魏国在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初期,都是很

在战国初期一度称霸几十年,差点干掉秦国,最有可能统一战国的国家,在这个标题里面显得竟然是这么弱小。

战国时期的政治态势可以说是,战国初期,魏国独霸天下;战国中期,秦、楚、齐三国争霸;战国后期,秦、赵争霸。

魏国在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初期,都是很强大的存在的,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左右开始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强国,一直到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后开始衰弱,称霸时间60年左右。

在战国中后期,尽管魏国的实力开始衰弱,但是平均下来也要排在燕国和韩国之前,处于中游水平。

本文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为什么魏国在战国初期会如此强大呢?

晋国灭亡后给魏国留下的家底最为丰厚

关于春秋五霸的版本众多,一种是《史记》中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还有一种是《荀子?王霸》中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实际上,除了这两种说法外,还有不下十种说法,《鲒崎亭集外编》中认为春秋五霸四出于晋,?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 ,也就是只承认齐桓公,剩下全是晋国的,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这种说法也并非没有道理,晋在巅峰时期的确很强大,这也是为什么三家分晋后,赵魏韩都能够并列战国七雄的原因。

那么晋国给魏国留下了多少家底呢?

领土10万平方千米,人口500万!

同时期的战国各国领土和人口数量大量如下:

秦国面积30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燕国20万平方千米,人口150万;

赵国20万平方千米,人口350万;

齐国15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韩国9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楚国50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以上数据来源于网络,准确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由此可以看出,魏国虽然领土不多,但是人口却是最多的国家,几乎可以抵上燕、赵两国之和。

用苏秦的说法?燕地2000里,兵甲数十万,车600乘,骑6000匹 ,赵地2000余里,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韩地900余里,带甲数十万 ,魏地1000里,然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无如魏者,楚地5000余里。?

魏文侯变法使得魏国率先享受改革红利

虽然土地并不是最多,但是魏国地处平原地带,山地较少,土地肥沃,适合发展经济,所以即使土地没有那么多,也能够养活得了那么多的人。

当然,再好的客观条件,没有主观努力,在战国初期想要称霸60年是不可能的,真正助推魏国走向战国初期霸主地位的因素还是魏文侯变法。

公元前400年前后,魏文侯先后任用李悝和吴起开始变法,采用?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从而改变过去世卿世禄的制度,此举大大加强了魏国的实力。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吴起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职业重装甲兵魏武卒,在《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可见对魏武卒选拔的严格程度,以及对魏武卒的奖赏,在这样高标准,高投入的情况下,魏武卒在战国初期已经形成一大杀器,震慑四方。

吴起正是凭借这支军队把秦国最肥沃的河西之地抢了过来,假如当时魏国的扩张方向不是转移到中原来,或许吴起能把秦国灭了。

这就是战国初期的魏国!

魏国的衰弱一直也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纵横认为,魏国在战国中期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率先变法中获得巨大红利,然而在红利期内却并没有找到一条可以持续使国家变强的战略,最终错失?一劳永逸?的良机,到魏国变法成果外溢,吴起、商鞅这样的人才外流,使得其他国家迅速崛起,最终与魏国争霸!

战国首霸:魏国的崛起与衰落

春秋末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拉开了战国时期的序幕。战国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开始变法,使得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而魏国强大的其中一个秘诀,就是魏武卒。魏武卒,可以说是战国初期强大的代名词。尤其是魏武卒在吴起的带领下, 战斗力更是飙升。

不过令人疑惑的是,魏国如此强大的魏武卒,到了战国中后期,却逐渐销声匿迹,不复往日的辉煌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魏武卒训练不易,恢复十分困难

魏国的魏武卒之所以强悍,原因就是他的选拔和训练十分的困难。在《荀子·议兵篇》中曾经提到,想要担任魏武卒,那么这个人至少要“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其大概意思就是,魏武卒的基本标准就是能够身披各种武器装备和三日口粮,并且日行百里。而所谓的兵器装备,可都是铁制兵器,他的重量是十分惊人的。

这也就意味着魏武卒不仅需要有着惊人的耐力,还要有着惊人的体力,其身体素质本身就比常人高出一大截。在这样的身体素质下,魏武卒能够比其他国家的军队强大,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这样的选拔标准,既是一个优点,也是一个缺点。因为普通士兵容易选,但是身体素质高出常人的士兵却不容易选。这也是为什么魏国的魏武卒基本只能保持在五万之数。不是魏国不想多选拔一些,而是真的做不到。

因此,当魏国在马陵之战中落入孙膑的陷阱,导致魏武卒全军覆没以后,魏国就元气大伤,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辉煌了。

魏武卒的统帅不是吴起

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尤其是这个时期的兵法,更是得到了十足的发展。因此,一个好的统帅,对于一场战争的胜负是十分关键的。比如长平之战的赵括和廉颇两人。廉颇经验丰富,面对虎狼之师依旧能坚守数月,而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贸然出击最终使得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而吴起就是那经验丰富的名将。

魏文侯尚且在世的时候,吴起受到魏文侯的重用,魏武卒也在其手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的魏武卒击败了秦国的几十万大军,足以见得吴起的厉害。

但是魏文侯死后,吴起却遭到了魏武侯的猜忌,以至于不得不离开魏国,前往楚国。而失去了吴起的统帅,不说魏武卒战斗力全失,但是其作战能力至少比不上吴起在的时候。这也是魏武卒逐渐衰弱的一个原因。

其余各国的军队也在升级

魏国之所以能够在战国初期成为一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国吃了第一个变法的好处。魏武卒也是如此。

随着各国纷纷开始变法,各国对于军队的训练也逐渐正规起来。秦国的秦军在军功爵制的刺激下,作战凶猛,犹如虎狼。而赵国在“胡服骑射”变法以后,其骑兵作战能力亦是不错。此消彼长之下,魏国的魏武卒虽然依旧不错,但是已经发挥不出战国初期的那种作用了。

结束语

魏武卒在战国初期确实有着强大的战斗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魏武卒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至于渐渐地被时代所淘汰,最后销声匿迹。

三家分晋后,天下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是魏国,战国时期的魏国在历史上的影响很大,以至于秦后的很多政权都以魏为名,如曹魏、北魏、东魏、西魏等。魏国能够称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是由多方面造成的。 首先是天时。战国初期魏国周边的国家里,秦国还在沉睡,齐楚两大国的国君也不是很有作为,赵韩两国是自己的盟友互为唇齿,燕国距离自己太远,这些都为魏国称霸创造了条件。 具体来讲,当时的秦国国君经历了「 ”四代乱政”: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四任君主,在这几位君主的统治下,秦国一步步的走向衰弱,到了秦献公时期,秦国已经成为了贫弱之国,为天下诸侯所不齿。 同时代的齐国国君有:齐平公、齐宣公、齐康公。这三任国君都没有实际的权力,齐国大权都掌握在田氏手里,田氏代齐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最后帮助田氏正式称为诸侯的人恰恰是魏文侯,因此对于齐国田氏,和魏文侯是盟友关系,因此并没有打魏国的主意,田氏当时的主要打算是立威封侯而已。 楚国同时期的国君是:楚惠王、楚简王。这两位不能说没有做为,尤其是楚惠王在位期间,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改革政治、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迅速恢复了楚国的国力,即位之初平定了白公胜之乱,并攻灭了陈国、蔡国、杞国,将楚国的边界扩展到了东海、淮海、泗水一代,楚国成为了一方强霸。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楚国的战略方向不是向北扩展,实事上楚国和秦国北进东出的最大障碍一直是晋国,三家分晋后,三晋结盟还是严重遏制了秦楚问鼎中原的企图。 结论:魏国四周没有能够对他构成威胁的强敌,没有了外部干扰,因此有了发展的可能。 其次是地利。魏国虽然处于四战之地,但也是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魏国的国都,在今天的山西夏县,属于运城地区,魏国横跨黄河河东河西,大体是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河北和陕西的部分地方,这些地方都是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最重要的是人和。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国君,在开国之后数十年,积极进取,励精图治,讲信修睦,才让魏国成为了战国首霸。 我们首先来看外部的人和。在外交政策上,魏文侯致力于三晋结盟,同时化解外部给他们带来的压力。韩国想向魏国借兵去攻打赵国,赵国也想借兵去攻打韩国,魏文侯对韩国说赵国和我是兄弟,你不能去攻打。又对赵国说,我和韩国是兄弟,你不能去攻打,两个国家都很生气,你不帮助我太不够意思了。后来发现魏文侯的目的是为了两家的和睦,以维系三晋联盟的关系。于是韩赵两国尊魏文侯为盟主,魏文侯初年,三家结盟,天下莫敢与之争。 其次是内部改革的人和。魏文侯化解内部矛盾,注意在意识形态上采取儒法并用,兼容并包的策略,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同时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战国是一个改革的年代,而改革的最初发起点就在魏国。魏文侯启用李克推变法,其核心就是鼓励农耕。他颁布了《法经》,主要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财产秩序。《法经》的颁布对于后期各国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李克是个很务实的人,在改革期间注重儒法并用,这可能和他曾经跟随儒家大师子夏学习过有关,子夏是孔子的高徒,曾经参与过编写《论语》。 在《史记》和《资治通鉴》里,都记载了一个关于李克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一窥李克的能力:魏文侯向李克请教国相的人选,说:「 ”你看魏成和翟璜谁更适合做国相呢?”李克推辞说:「 ”这不是我该管的事,我是个地位低下的人,承蒙您赏识我的能力,才能在庙堂之上参与国政大事。这两个人都比我官位高,且能力都在我之上,我怎么好对他们品头论足呢?”魏文侯说:「 ”先生不要推辞,只管名言!”李克决定采取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的办法,让魏文侯自己来选择国相的人选。他对魏文侯说:「 ”我们选人通常看五个方面:平常看这个人跟什么人来往,富贵的时候看他跟什么人结交,显赫的时候看他保荐什么人,困顿、官运不济的时候看他哪些事情不做,贫穷时看他哪些不谋取。”魏文侯听完说:「 ”我知道该选择谁了,谢谢先生!” 翟璜知道魏文侯找李克的事情,便去找到李克问他推荐了谁?李克回答:「 ”我看魏文侯会选魏成为国相。”翟璜有点生气,对李克说:「 ”先生不要忘了,你也是我推荐给魏侯的!”李克说:「 ”你推荐我,难道是要为了自己谋求相国之位吗?”翟璜没想到李克会这么说,立刻羞红了脸,李克接着说:「 ”你和魏成都为国君推荐了不少人才,但是魏成推荐的人如:子夏、段干木、田子方都成为了魏文侯的老师,你推荐的人尽管也很有才能,但都做了魏文侯的臣子,因此你的境界和格局比魏成还是差了一截。”翟璜听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连忙向李克谢罪,并表示要终身拜李克为师。 田子方也是一代帝王之师。一次魏文侯宴请田子方,席间魏文侯听出了乐曲似乎弹奏的不对,便对田子方说:「 ”今天的乐曲演奏的好像有问题,先生你发现了没有?”田子方一笑,对魏文侯说:「 ”做为国君,应该把精力用来考察人,而不是具体的业务,具体的业务应该由对应负责考核的官员去考核。国君直接插手业务并不是个明智的做法,因为你能插手只是因为权力而不是能力,另外还会影响奏乐人的执行力。”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职责,不管对于谁都很重要,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还有一次太子魏击碰到了田子方,魏击为了表示尊重,停下车来向田子方行礼。但田子方并没有回礼,而是扬长而去,太子魏击大怒,说道:「 ”我给你行礼是因为我尊重你,是因为父亲敬重你,贫贱之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田子方回答道:「 ”贫贱之人当然值得骄傲,因为国家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拍拍 *** 就可以离开。而你们这些高贵的人则不同,一旦国家灭亡你们就什么都不是,成为亡国之君,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魏击听了之后犹如当头棒喝,连忙向田子方赔礼,魏文侯知道这件事情后告诉自己的儿子:「 ”田先生是用这种方法来教导你,一个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人,应该比其他人更谦卑。” 田子方这类人不具体做任何事情,他们是从战略层面来提升魏文侯、魏武侯的格局,因此堪称为帝王之师。 吴起、乐羊、西门豹这些人是执行层面的高手,吴起创立的魏武卒创造了以五万克秦军五十万的战绩,乐羊攻灭了中山国,西门豹在基层治理工作上堪称一代能臣,而李克则立法固本、变法强国。可以说正是因为拥有了如此多的人才,魏国才获得了战国首霸的地位,当然这些人才都要感谢魏文侯给他们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魏文侯就是伯乐,能发现可用之人,并能依才适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还有一个原因,不起眼但很重要。魏文侯的寿命很长,他生于公元前472年,死于公元前396年,共在位49年,这保证了国策的持续性和改革的连续性,其子魏武侯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但却没有继承父亲魏文侯的能力和胸襟。 很多人认为魏国是在魏惠王手里走向没落和衰败的,实际上,在魏武侯手里,魏国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魏文侯是任人唯贤,魏武侯是任人唯亲,他任用田文为国相,只是看中了田文的贵族出身而不是治国理政的能力。他重用的公叔痤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正是公叔痤的阴谋,才把吴起排挤到了楚国。在我看来,魏武侯最大的问题在于短视,自己缺乏魏国争霸的长远规划,因此尽管仗打了不少,但并没有获得实际的利益,反而四处树敌,三晋之盟也在他手中瓦解。魏武侯去世后,其子魏惠王继续其父的国策,导致人才大量外流,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秦国。商鞅、范睢就都是弃魏入秦的能人,魏国为大秦发出东方立下了大功(开个玩笑)!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