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太上东玄灵宝生玄保命经》明悟此经,消灾保命

因为慈悲不仅是对一切事物的慈悲,还要求修行者放下自执。 过分执着于“有与无”与“空性”的区别,恐怕永远也无法理解静与自然的真谛。

《玄门作业早晚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开篇就讲得很详细道教修炼者如何放下心中的执念? 许多初学者在读经时,往往执着于经文的意思。 他们认为,这就是元始天尊在七宝林开示的内容,就是告诫修行者戒无执念,进而达到洞悉一切的伟大境界。 如果你不知道,藏在经文背后的深意更值得我们去探索。

读经不能拘泥于表面

圣经.jpg

此经为《太上洞玄经》,收于《正统道藏》东真系正文范畴。 其实,从《太上东玄灵宝生玄命经》这个名字中,我们就能明白一些奥秘。

“太上”是至高无上的意思。 “洞”是刺穿的意思; “玄”意为神秘。 助后士通透一切奥秘,乃是道经大师三宝的功德。 《云集七镜》第六卷曰:“东玄生天地,功不滞,故名玄。”

“灵宝圣玄”是灵宝派的一个分支。 圣玄宗因信奉“太上东玄灵宝圣玄内教经”而得名。 道士要传授升玄五戒,才能成为升玄内教的弟子。 直到圣玄宗的最高层,后唐代的圣玄宗才开始逐渐融入灵宝宗。这本经卷名立马指出了本经的由来,希望以后的修行者能够通过这圣经修道目标。

此经开篇有言:“姬守皈依妙道,尊二玄真”,这里所说的“二玄真”是对“东玄”和“玄玄”的尊崇,在同时道教玄智和玄智崇玄之称。 仔细研读经文发现,文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描述“有与无”、“空性”等统一相对的哲学概念,而这正是修行者想要进一步提高的。 《道德经》中有一句谚语:“玄妙玄妙,万事之门”。

道祖认为“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 有无同生,“有”包含“无”,“无”包含“有”,“有”与“无”,“空”与“色”正是太极拳的形式阴阳不同,相互转化。 世界上最直观的表现。 此经开篇说:“空、色、空、空,有无色、空,平等”。 所有经文的要点都简单明了地陈述。 只有穿透表面的幻象,才能领悟其背后真正的奥秘。

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说“有”和“空”是修行的关键? 圣经中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为什么“有”与“空”是修行的关键?

练习.jpg

经中有云,元始天尊坐于七宝林五明宫,“观无极众生,受无极之苦,轮回世间,轮回生死,相爱漂泊,流淌吹拂。欲海,淫欲,迷茫”,然后经说,“若能知空而不知空,知色而知色,名光辉,则你来对妙音,知空见,见识无碍。” 见诸事,是心有是非善恶之分。 所谓修行,就是有一颗超然于世的心。

“天地不仁,万物为卑犬。” 不是天地之恩无怜悯,而是能以平等的态度面对世间一切,不以万事动心,不以自己的心思念万事。 正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展,一切发展都是自成一体的规律,才可以称为真正的“道法自然”。 要想一切顺其自然,就必须以超越一切的眼光看待,以超越一切的利益来运行一切,以免因主观倾向而有意无意地损害一切。 “为了日常的损失”,这就是真理。

“人在地,地在天,天在道,道在自然。” 人的心可以被天和心所感动。 当你以无念的心态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众生时,你会发现慈悲的真正含义。 因为慈悲不仅是对一切事物的慈悲,还要求修行者放下自执。 过分执着于“有与无”与“空性”的区别,恐怕永远也无法理解静与自然的真谛。

既然一切都是自然的存在,那么修行者最重要的就是反省自己,让自己的心免于邪魔的侵袭,保持内心的清净,保持与生俱来的本真。称为“消除”。 “保命”,这也是本经教导给我们的修行方法和要领。

“经是经,前圣心派”,经是可以经常阅读和更新的内容,每个人都可以有独特的体验。 恭读《太上东玄灵宝生玄消灾妙经》,字面劝人善待其根本意义,进而深入哲学道教的更高层次,这是在过去修行者的基础上个人对经文的感悟完成。 随着全真道内丹术的兴起,这部经典可以诠释更多的含义。

内丹学认为,人体有七宝,分别是神、精、气、神、意、魂、魂,与元始天尊所在的七宝林相对应。 好吧,这就是无名宫的比喻。 由此可见,七宝林无名宫中的元始天尊,也是在暗指身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即“不溺水不烧火”的清净一体。身体。

所以,这本以元始天尊讲经为代表的经,其实可以比喻苦行者需要用清净的一体来调节身体的欲望和思想。 迷茫”,而是回归身体的灵气,感知虚无与存在的玄妙境界,真正做到“空与虚,青与寂”,才能真正需要修炼出妙道。

闵大师在《玄门富禅亭早晚课笔记》中提到:“形强神明,诸恶难通,诸病不生,长寿视劫为消灾保命。 ……天尊说,这儒家开悟,喻一切众生,通读读书,成就究竟道。” 道家有“我不在天堂”的说法。 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你就可以先探索自我命理学的来源,而不是徒劳。 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