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故事:女子出嫁挡住乾隆去路

故事:女子出嫁挡住乾隆去路

对联不同于其他的艺术作品,比如唐诗宋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古代的一些读书人才赋诗,因为它讲究颇多,比如平仄、对仗,一般的小老百姓不一定会玩,因为那个时候知识学习的权利基本被上层贵族垄断。但是对联文化不一样了,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可以对上两句。曾经一女子出嫁挡住乾隆的去路,乾隆便想为难与她,出了一个上联,姑娘答后,乾隆羞愧不已。

01爱斗文采的乾隆说到封建王朝,那清朝一定算是特别的,因为它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具有特别的意义。

盘点清朝的皇帝时,除了努尔哈赤、康熙、雍正这些之外,乾隆又是最特别的,因为他统治时期的清朝是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盛世。

盛世的出现,自然与他爷爷康熙和父亲雍正打好基础有关系,但也与他自己的个人能力有关。

毕竟,要是能力不咋地,守江山守没了的帝王比比皆是。

但是乾隆皇帝闻名的却不是他的政治能力,而是他的文采。

乾隆的文采出名,倒不是因为有多好,而是他的文采实在是配不上一个帝王的水平。

但是呢,水平不行却爱玩,俗称“又菜又爱玩”。

他喜欢诗词歌赋,还喜欢鉴赏批注,比如现在存下来的很多名画书法作品,都有他的盖章,满满当当的。

除了鉴赏这种提升自我艺术情操的活动之外,他也格外爱原创作品,比如他爱写诗歌,数量还非常多。

要知道唐朝时期,《全唐诗》收集了2000多位诗人的作品,才四万多首,而乾隆皇帝却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了四万多首,数量超过全唐诗。

可以说,他乘船在写诗,喝茶也在写诗,但是写的诗歌总体水平不高,比如“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除了诗歌之外,他最爱干的就是和其他人一起斗文采,尤其是跟自己的朝臣,比如纪晓岚,他们经常在一起对对联。

而曾经,乾隆就在民间想显摆一把自己的文采,结果却遭遇打脸,被女子怼得羞愧不已。

02争锋相对的对联据传,乾隆20年,他去河南巡视黄河的堤坝修筑情况之后,在中牟县休息。

经过休整之后,他带着一众侍卫朝臣热火朝天的上路了,但是在路上却遇到了一件犯难的事情。

那就是他的御辇和一个女子的接亲队伍相遇了,那路不够宽,不能错过。

不能错开,就只能一方让路,可是乾隆是皇帝,这个天底下能让他让路的人不存在,除非是他的父亲先祖来了,但是接亲的女子也不能让,因为她要赶着去拜堂成亲,要是让了,等乾隆皇帝这浩浩荡荡的队伍过了,就会误了吉时。

吉时吉时,自然是那个时间点最好,错过是为不吉。

于是双方僵持不下,女子这时发声了:“对面的人能否让一让,今日小女子成亲,不能误了吉时。

”乾隆皇帝有些惊诧,一般的人看见这皇家队伍,再怎么的,也不会争着要过了,她居然如此大胆。

这时当地的官员才靠近乾隆皇帝说,此女子名叫刘若莲,是个十分泼辣的姑娘,从小不爱一般女子那一套,囿于闺阁,而是喜欢看书写字,颇有点反传统的意思。

乾隆一听,对方有点读书底子,并来了斗文采的瘾。

于是他与刘若莲约定到,双方进行对对联,输的那一方要心服诚服的为对方让路,刘若莲一脸无惧的答应了。

乾隆便先来了一句上联:“塘中荷花,疯蝶硬要采。

”这话听起来没什么意思,仔细品味就不对了。

塘中的荷花是好东西,但是蝴蝶却自不量力要去采,说的就是不要不自量力,莫要强求,还把刘若莲比喻成“疯蝶”。

不过,刘若莲怎么会被这对联难倒,她镇定自若地回答:“画上仙女,狂生却难求。

”这话就是讽刺乾隆了,也说他不自量力,要强求,甚至还说他“狂”。

乾隆一听,十分生气,但是这是自己定下的规矩,于是压下怒气,又四周瞧了瞧,指着黄河边的铁铸水牛,要求她赋诗一首。

刘若莲见乾隆生气了,知道他那么宽宏大量也是皇帝,所以这次改变了策略,直接吟道:“康熙令铸一铁牛……牧童有力牵不去,千年万载永驻留。

”洋洋洒洒几句话,把他的祖上康熙的功绩称赞了一遍。

乾隆听罢,不能发作,毕竟她赞美的是康熙皇帝,他自己本就十分崇拜自己的爷爷,而且自己要是惩罚她,那不就是不承认康熙的功绩吗?祖上的功绩可不能随意否定。

乾隆暗叹此女子聪慧,最后只能心服口服的让路,让其通过,并把自己的御辇赐给此女子,当做她的成亲礼物与荣耀。

03结语对联简单,基本上都可以玩,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玩得转,比如乾隆即便是一国之君,但是他的水平不到位,也只有被讥讽的份。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乾隆和刘若连对对联的故事,感受对联文化在古代的盛行,上到乾隆这个皇帝,下到刘若连这个女子,在互不相让的时候,来上一句对联,进行文采比拼,输者心服口服,又不发生冲突,也没有强权压制的情况,自是皆大欢喜。

对联文化有如此特色,即便是在今天,我们依旧能在生活中看到它们的身影,比如春节,比如楹联和门联等等,它发展到如今依然存在,散发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就说明它具有大众喜闻乐见的特征,具有普适性。

因此,现在的我们在学习对联文化的同时,也要像古人那样,经常提及,以发扬光大,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