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百家经典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关键词:论语,泰伯第八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民』就是民众,老百姓。『由』,在古注里面有多种讲法,大同小异,有讲是「用」的意思,有讲是「从」的意思,也有讲「行」的意思,就是可使民众由之,就是用之、从之,或者行之,不可使其知之,就这个意思。那「之」,由之和知之这个「之」字指的是什么?李炳南老先生讲的是政治和教育。当然政治和教育这两者密不可分,《礼记·学记》上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教育本身也是政治,帮助你治理国家,把人民教好了,这国家就太平,所以政治实际上最重要就是办教育。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这三种教育可以把人民教好。在古时候用礼乐来做教育,以礼治身、以乐养心,用礼乐施教,用礼乐施政,所以自古以来中国称为礼乐之邦。

  在「季氏篇」里面,就是《论语·季氏》,「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孔子讲天下有道,礼乐征伐,征伐是讨伐,就是用兵,那都是要天子来决定,天子为政他就是用礼乐。《礼记·中庸篇》引孔子曰:「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这就是讲到要为政施教,必须要有天子之位的人,做领导人,国家领导人,还要有圣人之德的,他才能够制礼作乐。议礼、制度、考文等等,这都是属于制礼作乐。必须有位,还要有德,德、位相配,这样他才有资格来制礼作乐。如果光有位没有德,那不敢作礼乐。为什么?没有德,没见性,作的礼乐肯定偏颇;有了德而没有位,那也不行,你没有这个资格。你要是像孔子,他有德,可是他没有位,他不是天子、不是领导人,他只能建议,建议天子制礼作乐,建议诸侯复兴礼乐,自己不敢创作,所以他自己说述而不作。

  礼乐是六艺当中头两个,礼和乐跟道德仁是息息相通的。因为艺,我们刚刚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六艺都是通道德仁,而礼乐又是六艺中的头两种,更为重要。所以把礼乐,好的礼乐,就是跟道德仁相应的礼乐,施于政治,就能使国泰民安;如果施于教育,就能够教出圣贤君子,所以礼乐重要。礼就是我们讲到的制度、规矩,乐就是艺术。那我们看看,现在这个艺术里头,善方面多还是不善的方面多?如果真正是在艺术内容上面把好关,用孔子「思无邪」这三字原则,把这个艺术全都进行审核,好的、真正能够启发人善心的这些艺术节目,才能够允许播放出来,这就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如果大家都在接受不良的艺术节目教育,杀盗淫妄、暴力色情这些节目,那就把人民教坏了,社会怎么能和谐?所以礼和乐是施政、施教的关键,自古以来对这两个都是非常重视。你看皇帝,特别是开国皇帝,建立新王朝,马上要做的就是制礼作乐。如果没有礼、没有好的乐,这叫礼崩乐坏,那就叫乱世。治世是真正有好的礼乐,所以他教导的人们每一个都是心地善良、淳厚,把人教好了,社会不就太平了?所以帝王就可以垂拱而治,他不用操心。

  在古代做官的是最轻松的,你看《四库》,经、史、子、集这四部分,集部很多搜集的都是古代当官的人他们写的文章,写的诗词歌赋,他们有时间常常去游山玩水,跟一些老朋友在一起吟诗作对,他们有这个闲情逸致,为什么?他们没案子办,这礼乐已经把人民教得很好了,所以他一天到晚很轻松、很自在。现在当官那可真的不容易,压力重,天天都是一大堆的工作,分工很细,每个人都是这么忙。不像过去,你看一个县官什么都管,叫父母官。民事的、刑事的案件,他都管、他都办,经济的、交通的,什么方面的就是一个官全部搞定,他还是那么轻松,这说明确确实实教育效果好。古代的教育并不是发达,为什么它就能把人民教得这么好?确确实实它依从夫子的原则。礼,它符合道德仁,乐也是思无邪,特别是对普通老百姓,乐的作用重要,就是艺术教育。在乡间老百姓他没有机会去读书,但他的道德仁义从哪学?常常有来乡村表演节目那些唱大戏的,戏曲里头你仔细听它的内容,都是忠孝节义的。不好的这些艺术不能演,不好的书不能在社会上流通,禁书,那些书引人生起邪思的就禁止,国家把关。人心都淳厚,都很老实,都非常的善良,这样的人民好教、好管。所以讲到教育、讲到政治,古代那一套真的是值得我们参考。

  这里讲的可使民众由之,就是让他们去行、去跟从,但是不可知之。为什么不可知之?不是说不让他们知之。礼乐是通向大道的这么一个方法,大道很难懂,雪公在批注里面讲到,「大道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不能以言语说使人知,但可使人先行而后知。」《道德经》上讲的,「道可道,非常道」,真正大道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圣人他证得道了,但是他也说不出来,说了都不是真道,道可道非常道。所以说都说不出来,那你怎么能听得懂?所以一般老百姓听不懂。不是说圣人不想为老百姓说,不是说帝王要搞什么愚民政策,不让他知道里面的内涵,不是!因为大道确实难知难明,它是寂然不动,这是不生不灭的本体,本不动摇的,我们必须要用真心来感,才能通。

  什么叫真心?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叫真心,换句话说,你怎么能够证得大道?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心也寂然不动,你才能够见道。那这个不是每个人可以做到,只能是极少数的这些人,他们能成圣人。他们来制礼作乐,他们来教化百姓,所以他们所制的礼乐肯定符合自性,与自性性德相应。但是你让他说明里头的内涵,那个很不容易。所以不能以言语说而使人知,即使他有能力说,我们也未必能知。为什么?会听错,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怎么能听得懂那个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的圣人的意思?听不懂。怎么做?我们去力行就好了,依教奉行。现在不懂没关系,你先去行,先行而后知,你做到了,你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像一杯水,我告诉你这水有四十度,那种特性是什么样的,因为我喝过,我告诉你,给你形容了一大篇,你还是不懂,你还是不知,怎么办?给你喝一口,你就有体验了,原来这水是这个感觉,它是多冷多热,你说个四十度我还没什么概念,喝了之后就知道,是这个意思,冷暖自知,那时候你知了。为什么?你喝了,你尝到了。你没尝到之前,怎么说也是不知,所以我们自己力行,行到了也就知道,这是孔子教学的特别法。所有圣贤教学都是这样,为什么我们强调力行?不力行,真的很难体悟。这是讲『不可使知之』的意思。

  「程氏树德集释」,这是程树德先生《论语集释》,引《孟子.尽心篇》当中说,「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这个众是讲凡庸之众,讲一般普通的人,这里讲的「民」,就属于这个众之类。一般人很难体悟道,他能够行圣贤之教,圣贤教导他,他去力行。譬如说制定的礼,我们去遵守,礼是什么道理,它内涵是什么,我们未必知道,我们能行之,你能行就有这个好的效果,你就能够得幸福。可是为什么得幸福,里头有什么道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所以孟子强调我们「行之而不着」,不着是没有明白,里头的道理不显著就不明白。「习矣而不察」,行是讲行礼,习是习乐,未必能够察明。像孔子他习乐真正入进去了,他体会这是文王所作,他能察,但是一般人有几个像孔子?「终身由之」,就是终身去行,「而不知其道者」,很多。可是这个不妨碍圣贤立教,教化百姓,为什么?道理不明白没关系,你只要肯去做,你就得到好的效果。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等你得到了果,你也就明白了。那我们学习圣贤教育,这个是关键。现在譬如我们讲《论语》,有时候讲得很深奥的东西我们不明白,没关系,先去力行,先修仁义礼智信,君子三达德,你就照做,克己复礼,做到最后你也就明白了。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说,「若但赞一乘,众生没在苦,故不可使知之。机缘若熟,方可开权显实。不可二字,正是观机之妙。」蕅益大师也跟佛法联系起来讲,这个一乘是《法华经》上讲,因为佛在之前讲过二乘、三乘。二乘是讲小乘、大乘,这是二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菩萨是大乘。到了讲《法华经》的时候,佛给我们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真正的实相、真理只有一乘,一乘是什么?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来是佛,这是一乘,没有分什么缘觉、菩萨、声闻,小乘、大乘,没有!个个都是,本来是佛,只要你一觉悟就是佛。但是这个话一般人听不懂,也不相信。《法华经》上五千人退席,听不懂的就退席了,所以佛不能够只讲一乘,这要应众生之机,听不懂了,你不能跟他讲,所以你要教他们做,「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知是什么?他成佛了他就知了,不成佛之前还是不知。

  所以你只说一乘法,很多众生他不能领会,他也就不能得受用,所以不可使知之,可以教他二乘、三乘,这是基础。等到机缘若熟,看到众生缘成熟了,他有善根福德接受一乘法了,这时候才开权显实。权是二乘、三乘,实是讲一乘,所以不可二字,「不可使知之」,那个就是讲观机之妙。他为什么不讲?观众生机缘未成熟,机缘成熟了,佛一定讲。佛慈悲,恨不得你马上成佛。马上成佛有一个特别法门,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个也是一乘法,而且一乘中的最殊胜、最方便、最容易的法门。但是「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们念佛这个很容易,谁都会念,但是有几个能明白其中深奥的义理?那你不明白,没关系,你照念,念到极乐世界你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讲是「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连菩萨都未必知,但是你真念佛,你念到一心不乱,到极乐世界你就明白了,你成佛了,这个就是我们特别法门。孔子有他的特别法门,释迦牟尼佛有成佛特别法门。

  【评析】

  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本章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当然,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另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