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北宋文彦博:任相50余年,辅佐四代皇帝

北宋文彦博:任相50余年,辅佐四代皇帝

文彦博是北宋中期政坛上一位重要的大臣,执政于国家承平之时,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任将相 50 余年。他亲历了北宋中期一系列事件:宋夏战争、庆历新政、王则之乱、熙宁变法、元祐更化、绍圣绍述。文彦博本人性格豁达、谦和卑逊、敬重德行,为官期间能够有所作为,努力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付诸实践,综观其长期的为官生涯,他是以积极的身姿活跃在北宋政坛之上的。

生平文彦博,字宽夫,生于北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九月二十九日,卒于绍圣四年(1097)。

祖籍西河介休县(今山西省介休市)。

先祖本姓敬,为避后晋高祖石敬塘之讳,取“敬”反文旁改姓文。

后晋亡后,复姓敬,至北宋立国避翼祖(赵敬)庙讳又改姓为“文”。

其曾祖父与尚为河东节度使的石敬塘有“丰沛之旧”,实为其幕僚。

天福初,石敬塘与唐末帝争夺政权,遣使向契丹求援,在辽太宗的鼎力协助下,石敬塘被立为皇帝,但其曾祖父并未因此而飞黄腾达,“虽幄中之助居多,而绵上之蓋薄方。

”仅授代州崞县令,后稍迁至并州太谷县令,以岚州录事参军终结其官宦生涯。

至文彦博祖父这一辈时,祖居之地处于北汉刘姓统治之下。

其祖父名锐以“荫补入官,为郊社署丞,后辟为石州军事推官。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征北汉,在北汉立国二十九年之后,北汉亡于宋。

尽管宋太宗对“刘氏旧臣率度材而被用,”但是文锐“以疾退便于家居,且以颐养为怀,无復出之意。

”平素“以杖履浮沉于乡里,颇用文酒燕乐于朋友。

”文锐卒于宋至道二年(996)九月三日,享年五十三岁,可知其应生于后晋开运元年(944)。

在其短短的一生中经历了后汉代后晋,后周代后汉,宋灭北汉频繁的政权更替,出于对政治的厌倦或是对新朝持有疑惧心理,所以虽是在盛年之际也绝意仕进,也是可以理解的。

文锐原配为户部郎中王丕之女,有子三人,长子文洎(即文彦博之父),次子文淳,曾为郊社斋郎,三子文渊未仕而亡。

王氏早逝,文锐续娶郭氏,有子一人,名文渭。

文洎“以儒学进,历十三官,所至以强直勤敏、振利攘害,名闻达不可掩。

判三司开拆磨勘司,终主客郎中、河东转运使。

”一个人对知识的传承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是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的。

母亲虽然早逝,但是作为长孙、长子,父辈对他的教育也是不遗余力的。

文彦博的祖父文锐去世过早,祖孙二人未曾谋面。

但是从父辈那里了解到祖父为人“局量闳深,性资端厚;信行著于乡党,仁爱洽于族姻;希蜀严之沉冥,达义易之素履。

”并且“善教诸子,俾绍家声。

”古人是非常重视祖训家声的,它往往是这一家族某一代或几代人对于家族中人在社会中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训诫。

其具有家庭的个性特点,又兼有社会的普遍意义。

经过五代的频繁战乱,儒学的衰微自不待言。

宋太祖建国之后,决心要改变武人跋扈的局面,于是大力倡导儒学,儒学和士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士大夫参与政治的激情也进一步高涨起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就代表了一些忧国忧民士大夫的心声,文彦博从儒家经典中消化、吸收并提炼出自己为之持守一生的道义“蕴之则独善于身,不失其所;施之则兼济于物,无得而逾。

”同时在北宋时期,多数皇帝对儒、释、道三家采取兼容扶持的态度,使得多数士大夫在位谋政之时,有兼济天下的志向,失意于穷途之时,不仅能独善其身,更能用一种闲适旷达超脱的心境来面对任何一种险恶环境。

文彦博一生位冠百僚,几次被人弹劾,被皇帝从身边推开,但他都能以洒脱的心境坦然处之,这不能不归功于佛、道教对其心灵的安慰和终极关怀。

当文彦博在熙宁变法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神宗为了平衡政局的一枚砝码时,从朝廷中退出之后,他前往寺院、道观中挥洒摆脱官场束缚的轻松心情,“六六仙峰绕静居,俗尘至此暂消除。

”“ 蹔游自愧尘劳迹,解恰临溪濯腻颜。

”官场失意之时,文彦博把这些远离红尘喧嚣的“静居”作为修复心灵、喂养心灵的最佳去处。

同宋代其他文人一样,作为政治家的文彦博不仅把佛理施之于应用,而且在其思想深处也打下了“无念”、“随缘”的烙印,在对待日常活动时更多地表现出佛的超脱精神,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宦海沉浮中保持着人生执着追求的理性和并非自暴自弃的洒脱,

“以幻能除幻,居尘不染尘。

略于歌舞地,聊现宰官身。

有法犹为滞,无心乃是真。

还将所得趣,试问悟空人。

这首诗可以说是文彦博对待人生态度的一个写照。

在熙丰变法的过程中,士大夫群体又很快分化为两个阵营,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和以文彦博、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变法派,变革的过程和反变革的过程都是在举步维艰中进行的,本来是为国家的利益在讨论“变法”还是“守成”的士大夫,后来竟发展成要置“变法者”还是“守成者”于死地的残酷党争,这也是宋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架构的特点之一。

文彦博是宋代士大夫群体中的一员,因此他的身上也体现出士大夫群体的共性特点,同时他又是一独立的个体,他有其鲜明的个性和处世风格。

身后哀荣绍圣元年,哲宗亲政,重新大量起用新党,此刻重新得势的新党集团对旧党成员的打击和报复的手段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这些饱读圣贤书的士大夫,早已把人性中善良、宽容等美好的东西抛却脑后,虽然手无寸铁,但是却利用封建国家这一机器,同僚之间进行无情的摧残和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