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简短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最初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
-
帝乙归妹:文王正妃乃商王之女而非太姒
文/林晓雁对《诗经·大雅·大明》中“大邦有子,伣天之妹”和“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的解释,不仅关系到我们对周文王、帝乙之女、太姒婚姻和周武王身份的理解,影响我们对商周之际周人历史记忆的认识,也会对我们关于西周制度和西周礼乐文明的理解产生影响。
-
祁姓刘氏源自刘累
文/刘骏【提要】根据谱牒文献的记载,刘姓的起源主要分为姬姓刘氏和祁姓刘氏两支。笔者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对姓氏“刘”的字源进行考察:其中,姬姓刘氏以邑名得氏,在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留”“(上卯下酉右耳旁)”等字形;祁姓刘氏的氏名为假借他字,在
-
美的本义:不是羊大则肥美
文/王政黄杨的《“美”字本义新探——说羊道美》一文,读后颇受启益。文章以为美的本义与“羊”的文化符号有关,是“羊”体现的原始宗教祭祀(祥)、道德(善)、正义(义)等观念的凝合。笔者以为,黄君所说的这些的确与“美”的上古意义有关,但不是美的本
-
周弃之前,后稷之职由姜姓甥舅世袭
文/王晖周人始祖后稷弃是什么时代的人?古代文献中有三种不同的说法:1.弃为尧舜时代人。此说以今文《尚书·尧典》为代表:“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2.弃为夏末人。《礼记·祭法》:“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
-
淇水、桑中与上宫
文/赵春霞《竹书纪年》中有一条记载,值得我们体味。卷上“帝辛”条云:“冬,王游于淇。”这里的“王”帝辛,即殷纣,名受,曰受辛。《竹书纪年》是晋人在汲郡发现的,周灭商后,分封其国都为三个诸侯国,分别为卫、邯、鄜,卫的国土就位于汲郡朝歌。由此说
-
溱与洧:古代最令人心醉神迷的两条河流
文/陈晓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
诗经中关于将士的诗句
1.描写戍边将士的诗句(连续的两句)要标明出处和作者名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
-
“华胥履迹而生伏羲”的故事
文/郭延坡我们既已明白“华胥履迹”的故事是纬书对伏羲加以神化的产物,是五德一五帝神话体系的一部分,还可以再试着具体分析一下所谓“华胥”、“履迹”等,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华胥”一名,在汉代纬书中专指伏羲之母,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在汉代之后一些典
-
有关于战争将军的诗句
1.有关战争的诗句有哪些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角
-
“夸父逐日”神话的内涵
文/赵逵夫内容提要:“夸父逐日”的神话实反映了原在东方的商奄人与秦人西迁中的历史。夸父由商奄人而来。“夸”是大的意思,商奄即古代传说中的“大人国”,属炎帝族,身体高大。西周初年因秦飞廉之族奔于商奄,故周王朝将商奄与秦人一起遣送至朱圉山。此山
-
男子高中状元,回家娶亲遇和尚(高中状元是什么意思)
山城最阴暗的牢房深处,曾经的大善人宋老爷,正在被一群五六个犯人围殴,这不是第一次了。 宋老爷入狱数月,几乎日日都遭受他们的殴打辱骂,而那些狱卒对此却视而不见,似乎是默认了的。若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