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敕令还是勒令?神祇还是神祗?道教容易混淆的词语你都知道吗?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儒、释、道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代有一幅著名画作《三酸图》,画的是金山寺住持佛印邀请好友苏东坡、黄庭坚品尝桃花醋,三人品尝之后表情迥异。儒家的苏东坡认为是酸的,佛家的佛印认为是苦的,道家的黄庭坚则认为是甜的。《三酸图》反映出儒、释、道三种文化对人、对社会、对世界的不同看法,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妙趣之处。

道教是源自于我国本土的传统宗教,它承袭了黄老道家思想,把《道德经》奉为经典,将“道”作为核心信仰。同时,道教在创立的过程中吸收了原始巫觋文化,因此道教会给人一种玄之又玄的神秘感觉。此外,道教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规模庞大的神仙体系,我们熟悉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等神话人物都是来自于道教,民间流传的门神、灶神等俗神也被纳入其中,不管是山川河岳还是日月星辰,在道教神话里都能找到对应的神仙。

正因如此,道教文化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不过道教文化毕竟传承了上千年,道教典籍浩如烟海,《道藏》将经书汇集到一起,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很多典籍记载的内容晦涩难懂,一些词语更是让人捉摸不透,有时容易混淆。本期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那些容易混淆的道教词语,看看你是不是也认错了。

敕令or勒令?

林正英饰演的茅山道士捉鬼系列电影成了许多人童年的记忆,里面满满都是道教元素,有三清铃、桃木剑等道家法器,还有步罡踏斗的道家步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英叔手中的黄符了。一张小小的黄符里包含了神仙名讳、形貌、符咒等大量的信息,大多数的符头上会写有“敕令”二字,有人会误认为“勒令”,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

敕(chi 四声)令,它最初的意思是古代帝王所发出的命令或法令。被道教引用之后,“敕令”也就成了三清天尊等道教尊神下达法旨圣谕。而“勒令”的意思是用命令的方式强制人做事,有一种警告的意思,跟道教没有什么关系,所以黄符中出现的“勒令”是错误的。

神祇or神祗?

祇和祗的区别就是“祗”多了一个点,很多人容易将它们混淆,正确的词语为神祇(qí)。在古代文化里,人们对于天地产生崇拜和敬畏,用天神和地祇来表示天和地,《说文》对于“祇”字是这么解释的:“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天神最初为昊天上帝,“皇天在上,后土为鉴”里的“皇天”说的就是这位天神,后来玉皇大帝在宋朝时期广泛流传,也成为了百姓心中的“老天爷”。地祇的代表为后土娘娘,又称地母娘娘,道教尊其为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后土娘娘位列四御,掌管山岳土地变化及诸山神、地祇和三山五岳大帝等大神,地位相当崇高。此外有人常常将“后土”写为“厚土”,这也是不正确的。

鬥姆or斗姆?

斗姆元君是道教神话里的一位女神仙,简称“斗姆”,“斗”指北斗众星,“姆”指母亲,又作“斗姥元君”或“中天梵气斗姆元君”。斗姆元君是众星之母,由元始天尊的先天阴气所化而来。“鬥”为“斗”的繁体字,很多人为了体现道教文化的“传统”,会将斗姆的“斗”写为繁体字的“鬥”,其实这是错误的。“斗”一般用于天上星宿的名称,比如北斗星君、南斗星君等等,而“鬥”(dòu),是打斗、争斗、战斗等意思,虽然“鬥”为“斗”的繁体字,但是在星宿神的名号上是不能通用的。

除了上述一些容易混淆的词语,道教还有一些容易被念错的词语。比如斋醮(jiào),不念(qiáo)。醮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自唐代以后,斋和醮才较普遍地连用,用来指称道教仪礼。罗天大醮是道教最为隆重的斋醮科仪之一,此外还有普天大醮和周天大醮等。

道行的“行”应为(héng),有的版本为“heng”为轻声,不念(hang)。道行通常是指神仙或者妖怪法力的高低,比如神话传说里常常有修炼千年道行的妖怪。再有一个辟(bì)谷,不念(pì)。辟谷是内丹修行的一种,即不食五谷,“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餐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神仙可以吸风饮露不食五谷,但是凡人在辟谷时还是要保证饮水,其次还会服用一些如红枣、栗子、核桃等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