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释迦辉耀治近视经历 山西应县释迦塔牌题记得探讨

建于清宁二年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的木结构高层建筑物,其规模、高度和工艺成就,反映了我国建筑科学的发展水平。这座木塔在解放后得到了认真的保护。1974年,为了抗震设防,国家文物管理机

建于清宁二年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的木结构高层建筑物,其规模、高度和工艺成就,反映了我国建筑科学的发展水平。这座木塔在解放后得到了认真的保护。1974年,为了抗震设防,国家文物管理机构又予以加固修缮。施工过程中,对它的修建历史和现状做了进一步调查,加深了某些方面的认识。比如:释迦塔牌过去被认为是明代所建,现经研究,它应是金明昌五年的原物。对于塔牌题记的考订,我们认为是木塔研究中的一个必要环节,这里提出如下的看法。

形制与题记

释迦塔牌高悬于木塔第三层南向明间檐下,位置恰当塔身中部。牌呈长方形,长2.65、宽1.7米,横出的牌首长2.38、宽0.43米。两侧下垂之牌带长3.1、宽0.39米。牌面下部两带之间横施的牌舌长1.98、宽0.41米。牌的首、带、舌均作云纹状。牌背有两道幅,用材都是6 x 6厘米。査宋代李明仲《营造法式》,此为华带牌。《法式》谓:“牌之至长二尺至八尺”,“牌面每长一尺则广八寸”。此牌长达8.2尺①,如依法式,其宽应为6.56尺,但实宽只有5.3尺。牌背也不同于《法式》之“七尺以上者用三幅"。牌的形制,显然自有一套规划,加大了长度,这样与巍峨的木塔是很协调的。

牌面由宽约28厘米的六块板组成。中间四块上书“释迦塔”三个双钩大字,两側一板各书小字,系阴刻。牌面材质为榆木,厚3.5厘米。

牌面题记共有二百五十余字,主要内容在两侧小字之中。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数度妆修油饰,有些字迹模糊难辨。经过清洗剔垢,摩挲辨认,题记全文如下图:

释迦辉耀治近视经历 山西应县释迦塔牌题记得探讨

题记内容分析

从字体、刻工、对应位置及内容等方面推敲,牌面题记是金明昌五年、明昌六年,元乃马真后三年、延祐七年年,明正统元年、成化七年六次作成,前后历时二百七十七年。试将六次题记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次题记是金明昌五年:

明昌五年柒月十五日建

金城县北辉耀薄莹施

木匠李庆甫许福施工

释 迦 塔

昭信校尉西京路监使判官王瓛书

辽、金、元的金城县,就是今天的应县。后唐明宗李嗣源系应州人,继位后,于天成元年升应州为彰国军。辽因后唐,在今应县设应州彰国军,辖金城、浑源、河阴三县,属西京道。金承辽,应州隶西京路,治金城,属县不变,惟河阴改称山阴。详见《金史•地理志》。辽、金时代的金城县与今之应县大体相当。题记中的北辉耀村已不见于今县。然在东距木塔十五里的浑河西岸,尚有相邻的西辉耀村和东辉耀村,与已消失的北辉耀村必有历史渊源。题记说塔牌系金明昌五年七月十五日所建,由本县北辉耀村的薄莹施资,木匠李庆甫、许福施工。由三个人施资施工所建,显然指塔牌而非指木塔。

按金大定、明昌间,大修寺庙,至今保留下来的建筑或其附属物尚多。《金史•章宗纪》有一段章宗完颜璟与平章政事完颜守贞的对话,谈到孔庙建筑不如佛寺道观的原因。守贞认为“儒者不能长居学校,非若僧道久处寺观”。章宗则指出“僧道以佛老营利,故务在庄严閔侈,起人施利自多,所以为观美也"。金明昌间释道大修寺观,木塔正在动工,连塔牌也靠信众施资施工。

气势雄浑的“释迦塔”三个大字,是由“昭信校尉西京路盐使判官王瓛书”。王瓛《金史》无传。査《金史•百官志》,武散官的八品三十四阶中,正七品下有昭信校尉,可见王瓛是个七品三十二阶的下级官吏。盐使判官经管盐政,据《金史•食货志》称,西京路有“乌古里石壘部"盐池,“足以食境内之民",故在西京路转运司下设“从六品”的“盐铁判官"主其事。题记中王瓛官阶、职称与《百官志》不尽相同,但《食货志》中记有世宗大定“十一年正月,用西京盐判宋俣言,更定狗澡盐场作六品使司,以俣为使,顺圣县令白仲通为副,以是岁入钱为定额。四月,以乌古里石壘民饥,罢其盐池税"。据此可证金代确有西京盐判之职。

可以肯定地说,第一次题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是谐调一致的金代气氛。

塔牌长期以来被视为明代所建②。原因之一是木塔副阶东南墙上所嵌的《释迦塔字跋》,中云:“一日因书学弁字,偶步间见塔门撑空,不意书此数字,翼日……会话及此,僉谓盍悬,以为应观之壮。仆不暇思,遂拘僧与之,乃成今弁。……时弘治三年三月二十五日书于忠爱堂。”据明《应州志》载,弘治三年应州知州为薛敏之,忠爱堂是当日州治的大堂。木塔第五层现存《望嵩》、《挂月》、《拱辰》、《翫海》四匾,字体虽异,均署“弘治三年关西薛敬之书"。这四块匾,应是《字跋》所说的“因书学弁字",“书此数字",“乃成今弁”O《字跋》只说偶书“数字”,并未说写出“释迦塔”数字。通观塔牌全部题记,与明弘治三年薛敬之所书四匾的笔法、字体全无相似之处。

另外明代田蕙编《应州志》曾说:“塔曰释迦,道宗皇帝赐额。"目前并无任何实物或早期文献实证这个说法。明昌五年始建塔牌的题记,则使人考虑否定前此有牌的传说。

第二次题记是金明昌六年,应是有关木塔创建年代最早的文字记录:

先王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

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

这廿一个小字阴刻于王瓛题记的左側偏上。这年是塔牌建后第二年,木塔“增修"竣工,故在牌上记载其事,同时加刻建塔年代。

金明昌六年上距辽清宁二年只有一百三十九年。应县木塔,在已知的辽代建筑中是杰出的成就,然在辽代史料中却只字无存。这行题记就成为珍贵的记录了。

金灭辽后,为笼络辽国旧有上层势力,对辽皇室遗属和辽国遗物相当照顾。如对被俘的辽国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先后曾封为海滨王、豫王,死后将其葬于广宁府閭阳县乾陵旁。又如金大定六年,世宗完颜雍至西京大同华严寺,“观辽诸帝铜像,诏主僧谨视之"。 题记中“辽清宁二年"之前冠以“先王辽",以与“大金”相对应,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 金王朝官吏不应称前朝为“先王",此种颇不恰当的称呼,似出自地方人士或僧人之口;而这年“增修益完"的工程,也只是僧众主持的。

建于辽清宁二年的木塔,经过一百多年,为什么到金明昌六年才“增修益完"?细致地考察木塔,我们觉得原设计虽十分宏伟,收工郤仓促草率。最引人注意的是:二、三、四层的内槽没有藻井.而且,除一层的交通部分之上,各层均无平棊。仰视颇感空空荡荡。如观察二、三、四层的铺作出跳和乳楸,也找不到相应的施工痕迹,故知原来就没有妆过藻井。我国古代建筑中的藻井、平棊,既可突出建筑内的塑象,又可对塑象及建筑空间进行防塵保护。如这几层原来就未妆过藻井,势必涉及现有塑象的年代问题。许多迹象显示,木塔建成后若干年内可能没有塑象。塑象是后来逐步增修的。特别是第一层释迦像,其塑造手法与雁北、大同现存金代塑象相近。目前不能排除辽塔金象的可能。

其次是五层平座的柱子,高仅135厘米,较二、三、四层平座的柱高减低30厘米。致五层扶梯口钩栏的铺板紡,距对应踏板的高度只有1.25米。登塔者稍不注意,就有盾头之虞。

塑象较迟,上层没有藻井、平棊,五层平座过低,这些都给人以始建之时草率收工的印象。建塔工程的兴衰起落,中辍续修,在一定程度上都与辽的上层政治和地方的理乱有关。如由此探讨木塔兴建历史,不致没有意义。陆续设置塑象、藻井和其它附属物的责任,就落在地方人士和僧众的肩上,塔牌即其一例。

第二次题记有助于重新认识明代田蕙所记的片石题字。田蕙在知州任内于万曆廿七年编有《应州志》,其卷二《营建志》说:“佛宫寺……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勅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同书卷六《艺文志》中所收他自撰的《重修佛宫寺释迦塔记》说:“余邦人也,尝疑是塔之来久远,当缔造时,费将巨万,而难得一碑记,即索之仅得石一片,上书'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勅募建'数字而已,无他文词。”由于辽代史料中缺少木塔的记载,田蕙以州人做州官,所说片石题字虽无实物出示,却长期颇为人相信。其实,这是一种伪造假托。首先国号不符,辽太宗耶律德光于947年始称大辽,圣宗耶律隆绪于983年复国号曰大契丹;而道宗耶律洪基又于1066年改国号曰辽。从983—1066年的八十二年中,用契丹为国号。清宁是道宗第一个年号,用达十年之久。査黄任恒编《辽代金石录》所记清宁时的碑刻塔款,国号作大契丹,或不书国号而直书纪元。田蕙谓片石题字“清宁”前却冠“辽”字,显然不可信。其次僧徒的称谓,从碑记等史料看,彼时习称“沙门",或用法号释名,鲜逕称之曰和尚。片石题字直书“田和尚”云云,亦俗亦僧,不伦不类,足见其弄虚作假。

值得玩味的是,田蕙《塔记》尚托片石为据,而《营建志》所说“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则未明所据。若将《营建志》谓佛宫寺“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勅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两句,与塔牌第二次题记相对照,再仰视塔牌,由于油饰粉刷,“六"字亦可误认,从而看出二者之间的瓜葛。

第三次题记是元太宗后乃马真氏三年,即南宋淳祐四年:

甲辰季七月十五日重建男薄公显施

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

释迦辉耀治近视经历 山西应县释迦塔牌题记得探讨

此十五字阴刻于明昌五年薄莹题名的右下侧,二薄既为父子,这个甲辰只能在明昌五年甲寅之后,当为1244年,相距五十年而已。此时金已被蒙古所灭,太宗窝阔台已死,其后乃马真氏掌权,而建大元国号尚晚在忽必烈至元八年。塔牌题记只好用甲子纪年了。牌上两个“薄"字写法不同,这是金、元两次书刻的痕迹,且证以金明昌以后题记保存完好,故知小薄的“重建"实际是妆修原牌。

第四次题记是元延祐七年四月:

维大元国延祐七年岁次庚申四月辛巳朔一日庚戌特奉勅监造官柴禄大夫平章政事阿里伯重建

此次题记距前七十六年,有一百四十余字,内容丰富。由于牌面余地有限,题字颇多,书写又应顾及封建规矩格式,以致“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一行刻字,只得放在王職题名右侧。这恰好证明塔牌的历代题记并非“后人根据有关修建的记载,摘录于此”的。③题记中易“先王辽”为“大辽”,反映由金到元的朝代更替。

延祐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第二个建元,但他已于七年正月死去,其子英宗硕德八剌在这年三月即位。木塔的“重建”,是硕德八剌掌权才一个月后决定的,反映元最高统治者利用佛教心切。动工后,硕德八剌曾到应州登塔,《元史•帝纪》说是在至治二年秋七月;明万历《应州志》卷二说“至治三年英宗硕德八剌皇帝幸五台山,经过登塔”。

这次施工,大约三年左右。监造官为从一品的平章政事,显要的中枢大员。从题记中官员署名看,由中央的中书省及工部,一直到司、府、州、县等各级政权都派员参与其事,声势颇大。自称“重建"是有原因的。査大同盆地历史地震目录,结合对雁北地区古代建筑特别是木塔的考察资料,并注意到施工是在大德九年怀仁、应县间发生6.5级地震后十五年着手的,我们认为,元代大修实质上是地震后对木塔进行结构加固。木塔现存的数量庞大的各层后加构件,应与这次施工有关。④

第五次题记是明正统元年:

大明正统元年岁次丙辰七月吉日重妆

第六次题记是明成化七年:

成化七年岁次辛卯七月吉日功德主阎福贵重妆

两次题记刻在一行,中隔数字,列于金明昌五年题记之右。成化年一次,由一人施资,大约只妆修彩绘了塔牌而已。

除上述六次题记外,东侧“木匠李庆甫许福施工"一行下有“达”字,西側“昭信校尉”一行下还有“赵"字⑤。

朔县弥陀殿牌的旁证

在金代建筑的附属牌匾中,也可找到类似释迦塔牌的做法。山西省朔县崇福寺弥陀殿为我们提供了旁证。该殿建于金皇统三年,殿牌亦为华带式,其题记如下:

大明正德

大清康熙五十九年六月十五日功德主…

大清道光二十八年菊月十九日

故功德主普益大师賜紫沙门志圈立

大明弘治丙辰年乙丑 本州

弥 陀 殿

大定廿四年五月十九日洪福寺沙门…此牌题记,从字体、位置、刻法和对应关系判断,应为五次所作。塔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其初题为:

故功德主普益大师賜紫沙门志圈立

弥 陀 殿

大定廿四年五月十九日洪福寺沙门……今崇福寺在金称洪福寺。弥陀殿建成后四十一年,僧人始建此牌。其后,明弘治、正德,清康熙、道光年间,此塔复经四次妆修,并加题记。因牌面有限,题记已见重叠。

弥陀殿牌较释迦塔牌只早十年,形制相同,题记处理相仿,均为金代原物。

小 结

木塔是国内木构建筑中最高最古的孤例,可惜在明代以前的史料中全无记载,它的创建经过至今仍是疑案。但我们考察塔牌,确系金明昌五年遗物。题记中保留着九百二十余年来建塔和增修、重妆的简要记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时间界限。这对于探讨木塔的历史,研究原设计施工的工艺成就,总结过去结构加固的经验,进行有关地震、建筑理论等方面的科学考察,都会有帮助。

我国古代建筑,宫垣衙署,陵寝寺庙,园林亭台,塔阁门闕,一般都有署名。故《营造法式》中有牌匾的做法和规格。只是由于原建筑的毁废,附属牌匾极少倖存。这块释迦塔牌由建成至今历时七百八十余年,尚能保存完整,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