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百家经典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关键词:论语,颜渊第十二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这段是讲孔子的弟子樊迟,有一天跟着老师出游。孔子他教学也很活泼,不是死呆板,就在教室里面教,常常会带着学生去旅游,边旅游边教。所以学生们学得也很愉快,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很深厚,真的师生如父子。这一天,他们到舞雩这个地方游览,『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从」就是跟从,跟老师出游。「舞雩」是在鲁国境内,这个地方是求雨的祭坛,在祭祀的时候,往往用这些歌舞,这个雩就是求雨发出的声音,舞就是用舞蹈来做为祭祀,这叫舞雩。舞雩是一个古迹,也是风景区,是在曲阜城外大概一里的地方,树木也很多。我们看到,之前在第十一篇,「先进第十一」,孔子问这些弟子们,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中曾点就说过,他说,「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你看,这是讲到舞雩。这是曾点讲出他那种潇洒自在的隐居生活,在暮春的时候,春天到了晚春,穿着春天的服装,带着冠者五六人,成年人就是冠者,戴帽子的,童子是不带帽子的,六七人,「浴乎沂」,沂河之上,「风乎舞雩」,在舞雩这个地方,享受着那种清风的沐浴,歌咏而归,这是把这个自在的生活讲出来。

  樊迟在这里又跟孔子去出游,虽然是游览在舞雩之下,可是樊迟很好学,他抓住空当的时间就向老师请教,他就问老师,『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他问这三个方面的意思。「崇德」,根据《雪公讲要》里面讲到的,「崇德,修慝,辨惑」,这都是古语。根据「刘氏正义」,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里面讲,这是在求雨的时候,舞雩是求雨的地方,求雨的时候都会讲出这三个辞。当樊迟来到这个地方,当然他就想起求雨的这些辞句,就问这三个意思。

  结果孔子就说,『子曰:善哉问』,说你问得真好。然后底下就给他回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事」就是先做事,「后得」就是然后再想到报酬,这就是所得,那这就叫崇德了,所以「非崇德与」,就是反问,这不就是崇德的意思?所谓崇德,崇是有尊崇、增进这样的意思,增进自己的德行。德行的体现就在于什么?只讲付出,不讲酬劳,这叫德。我们在这个世间是讲奉献,人生的价值在哪?在奉献,不是在于索取。所以君子只一心地去帮助别人,而不计较自己的得失。甚至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不计较我这帮助别人有没有效果。只要是好事,只要真正帮助别人的事情,我们就一心做下去,不管会不会成功,所谓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像孔子当年就是这个样子,他非常努力的推行周公之道,希望能够在一个国家做一个试点,能够实现政治抱负。一个国家不同意,不能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他又换到另外一个国家。虽然在周游列国当中吃了不少苦。譬如说陈蔡绝粮,没饭吃;譬如说微服过宋,在宋国险些被宋国的大夫司马桓魋给杀害。周游当中也不少的磨难,但是夫子一点不在乎,努力认真的去推动圣贤之道。这真正的大德,崇高的大德。

  底下又讲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这讲修慝。攻就是改正的意思,改正自己的恶事,自己的毛病习气要把它改过来,一发觉就改正。像曾子所谓的「吾日三省吾身」,天天都是反省、检点、改过,这叫「攻其恶」。但是,「无攻人之恶」,不要去找别人的毛病过失,这个很重要。六祖惠能大师说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一个修道人,他改自己的毛病都改不来了,他哪有这个闲工夫,管人家有什么过恶?如果我们常常看人家有什么过失,说明自己不是修道人。看人的过,正是自己最大的过。为什么?心很不清净。内心里面的慝,修慝这个慝,你看,从匿从心,匿是隐匿,隐匿在心里头的东西,就是心中的大恶。所以,只改自己的过,不看人家的过,这叫修慝,修就是修去、修掉心中的过恶。这是君子成圣成贤的秘诀。你学儒也好,学佛也好,学道也好,如果你不能够真正修这个,没有修慝,那学了半天都是搞假的,内心都是不能够清净平等。

  下面,『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这个惑就是迷惑。迷惑的种类很多很多,其实所有的过恶,都是因为迷惑颠倒才会发生的。如果一个人有智慧,他能够念念观照自己的言行,甚至起心动念,他就不会犯过恶。念头刚起的时候,他立刻就观照出来,才动即觉,觉之即无,那真的他的过失基本可以说没有了。孔子在这里举出一个例子来讲这个惑,是讲忿。忿是愤怒,瞋恚心,「一朝之忿」,就是一时怒起,无明火起来了,不能自制,忘其自身,『以及其亲』,把自己的身忘了,把父母也忘了。这愤怒之下,就会很冲动,会做出很多的错事,甚至会一发不可收拾,而引来很多的灾祸,不仅毁掉自身,也殃及父母家人,这不就是惑?这是最大的迷惑颠倒。

  所以樊迟问辨惑,孔子在这里举出来,让樊迟学君子之道。在后面我们会看到的,「季氏篇」里面君子有九思,其中一个就是「忿思难」,当我们愤怒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刻要想到愤怒的后果便是灾难,有时候在盛怒之下做出的事情,可能令我们悔恨一生。所以能够想到后果,自然就能够把冲动化解掉,所以忿思难,君子自己修养的功夫。所以功夫没别的,就是你要提得快,觉得快,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这个三条,崇德、修慝、辨惑,它是相互关联的。崇德是什么?只想别人,不想自己,你能先事后得,甚至不计所得,你的私心愈来愈淡,你的心会愈来愈平静。一个人老想自己,容易心浮气躁。特别是一想到利、想到得,就很容易跟人家产生冲突。跟人产生冲突,首先肯定是看别人的恶,看人家的不是。如果别人冲我来的,跟我起冲突了,我就会勃然大怒,就起了奋争之心,那是自己内心中的慝,内心中的恶。然后经人家一激,立刻就起了忿。你看,这三条,虽然夫子说了三方面,其实那都是君子一个修养的功夫。

  当然崇德、修慝、辨惑,也可以用其它方式来解,这里面含的意思是很宽广的。你譬如说辨惑,这疑惑不仅是愤怒才叫疑惑,贪婪也是疑惑,傲慢也是疑惑,所以这个惑它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孔子挑出这个忿来跟樊迟讲,那我们就想,大概这是对治樊迟的一个毛病。所以我们看到老师是循循善诱,很会教。《论语》当中很多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譬如说问仁,底下就会讲到问孝、问君子、问为政,夫子讲的都不一样,实际上并不矛盾。夫子是契理又契机,讲的是那个理,但是他又特别对你的根机。实在讲,夫子讲这些道理也对我们的根机,樊迟的毛病,其实我们想想我们自己都有。你看,我们是不是有自私自利?给人做点好事,是不是还计较报酬?计较得失?是不是会老爱说人家的毛病,讲人是非,看人家不是?会不会自己发脾气、起烦恼?都有,这个就是我们要修的。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问题。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这样,人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了。

  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忿:忿怒,气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