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用自残来博取关心的人的心理 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心理动力

据现有统计数据,在国内,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2005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5.2%接受调查的广州市中小学生,承认过去一年中有用刀片等利器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
最近三年调查数据发现,青春期男孩的

据现有统计数据,在国内,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2005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5.2%接受调查的广州市中小学生,承认过去一年中有用刀片等利器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

最近三年调查数据发现,青春期男孩的发病率在6%至14%之间,青春期女孩的发病率在17%至30%之间。

有自伤史的人中,70%的人至少尝试过自杀一次;55%的人尝试过自杀多次。

在自残发生后的六个月内,自杀风险最高,之后逐渐下降。

多数自残行为伴随抑郁、双相等心理诊断结果,依据心理咨询临床工作,

自残行为也是临床难点,家长痛点、社会无奈点,必须引起社会各层面重视。

一、青少年自残行为表现

1. 程度

青少年自残行为,有些是浅浅划伤,有一道或几道血痕,并没有流血;

有些会划伤十多道或更多道划痕,出现渗血模糊;

有些会直接翻皮,大量流血,难以独自止血,需专业协助,等等,

从对躯体伤害和生命危险性来看,严重划伤和大量流血显示来访对疼痛感更加麻木,更容易危及生命安全,需引起养育者绝对重视。

不管出现任何程度的自残行为,都是青少年在发出求救信号,表达情感关注。

2. 频率

青少年自残行为频率,

• 有些是在突发情绪压力事件时才自残

• 有些是慢性抑郁心境下毫无原因自残

• 有些是体验活着感觉体验疼痛感觉时就自残

后两种比较频繁且难以控制和干预,需要几年时间改善人格特点和严重心理问题,才可能缓解自残频率。

第一种情况需要处理压力事件,就会改善自残行为。

3. 位置

青少年自残行为,大多数是在手臂前臂上,也有手臂后臂上,或者手背上,还有一些在大腿上等,

可能手臂更容易被发现释放心理求救信号,或者不想被他人知道。

4. 表现

青少年自残表现,更多是线条状,也有刻三角形或多边形或其他形状,

这些或许更有心理意义。也有其他扇耳光、拿头撞墙,烫伤自己等自残行为。

5. 工具

青少年自残行为使用工具五花八门,刻刀、小刀、刀片、其他尖锐物品等,

当痛苦或冲动来临时,可能随时都会拿任何尖锐物品划伤自己。

青少年也会储备自残工具,或者私藏工具,给监护人带来极大看护困难和心痛。

用自残来博取关心的人的心理 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心理动力

二、青少年自残行为心理动因

1. 攻击转向自身

部分自残青少年愤怒表达不能,害怕表达愤怒,或是攻击后被报复,

又觉得外面都是迫害性人物和环境,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愤怒、对外界的失望,只能愤怒转向自身,处于心理发育的偏执心位。

2. 全能幻想受挫

部分自残青少年觉得外界和他人都是用来无条件满足和照顾他的,如果他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又和这类青少年想法和需要相冲突,那么对他们来说这些人就是坏人,就是不爱他,

此时,内心充满了对对方的不满和愤怒,无法消化又无法向外表达,就转向自身。

3. 施虐愿望过强

部分自残青少年内心充满了施虐冲突和幻想。

比如报复社会和那些他恨的人,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恐惧,不断抑制又无法完全压抑,内心充满了因为意识到施虐或攻击带来的烦躁感,进而伤害自己。

4. 心理退行

部分自残青少年把自己当成 要无条件被满足和照顾的孩子,如果自己哪里不好了,内心就会很无力和害怕,渴望能得到十分的满足,

如果得不到就会愤怒,会觉得身边都是坏人,同时也无意识觉得自己也是坏人,因为没人能帮他,内心会感到无助、愤怒,也会觉得他人都是不理解他的,不可信的,无能力的,令人愤怒的人。

所以他们内心充满了挫败和愤怒,转而呈现自残或自杀意念。

5.分裂防御

部分自残青少年自我感觉不好的时候把自己当成问题人,渴望得到外界和身边人完美的照顾,否则自我伤害表达愤怒和攻击情绪。

自我感觉好的时候,外界的他人是无能的,无用的,不能给予什么,自己是全能的,也会对他人愤怒,进而烦躁不安,导致自残。

用自残来博取关心的人的心理 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心理动力

三、青少年自残行为缓解

1. 家长层面

首先给予理解和更多温暖情感关注,而不是对青少年更加愤怒,威胁抛弃孩子。

觉察亲子关系的质量,自我调整或者寻求专业协助,

最后一点值得探讨:如果仅仅只是没收各种自残工具,那么可能只会激起青少年更强烈的自残需求,

建议更多关注自残行为的心理意义。青少年自残伤害自己,也是在攻击周围的人,表达愤怒。

2. 个人层面

青少年感受到自残冲动时,建议寻求他人聊天陪伴或者直接和他人相处一起,

其他方法需要商榷,比如转移注意力,找替代方法等,因为部分临床经验发现效用不大。

3. 学校层面

首先给予青少年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注,避免措施过于激进:比如不让上学,休息在家。

家校合一,保持和青少年父母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家长了解青少年在校情绪事件,另一方面学校老师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和家长的互动质量,

共同理解孩子激发自残行为背后的动因,尽可能保持青少年情绪平稳,避免过多外界事件刺激。

4 .社会层面

身边熟人、朋友、亲戚看到自残表现的青少年,避免歧视,强硬让自己的孩子不和对方做朋友,或者给予过度怜悯或者不恰当言语,减少过多引起青少年反感的关心举动。最好依据青少年自己发出的信号与其交往,而不是盯着自残行为。

5. 专业层面

当青少年自残或者养育者发现青少年自残时,都建议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协助,

比如去看心理课或者预约心理咨询,进行心理状况评估,理解青少年自残行为背后的各种影响因素,有针对性自我调整、使用药物、心理咨询等,即刻减少现实层面肉眼可见的情绪压力事件和言行,

然后核心调整青少年心理层面,比如内在冲突,人格因素,情感关系等方面导致自残行为的因素。比如,青少年把自己觉得不够好的部分藏在心里,咨询师需要把青少年放在心里,传递能受到了她自残这一部分,因为他怕别人受不了。

用自残来博取关心的人的心理 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心理动力

咨询师介绍

王建侠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从业12年

● 高校应用心理学助理研究员中级职称

● 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