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不愿意帮朱元璋猎杀黑熊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是老祖宗们总结出来的真理,而经过无数人的实践,终究是没有错的。纵观历史上那些不小心谨慎的人,最后的下场都不太好,而小心行事的人即便是在时局大浪中,明哲脱身,保全自己。
这中间需要的就是察言观色和超凡的智慧。
朱元璋因为创业十分艰辛,所以很看重他的江山,而他本人性格也是十分狠厉,尤其是马皇后和懿文太子死后,为了让朱允炆坐稳江山,他把朝廷上有权势的大臣都收拾了,即便是曾经跟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兄弟。
但这其中也有几个例外,汤和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朱元璋让众人去猎熊,但汤和拒绝了,他的下属们都非常不理解,但汤和却敏锐地告诉大家试着把熊字拆开就知道答案。
那么,他究竟为何这样说呢?01少年发小,君臣有别在古代封建帝王创业史中,朱元璋永远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因为他从一无所有到君临天下,跨越了社会的阶层,实现了很多人几辈子都实现不了的梦想,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因此,他成为了现在很多人膜拜的存在,因为他太励志了。
然而,历史的巨大车轮并不是一个人就能推动的,即便是运筹帷幄的张良和诸葛亮也得投靠门庭,才能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
朱元璋尚且没有那样的才能,所以更是需要他人的帮助。
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是因为家里的大人被饿死,而自己又没有奔头,只好去当和尚,然后再下山加入了红巾军,最后靠着自己的能力成了大事。
但其实依照历史现实来剖析的话,朱元璋最后或许能成事当皇帝,但可能需要的年头会更久。
要知道,从一个基本的小兵卒做起,不是那么简单的依靠才华就能快速地走到头领的面前,这中间势必要有人作为牵头人。
而朱元璋的牵头人就是他的发小汤和。
从前,朱元璋还没有家破人亡的时候,他俩是住在一处的穷邻居,后来朱元璋去奔生活的时候就此分开,但汤和长大后就加入了红巾军。
在红巾军中,他从一个小兵卒混起,加之自己有点能力,混了很久,终于混出了名头。
于是汤和就想起了小时候离开奔活头的穷邻居朱元璋,便写了一封信给他,让朱元璋下山跟着自己,并表示:有自己的一口面吃,就有他朱元璋一口汤喝,绝对不会把他饿死。
彼时,朱元璋正好在寺庙因为受到排挤待不下去了,于是就离开了寺庙,投靠自己的好兄弟汤和。
汤和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只是想给朱元璋提供吃的,顺便招个小弟,最后却招来了一个祖宗老大。
朱元璋虽然是农家出身,但是会识文断字,还懂些战场上的兵法谋略,加上汤和的照顾,很快就混出了一定的成绩,并且还得到了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的注意,最后将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了他。
在郭子兴死后,红巾军这支有生力量也成了朱元璋打天下的资本。
于是,朱元璋在常遇春、徐达、刘伯温以及汤和等人的帮助下,终于推翻了元朝,打败了张士诚和陈友谅,在公元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02虽是猎熊,却是陷阱称帝后的朱元璋虽然励精图治,让陷入战火的中原大地慢慢得以恢复生机,但随着权力加身,弊端也随之出现。
与众多的历史上的帝王一样,朱元璋也十分害怕自己大权旁落,更讨厌权臣把持朝政,以及一些骄狂不知收敛的人,所以在他统治的那个时代,可以说是血腥洪武时代。
明朝的四大案,每一个案子都牵连甚广,死的人数上万,午门的菜市口血迹就没有干过,所以朝廷上的大臣犹如惊弓之鸟,轻易就风声鹤唳,生怕自己哪天就小命不保。
而朱元璋似乎觉得没什么,还经过用一些事情来考校大臣的真正心思。
一次,朱元璋与众位大臣一起去打猎,他在猎场表示,若是谁能猎来一头黑熊,他重重有赏。
其他的大臣听说之后,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有大臣汤和不为所动。
朱元璋见状,便问汤和为何不去,汤和表示:自己年纪大了,老眼昏花,也猎不来黑熊,所以就不参与这样的活动了。
朱元璋对他的这个回答很满意,是以什么也没说,但是汤和下面的亲信下属们就忍不住了,纷纷跑去问汤和,为何不参与这样的活动,正是表现的好时机,虽不说千载难逢,但好歹能展示自己。
但汤和却不以为然,非常小心地让大家下去思考“熊”这个字拆开是什么意思,彼时他们就明白真正的答案了。
于是众人下去拆解,发现“熊”就是“能”加上四点水,“能”自然代表的是有能力的人,而四点水在一开始的时候,是火字,代表的是不怕热。
但有些把四点水解读为“怨、恨、贪、愤”四种情绪。
要是不懂得其中的真正含义就去猎熊的话,就表示汤和是一个有能力且心中有很多不服朱元璋统治的人。
这对朱元璋来说,不就是找死吗?他肯定不会放过汤和,到时候汤和势必会像蓝玉等人被除掉。
所以汤和自然不会主动去触这个霉头,而是小心谨慎地推拒。
03结语虽然汤和跟朱元璋是大小就认识的兄弟,而且在朱元璋打江山的过程中,也算是豁出了老命,因此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但是这一切建立的前提,都是在两人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差距之上,而古代是个皇权等级社会,一个人一旦尝到权力的滋味之后,就完全会变成另外一个人,朱元璋也不例外。
毕竟在汤和之前就有许多为了争权夺利而残杀亲人的事情,汤和知道朱元璋的性格本质,因此自然知道朱元璋在当了皇帝之后,变成了什么模样,毕竟在眼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都是例子,所以他自然得小心行事,不然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下场。
可见,很多时候小心谨慎都是一件保命利举,所以我们无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要学会小心谨慎、察细微而知真意、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