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农村放羊老汉边放羊边搞副业

农村放羊老汉边放羊边搞副业

八十年代前,农村还是大集体。每个生产队都养有羊,比较大的生产队有两三群羊,一群羊大约五六十只,小一点的生产队也至少有一群羊。那时候,没有肥料,种庄稼主要使用农家粪,其中牛粪和羊粪最多。

牛圈一般都设在村子里,所以,牛粪一般都会运送到距离村子比较近的田里,也就是村子周围的田里,而羊圈一般会选择距离村子比较远而周围田地比较多的地方,羊圈一般是窑洞。

今天不说牛圈和喂牛人,而主要说放羊人。

就说说我们村的放羊人吧。

我老家农村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的黄河岸边,我们村是纯粹的山区农村,村里的地大部分在山坡上,距离村子比较远。

八十年代以前,我们生产队有二百六十多口人,五百多亩土地,养了三群羊,有三个放羊老汉。

我父亲当时也放过一段羊,那时候我才十来岁,在星期天会跟着父亲去放羊,有时候,父亲忙了,我就一个人去放。

我们村的山坡上有很多荆条,其中每年春天发芽的嫩茎条会长得又细又长,而且不分叉。

到了夏末和初秋,嫩茎条一般都会长到一米多到两米长左右,柔软而又韧性,不易折断,可以编筐,编成荆条筐,结实耐用。

我们当地挑土、挑肥、挑其它东西都使用这种荆条筐。

那时候,我们村附近有一个社办企业“硫磺厂”,厂里选矿要用很多荆条筐,于是每年都要就收购荆条筐,而当时每个劳动日只有两三毛钱,干一个月最多也就赚10块钱,而一个荆条筐能卖六七毛钱,编10个筐就能卖六七块钱,一个月可以利用晚上时间可以编二十多只荆条筐。

所以,我们村和附近的村里有很多人都会到山坡上杀荆条编筐卖钱。

当然,杀荆条编筐最适合放羊的人干。

放羊人每天都在山坡上,捎带就可以杀荆条,回家编筐。

当然,我父亲不会放过这样的赚钱机会。

每天下午放羊回来,肩上都会背着一小捆荆条。

荆条背回来后,放在阴凉处,一方面要让镜条上的叶子干枯脱落,一方面要让荆条内的水分蒸发,蒸发到还剩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时候,荆条不仅叶子落光,而且解释柔软,最适合编筐。

编荆条筐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在编筐前,首先要制作筐的提手,我们当地把筐叫“cuo”,把筐的提手叫“cuopan”。

筐的提手一般是韧性大比较嫩的杂木,比如洋槐木、柏木、杨木等。

荆条筐的提手直径大约二三公分,长短根据筐的大小而定。

这些木头弄回来后,要弯成一个多半圆形的提手,为了容易折弯,要先把木料放在柴火里熏烤,熏烤的作用,一是为了去皮,二是为了折弯时更柔软。

熏好后,把木头折弯呈半圆形,然后用绳子把两端系住,放在阴凉处,等彻底凉了后,折弯的木料就不会再伸展。

等提手成型了,就可以开始编筐。

先把荆条按长短分开,然后,用比较长的荆条打底,就是编织筐底。

编荆条筐和织布差不多,有“经线”和“纬线”。

先准备三大根“经线”,一根经线大约有六根荆条,3根正放,3根倒放,然后将3大根经线交叉呈“米”字形,脚踩“米”字形中心,先选三根荆条做“纬线,将一端压在“经线”一个地方,开始编织,然后,继续用3根“纬线”编织一圈。

然后,随着筐的直径增大,在6大根“经线“的基础上,再增加几根“经线”,继续用一根“纬线”编织,直到将筐底编织好。

筐底编织好后,将晾好的“提手”(cuopan)拿出来,卡在编好的筐底上,将18根“经线”折成大约90度,然后将“经线”的上端用绳子系在一起,用一根“纬线”继续编织,而且将两边的提手木也当作一根“经线”编织进去,这样一直编到需要的高度,然后,编织筐的边沿。

就是将剩余的“经线”一个压一个编织筐的边沿,直压到最后一根“经线”,然后将“经线”插进最开始一根经线的缝隙里,一个荆条筐就编成了。

跟着父亲学会编织荆条框后,我曾独立编织成功十几个荆条筐,卖下的钱买了学习用具。

跟着父亲学会编织荆条筐,对我以后的成长有过很大的帮助,今天回想起来,依然对父亲充满了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