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败走华容道时

俗话说的好,成功只是一时的,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这句话放在《三国演义》里最是合适不过。里面的人无论哪一个,从来都不是常胜将军,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更比一山高,总有比自己厉害的人出现。
比如吕布,三国的榜单无论怎样排,他都是第一名。
然而,他最终还是败在了曹操手中。
而曹操虽然杀死了吕布,但他的实力也不是天下无敌。
三国时期的三大著名战争之一的赤壁之战,曹操就败给了孙刘联军,而且败的是一塌糊涂,最后只能仓皇败走华容道。
偏偏诸葛亮又在华容道让关羽拦着他,所有人都以为曹操出北方有去无回,但诸葛亮最后还是放走了他。
那么,诸葛亮为何要放走这个大敌呢?毕竟曹操是刘备和孙权都忌惮的存在。
其实,观看当时的形势,诸葛亮不得不放。
01曹操败走华容道中国古代历史上动乱的时代很多,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胡乱华时期,但要说“乱世出英雄”的时代,一定是春秋战国时期和东汉末年时期。
相对而言,人们十分喜欢讨论三国时期的历史,因为这段纷争的历史被后来的罗贯中编成了一本书著名的书籍——《三国演义》。
这个时期,争相逐鹿天下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在这样的乱世纷争中注定是炮灰,只能成为他人的踏板。
比如刘表在荆州之地的时候,他尚且比较强硬,看不起刘备,可是他一死之后,他的儿子就是个炮灰,都不需要人来攻打,主动就把荆州之地献给了曹操。
对于主动送上来的东西,曹操自然不会拒绝,何况他的主要目的不止是得到荆州,更是荆州之地腹地后面的刘备大军。
刘备对于刘琮的投降有些措手不及,没有任何准备就得面对曹操大军,只能仓皇出逃,连妻儿、辎重都顾不上。
虽然在手下干将张飞、赵云等人的帮助下,刘备逃到了江夏,但是实力却大大折损,所以已经是无力抗衡本就实力不错,然后还捡了自己辎重的曹军。
面对这样的局面,刘备没有项羽那“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面子与傲气,而是在东吴使者鲁肃的游说下,同意与其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而孙刘联盟与曹操的第一次抗衡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虽然在战争的最初,曹操占上风。
然而面对长江赤壁这样的地方,曹操是比较谨慎的。
因为他盘踞在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的水战。
然而,他不来就山,诸葛亮和周瑜怎么都要把他引出来,于是以假意投降之计引得曹操出来应战。
偏偏曹操谨慎过了头,以至于使了个错招,将所有的战船连在一起,结果当时孙刘联盟的人借助赤壁东风,将火引到了曹操的战船上,于是曹操在此次战争中大败,只能仓皇北逃。
而刘备的大军因为在荆州之地损失较大,所以在赤壁之战这个正面战场上没有过多的投入,而是在敌后战场做伏击。
当时的诸葛亮在谋划了赤壁之战后,就设想过曹操兵败之后的逃离路线,经过多方考量,预测出曹操会走华容道。
一是因为华容道是一条捷径,曹操回到北方比较快;二是华容道这个地方有粮食基地,曹操可以进行补给,缓和军队长途跋涉之苦。
果不其然,曹操走了华容道。
而诸葛亮经过多方盘算,让当时在刘备大营中实力非常的关羽去拦截。
本来,所有人都以为曹操此次必定会被捉回来或者直接身死华容道,但最后曹操却回到了北方,那么这是为何呢?02三为鼎,二为争其实,曹操能回到北方,肯定不是他和关羽进行的对峙攻打,然后胜了回到北方。
毕竟当时他率领的都是一些残兵败将,对阵士气正盛的关羽大军肯定是不能胜利的。
所以,这中间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关羽放走了他,或者说关羽接到了诸葛亮的意思,放走了曹操。
曹操是刘备的劲敌,他为何要放走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不得不放。
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
但若是在这里直接灭了曹操,后来肯定就没有了魏国。
所以三分的局面自然也不必谈。
诸葛亮之所以要放了曹操,正是因为他需要这个三足鼎立的局面。
前面说了,刘备被曹操打得已经没有多少兵卒了,但东吴却很多,若是曹操死在了华容道,那么他在北方的势力肯定会被孙权吞并。
吞并后,东吴的势力与版图将会更加强大,到时候对付一个实力不怎么样的刘备,结果不用说了。
但是三足鼎立,就互相牵制,刘备也能得以喘息。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关羽本人。
关羽曾经被曹操活捉过,但是曹操十分欣赏关羽的能力,尽管最后关羽没有效忠自己,但还是平安放走了他。
而关羽一直记着曹操的这份情谊,因此在华容道时,即便是诸葛亮不说,他也会放曹操一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