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为啥一吹就能点燃

为啥一吹就能点燃

看一些古装剧中的主人公经常到了黑暗的环境中,需要光明,但是他们那时候肯定没有电筒,因此照明的东西通常都很难获得。但是我们又能经常看到他们从怀里掏出一个竹筒一样的东西,然后对着一吹,东西就燃起来了,黑暗的环境中瞬间变得亮堂起来。他们不是神仙,自然想的办法也是古人们常用的办法,那么他们用的是什么呢?其实,这种东西叫做火折子,是古人常用来点火或者短暂照明的工具。

但有很多人就会很好奇,这个东西究竟是用什么制作的,为何一吹就能点燃。

要知道,即便是现在社会,我们点火要用的打火机也没有这么方便。

所以他们到底用的是什么原理制作出这样的火折子呢?01生火发展史社会是在发展中前进的,所以在我们今天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东西,但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是无数人日思夜想才创造出来的结果。

比如,我们今天做饭烧菜都是用的天然气或者煤气,只需要扭一下开关,火就自己燃起来了。

要是身处看不见的环境,也可以随时利用手机进行照明。

然而,这些都是近现代的科技成果,在不遥远的清朝以及遥远的其他朝代,用火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甚至在几百上千年前,火种的保存都是一个大的问题,而生火也是一个问题。

关于火的发展历史,一般最早的说法是“阳燧取火”。

不过,这显然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出来早期的人们在取火的过程中,的确可能用的是太阳光的因素。

因为这么一个偶然的发现,人们发现火不仅可以炙烤食物,减少疾病,还可以驱赶野兽,所以生火的方法就被这么传承下来了。

不过,燧人氏取火的方法毕竟不轻松,所以在后来人们就发明了钻木取火。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清明诗》中就写道:“家人钻火用青枫”,也就是说在唐朝的时候,都还有一大部分人在用钻木取火的方式进行生存。

不过,这个时候的钻木取火相对比较轻松,一般的成年男子五六分钟就可以生出火来。

不过,这种方式对生火材料要求比较高,需要有干燥的木头,还需要引燃材料,后来有了半自动化的方式生火。

因为生火材料要求高,所以钻木取火的方式也不是能够经常利用的,毕竟没有日复一日都是大晴天,总会有下雨的日子。

所以,一个随时能点燃的火种十分重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火石应运而生。

一般来说,这种火石用的是燧石或者鹅卵石,因为两块火石进行击打或者摩擦的时候,能够产生火星,火星引燃易燃的火绒。

而这个火绒一般是用干艾草制作的。

之所以容易引燃,是因为要将艾草的纤维全部锤烂,达到绒毛的状态。

有的引燃材料是用硝石水浸泡过的纸或者外表涂有硫磺的木片,又或者是易燃的炭布。

后来,火石又开始慢慢升级,也就是一些古书说的火镰。

火镰的组成材料一般是一个比较小的小皮包,皮包的侧面有一块镰刀形的钢条,这根钢条是容易摩擦冒火星的火钢。

而火镰的里面一般装有火石和易燃的艾绒。

操作方式就是用火石打击火钢,引燃艾绒。

这种引火方式,在古代很长时期都在用。

但是我们又会经常听到火折子,即人们需要火或者光的时候,直接拿出竹筒样的东西,轻轻一吹,就燃了。

很显然,它不属于火石之类的东西。

那么火折子的引火原理是什么呢?02方便易燃的火折子其实火折子跟一些墓穴的长明灯有异曲同工之妙。

长明灯是利用白磷等着火点比较低的物质,当外面的氧气一旦进入墓穴,那么长明灯就会自动点燃。

它的生火原理是利用物理上的复燃原理,即已经燃烧过的东西因为缺氧而处于一种半燃半灭的状态,一旦接触到氧气,就会再次燃烧起来。

一般来说,火折子的制作材料是,一般比较容易点燃的草纸或者红薯藤蔓。

不过,红薯藤蔓是需要进行加工才能轻易点燃的。

通常,已经晒干的红薯藤蔓需要放在水中浸泡,然后用木棒等工具进行捶打,以求进一步将藤蔓中的纤维打散,不然不容易燃烧。

锤烂的红薯藤蔓进行晒干,然后将其与棉花和糙纸等进行混合捶打,让它们的纤维尽量均匀的混合到一起。

当捶打到一定程度之后,新的易燃的材料就生成了。

当然,再怎么易燃,它在见到空气之后,也不会自动燃起来,而是需要一些助燃的材料的,比如着火点比较低的硝石、硫磺等,又或者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松香。

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之后,将其紧紧密封,隔绝氧气。

待到需要用的时候,直接揭开上面的密封盖子,当这些已经处于半燃半灭的火折子一旦接触氧气,加之人吹气助力,很快就能燃烧起来。

当不需要火的时候,又可以将盖子盖上,以此隔绝助燃的氧气,然后火折子再次处于半燃半灭的状态。

所以,古人就是这样点火的。

到了二十世纪初,瑞典人发明了更方便的取火方式,就是用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