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老子的“无为”究竟是什么意思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又反对“以智治国”,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汉朝初年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以及秦朝的横征暴敛,唯有在上者无为,所以人民才能自化。《老子》第五十七章中“自化”,故天下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又反对“以智治国”,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汉朝初年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以及秦朝的横征暴敛,唯有在上者无为,所以人民才能自化。《老子》第五十七章中“自化”,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自三代以下者,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的,百姓新免毒蠡,死者过半,也就是说。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非君子之器”、“为而不争”。鉴于阴氏的专横,靠的就是清心寡欲,它最终的关怀是个人的修养以及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如果我们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事件或任何一个对象拘执不放?乃者我使谏君也!陛下不知其驽下。阴阳并毗、放任而非命令式的秩序;六亲不和。”

学者叶秀山曾说:“看得见光明,并不稀奇,要看得见黑暗才算有本事。

由古至今,帝王将相强调建功立业,“积极有为”自古以来便是社会人价值观念中理所当然的“正道”。于此,道家的“无为”,以及道家思想整体“云淡风轻”的气质,让道家看上去似乎与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

因此,在人人以“建功立业”为光明的大环境中,道家思想一度被误解。比如,不少人将道家“无为”思想误解为避世,更有甚者,认为道家“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经典理论是“破罐子破摔”般的自我放弃和自我放任,属矛盾和悖逆的存在。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在颜小二看来,道家的“无为”思想,不仅不矛盾,而且十分精妙,“无为”也并非主张自我放弃,更不是怠惰。这里的“无为”,是一种保留本真的“办法”,讲求摒弃多余的、过度的、不必要的、伤人害己的“无谓作为”,继而揭示,真正的积极有为,从来不是眼里只有“光”,而是看见了黑暗以后,懂得拿捏的适度而为,而适度之下,必有纯粹“本心”。

不置可否的是,这种“适度而为”,与被名利填满心房而强作妄为的人比起来,确实显得太过云淡风轻了。但让颜小二感到有些可悲的是,在短短二十多年人生生涯中,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步入工作,看到太多脸不红心不跳,睁着眼睛粉饰自己颠倒黑白、卖弄聪明的贪婪行为,将其止不住的贪婪鼓吹成所谓“积极进取”。或许这便是让无数“正义青年”唾弃的“内卷”成因。

于此,为了避免“内卷”的过分滋长,颜小二建议性格要强的人要好好品味道家“无为”观点中的哲理内涵,不要让自己的积极变成了“贪婪”,有时候,限制我们的不是我们做得不够多、不够认真,而是“作为太过”。

1、道家“无为”的“无限天地”

对道家“无为”思想的质疑,最大的声音大抵是肤浅理解“无为”内涵,将其粗糙解读成“自我放弃”、“自我放任”、“盲目退让”的懦弱与逃避。

事实并不是这样。

道家“无为”所消解的,不是我们的“作为”,而是限制我们“作为”的“框架”。

也就是说,颜小二对于“无为”的理解,直接来说就是:当我们拥有不设框架的视野时,我们将拥有无限天地。

老子曾在其著作的第十一章中提到了,车轮因中“车轴”之间留有空间,即具备“无”的特性,继而才能成为“车轮”;器物因为中空的特性,所以才有器物之所以是器物的“价值”;开窗子做房子,因其“无”的特性,房子才具备住人的用途。

也就是说,车、器、室之所以能够具备让它们称为车、器、室的“价值”,因为它们有“无”的特性。于此,“无”在“有”前,“有”生于“无”,这也是“无用之用”体现之一。

于此我们不难得出,要想“有什么”,在此之前,需懂得“无”。

也就是说,道家揭示了“无为”可以无不为,“无欲”反能众望所归,“无功”却可成就天下,“无名”却引万人敬仰的那和“功利性常识认知”相反的“自然规律”。

说的更通俗一些,这里的“无”,对于“物欲过剩”的人来说,是在削弱什么东西。削弱什么呢?削弱那会膨胀且挤占让自己发挥自己应有且最大价值的“无”。这种被削弱的多余的东西,表现在人身上,有时候是贪婪,有时候是利己,有时候是虚荣,千变万化之下,其实本质还是人过度的“欲望”。

一言一概之,道家“无为”更多是在强调“无”的“大用”,表明任何“有”皆源于其之前的“无”。

于此,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局限、我们的狭隘,不是我们本身匮乏,而是我们无处安放且十分多余的欲望侵蚀了“无”,继而遮掩了我们的视野,限制了我们的发展,让我们无法全然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2、看到“光明”不算什么,看到“黑暗”才是“大智”

道家“无为”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就是懂得“敬畏”,即“知足”下的“知止”。

膨胀的欲望,让人趋于追求“多”和“满”,长此以往,人不仅会“撑坏”自己,被名为贪婪的“油脂”拖得走不动路不说,最后还可能“消化不良”,甚至神形具毁。

由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苦读圣贤书,为的是眼前的“光明”,但是却有太多人在一朝功成、触及光明后,一世英明一朝散,甚至身死人手。末了感叹“采菊东篱”的美好,却可惜弥留之际只能叹物是人非。

比如曾以天下一统为“光明”,帮秦始皇统一天下,却在目的达成、身居高位以后陷入权力斗争,继而被腰斩的千古第一相李斯,再比如那写出“粒粒皆辛苦”却在得志后贪婪无度,留下千古骂名的诗人李绅。

能看见“光明”,这是好事,也需要“积累”,需要“智慧”。

但是,有“光”的地方,就有“黑暗”。

眼里若是只有“光”,反而容易“迷失方向”。

当一个人可以在看到“光”以后,还能看到“黑暗”,于此,人生的道路与方向,就明晰了。因为可以看见黑暗,于此便知,哪条路的尽头是“黑暗”,哪条路的尽头是“光明”。

而道家的“无为”思想,则是教会人收起对光的“贪求”,收起泛滥的功利心,在合适的时候将目光放得更宽阔一些。看到光的同时,更要看到“黑暗”,继而“自然而为”,“顺势而为”。于此,与“功利过剩”的“胡作妄为”比起来,可不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吗?

3、人生智慧:胜人是“好强”,自胜才是“真高明”

越是被欲望奴役,人的内心精神建设就越是匮乏,于此人会时常有“饥饿感”,并肤浅地以“索取”作为填补精神空虚的方法。于此,人于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的“吃相”也越加难看。

欲望侵蚀本心,渴望充实的人,却以“索取”饲养欲望,这是胜人之心过重的人的可悲之处。

“想要胜人”,其出发点无非是“好强”,但却错误理解的什么是真正的“强大”。

真正强大的人,没有功夫盯着旁人“胡思乱想”、“绞尽脑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不是胜过旁人,而是强于昨天的自己。

也就是说,在颜小二心里,真正强大真正高明的人,他们的目光不会过多放在旁人身上,而是注重“内修”,注重审视自我,客观认知自我,注重清除内心多余的欲望、杂念,保有那赋予自己“存在意义”的“本心”。这种本心,许多时候,就是道家“无为”观点中,让万物产生并全面发挥“有”之价值的自然之“无”。

参考资料:

《中西智慧的贯通-叶秀山中国哲学文化论集》、《道家哲学引论》等。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