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脑子笨,反应慢,理解能力差,怎么办(脑子笨,反应慢,理解能力差,怎么办吃什么药)

/**/ 04 大脑的网络导致无力感 在第4章中,我将介绍除了嫉妒以外,还有哪些要素会通过大脑的网络令人产生无力感。我想告诉读者,在这些要素中,母子关系对无力感影响很大。除此以外,

/**/

04 大脑的网络导致无力感

在第4章中,我将介绍除了嫉妒以外,还有哪些要素会通过大脑的网络令人产生无力感。我想告诉读者,在这些要素中,母子关系对无力感影响很大。除此以外,各种各样的大脑网络也与陷入无力感状态有关。

要命的母子关系

也许比起万能感或者嫉妒,当得知母子关系对自己的无力感状态有影响时,很多人会感到更加讶然:“怎么会呢?”

还有许多人说:“我和我妈的感情一直好得不得了,亲密无间。” 并非只是与母亲关系不好的人才会失去干劲儿。

一个孩子降临人世,最早与之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几乎总是母亲。 迄今为止母亲与自己构筑了怎样的关系,对于这个人在社会中如何与他人构筑关系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孩子与母亲之间距离感的远近是经过了相对而言比较长的时间才逐渐定型的,因此对当事人来说会觉得理所当然。然而正因为如此,虽然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是缔造其思考和行为习惯的本源,但是这一点很难被察觉到。

下面,让我们看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母子关系所导致的无力感。

● 母子关系的重现

案例⑤ 摸不着的距离感

姓名:C女士

性别:女

年龄:35岁

C女士发现,自己不懂得怎样与他人保持距离。如果遇到亲切和蔼的人,这个人与自己的边界就会变得模糊不清。例如,她会想:对方明明受到了优待,为什么我却得不到那样的待遇?即使是面对上司,只要对方对自己比较亲切,她便会把对方当作与自己站在同一级台阶上的人,因此有时会在对方面前感到自卑,或是嫉妒对方。但是她又很讨厌自己这个样子,渐渐变得很难交到新朋友。

C女士苦恼于该如何建立与亲近之人的距离感,并因此出现了故障。类似C女士这样的苦恼,与其说是当前的人际关系直接导致的,倒不如说是由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导致的。

他人对待自己越亲切,在与对方的关系里重现自己与母亲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C女士的例子中,我推测母亲与C女士是平等的关系。

原本,母亲应该是负责保护自己的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母亲和孩子绝对不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而是母亲在上、孩子在下的。由于无视了这一点,让母女间具有了平等的关系,因此引发了本应处于上位的母亲的嫉妒发作,于是母亲和女儿一直处于“嫉妒与被嫉妒”的关系中。这与第3章里讲到的“嫉妒攻击导致无力感”紧密相关。

C女士可能并没有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都是平等的,有时即使有点差距也没关系。

我向C女士指出,她之所以会如此理解人际关系,原因在于她和母亲的关系。C女士听到我的解释后很吃惊地说:“啊?原来我现在的烦恼是与母亲的关系造成的,不是我自己的原因吗?”母亲会无意识地对孩子产生嫉妒,但这并非因为讨厌孩子或者对孩子怀有恶念,所以母子双方都很难察觉到这一点。然而之后,C女士这么回答我:

“可是你既然这么说了,也许还真的是这样呢。我自己也会觉得生孩子太恐怖了。如果女儿比我可爱,比我更具有体育和艺术天赋,我没准也会嫉妒她的。想到自己说不定不愿意支持她,我就觉得非常恐怖,都不想生孩子了。”

C女士这么说,就是在害怕自己与女儿之间会重现母亲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嫉妒与被嫉妒的关系。

● 制造出外貌心结的罪魁祸首

案例⑥ 长得丑是我的错吗?

姓名:D先生

性别:男

年龄:55岁

在我的家族里,堂兄弟共有10人,其中我最丑。小时候,我总是被堂兄们喊“胖子”“丑八怪”。我想可能是与此有关吧,直到现在我还有外貌心结,不敢对异性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怎样才能让自己抱有“相貌美丑并没有关系”“内心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想法呢?

D先生已经55岁了,还在为外貌心结苦恼。

据说儿时被堂兄们欺负那会儿,D先生有点胖,但现在的他身形瘦削。我对他说:“小时候让你发胖的,是你母亲吧?”并向他解释了母亲的嫉妒机制。

D先生刚生下来的时候俊美可爱。然而这样一来,抱着他的母亲就被人忽视了。我推测,母亲是出于嫉妒的情感,无意识地做出了令儿子发胖的行为。D先生身上有着闪光点,而母亲不想让外界发现,所以才让他发胖。

D先生原本以为只要与被欺负的过去诀别就可以解决问题,现在得知自己陷入故障的原因竟然是来自母亲的嫉妒,不禁惊呆了。

至于堂兄们为何欺负D先生,很可能是由于D先生在外貌之外所展现出的能力,比如渊博的知识等。堂兄们对D先生外貌之外的其他才能感到恐惧、嫉妒,因此才欺负他,试图击溃他。如果D先生真的乏善可陈,他们就不会欺负他了。

这么看起来,嫉妒真的挺恐怖的。正是D先生幼时与身边亲近之人有着这样的人际关系,才导致他在成年后的人际交往中遇到了难题。

消除故障 给母亲写一封感谢信

C女士和D先生所陷入的故障,都是由母子关系引起的。也就是说,若是能够改变与母亲的关系,自然就能够消除故障。

改变关系的第一步,是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来自母亲的嫉妒。如果总是否定,对自己说“不会的,绝不会是这样的”,那么很遗憾,你与母亲的关系是不会有所改观的。

为了改变母子关系,我建议采取给母亲写“感谢信”的方法。通过写感谢信,母子关系将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就当是被我骗了也好,请务必实践一下这种方法。

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信的时候,一定要使用敬称。

理由在于,母亲所嫉妒的,是母亲和女儿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平等的关系。对此,若是女儿自己能够在信上写下认可母亲在“上”、女儿在“下”的内容,那么母亲的嫉妒发作就会平息。使用敬称也是为了清楚地认识到与母亲的上下级关系,清晰地保持距离。也就是说,在写信时需要清楚地写明上下级关系,表明对此认可的态度。

通过写下许多“抚育我至今,不胜感激”这样的致谢语,还能够让自己也明确自己处于受母亲养育的位置。这样,女儿处于下位就很明显了,便不会再引发母亲的嫉妒发作。

所谓致谢,是对关系从上往下进行俯瞰。然而通过将母亲置于上位、将自己置于下位,感谢信同时也对母亲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正是由于尊重母亲,所以便能够与母亲保持合适的距离。

保持合适的距离,便不会再让之前的母子关系重现,同时嫉妒与被嫉妒的关系也会消失。

D先生的外貌心结始于母亲的嫉妒。因此对D先生而言,通过给母亲写感谢信来改变关系的方法也会有效果。

既然D先生想要摆脱外貌心结,就要在感谢信中把这一心结写出来,比如:“幸而有你为我做了这么多,我对自己现在的样子很满意。”将想要感谢的方面具体地表达出来,写成字句。这样,母亲的嫉妒发作就会平息。

不仅是外貌心结,只要还有其他想要消除的心结,一定都要写入信中。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总是被嫌弃脑子笨,就写“感谢母亲让我具有了教养”。

如果母亲感到“我养大的孩子竟然这么出色”,便不会再嫉妒了。不论是对孩子还是母亲来说,感谢信都是让自己从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有效方法。

对于因来自母亲的嫉妒而发生故障,无法很好地与他人保持距离感的C女士来说,对于为外貌心结而烦恼的D先生来说,感谢信都会成为润滑剂,令故障得以消除。

● 也给父亲寄一封感谢信

同来自母亲的嫉妒使孩子出现故障一样,也存在父亲的嫉妒发作使孩子,尤其是儿子出现故障的情况。

因父亲的原因使儿子身上出现故障,同样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的对策自然也有所不同。不过和母子关系的问题一样,只要儿子能够发自内心地感谢父亲,故障就会逐渐消散。

对父子关系而言,有一种发生在儿子身上的典型故障,那就是儿子无法接受所谓的权威,比如不愿听从上司的指示行事,或者采取反抗上级的态度。

与母子关系的情况一样,出现这种问题是由于父亲嫉妒儿子,于是让儿子有了心结。在父亲看来,儿子是“妻子的最爱”,于是也就成了父亲的终极嫉妒对象。

从这个角度出发,感谢信依然是有效的。如果意识到自己出现故障的原因与父亲有关,请务必一试。

我和母亲的恩恩怨怨

举个例子,我就曾被母亲担心:“这孩子学习时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以后恐怕很难考上好学校。”

后来,即使是在必须好好学习、准备考试的时候,我的注意力也难得集中超过三分钟。我玩弄橡皮擦、把自动铅笔的笔芯倒出来又装回去,就这样混时间,陷入了完全学不进去的状态。在学校,同班同学们也都很惊讶:“怎么会这么学不进去呢?”

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担心我“学习时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以后也会一直学不好”,这种担心通过大脑的网络传达给了我。我想,是母亲的想法“这孩子学习时总是走神”“这孩子学习不行”导致我陷入了“即使想集中注意力也做不到,完全学不明白”的状态。

我这么说,可能会有人反驳:“明明是自己不好好学习,还怪罪父母。” 我自己当时也是这样想的:我只会找借口;我是真的不行,因此无法上进。

经历了下面这件事之后,我的猜想变成了确信。

在高中时代,英语成绩分为10个等级,我只拿到了2等。然而我下定决心,要去美国留学,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最终我远离母亲去了美国,开始学习。到了美国之后,每次我与母亲打电话取得联系,就又会回到“学习时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的状态。

只要不与母亲联系,我的状态就会转变,想道:咦,兴许我也是可以集中注意力学习的?在那之前,我只要一翻开教科书,就会突然发现房间没有收拾,于是转过头去开始大扫除,然后陷入“我太累了,没法学习”的状态;而在那之后,我却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聚精会神地阅读教科书了。

此前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明明是可以坚持努力学习的。

当我放长假回到日本,回到母亲身边后,之前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态又回来了。我即使打开教科书也读不下去,总会开始做别的事情。

但是一旦再次回到美国开始学习,我就又能集中注意力了,学习也很顺畅。我在人生中首次感受到了成绩逐渐上升的喜悦。

有了这番经历之后,我不禁想到:难不成,是母亲脑海中以“担心”为形式的想法变成电信号传给了我吗?

● “担心”这个词的背后是嫉妒

这里要明确很重要的一点。

在第3章中,我介绍了母亲斥责不做作业的孩子的故事。在那个例子里,母亲觉得:“我不得不做一大堆的家务,为什么只有这个孩子在自由玩耍呢?太过分了。”这种嫉妒心导致孩子陷入了不做作业的状态。也就是说,由于在情感、言语中掺入了嫉妒,结果导致孩子的“愉快/不愉快”代码出了问题。

而在母亲说“我很担心你”的时候,其实也是为了掩盖自己对孩子的嫉妒。

请注意,我已经多次重复强调过:嫉妒是动物性的反应,是一种发作。母亲担心孩子的想法的确是真实的,但与此她自己也无法控制嫉妒的情感涌现出来,这是动物性的,也是无法避免的。

就像我那样,孩子由于被父母的嫉妒攻击打倒,于是没来由地认为是自己不行、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嫉妒攻击的一方很难留意到自己烦恼的原因在于对方的嫉妒,因而问题还会进一步发酵、加剧。

虽说如此,坚持读到这里的读者应该已经明白了。只要能够察觉到对方的嫉妒,就能够摆脱有问题的状态。例如,写感谢信就是一种最容易理解的化解父母嫉妒的方法。

周围人的善意也暗藏危险

第3章中介绍的嫉妒、本章中介绍的母子关系,都是经由大脑的网络而令人产生无力感的。

不言而喻,大脑的网络所产生的无力感并不限于这些模式。有多种多样的因素都能够导致无力感这一故障。

案例⑦ 这个很重要,可以放一放

姓名:W女士

性别:女

年龄:40岁

一直以来,我都能给要做的事情排出个先后次序,然后高效率地推进工作。可是最近三周以来,我变得无法按照优先顺序做事了。由于总是先从优先级低的事情入手,结果使得优先级高的事项被推迟,最终无法完成。这样的情况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我觉得很困惑。

例如,我心里很清楚,目前最优先的、必须做的工作是制作要向某公司交付的新产品的样本,然而样本的制作却毫无进展。我虽然心里明白,可就是提不起干劲儿。我也找不到自己陷入这种状态的原因何在,所以非常困扰。我该如何是好呢?

W女士并不是根据自己的评判来决定哪些工作必须优先进行的,所以她提不起干劲儿的原因并不在于万能感。

W女士也说了除这次以外,自己从来没有因为无法按优先级做事而烦恼过,那么也就不是因为她自身的行为偏好或者习惯累积的结果才导致了如今的烦恼。

为防万一,我还询问了她的健康状况有没有变化,回答是她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

在这种情形下,就要考虑是不是周围一些正在关心她的人使她的行为和生活节奏出现了紊乱。例如,有没有可能是这样:W女士身边的上司、前辈、客户等关心她的人希望她依赖自己,于是便打乱了她的优先顺序,让她感到困扰。

举个例子,如果母亲总是在自己身边,说着“是这样子的吧”“是那样子的吧”,什么事都帮自己代劳,那么孩子就什么都干不成了。也就是说,不能按优先级来做事的原因是一直在让母亲做决定。

这种情况的麻烦之处在于,就像母亲一样,给予关心的人完全是出于善意。

如果是像第3章中介绍的受到上司嫉妒攻击的A女士那种情况,即使A女士难以发觉上司是在嫉妒自己,也总还是能够想到,时常唤起自己负面情感的上司就是自己产生无力感的原因所在。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是被一眼看上去很友好、很关心自己的人操控了,就算这样的人近在咫尺,也几乎不会有人抱有警戒心,因此通过大脑的网络所受到的影响便会尤其大。

如果你在想:周围明明没有可怕的上司,为什么我还是有无力感呢?就请留意周围关心自己的人吧。

消除故障 发现自己被干扰了

如果像W女士这样,发生了不能顺利地按照工作优先级推进事务的故障,很有可能是被什么人干扰或者操控了。而且,施加干扰的人可能出乎意料:大多是身边关心自己的人,比如母亲或者类似这种关系的人。有时候,母亲为了让孩子依赖自己,会让孩子变得没有干劲儿。

至于解决方法,首先是要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受到了这个人的干扰。要认识到自己是被人干扰的,绝对不能自责。在这种情况下,外化依然非常重要。

W女士问我:“我如果认为自己受到了干扰,会变得讨厌那个人,这样不好吧?”

我回答:“不是的。如果你变得讨厌那个人,也算是件好事。毕竟,要是受到了干扰的话,拉开距离对你反而更好。然而实际上,你并不需要有意识地讨厌那个人,只要留意到‘我被那个人干扰了’即可。”

W女士追问:“ 是不是不要太依赖关心自己的人会好一点呢?”

在W女士这种情况下,或许真是如此。

W女士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能否按照优先级好好完成工作,而不是应不应该依赖他人。如果能按优先级完成工作,W女士就会快乐,因此我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不能按优先级完成工作这一故障。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他人的干扰,工作就能够顺利推进了。

面对可怕的未来,逃避不是办法

案例⑧ 前有拦路虎

姓名:S先生

性别:男

年龄:36岁

我要是即将面对“必须向对方道歉”之类令人发怵的计划,就提不起劲儿了。虽然考虑过从公司辞职,一想到要是辞职的话会不会被部长给出一些不好的评语,就一步也不能往前迈进了。我该怎么做才能动起来呢?

在本书中,我已经反复解释了人与人的大脑可以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脑的网络。这种大脑网络的运作是当前的科学无法测量的。虽然仍处在假说阶段,但是还可以进一步设想如下情况:现在的自己还可能与过去的自己、未来的自己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如果一想起过去就产生不愉快的心情,其实是由于现在的自己正在模仿过去的自己的大脑。

若是基于镜像神经元学说来解释这件事,可以说是S先生的大脑访问了未来的自己,于是唤醒了对“未来”的不安。S先生之所以说“去跟对方道歉太痛苦了”,是由于如果去道歉的话就真的会面对失败的未来,而未来的自己的大脑是与现在的自己的大脑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便会生出不安,发生故障,变得失去干劲儿。

如果有人说:“我对未来很不安。”周围很多人通常会对他说:“你多虑了。”或者诸如此类的话。然而实际上,这种不安是否真的是多虑,谁也不知道。也许是因为在未来真的会遇到令人不安的状态,所以现在想到时才会不安。也就是说,对未来的不安不是一句“多虑”就能消除的。

也不必因此而变得绝望。如果真的不是多虑,那么现在感受到的痛苦就是在把未来的失败告诉自己。而且这样一来,只要在当前尽可能地考量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失败,自然就能发现不会导致失败的选项,也就是说,可以借此找出通往成功的行为方式。

为了消除这一故障,我所建议的方法是:从失败的未来中学习,从而做出最佳选择。

前面已经说过,这种设想并没有取得科学证据的支持,因此可能会有人反对执行下文所述的这种消除故障的方法。在此,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外化训练,目的是让自己相信:我并不是因为懈怠才逃避讨厌的事物,而是在回避自己本有可能开启的未来。

下面对这种方法进行具体介绍。

消除故障 从失败的未来中学习

为了从失败的未来中学习,需要高度重视凭直觉感受到的“痛苦”“没干劲儿”这样的感觉。

想象一种令你感到“做起来会很痛苦”的行为,然后决定不做出这一行为。在S先生的例子里,由于他感到“去跟对方道歉太痛苦了”,所以要先决定“不去道歉”。

决定“不去道歉”后,又会紧接着浮现出下一个令人感到不安的问题,比如对方生气了,打电话到公司怒吼道:“为什么没来道歉!”这一场景也会令S先生感到痛苦,因此请再次避开该场景。

如果接下来涌现的场景依然是不愉快的,那么就像在“纸牌翻翻乐”这个游戏中翻到了数字相同的牌时一样,让场景全部翻篇儿。不要在这里进行深入思考,请在瞬间做出决定。

这样一来,时间轴会不断改变,未来也会发生变化。因为不去道歉而可能发生的未来事件将会一幕幕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让脑海中浮现出可以想象出来的场景,就像把纸牌一张张翻过来一样,不必看牌面,直到最后什么都想不出来了为止。那么在此之后又会怎样呢?到那时,你就会找出哪种未来是最成功的。这就是让自己变得能够自如地采取行动的方法。

感到不安就意味着,未来真的很有可能会失败。如果在此时选择逃避,在时间轴上的彼时必定还是会在劫难逃。通过反复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将浮现出的讨厌感觉抹除掉,就能够了解到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失败。

看到失败的未来的也就了解到了怎样的行为会导致失败。在“纸牌翻翻乐”中,一旦翻开纸牌就能知道哪个数字的牌在哪里,这种感觉与之有些相似。

最终什么都想不出来了的状态,就是你已经自动地完成了学习、知道了最好的行动是什么。如果直觉告诉你“就是这样,就是现在”,那么你就一定可以自发地动起来。

从失败中进行学习,学习得越多,就越会自然而然地明白该怎么做才能成功。如果觉得某种行为“真讨厌”,那么实际上可能的确如此,令人讨厌的未来正等在前方;这种感觉是准确无误的,因此一定要将这样的未来消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