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原来道教中"成仙"的方法不止一种

文章目录:

A、怎样才能得道成仙,道教得道成仙的方法

↑↑

修仙是一个由平常的人变为超乎异常的仙真的过程。根据道教固有的形神观,修仙必然对自身的形体与精神同样地关注,因此道士们长期探寻的成仙之途都是沿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方向。

不过历代道教徒所侧重的修仙之途不一,所尝试过的具体方法更是难计其数,就其要者言之,大约有以下几种主要的探索。

一、服药,包括到仙境中取得长生不死之药和按方合药两大类。

本来在战国初从事寻找通仙之途的方士们主要是到海上三神山等处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到了大约西汉时,便有人用人工的方法来合药。所用的原料以金石为主,所成的产品多称为金丹、金液。西汉末东汉初已经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丹书,如《太清金液神气精》、《黄帝九鼎丹经》等,说明当时炼丹的理论与技术都已相当发达。

不过合丹药需要很大的投入,同时,因为多用金石为原料,不少原料和生成物是有毒的,炼丹家用自己和别人的身体做了大量的服丹的试验,结果发现其副作用很大,所以在唐代炼丹术达到高潮之后,人们也同时发现了它的弊端,到了北宋以后,敢于服丹的人越来越少,其法走向衰落。

与炼丹术同时发展的还有以铅、铁等*金属炼成药金、药银等“贵金属”的黄白术即炼金术,不过合成的金银只在外观和某些属性与金银相似,而不是真的金银。金丹黄白术最后都走向了衰落,但它们是人类企求人工控制物质变化、从事实验化学研究的先驱,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一页。这一点,请参看本资料库中有关“道教与人类文明”中的相关部分。在唐代和唐代以前,金丹术是修仙术中最占重头的部分。

二、炼气和导引。

神仙家很早就将服气、炼气作为修仙的基本手段,即使服食金丹,也常将之与炼气结合起来。战国时著名文学家屈原写下《远游》,其中就提到服气的法门。后来在道教中服气的道术有很大的发展,包括服炼外气、存思、守一、胎息等等纷纭多姿的功法。

不过功法虽多,在道教中这些服气方法都是作为修仙的主要的或者配合辅助的方法被采用,后来传到社会上,成为一般老百姓都能锻炼的身功法,那是后话了。与服气相关的另一类方法是导引和按摩,它们也是被当成汲引气血、吐故纳新的炼气法门引入仙术的。

三、内丹。

内丹术是在服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汉末,魏伯阳写下《周易参同契》一书,将金丹术与内炼结合起来,但其学说当时影响不大。到了隋唐时,金丹服食的弊病越来被人所认识,所以道门中便有人转而重视开拓体内固有的资源精、气、神以炼成长生不老之躯。

这种方法称为内丹术。之所以有内丹之称,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体外的金石为原料的金术而言。内丹术的许多理论、术语都取自传统的金丹术,但其立足点实大不相同,所以特称为“内”,而将原来的金丹术称为外丹。

两种丹法都常以金丹、大丹、金液还丹为称,一部丹书是讲内丹还是外丹,要具体看其中讲炼丹过程和功法时以什么为原料(丹书中常称大药)。从唐历宋,内丹术渐渐代替原有的外丹术,成为修仙术中的主流。

四、为人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法术,以积累功德,最后到达仙人的境界。

道教素来擅场于举行各类法术为民众和社会消灾祈福,这类法术又都形成了具有很强针对性但又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的仪式,道门中称科仪、科范、仪范,其中以斋法和醮法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一般斋醮联称,泛指各类仪式。这些仪式是沟通人神的主要途径,道门中认为,施行的结果是为民众排难,同时又是为自己积功,虔诚行之,久则成道。

宋元之际的郑所南在《太极祭炼内法》(为亡灵超度的仪式之一,其要在凭法师的功力和法术的神奇功能,使亡灵经过水火的洗涤、冶炼,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升上天堂)中说:“(能自信笃、用心专)始则积功,终则成道”。又说:“其于能始终深心行此祭炼内法者,愿护是人永无灾难,愿学神仙者速成神仙,一一终当超行于至道也。”郑所南所说的速成神仙、成道,都是说主持科仪为民解忧对行道者本身也具有深刻影响,最终能使之成功自己的宗教理想,跻身于神仙之林。

五、在人间建功立业而又不忘根本,功成身退之后,也能成仙,或死后封神。

大凡朋历朝祀典中进入道教神谱的,如关帝、都天大帝(张巡)、岳元帅(岳飞)等,都是这一类功德成神者。

应当指出,道教的修仙途径虽然有上述种种分别,但在实际的修仙活动中,却是诸法共修,相互配合的。同时,不论从事哪一类修仙秘术,行之者都必须立心行道积德,不断检束身心,使本心净明,杂念尽去,而且行善于世。严格说来,前面提到的几种基本的修仙方法,属于“术”的范围,而这里说的行道积德则是其道德上的要求,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修成大道。

B、原来道教中"成仙"的方法不止一种

↑↑
原来道教中"成仙"的方法不止一种

前日我读文章,偶见一段文提到“仙学”及仙学的倡导者陈樱宁先生,这是我信仰道教以来第一次听说的道教里的”仙学“流派,因为现在道教中是以”内丹学“为主流,于是在好奇心和求学心的驱使下,上网查寻了”仙学“由来和陈樱宁先生的生平。

陈樱宁先生生于1880年,仙逝于1969年,终年89岁,年幼体弱,刚及青年时患绝症”童子痨“,”童子痨“是一种儿童疾病,中医指儿童所患的肺结核病,也指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虚弱症。陈先生为求自保,研习了中医学的名著《皇帝内经》、《伤寒论》等,并身体力行,结果身体慢慢好转起来,于是增强了先生探索中医,道教的决心。29岁时开始遍访道教名山,学些、探索道教之术,民国2年又研读明刊《道藏》5300 余卷及续刊180 卷,写成《四库全书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文稿,时隔三年又重新修订《道藏书目分类》为《道藏分类目录提要并索引》,随后的第二年,主编《仙学月刊》,继续对道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民国34 年,撰写完成《静功心成》文稿。1956 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历任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等职。

由陈樱宁先先生生平可见两点:

一、先生是道教学科中中医学科的受益者。

(这里简单提一下,道教里有些道士是偏重于研究中医的,不少道士都是能抓药治病的。但这里不谈论在时间的长河中,是中医从道教里分离出来独成一科,还是道教吸收了中医理论,成为道教中的一门学科,因为这个问题足可以另写一篇文章了,也和本文主旨无关。)

二、先生因自身受益,加强了对道教、中医的信心,进阶为对道教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仙学“说。

此两点足可说明,陈樱宁先生不仅是实践派,也是一名道教学者。但这段小文中提到,先生想把”仙学“脱离道教,自成一家。姑且不论,这是先生在生时的本意,还是”仙学“的追随者在先生的著作中揣摩出来的”意思“,就我看来,仙学是无法脱离道教的:

首先:道教的最终追求就是成仙,而且是超于天地而存在的“仙”,也就是“道”。仙学更像是道教中的长生学,但也所有不同,长生是指人一直不死而活在世上,但仙学中认为身体不易保存,故要修炼阳神,使阳神长期存在。但“阳神”一说,又是来源于道教的“丹道学”中,“丹道学”中以出阳神为最终目的,认为阳神可超于天地而存在--“天地可坏,阳神不坏”。可见,仙学的一些观点是来源道教中的其他学说。

而“仙学”和“丹道学”不同一点是:"仙学"认为身体不易保存,故要修炼阳神,摆脱身体的束缚。而“丹道学”认为,身体虽然不易保存,但修炼“姓”(指精神)和“命”(指物质),阳神出现时,便可“肉身成圣”、“肉身飞升”。但无论如何,”仙学“的最终目的是”成仙“,这与道教的追求的一致的,只凭这一点,”仙学“就无法脱离道教而独立

再者,道教和”仙学“的理论都来自”道“,而”道“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则是一套哲学理论,”仙学“则与”丹道学“一样,是这套理论下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仙学“无法脱离出道教体系,但可以作为道教中的分支流派而存在,帮助更多的人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不知道读者大大们怎么看,我们评论里见。