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279《传习录》下钱德录26

279《传习录》下钱德录26

红叶

【原文】

        先生曰:“‘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又曰:“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困学功夫,亦只从这点明处精察去耳。”

山青水秀

【译文】

        先生说:“先天而天弗为”,天就是良知;“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就是天。”

        先生说:“良知只是个辩别是非的心。是非就是好恶,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明白是非,就穷尽了万事万物的变化。”

        先生又说:“是非两个字是大原则,具体运用则因人而异。”

        “圣人的良知,就像晴空中的太阳,贤人的良知,如空中有浮云时的天日,愚人的良知如阴霾密布时的天日。虽有昏暗与光明的不同,但能辨黑白则是相同的。既使在昏暗的黑夜里,亦能隐隐约约见得黑白,就是太阳的余光还未完全消失,在困境中学习的功夫,亦就是从这点光明处去精确体察。”

林间

【浅谈】

1、“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出自《周易·乾卦·文言传》:“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2、意为:先于天时而天不违背人意,后于天而人则尊奉天时。前者是说,兴人事得天相合。庄氏注:“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

3、意即人如果遵从自己内心的良知行事,如孟子心之四端,谨慎恐惧,既使天象尚未显现,那么圣人做了,天也合大人;依着天象后做事,无非是遵道贵德,践迹而已。

4、比如,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代圣人总结的天象,教大家依次安之若命;那也有圣人看百姓太苦,不愿其受难,便祷于上天,祈求救黎民苍生于水火,比如阳阳先生灭宁王朱宸濠时冬天无南风,可要去救百姓,必有南风尚能挂帆,果真祷而验。

5、这些事由不得人不信,所以《易经》才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也是先天而天弗为最好的说明。举头三尺有神明,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6、天下万事,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公司合作,其实都是黑白分明,清楚得很。说“没有绝对的对错”,那都是各有各自的利益,各有各的私心、私利。若能人人扪心自问,人人凭良心办事,凭良知做人,则一切了然。

7、所以才孟子“四端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该怎么做,就以这恻隐之心去做,以羞恶之心去做,以辞让之心去做,以是非之心去做。不问毁誉得失,只凭着大是大非去行。做到什么程度呢?各人自己把握。

8、因为良知即道,犹如太阳,人人皆有内心光明处,无非是被私欲遮蔽而已。但内心的一线光明总会透过乌云而出。所以每个人的阳光不一,才有了圣人、贤人、君子、小人的区别。

9、但本质上这阳光都能辨黑白,知善恶。致良知,就是明明德,沉淀,彰显自己的光明,然后一点点去扩充,让七情顺良知而流行。困学即困而学之,如我,在重创下,困难重重中,向上爬行。

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